四川省成都市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四川省成都市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抖擞(sǒu)推搡(sǎng)五脏六腑(fǔ)

B.诡谲(jú)侮辱(wǔ)畏罪潜逃(qián)

C.倔强(jué)怯懦(nuò)摩肩接踵(zhǒng)

D.忏悔(chàn)鲜腴(yú)伤痕累累(lěi)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胜利的寓言家在叫喊。

B.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就不能说他有教养。

C.那座雕梁画栋的大楼金碧辉煌,门前一块黑底金字的成年老匾泛着辉光。

D.掌柜对他说:“你又偷了东西了!”他这回却不分辨,单说:“不要取笑!"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阳春三月,锦城公园的樱花如期开放,不少喜出望外的成都市民呼朋引伴来此踏青。进入园中,明丽的花草配上潺潺的小溪,相得益彰。一抬头,遥见蓝天、白云映衬着远山黛青的影子,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A.喜出望外B.呼朋引伴C.相得益彰D.心旷神怡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心灵手巧的盆景师,把植物、山石、工艺品等加工整合,创作出构思精巧的微型景观。

B.校园艺术节成功举办的原因,是学校有序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及家长支持配合的结果。

C.走进图书馆,当我们触目那些或发黄或崭新的书籍时,会将眼睛和心灵都映照得明亮。

D.融合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经播出就激起全球热议与赞扬。

二、文言文阅读

5.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

B.吾欲人劳军劳:慰劳

C.改容式车容:表情

D.若为佣耕若:如果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且至且焉置土石B.天子为动士卒多为用者

C.佣者笑而应曰而伯乐不常有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悉以咨之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A.陈涉年轻时,曾经雇佣了别人一起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田埂上的地。

B.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受雇佣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C.陈涉年轻时,经历了雇佣别人一起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D.陈涉年轻时,经历同别人一道受雇佣拼地,(一次)他停止耕作田埂上的地。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段选文皆长于记人。甲文重点勾勒出治军严明的“真将军"周亚夫,乙文形象刻画了不甘现状、少有大志的陈涉。

B.两段选文均以对话展开内容。甲文在天子至营前后的对话中交代了劳军经过,乙文以陈涉与佣者的交流表现了人物鲜明个性。

C.两段选文写法巧妙。甲文以霸上及棘门军戒备松弛对比凸显细柳军守备森严,乙文用佣者目光短浅鲜明地衬托出陈涉志向远大。

D.两段选文语言简练。甲文只用“被”“锐"等字就展现出细柳军严阵以待之势,乙文仅以“笑”字就写出佣者对陈涉的宽解安慰。

三、默写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②金樽清酒斗十千,___。(李白《行路难》)

③___,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请在韩愈的《晚春》与谭嗣同的《潼关》中任选一首,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烟花爆竹的故乡,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周礼·春官》所载“爆祭",即燃烧篝火以敬神驱邪,被认为是爆竹原初的文化功能。

②唐宋时,过年放爆竹之俗已颇为普遍。北宋王安石有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句也表明爆竹此时已具有辞旧迎新的文化功能。

③大约在北宋末年,使用火药的“爆仗"被发明出来。随后出现了烟花。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就描述了烟花燃放时的瑰丽景色。

④明清两代,烟花爆竹更为时兴。举凡婚丧嫁娶、庙会庆典等场景,都少不了烟花爆竹。

⑤直到现在,尽管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国人仍旧与其难舍难分,不忍放弃。

(摘自《民俗中国》等,有删改)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诗中所呈现的过年放爆竹这一习俗,现今已受到严重挑战。

②与古代乡村相比,现代都市的生活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都市建筑林立、人口密集,这使燃放烟花爆竹所导致的火灾、人身伤害等事故,时有发生。

③烟花爆竹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金属氧化物粉尘,影响整个生态环境。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所产生的脉冲声波,对人听力的伤害远大于工业噪音。种种问题,使得燃放烟花爆竹已成现代社会一大公害。

