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人性观对教育的影响_第1页
先秦儒家人性观对教育的影响_第2页
先秦儒家人性观对教育的影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儒家人性观对教育的影响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不同形式的“人性愿景”。事实上,人性问题不仅是涉及哲学的问题,也是构建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本文试从先秦孟子和荀子所持的不同人性观入手,探讨其对教育的影响。众所周知,在关于人性观的论述中,孟子和荀子各有自己的立论依据,也分别论述了在各自人性观指导下的教育观点。孟子是唯心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天赋的,天与人是一体的。所以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性,就能知道天。人性既与天相合,那么,天生万物,人性里也就具有万物的因素了,孟子在其人性观中贯彻了“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就是发源于人先天就有的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在肯定人性本善的同时,也不否认人性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保持、扩充自己的善性,沿“人性本善”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人就成为君子;另一些人因为意识不到仁义礼智根植于自己的内心,不注意发掘这方面的心性,加以培养,任其食色之欲膨胀起来,成为“小人”。他认为,“性”一定会把人的思想行为导向善,人的罪恶、不善良是由于后天习俗、社会环境造成的。人性的发展中于是出现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别。由于孟子认为,人自身就具有可以使他成为君子、圣人的“善”的本能,因此“修身”不须外求,人只需要对自身的善性加以存养扩充就足够了。在他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心养性,在于求其放心,在于将其心性中固有的善端扩而充之。而“大人”“君子”的存在就是人对自己的心性善加存养的结果。荀子是战国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是其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精华部分。一方面,他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即自然,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主张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驾驭、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这就是“人定胜天”的思想。因此,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走到相反的极端,认为人的自然本能中不仅不存在礼义,而且随着人的本能的发展,还必然会产生相互间的争夺和伤害,从而破坏社会秩序,甚至危及到社会生存。这就证明了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通过善的教育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使之接受礼义的约束,成为“圣人”。成功的教育能使人的才能和性格得到完全的发展,使人本来的“性恶”转化为“性善”。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荀子提出了“性伪之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和“化性起伪”(“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的观点。人性无善,但却存在认识善的端倪,而圣人则能够经过深思熟虑,总结经验,制定礼义法度来教化人们的本性,使其趋向“善”。由于人性论的不同决定了孟荀在教育思想上的不同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转变道德观念,注重养习慎独孟子坚持性善说,人性本善,要“反求诸已”“求其放心”,保存心中固有的善性,扩充固有的善端。所以,在改造人性的途径上,孟子主张靠主观修养,发挥已有的善性。还特别提出了“慎独”的修养方法。孟子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学习把丧失了的心找回来。换言之,孟子主张教育的途径是是从心到心的主观唯心主义。荀子强调性恶说,人性无善,但却存在认识善的端倪,要使人向“善”,必须“化性起伪”。因此荀子特别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提出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主张,坚持通过“积靡”——个人努力学习,来“起性化伪”。换言之,荀子主张教育的途径是从外到内的唯物主义。在教育途径上,孟子强调内发,而荀子主张外向。二、从“求性”到“质性”孟子主张人性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整套唯心主义的先验的教育方法。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忽视和贬低“闻见”之知的意义,从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孟子从人性善出发,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因而比较重视内求性的修养方法。“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由此出发,孟子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是“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求放心”,注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荀子主张人性恶,在此基础上他的教育方法必然带有客观性。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学”,认为经过学习,掌握知识,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他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积微见著”“虚壹而静”“解蔽救偏”等客观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上,孟子追求内省体验,“慎独”“反求诸己”;荀子注重感性经验,强调“积”“渐”“闻”“见”“行”等外求的学习方法。三、从人的能力看,知识与能力观相同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学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组织。因此,孟荀都非常重视教师的选择。孟子从人性善出发必然选择那些道德高尚、精通六书六艺的人为师。也就是说“师”必须要德行好,懂六艺。也就是“仁且智”是老师必备的品格。荀子则从人性恶出发,认为,做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荀子常把师与礼法并提,认为师是礼法的化身。在教师选择上,孟子强调老师要“仁且智”;荀子强调老师要知“礼法”。四、教育的目的:化性起伪,为人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社会根基在性善论看来,虽然人之本性是善的,但如果不发挥教育在培养人所共有的“仁、义、礼、智”四“善端”方面的作用,那么,人就有可能迷失本性,由善变恶。因此,孟子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由此可见,孟子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又将其神秘化,说成是先验的自发的过程。在性恶论看来,人的本性中无所谓礼义的存在,而且如果任其发展,必将会伤及他人,危害社会,因此必须对人加以善的教育,去其恶性,养其善端,所谓“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因此,荀子认为人性中无法引申出好的东西,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贫富、贵贱、聪愚都取决于后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