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墨子对管仲佐桓公的评价
一、《管式》中的各官战国时期的讨论有助于理解不同理论的科学家的学术观点。例如,墨子不是儒,孟子不是杨墨,荀子不是十二子。庄子学派对《世界》中的每一种理论进行了评价。虽然争鸣中学者们常常“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这种相互辩论无疑为我们了解其思想主张提供了参考。由于管仲生在春秋初期且为一国之相,不同于战国时期那些争鸣论道的学者,所以尽管他在齐国实行变革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治国理论,他的学说并没有成为学者们辩论的焦点,在当时及以后的几百年间也没有人对其治国思想作过系统的评说。作于战国中后期的《管子》是一部托名管仲的学派著作,多为对管仲思想的发展演绎,其本身并没有对管仲作出评判。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为五霸之首的宰辅管仲,是春秋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为历代美谈,后人对管仲的品评多看重其功业。法家韩非对公元前7世纪变法图强、一生为霸者之佐的这位齐相表现出由衷地赞叹与推崇,“管仲毋易齐”则齐桓“不霸矣”。P120“桓公得管仲,立为五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长安于天下而名垂后世,所谓忠臣也。”P105-106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P911直以管仲的功业为自己事业之标的。然而在现实中,并非每个人都像韩非、诸葛孔明那样持有相类似的观点,特别是那些以恢复三王的功业为政治追求的儒家学者,他们多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管仲作出评判,他们的出发点多为是否符合先王的礼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即使同为儒学中人,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却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品评标准,这种持之各异的标尺最终导致了他们在对管仲评价上的差异。通过这些有着差异的评价,我们不但能初步了解管仲,而且对评价者的学说倾向也有所展露。二、儒家学者对管子的评论(一)孔子的批评管道德主义生当春秋初年的管仲佐桓公“九合诸侯”,其对周王室的卫护功不可殁;他的尊王攘夷的思想更容易激发起对周代礼仪制度充满温情的圣人——孔子的情感共鸣。从《论语》所载孔子对管仲的评说中,我们不仅看到孔子对管仲的嘉许,也看到了他对管仲的批评。《论语·宪问》载: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P981-992孔门师生对管仲的评价是对立的。对立的焦点为管仲是仁还是非仁。据《左传》、《国语》载,齐襄公在位无道,国将乱。于是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奔莒,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奔鲁。后来齐桓公即位并迫使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死之”,而“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回到齐国后,桓公接受鲍叔之谏以管仲为齐相。管仲在齐国变法图强,使齐称霸诸侯。然而他不死公子纠、又相桓公的这段经历,招致了儒家学者们对其褒贬不一的评论。子路认为管仲“忘君事仇,忍心害理,不得为仁也”,P982子贡认为管仲“不死犹可,相之则已甚矣”,P989他们都不认可管仲之仁。孔子却从三个方面肯定了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嘉其使民免于战乱;“霸诸侯,一匡天下”,誉其尊王;“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赞其攘夷。有这三个方面的事功足以称仁。从这儿我们可看出孔子对管仲尊王攘夷之功及爱民思想的认同。《论语·八佾》载,“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P206-212这段对话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批评。首先,孔子批评管仲不俭。“管氏有三归”,是说“管仲自朝而归,其家有三处也。家有三处,则钟鼓帷帐不移而具从可知矣。故足见其奢。”P210据《礼记·春官》,国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则不能具官,常置一官以兼摄众事。P761而管仲为卿大夫却“官事不摄”,则其不俭可知。其次,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塞门”、“反坫”都是天子诸侯之制。郑玄曰:“人君别内外于门,树屏以蔽之。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若与邻国君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于坫上。”P214管仲以卿大夫之位“塞门”、“反坫”,所以孔子讽其不知礼。最后,孔子认为管仲“器小”。司马迁对此曾解释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P2136司马光不同意这种解释,他说:“愚以为周天子存而管仲勉齐桓公以王是教之篡也,此管仲所耻而不为,孔子顾欲其为之邪……管仲相桓公伯诸侯,禹迹所及冠带所加,未能使之皆率职也,而偃然自以为天下为莫己若也。朱紘而金而反坫而三归,此其器岂不小哉”卷九十八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威信还未一落无余,且孔子对周朝的礼乐制度一往情深,“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P441“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P1194故孔子之论未必如司马迁之言,他只不过批评管仲生活不俭,不知礼而已。然而孔子既许管仲以仁,却又批评他不俭、不知礼,这似乎前后予盾。