④此外,个人随心所欲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很可能侵扰他人的健康权与安宁权。

⑤综上,在现代文明社会,烟花爆竹已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对这一传统习俗的延续与否,我们理当做出明智选择。

(摘自《新视野》,有删改)

7.烟花爆竹习俗延续与否,为何难以选择?请联系两文,概括作答。

8.两文都出现了王安石的《元日》诗,其作用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9.将两文编为一组,需要一个共同的标题。下面哪个选项既生动又能体现这组文章的编辑意图?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无路可走的烟花爆竹

B.烟花爆竹——巧艺夺天工

C.烟花爆竹:让我欢喜让我忧

五、作文

10.作文

词典对“又”有这样几种解释:①表示重复或继续,如“春风吹又生";②表示加重语气,更进一层,如“柳暗花明又一村”;③表示转折,如“欲言又止"。

请以“又到春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有去年痕。

11.首句“月黄昏"三字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字填入末句方框中,并结合全诗简述理由。

A.应

B.犹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百龄传

秦松龄

①百龄名文年,生而颖慧,好读书。十一岁时,见人弈,则知进击退守之法。与人弈,辄胜,由是,无有不奇百龄者。

②时叶阁学台山先生,善弈,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①负,何屡胜?”百龄怫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焉。况叶公贤者也,岂以此罪童子耶?"

③不几年,学成。京师公卿闻其名,以书邀,遂至京师。国手林符卿,见百龄年少,意轻之。一日,诸公卿会饮,林君谓百龄曰:“吾与若同游京师,未尝一角技。今愿毕其所长,博诸先生欢。”百龄固谢不敢,林君益骄,益强之,遂对弈。凡三战,林君三北。百龄遂名噪京师。

④适居停主②某锦衣③,以事系狱。或谓百龄曰:“君为锦衣客,须谨避,不然,祸将及。"百龄毅然曰:“锦衣遇我厚,今有难而去之,不义。且吾与之交,未尝干以私,祸必不及。”时同客锦衣者悉被系,百龄竟免。

⑤噫,若百龄者,仅谓之弈人乎哉!

(节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注释]①阳:通“佯",假装。②居停主:出租房屋的人。③锦衣:锦衣卫官员。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求可与敌者敌:匹敌B.以此罪童子耶罪:怪罪

C.林君三北北:败北D.祸必不及及:赶上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与人弈,辄胜,由是,无有不奇百龄者。

⑵百龄固谢不敢,林君益骄,益强之,遂对弈。

15.文末作者感叹,“若百龄者,仅谓之弈人乎哉!”此话有何言外之意?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八、现代文阅读(共22分)

名著阅读

16.如果将《朝花夕拾》中鲁迅笔下的人物进行分类,属于“理性的批判"一类的,下面哪个人物能人选?请作出判断并简说理由。

A.阿长B.杨二嫂C.衍太太

17.同为父教子,《傅雷家书》中的傅雷与《五猖会》中的父亲在教子方式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巴扬寺的浮雕

①去柬埔寨旅行,我常在吴哥的建筑里徘徊流连。

②吴哥王朝留下的建筑雕刻,大多是古代帝王贵族所有的神庙皇宫。我和游客们一样着迷于华美雄峻的建筑和精细繁复的雕刻,满眼看去都是伟大的艺术,突然想到:平凡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究竟和这伟大的艺术有什么关系?我心里疑惑着,不得其解。

③每日围绕在我身边的小贩、乞讨者、儿童,他们黧黑瘦削,衣衫褴褛,卑微乞求着一点施舍。忽然觉得自己在艺术上的陶醉这样奢侈,也这样虚妄。

④“艺术源自于生活”,也许是一句轻松又冠冕堂皇的话。真正要深究艺术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或许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的。

⑤埃及的金字塔是帝王的墓葬,四千年以前陪葬品的精致,令人叹为观止。图坦卡蒙只是十八岁去世的年轻国王,墓葬中出土的金银饰品,手工捶揲的精美,宝石镶嵌技术的繁复,色彩搭配的准确和谐,造型的丰富创意,今日的美术工艺也只有自叹弗如。

