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修养: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前言一、天人合一的精神二、以人为本的精神三、贵和尚中的精神四、刚健有为的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精神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先生,在人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中断过,有的被异族征服,至今尚存者寥寥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年~1975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汤因比把6000年人类历史划分为21个成熟的文明:第一代文明6个:埃及、苏美尔(伊拉克东南部)、米诺斯(希腊古典文明的前驱)、古代中国、安第斯(印加帝国)、玛雅从第一代文明派生出来的亲属文明15个:赫第(土耳其)、巴比伦、古印度、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中国、印度、古朝鲜、西方、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俄罗斯、墨西哥、育加丹(墨西哥东南部)。5个中途夭折停滞的文明:玻里尼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和奥斯曼。
人类历史划上的21个成熟的文明
中国文化的精神随着21个成熟文明的先后消失,留在今天的是我们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古巴比伦(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亚洲西部)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非洲东北部亚洲西部)古印度(亚洲南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亚洲东部)爱琴海文明(地中海北岸地区古希腊文明的源头)四大文明古国的命运2023/10/16四大文明古国的命运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发源地两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文明名称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华夏文明形成时间BC4000年(苏美尔文明)约公元前4000年约公元前3100年约公元前1000年约公元前3000年统一政权建立时间BC2371年(又说
BC2369年)
——阿卡德王国BC3100年
埃及第一王朝考古缺失BC6世纪出现16个王国BC2070年
夏朝2023/10/16四大文明古国的命运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国家灭亡时间BC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灭亡BC343年
被波斯帝国灭亡BC175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
印度河城邦消失。BC187年孔雀帝国灭亡,
外族入侵;民族分裂存续文明灭亡时间公元前224年两河流域伊斯兰化公元3世纪古埃及文字、文化与宗教没落并消失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灭亡,之后外族不断入侵,民族分裂进入近代后遭受英国入侵后英语成为通用语、梵文消失。但印度教依然存在存续中国文化的精神唯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精神请思考如下问题:今天我们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是惊人的,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但是人类在思想的领域、在智慧的领域里是否有什么进步?(公元前五世纪
轴心时代)乔布斯3.ppt中国的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还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前景?国学的复兴是不是暂时的现象?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哪里?中华民族有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果有,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抽象与遥远,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当下正在用生命实践在探索着的问题:
——中国梦,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前言:何谓“文化精神”
?“精神”:古人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文化”的本义——“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前言:何谓“文化精神”
?文化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与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文化精神,就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华,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家园.ppt
何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推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些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标准有二: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文化——民族基因鲁迅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封建礼教“仁义道德”“吃人”。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凌,由于反动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由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人们特别注意考察中国旧有的思想意识中消极衰朽的方面,注意考察旧有思想意识中的陈腐萎靡的病态。这当然是必要的。对于这些缺点、病态,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坚决地加以改革。
如何评价鲁迅?“新文化运动旗手”如何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如果中国文化仅仅是一些糟粕、病态的堆积,那末,中华民族就只有衰亡一条路了。历史上以及当下,不断地有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恶毒的攻击。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自己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一些人对中华民族曾经的积贫积弱完全归咎于我们的文化!而对五千年来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却视而不见。此话反映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必须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相互凝聚和整合,便构成: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能够历久不衰、虽衰而复盛的情况,证明了中国文化中一定有不少积极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粹内容。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独立于世界,必有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精神呢?前言一、天人合一的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天人合一的精神——人与自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三种观点1、因任自然说:“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2、控制自然说:荀子强调人为的作用:
“制天命而用之”。3、相互协调说:儒家著名的“天人合德”的思想一、天人合一的精神——人与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西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西方文化——强调人只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西方科学发展的比较早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认识论实践论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他们看来:
天——人天道——人道天性——人性
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复杂的涵义。(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三种观点1、因任自然说:“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
.