《论语·颜渊》中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其目”,孔子答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P817-821按照这一说法,为仁者是需要克己复礼的,管仲僭天子、诸侯之礼怎能算得上仁呢。其实,孔子许管仲以仁主要是以事功为标的的。《论语·雍也》中的一段话反映了孔子这一思想,“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P427在孔子看来,那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不仅可称之为“仁”,简直可与“圣”相伯仲。既然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攘夷狄使民免于“被发左衽”之难,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之功足以使其无愧于“如其仁”之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许管仲以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事功的重视,以及舍人之小疵取人之大功,不以人之小过掩其大善的胸襟。这正是圣人的通达之处。(二)病犯三:在真道上,管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忠实传播者。对于管仲,他们的态度并不一致。孔子予之以仁,对其事功深加赞许;孟子却认为其“功烈如彼其卑”,对“以力假仁”管仲颇有微词。《孟子·公孙丑上》载: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P173-176这里,孟子借曾西的话表达了他对管仲功业微薄的鄙夷。孟子认为,管仲执政40余年,不可谓不久;桓公对管仲又很信任,不可谓不专。有这两个条件足以佐桓公王天下,而管仲却仅止于称霸诸侯。管仲霸业与孟子“以齐王,由反手也”的王道相差太远了。所以孟子鄙薄管仲“功烈如彼其卑也”。王道与霸道是《孟子》中经常讨论的两个问题。孟子尊王道黜霸道,当然会对霸者之佐的管仲加以贬斥。《孟子·梁惠王上》载,“(注:孟子)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注:齐宣王)笑而不言。……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P89-90在孟子看来,齐王“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就是霸道的表现。他不仅认为行霸道“后必有灾”,对行霸道的方式更是极力反对,“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P516孟子认为,实行王道是平治天下的最好办法,所谓“仁者无敌”。“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仁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P92孟子不仅否定了管仲的霸道,还指出管仲的霸道是“以力假仁”P221,并不像施行王道者,如尧舜那样是“性之也”,如汤武那样是“身之也”,P924管仲充其量是在“仁”的掩护下谋取私利而已。“以力假仁者霸”,“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而“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以悦而诚服也”。P221基于这样的一种观点,管仲的霸业便得不到孟子的认可。至于管仲为什么仅止于霸而没有王,依据孟子的思想体系,根本原因在于管仲没有在修身上下功夫,只注重了外部的事功而没有加强内心的修养。《孟子·离娄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P493管仲有“三归”,又“塞门”、“反坫”,这些早已成了人们批评管仲不注重修身的证据和话柄。身之不修,纵能假仁以力服人、称霸诸侯,终究不能以德行王于天下。孟子把自己的王道理想高高凌驾于现实的霸道之上。他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对管仲的种种鄙薄,始终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孟子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秋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P840-841三王时期,天子有其德、行其道,外出巡狩,考察政绩,有功者赏,不罪者罚。诸侯一次不朝贬其爵位,再次不朝削其封地,三次不朝就带领军队去变置其君。而五霸是凭借武力,挟持一部分诸侯,征讨另一部分诸侯。所以,霸道是对王道的背离,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P77也是对霸者之佐的管仲的一种间接贬斥。(三)《至元县患者道》作为孔子思想的传人,实现王道、仁政是孟子一生最大的政治理想。孟子生在战国中期,那时的社会形势用孟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P456诸侯国之间“争地以战;争城以战,杀人盈城”。P561在这样一个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各个国家都在寻求新的路术以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史记·孟荀列传》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以游说诸侯,所以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P2343孟子的仁政、王道终究未能实现。荀子也是孔子的传人。他生活在战国晚期,历睹战国的混乱淆败、孟子的王道难以实现,所以批判地继承了诸子百家的智慧,把百家的学说融会贯通,并且基于当时由分裂趋向统一的社会现实,重新构架自己的思想学说。在对管仲思想的评价上,孟子批评他的霸术,认为霸术“以力假仁”,霸者是“三王之罪人”;荀子则认为霸道与王道同样值得肯定,“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P485“一天下”可以先霸后王。基于对霸术的认可,《荀子》一书中对管仲思想的评说是扬多而抑少。