⑥我们今日欣赏的埃及艺术,其实是极少部分人的生活内容。而长达一千年的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在时间里淹没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他们制作出技术惊人的金银器皿,但是一生无缘享用,他们生活里可能只有土木制作的器物,草和树皮编制的物件,这些物品随时间腐朽风化,留下来的是属于别人的不朽的金银珠宝和巨大的石造建筑。

⑦用社会史的角度去看艺术,艺术的不朽或许只是一小部分的精英拥有的特权。追问下去:希腊的雕像与谁有关?宋代的山水画是哪些人在欣赏?

⑧巴扬寺是一个例外。

⑨在巴扬寺的四围,围绕长达1200米左右的浮雕饰带,是以高棉人在12世纪和占婆人的战争为主题。这数量庞大的浮雕风格特殊,和其他寺庙表现神佛的庄严崇高不同。巴扬寺的浮雕传达出庶民生活的活泼自由,雕法写实而又丰富,长达几十米的战争主题,层次如叙述诗一般,缓缓行进。树林是大衬景,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愉悦幸福。树姿态婉转,树茎树叶平面展开,鸟雀布置其间,形式像汉代的画像砖。但更多为写实细节:戴着头巾、留着络腮胡的占婆兵士,被高棉军人用长矛刺杀,倒毙在地。高棉军人孔武有力,身体骨骼肌肉的表现及动态的掌握都十分精准。这种以生活现实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来自对生活细节的认真观察,也一定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热情的关心与投入。

⑩庶民的生活借着战争的史诗被记录了下来,也许要仔细特写,才看得到浩大壮观的战争历史场景里,活跃着细小的不易被发现的人民存活的快乐:作坊里一名陶工正专心在辘轳上用手拉坯,制作陶器;有人趴在地上,手里抱着公鸡,两人面对面,吆喝着公鸡上场互斗;有人在市场木棚屋顶下卖鱼,有人牵着野猪互斗,有人腹中阵痛如绞、正要生产,有人悠闲地静静坐着下棋——战争归战争,庶民还是要努力生活。

我走出吴哥城,在今日的暹粒市闲逛。大部分的柬埔寨人仍然居住在树叶草秆搭建的屋子里,草棚用两三公尺的木柱架高,有梯子可以上下,上层睡人,下层堆放货物。长年炎热,许多人就在户外树上拉一条简便吊床,睡在树间,自在摇晃,怎么翻身也掉不下来,令人羡慕。我看他们在制作一种棕糖,谈谈笑笑,不慌不忙,像在巴扬寺的石壁浮雕里,天灾人祸都没有使他们惊慌忧愁。这一刻,我觉得可以到寺庙叩拜,感谢神恩。

18.作者在旅行中对艺术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请梳理并概括他的认识过程。

19.请赏析加点词的妙处(两句任选其一)。

①满眼看去都是伟大的艺术,突然想到:平凡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②我们今日欣赏的埃及艺术,其实是极少部分人的生活内容。而长达一千年的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在时间里淹没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20.文章的第②段和第段写了现实中暹粒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分析作答。

21.文章标题为“巴扬寺的浮雕",却在其他内容上着墨不少,作者有何用意?

九、语言运用

22.春节是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文化印记。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结合下面文段内容,用四字短语写出春节的四个特点。

春节是中国传统佳节,又称新岁、岁旦、岁节……俗称过年。据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岁节祭祀的活动。延续至今,家家户户不仅有贴年红、吃年夜饭、守岁诸多过法,也有网购年货、集五福、云拜年、微信抢红包之类的新花样。老过法也好,新花样也罢,其中体现出的崇尚和谐、传承孝道、敬畏自然等文化内涵,滋养着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答:①②③④

(2)如果要紧跟上面语段补写出下面四个句子,其合理的顺序是什么?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出正确的序号。

