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选择题适应性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选择题适应性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选择题适应性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选择题适应性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选择题适应性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学年第一学期历史选择题适应性训练(一)时间:25分钟总分:100分(每题2.5分)1.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 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已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2.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加工精致的小石镞(如下图)。据考证,这些小石镞是已知的最早的箭头。这表明古人类A.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B.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C.已经具备了审美意识D.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3.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良渚文化的先民们来到太湖之滨,他们修城筑坝,琢玉祭天。玉器被少数有较高地位的人掌握在手中,逐渐成为王权、神权和军权的象征。良渚玉器的这一特征反映了A.奴隶制国家的形成B.远古先民的审美需要C.王权与神权的分离D.社会等级的初步形成4.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的局面。这反映出A.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 B.黄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C.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 D.各部落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5.考古工作者陈述: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主干道路网络是此次考古价值最大的发现,该遗址中心城市的规划符合《吕氏春秋·慎势》所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规划原则,是后世中国都城布局的祖型。由此可推断这样的布局A.体现了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B.目的在于增强文化凝聚C.形成了执政集团的高度集权D.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6.《礼记·礼运》记载,禹选择颇有威望的偃姓部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已至耄耋之年,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举荐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这表明A.禹仍严格坚持禅让制度 B.启通过禅让取得政权C.禹为启掌权铺平了道路 D.禹反对启继承其王位7.在夏文化遗址里,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酒器比较多。此外,还出土成批制作水平较高的玉器以及石磬一类的乐器。这反映了当时A.文明呈现地域特征 B.生产工具注重实用性C.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D.陶瓷技术有明显进步8.人们一般认为家谱起源于宋代,其实家谱的雏形在殷商卜辞世系关系中就有所反映,隋唐以前,家谱修撰已相当发达,大量家谱书籍问世,只是大多未留传后世,这表明我国A.分封制影响深远B.宗法观念长期存在C.封建家长制盛行D.家谱文化已经消亡9.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官有政务性职官、事务性职官、宗教文化类职官、军事性职官等,外服官有侯、伯、甸、男、卫、邦伯。据此可知商朝A.国家机构较为完善 B.官僚政治成为主流C.商王实现权力集中 D.缺乏民主传统制约10.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周代文献记载,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这一称号既是姬姓乃天下之大宗的表现,也是王朝礼制的规范。这反映了西周A.王权开始与神权相结合B.社会风俗受到礼乐浸染C.国家祭祀制度较为成熟D.政治统治宗法色彩浓厚11.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古代政治结构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中,西周的分封制是联结方国联盟制和君主郡县制的关键。由此可知,分封制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威C.促进了国家治理形态的进步 D.延续了夏商的平等联合状态12.据《殷周青铜器通论》所述,商周的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50类,酒器独占24类,按用途分为盛酒器、饮酒器、煮酒器、贮酒器。这反映了商周时期A.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B.青铜铸造规模庞大C.青铜酒器铸造最多 D.农耕经济得到发展13.周代祭奠记载,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 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14.春秋以前,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作战时讲究阵形、程序、礼节,多少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战国时期的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给予敌军毁灭性打击,“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这反映出A.儒家主流思想地位确立 B.社会转型影响价值取向C.礼乐制度影响力的消亡 D.新兴地主势力逐渐崛起15.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

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 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

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16.春秋战国时期,赏赐土地制度日益普遍。如晋平公时大夫赵孟以绛县人筑杞城有功“与之田”;魏国名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悬赏部下能先登秦地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侯国君权力不断加强 B.授民授土分封制仍被沿袭C.商品货币经济普遍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确立17.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 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18.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注重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19.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两者思想都A.主张无为而治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20.秦孝公时期,商鞅制定军功爵制,“以多杀为爵级,以怯斗为役隶”;秦王嬴政时期,取消计首授爵,将战争胜负作为论功行赏的标准。秦国政策的调整A.表明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B.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C.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D.改变了对外战争性质21.孔子编写《春秋》一方面强调明善恶,寓褒贬,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另一方面要求对尊者、亲者、贤者隐恶扬善。孔子这一做法A.遵循秉笔直书编修原则 B.意在维护传统礼法秩序C.利用政治权势篡改历史 D.注重自由表达个人观点22.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23.“秦朝最高的监察官是御史大夫,他单独开府办事。在中央,他领导着御史中丞和侍御史,上督丞相,下察百官;在地方,他通过派往地方的监御史,监察地方行政官员。监御史由中央御史系统派生而来,也有专门的官署,称‘监府’,一般不隶属地方衙门”。这说明秦朝A.创立巡视监察制度 B.监察体系相对独立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D.官僚政治开始形成24.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25.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A.扩大了统治区域B.加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国家统一D.借鉴了西周制度26.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27.近十年来,出土文献的大量涌现为历史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条件,《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陈胜、吴广触犯秦法,按律当斩。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中,则规定因不可抗的自然因素而耽误的,可免除惩罚。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A.出土文献基本印证了传世文献 B.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C.出土文献需要进行真伪的辨析 D.出土文献丰富了人们的历史认识28.楚汉战争时,有“米石万钱”“米解万钱”的记载。而汉文帝时,谷价至于石数十钱,粮价甚至有曾经达到“每石粟至十余钱”的历史记录。由此可以看出,当时A.农耕经济空前发展 B.粮食价格普遍降低C.粟价比谷价更便宜 D.农民劳动积极性高29.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这主要说明汉初A.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 B.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C.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 D.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30.西汉景帝曾下诏:“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要求郡国守相和其他地方各级官吏所用车马和骑乘的服饰要符合朝廷礼制的规定,地方基层官员严禁不穿官服到处乱走。这一诏令旨在A.明确郡国守相的行政职责 B.强调地方官员的教化职能C.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限制不断膨胀的王国势力31.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后期颁布《沈命法》:“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这表明,武帝后期A.酷吏治国效能减退 B.皇帝权威遭受冲击C.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D.官员腐败效率低下32.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赐予功臣尊崇的地位与优厚的待遇,同时实行奉朝请制度,就是让功臣居家静养,朝廷有事才奉请入朝参与议事,日常不任官职。这些措施A.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促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利于强化君主集权统治 D.导致朝廷冗官现象出现33.角抵戏是汉代对各种体育活动和乐舞杂技的总称。《前汉纪》记载,汉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以享外国朝献者。三百余里内人皆观”。角抵戏的出现说明A.角抵奠定古代体育基础 B.政府注重体育运动的推广C.察举注重文体人才选拔D.汉代活跃开放的社会风尚34.民营工商业在西汉初年已有相当发展,但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说明当时A.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B.政府开始实行重农抑商C.中央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D.私商已经成为商人主体35.《汉书·魏相传》载,魏相为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汉书·何武传》载,何武为刺史,二千石官吏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这表明汉代设置刺史A.有助于维护地方吏治清明B.建立了系统完善监察体系C.提升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D.实现了地方机构分权制衡36.汉光武帝时期基本沿用西汉的郡国并行制,郡、王国是一级行政区。郡的最高长官直接掌管一郡政务,由中央任命;王国最高长官称相,代替藩王管理国内事务,也由中央直接任命。这一做法的出发点是A.削弱王国、侯国地方势力B.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确立君主独揽大权意识D.吸收秦朝灭亡教训37.赋在汉代有不同的体制形式,表现为骚体赋(西汉初)、汉大赋(汉武帝后)和抒情小赋(东汉中期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汉初骚体赋受到楚文化的影响B.汉大赋语言朴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