庄子曰:“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即:不要因为人的好恶,而伤害自然的本性,常常顺应自然而不随意去增加什么东西。《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说(yue)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译文】古时候的“真人”,不感觉以活着为高兴的事情,也不憎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翛然(xiāorán)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译文】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
鼓盆而歌与丽姬出嫁.ppt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不以人助天,就是不要人为的去越俎代庖,去干预自然的进程。天地万物自为自化,人不应该违背自然之道。
譬如滥施砍伐这是破坏和毁灭自然;而拔苗助长是希望帮助和加快自然的进程,其结果都是干预万物自为自化的过程,都不对的。
老子曰:常有司杀者杀.ppt(道家的“真人”.ppt)《庄子.大宗师》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译文】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干预自然。这就叫“真人”。——不可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在道上。庄子认为,自然界是和谐美好的,应当排斥一切人为,以免破坏自然状态。
因任自然说,即:
“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
。《庄子·秋水篇》:“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译文】不要用人事去毁灭自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性命,不要因贪得而牺牲了声名。谨守这些道理而不遗失,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1)“天行有常”观点: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荀子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行有常”的观点。2、控制自然说:荀子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为的作用。(2)“人道有为”的观点:荀子在《天论篇》说:
“与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么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子反对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治理自然,改造自然。2、控制自然说:2、控制自然说: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儒法“性恶论”,李斯、韩非子师从荀子,《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历史贡献:荀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命题,
强调人的能动作用,这是荀子的独特贡献。荀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不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家代表。
西方哲学3、相互协调说儒家的“天人合德”的思想。《易经·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所谓的“大人”,他的德行与天地相配合,生成万物;他的光明与日月相配合,普照一切;他的政令与四季相配合,井然有序;他的赏罚与鬼神相配合,吉凶一致。“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他的行动先天而发,但上天不会背弃他;他的行动后天而发,那是依奉天时行事。上天尚且不背弃他,更何况人呢?人定位于辅天、补天的位置,绝对没有战天、胜天的思想,谦恭而又积极作为的态度,符合人在自然中的真实地位。上顺天时,下顺民意,一切顺其自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三种观点1、因任自然说:“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2、控制自然说:荀子强调人为的作用:
“制天命而用之”。3、相互协调说:儒家著名的“天人合德”的思想(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一、天人合一的精神——人与自然(二)“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
本精神之一道家荀子儒家回顾北宋张载(1020年~1077年)张载:“人但物中之一物耳”,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人与自然万物本质上相同,人与万物处于同等地位(二)“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
本精神之一1、人与自然万物本质上相同,人与万物处于同等地位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和万物是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应该平等相处。万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是平等的,惟有保持和谐的状态,才能化生万物,才能共存。2、强调自然的客观性,主张“道法自然”。
先秦时期道家认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道是万物之本,衍生出天和地,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从“道”中产生的“天”、“地”、“人”等。由此道家提倡人与自然界应和睦共处。并阐发出: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人类如何顺应自然的规律?何为“道法自然”?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ppt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ppt启示:
《黄帝内经》依据天地同律的原则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统一,反映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三种观点1、因任自然说:“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2、控制自然说:荀子强调人为的作用:
“制天命而用之”。3、相互协调说:儒家著名的“天人合德”的思想(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1、人与自然万物本质上相同,人与万物处于同等地位2、强调自然的客观性,主张“道法自然”。回顾:一、天人合一的精神——人与自然前言一、天人合一的精神二、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对“以人为本”精神的理解1、关于“人”这个概念
2、关于“本”这个概念3、关于“人本”与“民本”
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1、关于“人”这个概念:哲学意义上的人: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一)、对“以人为本”精神的理解1、关于“人”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汉·刘向《说苑·杂言》)。《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人比马重要。
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孔子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人,而不是神。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
在古代中国,人本思想内涵之一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2、关于“本”这个概念。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哲学本体论的概念。一种是事物的“根本”——哲学价值论的概念。与“末”相对比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本”不是“末”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根本末