①此种情怀是对故土亲情的深刻眷恋和认同,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即千万家。

②无论身处他乡还是异国,春节都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那份对家乡亲人的牵挂和记忆。

③当亿万国人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时,万千小家的温馨就汇聚成了华夏大地的祥和。

④也可以说,春节就是家和国的记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是春节文化的核心。

(3)古今诗文中藏有许多春节记忆。请在下面三个选项中任意选择两项,仿照示例,写出恰当的句子,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表达的生动。

①B卷诗歌高适《除夜作》

②陆游《游山西村》

③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示例一:吴伯箫《灯笼》:除夕灯笼入孩童梦,家国情怀存志士心。

示例二:《“一墩难求”的冰墩墩》:春节避逅冬奥会,盛事;萌酷巧扮吉祥物,爆款。

选择___:,。

选择_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3.【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4.【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5.【答案】(1)D

(2)B

(3)B

(4)D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周亚夫军细柳;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6.【答案】(1)思而不学则殆;玉盘珍羞直万钱;纷纷暮雪下辕门

(2)示例一:《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示例二:《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答案】7.示例:①一方面,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民间习俗(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或“意义、价值、作用”等;答“具有敬神驱邪、辞旧迎新、娱乐喜庆等功能"也可);

②另一方面,烟花爆竹具有严重的时代局限性,为都市文明发展带来各种问题(答“带来火灾、人身伤害事故或“失去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生态环境问题也可)

8.示例:①甲文以王安石《元日》诗为例,说明宋代过年放爆竹的习俗已很普遍。②同时,引用诗句,说明此时爆竹已出现新的文化功能。③乙文则通过诗句,引出过年放爆竹习俗受到挑战这一论题。

9.A项:强调烟花爆竹的困境(以偏概全,体现了乙文写作意图但未关联甲文)。借用成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启人深思。B项:强调烟花爆竹制作工艺精巧,不符合这组文章的写作意图。引用诗句(化用成语),生动有趣。C项:既体现了烟花爆竹具有丰富文化功能的特点,又体现了关于烟花爆竹习俗的理性反思。运用对比(化用歌词),巧妙地把二者联系在一起,既生动又醒目。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概括说明内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0.【答案】例文

又到春天

那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时节,生机勃勃、鸟语花香;那是一个百花盛开的时节,阳光明媚、春色满园;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莺飞燕舞、大地春回。这就是春!演奏着美妙乐章的春!

又是一年春来到,吹面拂来的一阵春风夹杂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听!那是谁的脚步声轻轻地从远方传来,那是怎样的音符正在那欢快的跳跃着,那是怎样的一片美丽景象。原来,那是春姑娘悄悄的来了,她用她那轻快的步伐越过山野,走过草地,跳过小溪。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小草们早已耐不住性子,着急地从泥土中钻出了一根根嫩芽,抬着头欢快地笑着。花儿们也早已在寒冷的冬季里为春天的盛开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看,那山野上,花儿们正在迎着春风顽皮的跳着舞蹈,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胜雪,让人不禁流连忘返。哎,那缠绵的春雨,盛开的春花,温暖的春风。让我也不禁陶醉了。

咦?那河中的倒影是什么?细长而柔软,枝繁而叶茂?噢,原来是河边那婀娜多姿的柳树。忽然,一阵春风扑面而来,柳条迎风飘舞,就像一个少女正在跳着曼妙的舞蹈,真是美极了。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雨点噼里啪啦的落在地上,似乎还在对人们扮着鬼脸,人们都在急急忙忙的避雨,唯有农民伯伯们欣慰的笑着,他们看着这春雨,似乎就像看见了金秋时的丰收场景。什么?你要问农民伯伯们为什么开心?告诉你吧,有一句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这不就正好说明了春雨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吗?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颂过春,赞美春天的词句数不胜数。但我还是会忍不住赞美春天,奏响每年的春之歌!

