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二级专业考试-高层建筑结构、高耸结构与横向作用_第1页
结构工程师-二级专业考试-高层建筑结构、高耸结构与横向作用_第2页
结构工程师-二级专业考试-高层建筑结构、高耸结构与横向作用_第3页
结构工程师-二级专业考试-高层建筑结构、高耸结构与横向作用_第4页
结构工程师-二级专业考试-高层建筑结构、高耸结构与横向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构工程师-二级专业考试-高层建筑结构、高耸结构与横向作用[单选题]1.一客车停车库的楼面结构平面如图6-1所示,该结构采用单向板及主次梁结构,次梁的间距为4m,主梁(框架梁)的间距沿纵向(江南博哥)为9m,沿横向为8m。次梁将楼面永久荷载及楼面活荷载以集中荷载传递给主梁见图6-1(b),当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定考虑楼面活荷载折减系数时,则可算得次梁传给主梁的活荷载集中荷载标准值Pqk=()kN。()图6-1A.144B.120C.90D.86.4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5.1.1条表5.1.1第8项可知,对于客车停车库单向板楼盖(板跨不小于2m)时,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4.0kN/m2。根据《荷规》第5.1.2条第1款第3项规定,单向板楼盖(板跨不小于2m)的汽车通道及停车库,对单向板楼盖的主梁应取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折减系数0.6。则次梁上的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传至主梁上的集中荷载标准值为:Pqk=4×4×9×0.6=86.4kN。[单选题]2.黑龙江省佳木斯西北方向某县的一多层建筑在设计时,《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附录E中没有给出该县的基本雪压,但当地气象部门给出年最大积雪深度为0.50m,由此设计单位可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附录E第E.1.2条规定确定雪压值s=()kN/m2。A.0.50B.0.60C.0.74D.0.8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附录E第E.1.2条式(E.1.2)规定,积雪深度计算雪压的公式为:s=hρg。式中,s表示计算雪压标准值;h表示积雪深度;ρ表示积雪密度(t/m3)。根据《荷规》条文说明第7.1.2条规定,对东北地区可取用:ρ=150kg/m3=0.15t/m3,重力加速度g=9.8m/s2,则该县的基本雪压为:s=0.50×0.15×9.8=0.735kN/m2。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0.74,因此答案选C项。[单选题]3.一商厦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0g)。该建筑的入口处采用悬挑长度为17.5m的钢桁架(见图6-3),桁架高度为2.5m。钢桁架节点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Pgk=90kN。由此,可算得该桁架端部斜腹杆a仅由竖向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向力NEvka=()kN。图6-3端部斜腹杆a由竖向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向力A.50B.76.4C.80D.100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3.3条规定,8度(0.30g)抗震时,桁架节点上的竖向地震作用PEvk为节点上重力荷载代表值Pgk的15%,即:PEvk=0.15×90=13.5kN。由于桁架端部斜腹杆a与下弦杆之间的夹角为45弦,则由竖向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向力为: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76.4,因此答案选B项。[单选题]4.一展览厅的圆弧形静定三铰拱,其跨度l=25m,矢高f=4m(如图6-4所示),在C、D、E处均作用着两个集中荷载Pgk及Pqk,即一个是由永久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拱顶集中荷载Pgk=100kN,另一个是由拱面活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拱顶集中荷载Pqk=50kN,由此算得该拱底部拉杆的轴向拉力设计值NA=()kN。图6-4三铰拱的计算简图A.495.8B.560.55C.585.25D.593.75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该拱是静定的三铰拱,可根据图6-4所示的拱顶弯矩MD=0的条件,得出底部拉杆AB的轴向拉力标准值的计算公式为:RAl/2-(Pgk+Pqk)l/4-NAKf=0。其中,支反力为:RA=3(Pgk+Pqk)/2,则拱底部拉杆的轴向拉力为:NAK=(Pgk+Pqk)l/(2f)。代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得:NA=(1.2×100+1.4×50)×25/(2×4)=593.75kN。[单选题]5.一商店建筑中有一挑出长度为8m的长悬挑梁,梁上作用着永久荷载标准值的线荷载gk=30kN/m,楼面活荷载标准值的线荷载qk=20kN/m(如图6-5所示)。该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0g)。由此可算得梁端A处的最大弯矩设计值MA=()kN。提示:计算时应对有无竖向地震作用,以及比较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与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然后确定最大弯矩设计值MA。图6-5长悬臂梁计算简图A.2048.0B.1923.2C.1800.0D.1785.6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相关规范进行计算:①当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γG=1.2,γEv=1.3),根据《抗规》第5.3.3条规定,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线荷载gEk值取用构件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5%进行计算,即:gEk=(gk+0.5qk)×15%=(30+0.5×20)×0.15=6kN/m。式中,0.5为楼面活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即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可取用《抗规》表5.1.3中的规定值。相应的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及其竖向地震作用的组合时,梁端A处的弯矩设计值为:MA=[1.2×(30+0.5×20)+1.3×6]×82/2=1785.6kN·m。②当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但为楼面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梁端A处的弯矩设计值为:MA=(1.2×30+1.4×20)×82/2=2048kN·m。③当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但为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梁端A处的弯矩设计值为:MA=(1.35×30+1.4×0.7×20)×82/2=1923.2kN·m。上述三种情况的计算结果表明: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以及为楼面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梁端产生最大弯矩设计值。即梁端A处的最大弯矩设计值为:MA=2048kN·m。[单选题]6.下列四种高层建筑结构布置正确的是()。A.框架结构体系,当矩形建筑平面的长边边长为短边的4倍时,主要承重框架宜顺长向布置,形成纵向布置方案,对抗侧力有利B.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当矩形建筑平面的长边边长为短边的4倍时,顺长边方向布置的纵向剪力墙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纵向两尽端C.不论采用哪种结构,在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其结构的平面布置宜对称、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D.不论场地的地质情况如何,为了高层建筑的抗滑和抗倾覆需要,均宜设地下室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C项,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条文说明第3.1.4条和第3.1.5条规定,不论采用何种结构,在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其结构平面布置宜对称,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这使得扭转偏心距小,侧移小,设计的结构才经济合理。故C项正确。A项,根据《高规》第8.1.8条规定,当长边边长为短边的4倍时,长向柱列的柱数较多,短边方向强度、刚度相对较弱,所以通常把主要承重框架沿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加横向刚度。