3、关于“人本”与“民本”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
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
民本——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主张“民本”,反对“官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
“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3、关于“人本”与“民本”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实际是指“民本”。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的实际是“民本”问题:胡锦涛曾提出的“以人为本”是指什么?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
(一)、对“以人为本”精神的理解1、关于“人”这个概念
2、关于“本”这个概念3、关于“人本”与“民本”(二)、“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中华文明具有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如果说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惊奇感”,希伯来文明起源于对上帝的“敬畏感”,那么,中华文明则起源于“人何以为人”的思考。中国古代先贤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也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性、人性、生命、社会、人生。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二)“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管子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1、“以人为本”的“民本位”思想◆孟子强调:
“民为贵,君为轻”。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民为本之意。◆“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1、“以人为本”的“民本位”思想中国文化的“人伦思想”,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境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之中。
《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体道德自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用道德自觉抵制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2、“以人为本”的“伦本位”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
(一)、对“以人为本”精神的理解1、关于“人”这个概念
2、关于“本”这个概念3、关于“人本”与“民本”(二)、“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三)、中西方“人本主义”的比较
(三)中西方“人本主义”的比较1、中国的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人伦为中心;
西方的人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三)中西方“人本主义”的比较
2、在中国传统语境下,“以人为本”就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本。西方:神本个体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回顾:二、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
(一)、对“以人为本”精神的理解
1、关于“人”这个概念2、关于“本”这个概念3、关于“人本”与“民本”(二)、“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三)、中西方“人本主义”的比较
1、中国的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人伦为中心;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2、在中国传统语境下,“以人为本”就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本。
前言一、天人合一的精神二、以人为本的精神三、贵和尚中的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贵和尚中的精神——人与人的关系(一)关于“和”三、贵和尚中的精神(一)关于“和”“和”这一概念西周末年,《国语·郑语》。近2800年左右西周末年的史伯在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西周看来就要灭亡了(周幽王时期),原因是:
“周王亲小人、远贤臣”,“去和而取同”二、贵和尚中的精神(一)关于“和”二、贵和尚中的精神在史伯看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实现了和,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后来我们常用的“和”、“同”概念就是来源于这里。问题:周王亲小人、远贤臣,“去和而取同”◆史伯举例说明“和”与“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就能生成万事万物;五种滋味相调和,就能满足各种人的口味;六律相协和,就能使人赏心悦目的声音。(十二调、六律、六吕)——这就是“和实生物”。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就谈不上有动听的音乐;如果只有一种颜色,就构不成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果只有一种味道,就谈不上鲜美可口的佳肴;
——这就是“同则不继”。(一)关于“和”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述:“和”就是在承认差别基础上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即对立统一“同”就是否认事物的对立与差别,是否认对立、差别的绝对同一。即只讲统一否认对立。
史伯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的思想家。(一)关于“和”(一)关于“和”史伯、晏婴,已经把和、同的最基本的内涵表述出来了。
“和”就是对立基础上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同”就是无差别的统一孔子:把和、同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作为评判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为人处事,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不同意见,而是求同存异;
而小人为人处事,只求一团和气,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对任何意见一律无条件接受和认同。孔子还说: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意思是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善于团结别人而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君子:和而不同自从孔子以后,和、同之辨就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和”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精神之一。(一)关于“和”(一)关于“和”(二)关于“中”与“中庸”1、“中”与“和”是密切相联的。2、关于“中庸”
三、贵和尚中的精神怎样才能实现“和”呢?——实现“和”的最根本途径就是“持中”!1、“中”与“和”是密切相联的。《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二)关于“中”在中国文化中,“中”与“和”是密切相联的。宋儒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朱熹曰:“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二)关于“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2、关于“中庸”:春秋时代,孔子从哲学的高度创建了“中庸”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把“中”和“庸”结合了起来。(二)关于“中”毛泽东说:“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147页)2、关于“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就是求“和”之道,有以下特点:第一,中庸主张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但不是“老好人”。