又到春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以梦为马,尽情驰骋在春天里吧!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答案】1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12.示例1:“应"更好。“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示例2:“犹”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感受、分析环境描写

【答案】13.D

14.⑴过百龄)与人下棋,总是取胜,因此,没有不认为过百龄奇异的(人)了(或“所有人都认为过百龄奇异无比")。⑵百龄坚决推辞不敢(接受),林君更加骄傲,进一步强迫百龄,于是两人摆下棋局。

15.示例:①言外之意:过百龄的品行更在棋艺之上。(赞美过百龄品德高贵。)理由:②与显贵对弈,不装输谄媚,为人方正;③面对国手挑衅以邀宠,推辞不敢,谦逊高洁;④善待自己的房东获罪,不为避祸而远离,坦荡仗义。(或:与锦衣卫房东的交往,不及私利,坦荡无畏)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16.选C,衍太太为人刻薄、自私虚伪,表现当时社会风气对人心的腐蚀,最能体现“理性的批判”。(亦可从排除A、B两项的角度作答:阿长淳朴善良,体现“温馨的回忆",杨二嫂是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人物)

17.《傅雷家书》中的傅雷:平等、尊重;《五猖会》中的父亲:专制、封建。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朝花夕拾》;《傅雷家书》

【答案】18.①对艺术疑惑不解。②认为艺术是精英的特权。③艺术应该是细致观察现实社会,反映百姓生活。

19.①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平凡的老百姓和艺术关系的探究。②对比,突出了真正的埃及艺术应该是普通的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的艺术。

20.不矛盾。②段体现的是精英的艺术,但不是作者追求的艺术。段体现的是老百姓的艺术,是作者追求的艺术,艺术应该来源于现实人生的观察体现。所以并不矛盾。

21.作为引子,引出作者对艺术的探讨。作为典型例子,反映作者对真正的艺术的认识。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22.【答案】(1)别称多样;历史悠久;活动丰富;内涵丰厚

(2)②④①③

(3)陆游《游山西村》;腊酒闹春社;绿柳恋山村;高适《除夜作》;除夜孤客人不眠;新年他乡思无限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句子排序;材料探究

1/1四川省成都市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3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抖擞(sǒu)推搡(sǎng)五脏六腑(fǔ)

B.诡谲(jú)侮辱(wǔ)畏罪潜逃(qián)

C.倔强(jué)怯懦(nuò)摩肩接踵(zhǒng)

D.忏悔(chàn)鲜腴(yú)伤痕累累(lěi)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胜利的寓言家在叫喊。

B.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就不能说他有教养。

C.那座雕梁画栋的大楼金碧辉煌,门前一块黑底金字的成年老匾泛着辉光。

D.掌柜对他说:“你又偷了东西了!"他这回却不分辨,单说:“不要取笑!”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阳春三月,锦城公园的樱花如期开放,不少喜出望外的成都市民呼朋引伴来此踏青。进入园中,明丽的花草配上潺潺的小溪,相得益彰。一抬头,遥见蓝天、白云映衬着远山黛青的影子,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A.喜出望外B.呼朋引伴C.相得益彰D.心旷神怡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心灵手巧的盆景师,把植物、山石、工艺品等加工整合,创作出构思精巧的微型景观。

B.校园艺术节成功举办的原因,是学校有序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及家长支持配合的结果。

C.走进图书馆,当我们触目那些或发黄或崭新的书籍时,会将眼睛和心灵都映照得明亮。

D.融合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经播出就激起全球热议与赞扬。

【答案】A

【知识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二、文言文阅读

5.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

B.吾欲人劳军劳:慰劳

C.改容式车容:表情

D.若为佣耕若:如果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且至且焉置土石B.天子为动士卒多为用者

C.佣者笑而应曰而伯乐不常有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悉以咨之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A.陈涉年轻时,曾经雇佣了别人一起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田埂上的地。

