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1.社会生活中密度用途很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变小,所以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贴近地面爬行B.农民常用一定密度的盐水进行选种C.飞船尽可能采用强度高、密度大,性能优良的新材料制造D.拍摄房屋倒塌伤人的特技镜头时,房屋构件的道具一般用泡沫塑料制作,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泡沫塑料的密度较小2.《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3.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联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闭上眼睛就看不见实验现象是因为没有眼睛发出的光射向被观察的物体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若将平面镜换成适当深度的平静水面,那么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也在同一平面内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束。可见光线射向凸面镜的光路、射向凸透镜的光路和小孔成像的光路都是可逆的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的度数不能为0°,一条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向水面时,它的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应该是90°4.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 B.音调与频率的关系C.声音传播的条件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5.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据此可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了声音的哪个特性的不同()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6.下表是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07次列车的部分运行时刻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站次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里程/km1北京南始发站08:0502济南西09:4509:484053南京南12:1512:1810254上海虹桥**:**终点站1325A.列车从济南西站驶往南京南站的路程是1025kmB.列车从北京南站到达南京南站的运行时间为4.10hC.若列车从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240km/h,则达到上海虹桥站的时刻为13:30D.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往济南西站平均速度是243km/h7.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a物质的密度最大B.c物质的密度最大C.b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9.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强是运动的B.岸边的树木是运动的C.皮筏中小强的同伴是运动的D.两岸的青山是静止的10.甲、乙是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甲球质量为128g、体积为16cm1,乙球质量为60g、体积为12cm1.这两个金属球中,一个是实心的、一个是空心的,那么()A.这个空心球是甲,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cm1B.这个空心球是甲,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5cm1C.这个空心球是乙,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cm1D.这个空心球是乙,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5cm111.下列过程需要吸热的是()A.从冰箱取出的鸡蛋外壳出现水珠 B.秋天室外结霜C.放在碗中的冰棍化了 D.早晨大雾迷漫12.下面是关于一位中学生的测量记录,其中错误的是()A.质量50kg B.身高160mC.体温37oC D.跑完1000m用4min二、填空题13.单位换算(1)7.35m=___________cm;(2)2.45dm=___________mm;(3)2.5mm=___________cm;(4)3.5cm=___________dm;(5)1h=___________s;(6)900s=___________h。14.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其中密度较大的是_____,物体A由甲物质组成,物体B由乙物质组成,质量相同的物体A和物体B的体积之比为_____.15.小明用热水袋暖手,手感到热,这是通过___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在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___冲程.16.甲乙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是、,取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金属制成的合金,若不考虑体积的变化,则合金的密度为_____;若取体积之比为1:2的甲乙两种金属制成合金,不考虑体积的变化,则合金的密度为_____。三、实验题17.(8分)小东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透明平板玻璃把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小东应在玻璃板_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经玻璃板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2)再拿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多个角度看上去都跟蜡烛的像________,这说明:蜡烛所成像的高度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蜡烛的高度;(3)将蜡烛靠近玻璃时,蜡烛所成像的高度__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4)实验中,使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18.(8分)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小车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框内数据表示的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秒表的显示时间(格式为分:秒,精度为0.01秒)。(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写公式)。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2)小车从B到C运动的距离为________m,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3)小车从A到C全程所用的时间为______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4)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使用电子秒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______(选填“大”或“小”)。19.(8分)利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1)将图示中烛焰的焰心、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调整至______。(2)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3)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左移动,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4)将蜡烛重新移回到图示位置,在光具座70cm刻度线处再放置一个相同的凸透镜,取走光屏,在第二个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观察到烛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显微镜”或“望远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此时看到的烛焰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四、作图题20.(8分)有两束光射向凸透镜,如图所示。请画出光经透镜折射后的光路。(F为焦点,O为光心)21.(8分)请在答题卡相对应的区域内,正确地画出所给电路的电路图。五、计算题22.(10分)下表为某饮水机铭牌的部分参数,其内部简化电路如图所示。当S闭合,S1断开时,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当S、S1同时闭合时,饮水机处于加热状态。求:[c水=4.2×l03J/kg·℃](1)饮水机保温状态下正常工作时的电流。(2)饮水机保温50min消耗的电能;(3)若不计热损耗,该饮水机将2L的水从30℃加热至98℃,需要多长时间?23.(12分)2010年4月,日本广岛大学高分子材料科研小组宣布,已研发出硬度相当于钢铁2~5倍的聚丙烯塑料。(钢的密度,聚丙烯塑料的密度)(1)某汽车使用的是质量高达237kg的钢质外壳,该汽车外壳所用钢的体积是多少?(2)若替换成等体积的聚丙烯塑料材质,除增强车壳强度之外,还可减少多少质量?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分析】根据题中“社会生活中密度用途很广”可知,本题考查密度知识的应用,运用密度的特点,结合浮力、生活经验,分别判断各个选项.【题目详解】A、气体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的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反之当温度的降低时,体积缩小,密度变大.所以发生火灾时,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密度较小而上浮,会分布在房间上方,所以为了避免吸入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应该贴近地面爬行.故A正确;B、在盐水中,饱满的种子密度大,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所以饱满的种子下沉,所以农民常用一定密度的盐水进行选种,故B正确.C、飞船采用密度小的材料才能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小质量,以适应其工作的要求.