故A项错误。B项,根据《高规》第8.1.5条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剪力墙应沿两个主轴方向布置。故B项错误。D项,根据《高规》条文说明第12.1.8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宜设置地下室,但不仅仅是为了抗滑和抗倾覆需要,地下室有以下功能:①利用土体的侧压力防止水平力作用下结构的滑移、倾覆,②减小土的重量,降低地基的附加应力,③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④减少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故D项错误。[单选题]7.对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结构布置时,下列概念不正确的是()。A.核心筒是框架—核心筒结构抵抗侧向力的最主要构件,核心筒需占有一定的面积,以获得受力所需的侧向刚度B.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扭矩,宜布置核心筒位于整个结构的中央,筒外形对称,甚至筒内墙肢也宜均匀、对称设置,以适应框架-核心筒结构对扭矩较敏感的特点C.为保证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侧向刚度沿竖向不发生突变,宜将核心筒贯通建筑物的全高D.为降低层高和方便铺设管线,同时也避免楼盖主梁搁置在核心筒的连梁上,可采用无梁楼盖将核心筒与周边柱、内柱连成整体,因此,周边柱之间的框架梁也可一并省去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D项,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9.2.3条规定,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若仅以无边梁的无梁楼盖将周边柱、内柱与核心筒相连而周边柱之间不再有梁,则此时已不能在房屋的周边形成空间框架,也不能形成框架-核心筒结构,其侧向刚度及抗震性能等将均差于通常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为此,即使采用了无梁楼盖,也必须设置沿房屋周边并连接周边柱的框架梁。故D项错误。[单选题]8.在选择楼盖结构设计方案时,下列各项不可取的是()。A.抗震设计时,不论板柱-剪力墙结构房屋有多高,顶层及地下一层的顶板,应采用现浇的肋形梁板结构B.房屋高度超过50m时,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楼盖,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包括肋形梁板楼盖、双向密肋楼盖、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的组合楼盖等C.房屋高度不超过50m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转换层也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但应有增加预制板之间的整体性一系列构造措施D.房屋高度不超过50m的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允许采用装配式楼盖,并配以提高预制板之间的整体性措施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C项,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6.3条规定,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故C项错误。[单选题]9.在8度抗震区有一高21m的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裙房,与高120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主楼之间,设防震缝一道。该防震缝的最小宽度δ应为()mm。A.70B.77C.140D.539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6.1.4条第1款第3项规定,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理论上应为缝两侧结构在地震时的最大水平位移之和。因此,防震缝的最小宽度为:δ=100+(21-15)×20/3=140mm。[单选题]10.某具有高层装配整体楼面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8度,楼面横向宽度18m,在布置横向剪力墙时,下列间距符合规定的是()。A.30mB.40mC.45mD.54m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8.1.8条表8.1.8可知,抗震设防烈度8度,装配整体楼盖时剪力墙间距为2.5×18=45m和30m两者取小值,故应取30m。[单选题]11.一幢高60m、按6度抗震设防、位于Ⅳ类场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在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时,正确的是()。A.因6度抗震设防,可允许不进行截面的抗震验算,仅需对框架和剪力墙分别按四级和三级抗震等级考虑抗震构造措施B.应进行截面的抗震验算,并同时对框架按四级、剪力墙按三级抗震等级考虑抗震构造措施C.应进行截面的抗震验算,并同时对框架按三级、剪力墙按二级抗震等级考虑抗震构造措施D.应进行截面的抗震验算,并同时对框架和剪力墙均按二级抗震等级考虑抗震构造措施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1.6条第2款规定,6度时不规则建筑、建造于Ⅳ类场地的高层应进行多遇地震下的截面抗震验算。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2010)第3.9.1条第1款规定,乙类建筑6度时,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而位于Ⅳ类场地抗震构造措施也应按7度要求考虑。根据《高规》第3.9.1条表3.9.3可知,7度抗震,H=60m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按二级考虑抗震措施,框架按三级考虑抗震措施。根据《高规》第8.1.3条第3款规定,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故而框架应按二级考虑抗震措施。[单选题]12.在设计屋面结构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不上人的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0.5kN/m2中,不包括因屋面排水不畅或堵塞所引起的积水重量B.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屋顶花园的均布活荷载标准值3.0kN/m2中,不包括土、石、花草等重量C.屋面均布活荷载,不与雪荷载同时组合D.当为斜屋面时,《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5.3.1条,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是以沿屋面斜坡面积衡量的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D项,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5.3.1条规定,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是以屋面水平投影面积来计算的。错误。A项,根据第5.3.1条注3规定,对于因屋面排水不畅、堵塞等引起的积水荷载,应采取构造措施加以防止,必要时,应按积水的可能深度确定屋面活荷载,并根据《荷规》表5.3.1可知,荷载标准值为0.5kN/m2。正确。B项,根据第5.3.1条注4规定,屋顶花园活荷载不应包括花圃土石等材料自重,并根据《荷规》表5.3.1可知,屋顶花园活荷载标准值为3.0kN/m2。正确。C项,根据第5.3.3条规定,不上人的屋面均布活荷载,可不与雪荷载和风荷载同时组合。正确。[单选题]13.某建造于大城市市区的28层公寓,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平面为矩形,共6个开间,横向剪力墙间距为8.1m,其中间的剪力墙的计算简图如图6-16所示。在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试采用近似分析方法(将两个墙肢视为一拉一压,且其合力作用在墙肢的中心线上),估算每根连梁的平均支座弯矩设计值Mb最接近于()kN。图6-16A.±114B.±126C.±160D.±176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剪力墙底部截面承受风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为:墙肢承受的轴力为:N=M/L=±37013/10.3=±3593.50kN。其中L=2.5+7.8=10.3m。每根连梁平均分担的剪力值为:V=N/28=±128.34kN;每根连梁平均承受的弯矩值为:Mb=V×Ln/2=±128.34×1.25=±160.43kN32。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160,因此答案选C项。[单选题]14.有一幢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层数为22层,高度80m,抗震设防烈度8度,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ΣGi=286000kN,基本自振周期T1=1.43s,则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底部剪力标准值FEk=()kN。