孔子:“过犹不及”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之道故事.ppt2、关于“中庸”:思考:中庸之道就是不讲原则?就是折衷主义、就是“老好人”、“和稀泥”?孔子曾将被别人称道的“老好人”叫做:“乡愿”。孟子《尽心下》描述这种人有四个特征:第一,挑不出毛病。第二呢,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第三,大家都喜欢他。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
但是,在本质上,他是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不合正道(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的。这样的人,就叫做老好人,就叫做“乡愿”(乡原)。“乡愿”是孔子极力批判的对象(“子曰:“乡愿,德之贼也”)2、关于“中庸”:在孔子的眼里,老好人就好比稻田里的稗(bài)草。它长得和稻子很相似,但它不是稻子。田里面稗子如果多了,稻子就长不好。这就好比癌细胞。因为它“吃饭不干活”。癌细胞跟正常细胞一样,也要吸收我们人体的营养,却又不承担细胞的功能,生长速度还特快.子曰:“乡愿,德之贼也”《中庸》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中庸≠“和稀泥”:2、关于“中庸”:第二,中庸主张“和而不同”,但中庸不是没原则孔子其实是很讲原则的。《论语·为政》记载了他这样一句名言:“君子周而不比(避bi),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团结,比是勾结,拉拉扯扯,狐朋狗党——团结是要有原则的,无原则地在一起,那就是勾结。和≠同;原则性与灵活性
2、关于“中庸”:“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至高的人生准则。
“中庸之道”成为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成为人生修养上的行为准则。
“中庸之道”深深地渗透在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之中,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
中医养生治疗阴阳五行学说
“中庸之道”的意义:“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贵和”,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但这种和谐不是排除矛盾、消弹差异的和谐,而是蕴含着沉浮、升降、动静等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消长、相互渗透、转化过程的和谐。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文化差别社会达尔文主义◆“尚中”,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尚中乃是实现“和”的理想的根本途径。结论
◆其一,“贵和尚中”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由于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贵和尚中”思想的意义:
◆其二,“尚德不尚武”的价值取向、“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是“贵和尚中”思想的体现。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即以道德修养和教化为本,先治理好自己的民族、国家,再以此去感化其他民族和国家,把和谐作为重要原则来处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先礼后兵”
《司马法》(古代兵书,现仅存一卷五篇)曰: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宋朝元朝“贵和尚中”思想的意义:
(一)关于“和”1、关于“和”的历史轨迹2、“和”有四个最基本的特征:(二)关于“中”与“中庸”1、“中”与“和”是密切相联的。2、关于“中庸”
回顾:三、贵和尚中的精神前言一、天人合一的精神二、以人为本的精神三、贵和尚中的精神四、刚健有为的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四、刚健有为——人与自我四、刚健有为——人与自我《周易大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周易大传》假借孔子所著,以孔子手名义产生影响。《象传》(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四、刚健有为——人与自我儒家强调人格独立,重视“刚”的品德。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刚毅,即具有坚定性。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坚持独立的人格。孔子更认为,为了实现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弟子曾子也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即是刚毅的表现。伯夷叔齐拒食周粟儒家强调人格独立,重视“刚”的品德。◆《史记》:伯夷、叔齐为孤竹君二子。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四、刚健有为——人与自我儒家强调人格独立,重视“刚”的品德。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刚毅,即具有坚定性。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坚持独立的人格。孔子更认为,为了实现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弟子曾子也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即是刚毅的表现。四、刚健有为——人与自我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生活准则。《孟子》记载,孟子与人讨论什么是大丈夫?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应有独立的人格,遵守一定的准则,不屈服于外在的压力。历时两千年,《易传》关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可以说是深入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设备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 学校中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模版
- 信用社年终主任工作总结模版
- 医疗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解析
- 医疗领域中区块链技术重塑信任与安全
- 儿童医疗安全与防护的利器-儿童用医疗器械的临床前研究报告
- 高脂血症的临床护理
- 买卖合同范例范文
- 新质生产力税务简报
- 预防电信诈骗心得体会模版
- 2025专利代理师笔试题库完美版带答案分析
- 2025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典型题
- 机械样机摆放协议书
- 2025-2030中国开关插座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年嘉兴市九年级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数学中考第2题:科学计数法【含答案】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新疆有限公司昌吉州分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4年榆林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课课练-第21课 我不能失信(含答案)
- 2025上半年黑龙江大庆市肇源县人才引进110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CSC-300系列数字式发变组保护装置的调试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