B.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受雇佣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C.陈涉年轻时,经历了雇佣别人一起耕地,(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D.陈涉年轻时,经历同别人一道受雇佣拼地,(一次)他停止耕作田埂上的地。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段选文皆长于记人。甲文重点勾勒出治军严明的“真将军”周亚夫,乙文形象刻画了不甘现状、少有大志的陈涉。

B.两段选文均以对话展开内容。甲文在天子至营前后的对话中交代了劳军经过,乙文以陈涉与佣者的交流表现了人物鲜明个性。

C.两段选文写法巧妙。甲文以霸上及棘门军戒备松弛对比凸显细柳军守备森严,乙文用佣者目光短浅鲜明地衬托出陈涉志向远大。

D.两段选文语言简练。甲文只用“被"“锐”等字就展现出细柳军严阵以待之势,乙文仅以“笑"字就写出佣者对陈涉的宽解安慰。

【答案】(1)D

(2)B

(3)B

(4)D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周亚夫军细柳;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三、默写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②金樽清酒斗十千,___。(李白《行路难》)

③___,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请在韩愈的《晚春》与谭嗣同的《潼关》中任选一首,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答案】(1)思而不学则殆;玉盘珍羞直万钱;纷纷暮雪下辕门

(2)示例一:《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示例二:《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烟花爆竹的故乡,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周礼·春官》所载“爆祭”,即燃烧篝火以敬神驱邪,被认为是爆竹原初的文化功能。

②唐宋时,过年放爆竹之俗已颇为普遍。北宋王安石有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句也表明爆竹此时已具有辞旧迎新的文化功能。

③大约在北宋末年,使用火药的“爆仗”被发明出来。随后出现了烟花。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就描述了烟花燃放时的瑰丽景色。

④明清两代,烟花爆竹更为时兴。举凡婚丧嫁娶、庙会庆典等场景,都少不了烟花爆竹。

⑤直到现在,尽管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国人仍旧与其难舍难分,不忍放弃。

(摘自《民俗中国》等,有删改)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诗中所呈现的过年放爆竹这一习俗,现今已受到严重挑战。

②与古代乡村相比,现代都市的生活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都市建筑林立、人口密集,这使燃放烟花爆竹所导致的火灾、人身伤害等事故,时有发生。

③烟花爆竹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金属氧化物粉尘,影响整个生态环境。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所产生的脉冲声波,对人听力的伤害远大于工业噪音。种种问题,使得燃放烟花爆竹已成现代社会一大公害。

④此外,个人随心所欲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很可能侵扰他人的健康权与安宁权。

⑤综上,在现代文明社会,烟花爆竹已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对这一传统习俗的延续与否,我们理当做出明智选择。

(摘自《新视野》,有删改)

7.烟花爆竹习俗延续与否,为何难以选择?请联系两文,概括作答。

8.两文都出现了王安石的《元日》诗,其作用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9.将两文编为一组,需要一个共同的标题。下面哪个选项既生动又能体现这组文章的编辑意图?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无路可走的烟花爆竹

B.烟花爆竹——巧艺夺天工

C.烟花爆竹:让我欢喜让我忧

【答案】7.示例:①一方面,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民间习俗(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或“意义、价值、作用”等;答“具有敬神驱邪、辞旧迎新、娱乐喜庆等功能"也可);

②另一方面,烟花爆竹具有严重的时代局限性,为都市文明发展带来各种问题(答“带来火灾、人身伤害事故或“失去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生态环境问题也可)

8.示例:①甲文以王安石《元日》诗为例,说明宋代过年放爆竹的习俗已很普遍。②同时,引用诗句,说明此时爆竹已出现新的文化功能。③乙文则通过诗句,引出过年放爆竹习俗受到挑战这一论题。

9.A项:强调烟花爆竹的困境(以偏概全,体现了乙文写作意图但未关联甲文)。借用成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启人深思。B项:强调烟花爆竹制作工艺精巧,不符合这组文章的写作意图。引用诗句(化用成语),生动有趣。C项:既体现了烟花爆竹具有丰富文化功能的特点,又体现了关于烟花爆竹习俗的理性反思。运用对比(化用歌词),巧妙地把二者联系在一起,既生动又醒目。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概括说明内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五、作文

10.作文

词典对“又"有这样几种解释:①表示重复或继续,如“春风吹又生”;②表示加重语气,更进一层,如“柳暗花明又一村";③表示转折,如“欲言又止”。

请以“又到春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例文

又到春天

那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时节,生机勃勃、鸟语花香;那是一个百花盛开的时节,阳光明媚、春色满园;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莺飞燕舞、大地春回。这就是春!演奏着美妙乐章的春!