A.16159.1B.13735.2C.12349.5D.10537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1.4条表5.1.4-1可知,8度设防烈度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根据表5.1.4-2,场地特征周期值为:Tg=0.45s。根据第5.1.5条图5.1.5可知,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为:α=(Tg/T1)0.9αmaxsub>=(0.45/1.43)0.9×0.16=0.0565。根据第5.2.1条式(5.2.1-1),底部剪力标准值为:FEk=α1Geq=0.85×286000×0.0565=13735.15kN。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13735.2,因此答案选B项。[单选题]15.某高层建筑有抗震设防的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以上楼层层高2.7m,横向剪力墙有效截面面积Aw2=19.2m2;框支层层高3.6m,横向落地剪力墙有效截面面积Aw1=11.4m2,框支层全部柱总截面面积Ac=2.88m2,柱截面均为1200mm×12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框支层为C40,上层C25。下列各项中上下层刚度比正确的是()。A.γ=1.64B.γ=1.81C.γ=1.88D.γ=1.96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附录E第E.0.1条式(E.0.1-3)规定,柱截面面积折算系数为:Ci=2.5(hci/hi)2,Ai=Awi+CiAci。则C1=2.5×(1200/3600)2=0.278。根据式(E.0.1-2),A1=11.4+0.278×2.88=12.2m2。根据式(E.0.1-1),可得等效剪切刚度比为:[单选题]16.对于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转换层楼面,下列符合规定的是()。A.应采用现浇楼板,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并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B.应采用现浇楼板,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并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C.应采用现浇楼板,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并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0%D.应采用现浇楼板,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并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0%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6.1.14条第1款,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单选题]17.某矩形框筒,平面尺寸如图6-18所示,总高度102m,承受水平力q=20kN/m,框筒截面可简化成双槽形截面,该截面如图6-18所示。角柱为L形、截面面积A3=6.41m2、形心坐标y=0.90m。槽形截面惯性矩为3056.5m4。计算图中底层3号柱所受的轴力N3最接近于()kN。图6-18平面图(单位:m)A.1564.9B.1711.4C.1956.2D.2094.8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矩形框筒底部弯矩为:M=qH2/2=20×1022/2=104040kN·m。槽形截面应力为:σ=My/I=104040×9.6/3056.5=326.77kN/m2。则3号柱所受的轴力为:N3=σA3=326.77×6.41=2094.60kN。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2094.8,因此答案选D项。[单选题]18.某框架-核心筒结构底层一连梁如图6-19所示,连梁截面bb=400mm,hb=18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fc=16.7N/mm2),水平地震作用组合连梁剪力设计值V=840kN,当连梁中交叉暗撑与水平线夹角为α(sinα=0.66)时,交叉暗撑采用HRB400钢。交叉暗撑计算所需纵向钢筋最接近于()。图6-19A.418B.420C.422D.425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9.3.8条第2款式(9.3.8-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暗撑纵向钢筋总面积为:As=γREVb/(2fysinα)=0.85×840×103/(2×360×0.66)=1502.53mm2。选取422钢筋,截面面积为:As=4×380=1520mm2,符合规范要求。[单选题]19.某高层钢结构,按抗震等级为一级。结构设中心支撑,支撑斜杆钢材采用Q345(fy=325N/mm2),构件横断面如图6-20所示。则满足腹板宽厚比要求的腹板厚度t最接近于()mm。提示:按《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设计。图6-20A.26B.28C.30D.32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第7.5.3条表7.5.3规定,抗震等级为一级,中心支撑构件两端简支构件板件宽厚比为:解得:t≥25.4mm。[单选题]20.某高度45m钢结构,建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地震加速度0.2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Ⅲ类,结构基本周期为1.0s。则与结构基本周期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接近于()。A.0.05479B.0.0678C.0.0780D.0.08214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8.2.2条第1款规定,不超过50m的钢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阻尼比可采用0.04。根据第5.1.4条规定,8度、设计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场地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特征周期值Tg=0.45s。根据第5.1.5条第2款式(5.1.5-1)规定,衰减指数为:γ=0.9+(0.05-ζ)/(0.3+6ζ)=0.9+(0.05-0.04)/(0.3+6×0.04)=0.919。根据式(5.1.5-3)规定,阻尼调整系数为:η2=1+(0.05-ζ)/(0.08+1.6ζ)=1+(0.05-0.04)/(0.08+1.6×0.04)=1.0694>0.55,取η2=1.0694。根据第5.1.5条图5.1.5,由Tg=0.45s<T1=1.0s<5Tg=5×0.45=2.25s,地震影响系数为:α=(Tg/T1)γη2αmax=(0.45/1.0)0.919×1.0694×0.16=0.08214。[单选题]21.某13层钢框架结构,箱形方柱截面如图6-21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回转半径ix=iy=173mm,钢材采用Q345(fy=325N/mm2)。则满足规程要求的最大层高h,应最接近于()mm。提示:①按《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设计;②柱子的计算长度取层高h。图6-21A.7800B.8200C.8800D.920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第7.3.9条规定,8度抗震设防结构,柱的长细比为:则h≤51.02×173=8826.46mm。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8800,因此答案选C项。[单选题]22.关于柱轴压比限值的要求,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A.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属于一级的框支柱(包括框支角柱),其轴压比不宜大于0.60B.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属一级的框架柱,当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较多时,其框架柱轴压比不宜大于0.65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等级属一级的框架柱,当核心筒结构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柱轴压比不宜大于0.75D.筒中筒结构,抗震等级属一级的密集柱,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箍筋间距100mm、肢距150mm、箍径12mm;其内筒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较多时,其密集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0.75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筒中筒结构的受力情况,在侧向荷载作用下与框架-剪力墙结构相类似。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6.3.6条表6.3.6可知,抗震等级属于一级的外筒密集柱轴压比限值可取0.75,但又因此柱全高均以箍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箍径又不小于12mm的井字复合箍,根据注3,轴压比限值可增大0.10。