孟子游齐,齐宣王曾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P74-77对此,《荀子》也有类似的记载并对此作出解释。《荀子·仲尼》曰: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汰,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於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然而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诈心以胜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P105-108利用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荀子对管仲总体评价的两点内容:一是荀子对佐桓公为五伯长的管仲事功持肯定态度。齐桓公“险污淫汰”,然“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荀子认为是因为齐桓公有“大知”、“大决”、“大节”,不以私废公,能一托国事于管仲而贵之、信之。这其实也是在激扬管仲在桓公争霸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桓公自然是英明的,但如果没有管仲,桓公的“大知”、“大决”、“大节”也就无所附着、不能一骋其志了。《荀子·王霸》说:齐桓公“为五伯长,是亦无他故焉,知一政于管仲也。”P222-223《臣道》说:“齐之管仲……可谓功臣矣。”P249这都是在肯定管仲的事功。二是荀子对管仲未实行王者之道又有一丝惋惜之情。诚然,荀子是肯定了管仲霸业上的成功的。霸者之国虽不是治之极致,但已是“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这样的国家已远非他国所能及。然而可惜的是,管仲没有把政治教化作为治国的根本,没有把礼义制度建设得极有条理,只能是“依乎仁而蹈乎利者也”。换句话说,如果管仲能够在霸术的基础上乘霸者之治更进一步,“本政教”、“致隆高”、“綦文理”、“服人之心”,也就是实施礼制,则管仲佐桓公称王天下将为期不远了。《王制》说,“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P153荀子在这里指出了一个国家“王”、“强”、“安”、“亡”之间的关系。管仲为政使齐国富强却没有王天下,荀子认为是因为他没有“修礼”;反之,如果管仲“修礼”,则能称王天下。按照荀子理想的政治建设,“为政”本应包含“修礼”。既然管仲“为政”“未及修礼”,则只能霸而不能王。这是荀子深为其惋惜之处。《强国》篇有一段荀子使秦的记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荀子由霸入王的政治理想及其对管仲的态度。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駮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P302-304秦相范睢问荀子在秦国的观感,荀子从政治、军事、民情风俗以及自然形势等方面作了陈述,认为秦国已经达到“治之至”,具备了一统天下的有利条件,但仍“有其諰”,即有所畏惧。“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即是说与称王天下的君主的功名相比较,还有一段距离。“则其殆无儒邪!”荀子一语道破,秦国现在缺少的正是儒者之道,也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礼义教化。实施儒者之道就能“粹而王”,没有完全彻底地实施儒者之道就只能霸而难王,即“駮而霸”。这与荀子反复强调的“儒者法先王,隆礼义”P117、“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P209正相符合。正如荀子对秦国霸业的肯定一样,对管仲的霸业也是肯定的;又如荀子对未及实施礼义之道的秦国的惋惜一样,对“未及修礼”的管仲也是怀有同样的情感的。战国末期,各诸侯国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即将结束,人民也迫切要求统一、安定。荀子顺应这一时代形势,不但游说诸侯宣扬他的“一天下”思想,而且还提出由霸而王的具体的途径。他极力反对妨碍“一天下”的两种极端思想。一是反对专恃武力展开兼并战争。他认为兼并诸侯、统一天下,最根本的方法是争取人心的归附,“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凡得人者必与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让忠信是也。”P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合同补充协议
- 商服用房房屋买卖合同
- 大学物理综合性试题及答案2025
- 大学化学考试备考方案试题及答案
- 商务调查表的英语表达试题及答案
- 施工现场安全责任的落实与监督试题及答案
- 安全工程师施工团队安全培训方案试题及答案
- 贵州省安顺市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部编版能力评测((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大学化学的知识点细化试题及答案
- 后勤辅助面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广东省中考生物+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3年7月N2真题及答案解析
- MOOC 商务英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劳务派遣劳务外包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集装箱七点检查表
- 宏力天扬太阳能热水器说明书
- 明代文人《西厢记》重写接受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技术培训)
-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 毛泽东思想完整版
- GA/T 850-2021城市道路路内停车位设置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