又是一年春来到,吹面拂来的一阵春风夹杂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听!那是谁的脚步声轻轻地从远方传来,那是怎样的音符正在那欢快的跳跃着,那是怎样的一片美丽景象。原来,那是春姑娘悄悄的来了,她用她那轻快的步伐越过山野,走过草地,跳过小溪。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小草们早已耐不住性子,着急地从泥土中钻出了一根根嫩芽,抬着头欢快地笑着。花儿们也早已在寒冷的冬季里为春天的盛开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看,那山野上,花儿们正在迎着春风顽皮的跳着舞蹈,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胜雪,让人不禁流连忘返。哎,那缠绵的春雨,盛开的春花,温暖的春风。让我也不禁陶醉了。

咦?那河中的倒影是什么?细长而柔软,枝繁而叶茂?噢,原来是河边那婀娜多姿的柳树。忽然,一阵春风扑面而来,柳条迎风飘舞,就像一个少女正在跳着曼妙的舞蹈,真是美极了。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雨点噼里啪啦的落在地上,似乎还在对人们扮着鬼脸,人们都在急急忙忙的避雨,唯有农民伯伯们欣慰的笑着,他们看着这春雨,似乎就像看见了金秋时的丰收场景。什么?你要问农民伯伯们为什么开心?告诉你吧,有一句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这不就正好说明了春雨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吗?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颂过春,赞美春天的词句数不胜数。但我还是会忍不住赞美春天,奏响每年的春之歌!

又到春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以梦为马,尽情驰骋在春天里吧!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有去年痕。

11.首句“月黄昏"三字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字填入末句方框中,并结合全诗简述理由。

A.应

B.犹

【答案】1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12.示例1:“应"更好。“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示例2:“犹”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感受、分析环境描写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百龄传

秦松龄

①百龄名文年,生而颖慧,好读书。十一岁时,见人弈,则知进击退守之法。与人弈,辄胜,由是,无有不奇百龄者。

②时叶阁学台山先生,善弈,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①负,何屡胜?"百龄怫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焉。况叶公贤者也,岂以此罪童子耶?”

③不几年,学成。京师公卿闻其名,以书邀,遂至京师。国手林符卿,见百龄年少,意轻之。一日,诸公卿会饮,林君谓百龄曰:“吾与若同游京师,未尝一角技。今愿毕其所长,博诸先生欢。"百龄固谢不敢,林君益骄,益强之,遂对弈。凡三战,林君三北。百龄遂名噪京师。

④适居停主②某锦衣③,以事系狱。或谓百龄曰:“君为锦衣客,须谨避,不然,祸将及。”百龄毅然曰:“锦衣遇我厚,今有难而去之,不义。且吾与之交,未尝干以私,祸必不及。"时同客锦衣者悉被系,百龄竟免。

⑤噫,若百龄者,仅谓之弈人乎哉!