故密集柱的轴压比限值宜为0.85。[单选题]23.位于设防烈度8度,Ⅲ类场地,高58m的丙类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在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下第四层边柱的轴向力标准值分别为NG=4200kN,Nw=1200kN,NEh=500kN;柱截面为600mm×800mm,混凝土C40,fc=19.1N/mm2。第四层层高3.60m,横梁高600mm。经计算知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较多。则该柱轴压比验算结果正确的是()。A.μN=0.621<0.80,符合规程要求B.μN=0.644<0.75,符合规程要求C.μN=0.657<0.80,符合规程要求D.μN=0.657<0.85,符合规程要求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9.3条表3.9.3可知,8度,高58m(小于60m),该结构的框架柱抗震等级应为二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该柱轴压比的验算过程如下:①柱轴压比限值第四层的层高3.60m,横梁高600mm,柱的净高为:Hn=3.60-0.60=3.00m。柱的剪跨比为:λ=M/(Vh0),当柱的反弯点在层高范围内时,可取λ=Hn/(2h0),则该框架柱的剪跨比λ为:λ=3.00/[2×(0.80-0.05)]=2.0。根据第6.4.2条表6.4.2注3规定,柱轴压比限值应减少0.05,故应为0.80。②轴压比μN根据第6.4.2条表6.4.2注1规定,考虑到只有房高大于60m时才开始考虑风荷载效应参与有地震作用时的效应组合,为此,故该柱在第四层处的轴压比应为:μN=N/(fcA)=[(4200×1.2+500×1.3)×103]/[19.1×(600×800)]=0.621。[单选题]24.下图(a)所示为一个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平面图。该建筑抗震烈度为8度,属于二级抗震等级。下列结构动力分析方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作横向的平动振型抗震验算,因为纵向(y向)的抗侧刚度较弱B.只要作横向的抗震验算和纵向的抗震验算C.除作x、y向的平动振型的抗震验算外,还要作扭转振型的耦联计算D.该结构属于简单的纯框架,层数也不高,用基底剪力法计算其横向的水平地震力,并按各榀框架的抗侧刚度进行分配Bmax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已知L=4×9=36m,B=6×2=12m,Bmax=6×4=24m,l=6×2=12m,b=4×2=8m;有:L/B=36/12=3.0<5.0;L/Bmax=12/24=0.5>0.3;l/b=12/8=1.5≤1.5。其L/Bmax值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4.3条表3.4.3规定的8度抗震的限值,即该框架属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结构。底部剪力法,主要适用于房屋不发生扭转振动的、高度不大、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且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情况。该结构扭转影响明显,利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抗震设计是不合适的;本楼应按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房屋的横向和纵向进行抗震计算。[单选题]25.一幢20层的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g),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该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T1=1.2s,阻尼比ζ=0.05,地震影响系数α最接近于()。A.0.08B.0.07C.0.06D.0.05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该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g),按多遇地震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1.4条表5.1.4-1可知,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αmax=0.24。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则查第5.1.4条表5.1.4-2可知,特征周期Tg=0.35s。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ζ=0.05,根据第5.1.5条第1款规定,阻尼调整系数η2=1,衰减系数γ=0.9,结构第一自振周期T1=1.2s,位于图5.1.5的曲线下降段(Tg=0.35s<T1=1.2s<5Tg=5×0.35=1.75s)。则地震影响系数为:α=(Tg/T1)γη2αmax=(0.35/1.2)0.9×1.0×0.24=0.0791。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0.08,因此答案选A项。[单选题]26.某3层内框架砖房,四角设有构造柱,建筑平面、剖面如图6-24所示。设防烈度7度,内框架混凝土强度等级C20,柱截面400mm×400mm,梁截面250mm×650mm,现浇混凝土楼、屋盖。砖强度等级MU10,砂浆强度等级一层为M10,二层为M7.5,三层为M5。外墙厚370mm,墙外缘距轴线120mm。山墙未设门窗,基础顶面标高-0.5000m。已知各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3=5300kN,G2=7100kN,Gl=7500kN,各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设计值V1、V2、V3最接近于()。图6-24A.1759kN;1449kN;921kNB.1759kN;1441kN;711kNC.1759kN;1371kN;711kND.1353kN;1125kN;718kN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2.1条规定,对于多层内框架砖房,其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根据第5.1.4条表5.1.4-1可知,7度,α1=αmax=0.08。根据第5.2.1条式(5.2.1-1)规定,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α1Geq=0.08×0.85×(5300+7100+7500)=1353.2kN。楼层地震剪力设计值计算具体见表6-3,对于内框架砌体房屋,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δn=0.2。表6-3质点地震作用和楼层地震剪力Vi的计算表[单选题]27.在设防烈度为6度至9度地区内的乙类、丙类高层建筑,应进行抗震设计,其地震作用计算按下列哪种做法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的规定?()A.各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均应计算地震作用B.6度设防时,Ⅰ~Ⅲ类场地上的建筑不必计算,Ⅳ类场地上的较高建筑及7度至9度设防的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C.6度不必计算,7度至9度设防的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D.6度设防时Ⅰ、Ⅱ类场地上的建筑不必计算,Ⅲ类和Ⅳ类场地上建筑及7度至9度设防的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4.3.1条规定,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甲类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②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共享题干题某单层工业厂房,厂房柱距12m,采用工字形截面的实腹式钢吊车梁。设置有两台Q=25/10t的软钩桥式吊车,吊车每侧有两个车轮,轮距4m,最大轮压标准值Pkmax=279.7kN,横行小车质量标准值Q1=73.5kN,吊车轨道高度hR=130mm。[单选题]1.当吊车为中级工作制时,作用在每个车轮处的横向水平荷载标准值最接近于()kN。A.8.0B.11.1C.15.9D.22.2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6.1.2条第2款表6.1.2规定,中级工作制吊车,软钩吊车额定起重量为16~50t时,吊车横向水平荷载标准值应取横行小车重量与额定起重量之和的10%,并乘以重力加速度。可得吊车横向水平荷载标准值为:Tk=0.1×(Q×9.8+Q1)/n=0.1×(25×9.8+73.5)/4=7.96kN。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8.0,因此答案选A项。[单选题]2.假定吊车为重级工作制时,作用在每个车轮处的横向水平荷载标准值最接近于()kN。A.8.0B.14.0C.28.0D.42.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若吊车为重级工作制,则其横向水平荷载取《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定的惯性力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规定的卡轨力中的较大值。