故C错误.D、道具一般用泡沫塑料制作,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泡沫塑料的密度较小,由m=ρV知,此时质量较小,以防伤人,故D正确.故选C.2、D【题目详解】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A错误;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B错误;C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的位置都是变化的,所以都是运动的,故C错误,D正确.3、B【题目详解】A.光屏能显示光路,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光路,这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闭上眼睛就看不见实验现象是因为没有光线进入眼睛,A错误;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那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这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若将平面镜换成适当深度的平静水面,那么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也在同一平面内,B正确;C.验证“光路可逆”时不需要用两个激光灯束,因为让光线逆着反射光路射入时,反射角变成了入射角,这时看看反射角的大小是否等于原来的入射角大小,就可以知道光路是否可逆,在光屏上用笔画出即可,不需要两个激光灯;可见光线射向凸面镜的光路、射向凸透镜的光路和小孔成像的光路都是可逆的;C错误;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的度数可以为0°,这样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平面镜,反射光线也垂直射出平面镜,这样反射角也为0°,一样可以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一条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向水面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可知,它的反射角和折射角都应该是0°,D错误。4、A【题目详解】A、在实验中,由纸片的跳动可以认识到扬声器的振动,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也可理解为放大法.扬声器振动时,听到了声音,由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故正确;B、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中应重在体现物体振动快慢与音调的高低,而此现象中只是观察到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的现象,故错误.C、要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实验中应体现人耳与声源之间介质的有无及种类,而此现象中观察的现象只是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故错误.D、要研究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实验中要出现这两种声音,然后加以比较,而此现象中观察的现象只是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故错误.故选A.5、C【解题分析】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音色,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每个人心跳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据此可区分不同的人。这主要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6、D【题目详解】A.列车从北京南到南京南的路程为1025km。故A错误。B.列车8:05从北京南出发,12:15到达南京南,运行时间为4小时10分钟不等于4.10h。故B错误。C.列车从南京南到上海虹桥站的路程为所以,时间为所以到达上海虹桥站的时间为13:33。故C错误。D.列车从北京南站是往济南西站的路程为s=405千米。时间为t=1h40min=1.67h,平均速度为故D正确。7、A【分析】体积一定时,物体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结合图象找关键点,即可判断.【题目详解】由上图可以看出,当体积为2m3时,a的质量为4×103kg,b的质量为2×103kg,c的质量是1×103kg,根据相同体积,质量与密度成正比,故a物质的密度最大,符合题意;b物质的密度是,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8、B【题目详解】A中的噪声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只不过有的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故A不对;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正确;C中并不是所有物体的振动我们都能够听得到,超声和次声我们人耳就听不到,C不对;D中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故D也不对.9、B【题目详解】相对于皮筏,小强的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岸边的树木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皮筏中小强的同伴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两岸的青山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选B。【题目点拨】10、D【题目详解】甲的密度ρA==8g/cm1乙的密度ρB==5g/cm1所以实心球是甲,空心球是乙,金属的密度是8g/cm1。乙球金属的体积V金属==7.5cm1空心球空心部分的体积V=V乙﹣V金属=12cm1﹣7.5cm1=4.5cm1故选D。11、C【题目详解】A.从冰箱取出的鸡蛋外壳出现水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鸡蛋,在其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B.秋天室外结霜,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此过程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C.放在碗中的冰棍化了,是固态的冰熔化成液态的水,此过程吸热,故C符合题意;D.早晨大雾迷漫,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B【题目详解】A.成年人的质量在70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B.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0cm=1.6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C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符合实际;D.中学生在体测中跑完1000m的时间在4min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故选B。二、填空题13、7352450.250.3536000.25【题目详解】(1)[1]因为1m=100cm故7.35m=7.35×100cm=735cm(2)[2]因为1dm=100mm故2.45dm=2.45×100mm=245mm(3)[3]因为1cm=10mm故2.5mm=2.5×0.1cm=0.25cm(4)[4]因为1dm=10cm故3.5cm=3.5×0.1dm=0.35dm(5)[5]因为1h=60min1min=60s故1h=1×60×60s=3600s(6)[6]因为1h=60min1min=60s故14、甲4:9【分析】在图象中分别读出甲、乙物质任意一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甲、乙物质的密进行比较,然后按照密度公式计算质量相同的物体A和物体B的体积之比.【题目详解】由图象可知,当甲物质的质量m=3g,对应的体积v=2cm3,所以甲物质的密度=1.5g/;当乙物质的质量m=2g,对应的体积V=3.则乙物质的密度g/.比较可知,密度较大的是甲;质量相同的物体A和B的体积之比:15、热传递做功【解题分析】小明用热水袋暖手,手感到热,是内能的转移,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在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做功冲程,在做功冲程中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16、;。【题目详解】[1]当两种金属质量相等时,则制成合金的质量为2m,由知道,两金属的体积分别是:、,所以,制成合金的体积是:,故合金的密度是:。[2]当两种金属体积之比为1:2时,则制成合金的体积V′=3V,由知道,两金属的质量分别是:m1=ρ1V,m2=2ρ2V,制成合金的质量是:m′=m1+m2=ρ1V+2ρ2V,所以,合金的密度是:。三、实验题17、前面反射完全重合等于不变便于确定像的位置【题目详解】(1)[1][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的特点。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镜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2)[3][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A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可以判断物像大小相等,并记录下蜡烛B的位置。(3)[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等大的像,故蜡烛A所成像的高度不变。(4)[6]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18、v=小0.5000.43.750.24大【题目详解】(1)[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越短,计时越困难;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2)[3]小车从B到C运动的距离为sBC=6.00dm-1.00dm=5.00dm=0.500m[4]小车从B到C运动的时间为tBC=3.75s-2.50s=1.25s平均速度为(3)[5][6]由图可知,小车从A到C全程所用的时间为3.75s,全程的路程为s=10.00dm-1.00dm=9.00dm=0.900m平均速度为(4)[7]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使用电子秒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根据公式会使的测量的时间t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19、同一高度缩小照相机左望远镜倒立【题目详解】(1)[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2)[2][3]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