(节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注释]①阳:通“佯”,假装。②居停主:出租房屋的人。③锦衣:锦衣卫官员。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求可与敌者敌:匹敌B.以此罪童子耶罪:怪罪

C.林君三北北:败北D.祸必不及及:赶上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与人弈,辄胜,由是,无有不奇百龄者。

⑵百龄固谢不敢,林君益骄,益强之,遂对弈。

15.文末作者感叹,“若百龄者,仅谓之弈人乎哉!"此话有何言外之意?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3.D

14.⑴过百龄)与人下棋,总是取胜,因此,没有不认为过百龄奇异的(人)了(或“所有人都认为过百龄奇异无比”)。⑵百龄坚决推辞不敢(接受),林君更加骄傲,进一步强迫百龄,于是两人摆下棋局。

15.示例:①言外之意:过百龄的品行更在棋艺之上。(赞美过百龄品德高贵。)理由:②与显贵对弈,不装输谄媚,为人方正;③面对国手挑衅以邀宠,推辞不敢,谦逊高洁;④善待自己的房东获罪,不为避祸而远离,坦荡仗义。(或:与锦衣卫房东的交往,不及私利,坦荡无畏)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八、现代文阅读(共22分)

名著阅读

16.如果将《朝花夕拾》中鲁迅笔下的人物进行分类,属于“理性的批判"一类的,下面哪个人物能人选?请作出判断并简说理由。

A.阿长B.杨二嫂C.衍太太

17.同为父教子,《傅雷家书》中的傅雷与《五猖会》中的父亲在教子方式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6.选C,衍太太为人刻薄、自私虚伪,表现当时社会风气对人心的腐蚀,最能体现“理性的批判”。(亦可从排除A、B两项的角度作答:阿长淳朴善良,体现“温馨的回忆",杨二嫂是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人物)

17.《傅雷家书》中的傅雷:平等、尊重;《五猖会》中的父亲:专制、封建。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朝花夕拾》;《傅雷家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巴扬寺的浮雕

①去柬埔寨旅行,我常在吴哥的建筑里徘徊流连。

②吴哥王朝留下的建筑雕刻,大多是古代帝王贵族所有的神庙皇宫。我和游客们一样着迷于华美雄峻的建筑和精细繁复的雕刻,满眼看去都是伟大的艺术,突然想到:平凡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究竟和这伟大的艺术有什么关系?我心里疑惑着,不得其解。

③每日围绕在我身边的小贩、乞讨者、儿童,他们黧黑瘦削,衣衫褴褛,卑微乞求着一点施舍。忽然觉得自己在艺术上的陶醉这样奢侈,也这样虚妄。

④“艺术源自于生活”,也许是一句轻松又冠冕堂皇的话。真正要深究艺术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或许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的。

⑤埃及的金字塔是帝王的墓葬,四千年以前陪葬品的精致,令人叹为观止。图坦卡蒙只是十八岁去世的年轻国王,墓葬中出土的金银饰品,手工捶揲的精美,宝石镶嵌技术的繁复,色彩搭配的准确和谐,造型的丰富创意,今日的美术工艺也只有自叹弗如。

⑥我们今日欣赏的埃及艺术,其实是极少部分人的生活内容。而长达一千年的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在时间里淹没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他们制作出技术惊人的金银器皿,但是一生无缘享用,他们生活里可能只有土木制作的器物,草和树皮编制的物件,这些物品随时间腐朽风化,留下来的是属于别人的不朽的金银珠宝和巨大的石造建筑。

⑦用社会史的角度去看艺术,艺术的不朽或许只是一小部分的精英拥有的特权。追问下去:希腊的雕像与谁有关?宋代的山水画是哪些人在欣赏?

⑧巴扬寺是一个例外。

⑨在巴扬寺的四围,围绕长达1200米左右的浮雕饰带,是以高棉人在12世纪和占婆人的战争为主题。这数量庞大的浮雕风格特殊,和其他寺庙表现神佛的庄严崇高不同。巴扬寺的浮雕传达出庶民生活的活泼自由,雕法写实而又丰富,长达几十米的战争主题,层次如叙述诗一般,缓缓行进。树林是大衬景,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愉悦幸福。树姿态婉转,树茎树叶平面展开,鸟雀布置其间,形式像汉代的画像砖。但更多为写实细节:戴着头巾、留着络腮胡的占婆兵士,被高棉军人用长矛刺杀,倒毙在地。高棉军人孔武有力,身体骨骼肌肉的表现及动态的掌握都十分精准。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