根据《钢标》第3.3.2条式(3.3.2)规定,每个轮压处横向水平力标准值为:Hk=αPkmax=0.1×279.7=27.97kN≈28.0kN。根据《荷规》第6.1.2条第2款表6.1.2可得,Tk=8.0kN。取较大值为28.0kN。一幢8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防烈度8度(0.2g)多遇地震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如图6-2所示。其顶层的弹性水平位移δ8=60mm,第7层的水平位移δ7=54mm。图6-2[单选题]3.计算得顶层的弹性层间位移θe,8=()。A.1/400B.1/500C.1/600D.1/667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已知水平位移δ8=60mm,δ7=54mm,可算得第8层(顶层)的层间位移为:Δue,8=60-54=6mm。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5.1条式(5.5.1)规定,顶层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为:θe,8=Δue,8/h=6/4000=1/667。[单选题]4.由(1)题已算得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第8层弹性层间位移,现已知第8层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0.4(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由此可算得该框架结构在第8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θp,8=()。A.1/333B.1/220C.1/200D.1/150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5.3条第1款规定,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排架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采用本规范第5.5.4条的简化计算法。根据《抗规》第5.5.4条表5.5.4可知,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ηp=2.0(当ξy=0.4时的8层框架)。代入《抗规》式(5.5.4-1),可得弹塑性层间位移为:Δup,8=ηpΔue,8=2.0×6=12mm。根据《抗规》第5.5.5条式(5.5.5)规定,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为:θp,8=Δup,8/h=12/4000=1/333。一单层平面框架(如图6-6所示),由屋顶永久荷载标准值产生的D点柱顶弯矩标准值MDgk=50kN·m。图6-6[单选题]5.由屋顶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产生的弯矩标准值MDqk=30kN·m,则D点的弯矩设计值MD最接近于()kN。A.130B.102C.96.9D.95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3.2.3条第1款式(3.2.3-1)规定,当为屋顶均布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MD=1.2×50+1.4×30=102kN·m。根据第3.2.3条第1款式(3.2.3-2)规定,当为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MD=1.35×50+1.4×0.7×30=96.9kN·m<102kN·m。故该效应组合由屋顶均布活荷载效应控制,即D点的弯矩设计值MD=102kN·m。[单选题]6.现尚需计及如图6-7所示由风荷载产生的D点弯矩标准值MDwk=25kN·m,由此算得D点组合后的弯矩设计值MD最接近于()kN。(不采用简化规则)图6-7A.117.9B.123.0C.124.4D.140.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3.2.3条第1款式(3.2.3-1)规定,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分别为:①按屋顶均布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ψc=0.6):MD=1.2×50+1.4×30+1.4×0.6×25=123kN·m;②当按风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屋顶均布活荷载的组合值系ψc=0.7):MD=1.2×50+1.4×25+1.4×0.7×30=124.4kN·m。根据第3.2.3条第1款式(3.2.3-2)规定,当按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MD=1.35×50+1.4×0.7×30+1.4×0.6×25=117.9kN·m。取三者中的最大值,则应按风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确定D点弯矩设计值MD,即MD=124.4kN·m。一钢筋混凝土排架,由于三种荷载(不包括柱自重)使排架柱柱脚A处产生三个柱脚弯矩标准值,MAgk=50kN·m,MAqk=30kN·m,MAck=60kN·m(见图6-8(a)、(b)、(c)),MAgk是柱顶处屋面桁架上永久荷载的偏心反力产生的,MAqk是柱顶处屋面桁架上活荷载的偏心反力产生的,MAck是柱中部吊车梁上A5级软钩吊车荷载的偏心反力产生的。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柱脚弯矩标准值MAwk=65kN·m(见图6-8(d))。图6-8[单选题]7.由桁架上永久荷载、活荷载和吊车荷载产生的柱脚最大弯矩设计值MA应为()kN。计算时对效应的组合不采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3.2.4条的简化规则。A.160.8B.166C.173.4D.18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屋面活荷载及吊车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均是ψ=0.7。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3.2.3条第1款式(3.2.3-1)规定,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分别为:①当属屋面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MA=1.2×50+1.4×30+1.4×0.7×60=160.8kN·m。②当属吊车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MA=1.2×50+1.4×60+1.4×0.7×30=173.4kN·m。根据第3.2.3条第1款式(3.2.3-2)规定,当属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MA=1.35×50+1.4×0.7×60+1.4×0.7×30=155.7kN·m。取三者中的最大值,故应按吊车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确定最大柱脚弯矩设计值,即MA=173.4kN·m。[单选题]8.还需考虑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柱脚弯矩。由桁架上永久荷载和三种可变荷载确定的柱脚最大弯矩设计值MA应为()kN。计算时对效应的组合不采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3.2.4条的简化规则。A.215.4B.228C.230D.239.2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3.2.3条第1款式(3.2.3-1)规定,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分别为:①当属屋面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风荷载的组合系数ψc=0.6):MA=1.2×50+1.4×30+1.4×0.7×60+1.4×0.6×65=215.4kN·m。②当属吊车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MA=1.2×50+1.4×60+1.4×0.7×30+1.4×0.6×65=228kN·m。③当属风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MA=1.2×50+1.4×65+1.4×0.7×30+1.4×0.7×60=239.2kN·m。根据第3.2.3条第1款式(3.2.3-2)规定,当属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MA=1.35×50+1.4×0.7×60+1.4×0.7×30+1.4×0.6×65=210.3kN·m。取四者中的最大值,故应按风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确定最大柱脚弯矩设计值,即MA=239.2kN·m。[单选题]9.采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3.2.4条的简化规则,计算在四种荷载下柱脚A处的最大弯矩设计值MA应为()kN。A.255.3B.239.2C.228D.210.3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3.2.3条第1款式(3.2.3-1)规定,当属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MA=1.2×50+0.9×(1.4×30+1.4×60+1.4×65)=255.3kN·m>210.3kN·m。根据第3.2.3条第1款式(3.2.3-2)规定,当属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MA=1.35×50+1.4×0.7×30+1.4×0.7×60+1.4×0.6×65=210.3kN·m。取两者中的较大值,故应按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确定最大柱脚弯矩设计值,即MA=255.3kN·m。某城市郊区有一30层的一般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如图6-10所示。地面以上高度为100m,迎风面宽度为25m,按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压ω0=0.60kN/m2,风荷载体型系数为1.3。图6-10[单选题]10.确定高度100m处围护结构的风荷载标准值最接近于()kN/m2。A.1.616B.1.945C.2.462D.2.505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8.2.1条表8.2.1可知,100m处,B类,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μz=2.00。根据第8.6.1条表8.6.1可知,100m处,B类,围护结构阵风系数为:βgz=1.50。根据第8.1.1条式(8.1.1-2)规定,高度100m处围护结构的风荷载标准值为:ωk=βgzμslμzω0=1.50×1.3×2.00×0.6=2.34kN/m2。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2.462,因此答案选C项。[单选题]11.假定作用于100m高度处的风荷载标准值ωk=2.1kN/m2,又已知突出屋面小塔楼风剪力标准值∆P<sub>n=500kN及风弯矩标准值∆Mn=2000kN00,作用于100m高度的屋面处。设风压沿高度的变化为倒三角形(地面处为0)。在地面(z=0)处,风荷载产生倾覆力矩的设计值最接近于()kN。A.218760B.233333C.303333D.317800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风压沿高度的变化为倒三角形,在100mm高度处风压为:q=ωk=2.1kN/m2。则风荷载产生的总倾覆力矩为:[单选题]12.若该建筑物位于一高度为45m的山坡顶部,如图6-11所示,建筑屋面D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最接近于()。图6-11A.1.997B.2.290C.2.351D.2.616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8.2.1条表8.2.1可知,100m处,B类,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2.00。由图6-11可知,tanα=45/100=0.45>0.3,取tanα=0.3。根据第8.2.2条式(8.2.2)计算,顶部的修正系数为:则建筑屋面D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ηBμz=1.0955×2.00=2.191。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2.290,因此答案选B项。一幢十层教学楼,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Ⅱ类场地。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中间横向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6-12所示。图6-12[单选题]13.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已知三层横梁的支座弯矩如图6-12所示。当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并取调幅系数为0.8时,则边横梁的跨中弯矩设计值M最接近于()kN。A.73.5B.88C.93D.111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由题可知,边梁边支座的剪力为:V0=24.24×7.5/2=90.9kN;边支座的弯矩产生剪力为:VM=(102-92)/7.5=1.33kN;边支座的剪力为:V=90.9-1.33=89.57kN。故跨中剪力为零点距边支座距离为:x=89.57/24.24=3.70m。则跨中弯矩为: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73.5,因此答案选A项。图6-12[单选题]14.未考虑非结构构件刚度影响时的框架基本自振周期T1最接近于()s。A.0.5B.0.9C.1.2D.1.7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混凝土结构)(2009年)第14.1.2条规定,框架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经验公式为T1=(0.08~0.1)n,式中,n为楼层数,所以该框架基本自振周期为:T1=0.09×10=0.9s。图6-12[单选题]15.假定建筑物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如图6-13所示,且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s。若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值FE最接近于()kN。图6-13A.3800B.4400C.4900D.5500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1.4条表5.1.4-1及表5.1.4-2可知,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和特征周期Tg=0.35s。根据第5.1.5条图5.1.5可知,地震影响系数为:α1=(Tg/T1)γη2αmax=(0.35/1)0.9×1×0.16=0.0622。根据第5.2.1条规定,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E=10×8000=80000kN,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Geq=0.85×80000=68000kN。根据第5.2.1条式(5.2.1-1)规定,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EK=α1Geq=0.0622×68000=4229.6kN。则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值为:FE=γEhFEk=1.3×4229.6=5498.48kN。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5500,因此答案选D项。图6-12[单选题]16.若二层中柱截面600mm×600mm混凝土C30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NG=2200kN,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该柱的附加轴向力标准值为NEk=±150kN,柱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0mm,箍筋采用HPB235钢筋四肢,其加密区内的箍筋体积配箍率ρv不宜小于()。A.0.6%B.0.95%C.1.0%D.1.2%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由题可知,柱轴向压力设计值N=1.2×2200+1.3×150=2835kN。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6.4.2条规定,抗震等级为一级,柱的轴压比为:μN=(2853×103)/(600×600×14.3)=0.55<0.65。根据第6.4.7条表6.4.7可知,采用复合箍配箍特征值为:λv=0.14。根据式(6.4.7),加密区内的箍筋体积配箍率应满足:ρv=λvfc/fyv=0.14×14.3/210=0.95%。某三跨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边跨跨度为5.7m,框架梁截面宽250mm,高600mm,柱宽为500mm,纵筋采用HRB335钢,箍筋采用HPB300钢,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重力荷载引起的剪力VGb=135.2kN。在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组合下作用于边跨一层梁上的弯矩为:[单选题]17.计算梁跨中截面正截面所需纵筋As,最接近于()mm2。A.393B.685C.850D.117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由于Mmax=180×106N·mm,则截面抵抗矩系数为:相对受压区高度为:那么内力矩的力臂系数为:满足《高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6.3.2条第1款中ξ<0.35的要求。则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为:选取225,实配面积As=982mm2,则ρ=As/(bh<sub>0)=982/(250×565)=0.7%。满足第6.3.2条第3款ρ<2.5%的要求。根据表6.3.2-1可知,最小配筋率ρmin=55ft/fy=55×1.43/300=0.262%>0.25%,取ρmin=0.262%,故最小钢筋面积为:As,min=ρminbh=0.262%×250×600=393mm2,则As=850.01mm2>As,min,满足要求。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850,因此答案选C项。[单选题]18.若梁左端梁底已配置225的钢筋,则梁顶钢筋As最接近于()mm2。A.1170B.1672C.1964D.1992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抵抗正弯矩为:Mmax=210×106N·mm,跨中截面积所配225的纵向钢筋延伸到柱边截面。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图6.2.10和第11.1.6条规定,按双筋梁(x<2as)计算受弯承载力为:则(210-208.2)/210=0.86%,可以接受。抵抗负弯矩:Mmax=-420×106N·mm。截面抵抗矩系数为:则相对受压区高度为:则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为: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1992,因此答案选D项。[单选题]19.计算该框架梁的剪力设计值Vb,最接近于()kN。A.230B.257.5C.272.5D.282.7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相关条例,计算如下:①计算重力荷载引起的剪力值重力荷载引起的梁内最大剪力为:VGb=135.2kN;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组合作用下跨中的最大剪力为:V=230×103N。②确定剪力设计值根据式(6.2.5-1)规定:Vb=1.2(Mbl+Mbr)/ln+V<sub>Gb。顺时针方向:Mbl=210kN·m;M<sub>br=-360kN·m。则:逆时针方向:Mbl=-420kN·m;Mbr=175kN·m。则:由此可知,逆时针方向的Mbl、Mbsub>r相对数值较大。故取Vb=272.5kN。某6层框架结构,如图6-14所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6=4750kN,G2-5=6050kN,G1=70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图6-14[单选题]20.假定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0.65s,结构阻尼比ζ=0.05。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最接近于()kN。A.2492B.3271C.4217D.4555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1.4条表5.1.4-2可知,设计地震分组为二组,Ⅲ类场地,特征周期值为:Tg=0.55s。根据第5.1.4条表5.1.4-1可知,8度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阻尼比ζ=0.05。根据第5.1.5条图5.1.5可知,地震影响系数为:α1=(Tg/T1)γη2αmax=(0.55/0.65)0.9×1.0×0.16=0.138。根据第5.2.1条式(5.2.1-1)规定,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Ek=α1Geq=0.138×0.85×(4750+4×6050+7000)=4216.94kN。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4217,因此答案选C项。图6-14[单选题]21.若该框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0.85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304kN,作用于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ΔF6最接近于()kN。A.153B.258C.466D.525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2.1条表5.2.1规定,由1.4Tg=1.4×0.55=0.77s<T1=0.85s,则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δn=0.08T1+0.01=0.08×0.85+0.01=0.078。根据第5.2.1条式(5.2.1-3),作用于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ΔF6=δnFEk=0.078×3304=257.71kN。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258,因此答案选B项。图6-14[单选题]22.若已知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126kN,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ΔF6=256kN,作用于G5处的地震作用标准值F5最接近于()kN。A.565B.697C.756D.914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2.1条式(5.2.1-2)和(5.2.1-3)规定,作用于G5处的地震作用标准值为: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697,因此答案选B项。图6-14[单选题]23.若该框架为钢结构,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2s,结构阻尼比ζ=0.035,其他数据不变,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最接近于()kN。A.2413B.2628C.2839D.3140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1.5条式(5.1.5-1)规定,衰减指数为:γ=0.9+(0.05-ζ)/(0.3+6ζ)=0.9+(0.05-0.035)/(0.3+6×0.035)=0.929。根据式(5.1.5-3),阻尼调整系数为:η2=1+(0.05-ζ)/(0.08+1.6ζ)=1+(0.05-0.035)/(0.08+1.6×0.035)=1.110。根据图5.1.5,得地震影响系数为:α1=(Tg/T1)γη2αmax=(0.55/1.2)0.9×1.110×0.16=0.088。根据第5.2.1条式(5.2.1-),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Ek=α1Geq=0.088×0.85×(4750+4×6050+7000)=2689.06kN。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2628,因此答案选B项。某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高层框架结构,首层的梁柱中节点,横向左、右侧梁截面尺寸及纵向梁截面尺寸如图6-15所示。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fc=14.3MPa,ft=1.43MPa,as=as′=60mm。节点左侧梁端弯矩设计值Mbl=420.52kN·m,右侧梁端弯矩设计值Mbr=249.48kN·m,上柱底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3484.0kN,节点上下层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Hc=4.65m。图6-15[单选题]24.节点的剪力设计值Vj最接近于()kN。A.973.52B.1182.43C.1414.96D.1476.48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D式(D1.1-1)规定,二级框架节点核心区的剪力设计值为:由于节点两侧梁截面高度不等,采用平均值。故梁的截面高度为:hb=(800+600)/2=700mm。由于as=60mm,梁截面的有效高度hb0=hb-as=700-60=640mm。根据附录D第D.1.1条规定,二级框架,强节点系数ηjb=1.2,则该节点的剪力设计值为: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1182.43,因此答案选B项。[单选题]25.节点的容许剪力设计值[Vj]最接近于()kN。A.1816.94B.2059.20C.2725.41D.3088.8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D第D.1.3条规定,节点核心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Vj]=(0.30ηjβcfcbjhj)/γRE。对四边有约束梁的节点,当梁高不小于框架梁高度的3/4,且梁宽b不小于柱宽的1/2时,正交梁的约束影响系数为:ηj=1.5。根据第D.1.2条第1款规定,bj=bc=600mm,hj=hc=600mm。故节点的容许剪力设计值为:[Vj]=(0.30×1.5×1.0×14.3×600×600)/0.85=2725.41kN。[单选题]26.下列关于节点核心区的箍筋配置最合适的是()。A.双向4肢8@100B.双向4肢8@120C.双向4肢8@150D.双向4肢10@100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D第D.1.4条规定,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满足:由于0.5fcbchc=0.5×14.3×600×600=2574kN<N=3483.0kN,取N=2574kN。代入可得:故按构造配筋,根据第6.3.10条规定,抗震等级为二级的箍筋特征值不小于0.10,体积配筋率不小于0.5%,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故取双向四肢10@100。根据第6.3.9条第3款第1项式(6.3.9)规定,其体积配箍率为:ρv=(8×78.5×550)/(550×550×100)=1.14%>λvfc/fyv=0.1×16.7/270=0.62%。某建造于大城市市区的28层公寓,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平面为矩形,共6个开间,横向剪力墙间距为8.1m,层高2.8m,房屋宽15.7m,地面粗糙度D类。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纵向钢筋采用HRB335钢,箍筋采用HPB300钢。as=as′=35mm。工程所在场地的地基土的构成如表6-1所示。[单选题]27.若有抗震要求时,确定其建筑场地类别为()类。A.ⅠB.ⅡC.ⅢD.Ⅳ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1.4条第1款规定,该场地覆盖层厚度为18m,取计算深度为18m。根据第4.1.5条式(4.1.5-2)规定,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为:根据式(4.1.5-1)规定,等效剪切波速vse=d0/t=18/0.0884=203.7m/s。查表4.1.6可知,该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单选题]28.当未考虑非结构构件影响折减系数时,该建筑物的横向自振周期T1最接近于()s。A.3.4B.2.8C.2.2D.0.97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附录F第F.2.2条式(F.2.2.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经验公式为:有一连梁的截面尺寸为b×h=160mm×900mm,净跨ln=900mm,抗震等级为二级,纵筋HRB335级,fy=300N/mm2,箍筋HPB300级,fyv=270N/mm2,混凝土强度为C30,fcsub>=14.3N/mm2,ft</sub>=1.43N/mm2。由楼层荷载传到连梁上的剪力VGb很小,略去不计。由地震作用产生的连梁剪力设计值Vb=150kN。[单选题]29.连梁配置箍筋时的剪力设计值最接近于()kN。A.150B.165C.180D.195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21条式(7.2.21-1)规定,二级抗震,则连梁配置箍筋时的剪力设计值为:Vb=ηvb(Mbl+Mbr)/ln+V<sub>Gb=1.2×(2×67.5)/0.9+0=180kN。[单选题]30.连梁的容许剪力设计值最接近于()kN。A.349B.387C.402D.465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22条第2款规定,跨高比为:ln/h=0.9/0.9=1.0<2.5。则根据式(7.2.22-3)规定,连梁的容许剪力设计值为: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349,因此答案选A项。[单选题]31.连梁配置的箍筋最接近于()。A.双肢8@110B.双肢8@200C.双肢8@150D.双肢8@100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23条式(7.2.23-3)规定,跨高比为:ln/h=0.9/0.9=1.0<2.5。根据式(7.2.23-3),箍筋的面积为:根据第7.2.27条第2款规定,二级连梁,箍筋最大间距为:smax=min(hb/4,8d,100)=min(900/4,8×14,100)=100mm。箍筋最小直径8,Asv/s=2×50.3/100=1.006>0.476,满足要求。[单选题]32.连梁每侧的腰筋配置最接近于()。A.410B.48C.412D.310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27条第4款规定,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其两侧腰筋的总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每侧选择4根钢筋,As=0.3%A=0.3%×160×865=415.2mm2。则415.2/4=103.8mm2,选腰筋12,As=113.04mm2。某拟建的高度为59m的16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其两种平面方案如图6-17所示(单位m)。假设在如图所示的作用方向两种结构方案的基本自振周期相同。图6-17[单选题]33.当估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方案a与方案b的风荷载标准值(kN/m2)之比,最接近于()。提示: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解题。A.1∶1B.1∶1.15C.1∶1.2D.1.15∶1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两个方案风荷载标准值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风荷载体型系数μs的差别上,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2010)第4.2.3条第2款规定:①方案a,正方形的风荷载体型系数为:②方案b,正八边形的风荷载体型系数为:故方案a与方案b的风荷载标准值之比为:ωa:ωb=μa:μb=1.4:1.22=1.15:1。图6-17[单选题]34.当估算围护结构风荷载时,方案a和方案b相同高度迎风面中点处单位面积风荷载比值,最接近于()。提示: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解题。A.1.5∶1B.1.15∶1C.1∶1D.1∶1.2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8.3.1条第1款规定,围护构件局部风压体型系数,对于正压区,按表8.3.1采用。查表8.3.1第30项可知,对方案a,有μs=0.8;对方案b,有μs=0.8,则方案a和方案b相同高度迎风面中点处单位面积风荷载比值为:ωka:ωkb=0.8:0.8=1:1。某现浇框架-核心筒高层建筑结构,地上35层高130m,内筒为钢筋混凝土,外周边为型钢混凝土框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场地类别为Ⅱ类,阻尼比ζ=0.04,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l=2.0s,周期折减系数取0.8。[单选题]35.计算多遇地震作用时,该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影响系数α最接近于()。A.0.0172B.0.020C.0.022D.0.024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1.4条表5.1.4-1可知,7度,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8。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第5.1.4条表5.1.4-2可知,特征周期值Tg=0.35s。根据第5.1.5条第2款式(5.1.5-1)规定,衰减指数为:γ=0.9+(0.05-0.04)/(0.3+6×0.04)=0.919。根据式(5.1.5-3)规定,阻尼调整系数为:η2=1+(0.05-0.04)/(0.08+1.6×0.04)=1.069。根据第5.1.5条图5.1.5规定,则地震作用影响系数α为:α=(Tg/T1)η2αmax=(0.35/2)0.919×1.069×0.08=0.0172。[单选题]36.抗震设计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部总剪力计算值为8800kN;对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总剪力中,24层最大,其计算值为1600kN。则各楼层框架的剪力经调整后最接近于()kN。A.1500B.1760C.1920D.2400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8.1.4条式(8.1.4)规定,Vf≤0.2V0=0.2×8800=1760kN时,框架总剪力应按0.2V0和1.5Vf,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则可得:1.5Vf,max=1.5×1600=2400kN;0.2V0=0.2×8800=1760kN。取较小值,则经调整后各楼层框架的剪力为1760kN。[单选题]37.外周边框架底层某中柱,截面700mm×7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50(fc=23.1N/mm2),内置Q345型钢(faub>=295N/mm2),地震作用组合的柱轴向压力设计值N=19000kN,剪跨比λ=2.4。当要求柱轴压比μN≤0.8时,其采用的型钢截面面积应最接近于()mm2。A.15000B.19500C.36000D.45720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表6.1.2可知,7度、高130m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1.4.4条式(11.4.4)规定,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比计算公式为:μN=N/(fcA+faAa)。当柱轴压比μN=0.8时,型钢截面面积为:根据第11.4.5条第6款规定,当柱轴压比大于0.4时,柱型钢含钢率不宜小于4%,该中柱含钢率为:Aa/A=45719.01/(700×700)=0.093=9.3%>4%,满足规范要求。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45720,因此答案选D项。[单选题]38.条件同题(3),当柱轴压比μN=0.8,该柱在箍筋加密区的纵向钢筋和箍筋,下列各项中,最接近有关规范、规程最低构造要求的是()。A.422+820,412@100(双向各四肢,下同)B.1220,412@100C.1222,412@100D.1225,412@100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表11.4.3可知,抗震等级二级,柱箍筋直径应不小于10mm,加密区箍筋间距应不大于150mm;轴压比μN=0.8,型钢柱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为1.1,故采用复合箍。查表6.4.7采用,配箍特征值λv=0.17。根据式(6.4.7),配筋率为:ρv=λvfc/fyv=0.17×23.1/270=1.45%>1.1%。箍筋双向412@150,其配筋率为:ρv=(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