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管理人性认识的理论溯源_第1页
人性与管理人性认识的理论溯源_第2页
人性与管理人性认识的理论溯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性与管理人性认识的理论溯源

在讨论人性的善恶时,由于人性的定义不同,有一个最终结论。以中国古代儒家的两位代表孟子和荀子为例,我们可以追溯到人性的理论渊源,得出结论。若将之用于管理,有着殊途同归的结果。一、在古代,关于人性的问题的介绍(一)作为人类之“性善”孟子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人性善的理论。《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人天生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这四端是人与生俱来,为心所固有的,把它扩充发展,就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他认为,人之性善,可以直接从人的形相中辨别。“君子所性,虽大行大家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啐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因此,他主张“性善论”,认为从人的天性来说,人是善良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因素把他的本性掩盖了起来。由此,儒家有“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以德政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目的。二、倡导优秀企业文化的目的儒家“为政以德”和“齐之以礼”的思想,与经济学中人是自私的、理智的两个基本假设在管理思想上殊途同归。我们倡导优秀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对人“善”的一面给于关爱、引导,“为政以德”;对人“恶”的一面,就要讲管理规则,“齐之以礼”,使其安于本分,从而达到管理的终极目标。(一)传统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转变“人本”管理自1767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企业诞生以来,经过230多年的发展过程,企业管理已由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为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这种管理实现了由传统的“以物为中心”向以员工和顾客为中心、由重奖重罚向员工自查自率、由典型的法制管理手段向“人本”管理的三个转变。如果说传统管理注重的是对“物”的管理,那么现代管理就是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脱离了独裁式、监管型的管理风格,而向参与型、社团型发展。尽管我们从1981年就进入了人性化管理阶段,但大多数企业实行的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奖励加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以人为本,强调人性化管理,就要以人为基本前提,而不仅仅将他们看作是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源。就要理解和尊重人的的情感、、人的需求,通过对员工的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和培养,充分发挥其潜能,使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财富。(二)加强商情,使人自觉自愿古人曾说:“执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淡化权力观念,强化权威思想,是员工能否参与管理的起点。死守权力的官僚作风不利于企业内部上下级沟通,也失去了下级发自内心的诚服和支持。管理界著名的“南风法则”,形象地说明了温暖胜于严寒的道理:寒冷的北风虽然令人生畏,却让人极力反抗,就象权力一样,如行使不正确就不会令人信服;而德政就如温暖的南风,虽不使用权力,但却能因自身的温暖使人心甘情愿,这便是影响力。影响力是一种不靠权力就使人自觉自愿追随你、跟着你干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情商达到的。国外领导科学研究也表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80%的因素来自情商,而智力方面的因素仅占20%。由此可见,领导威信的确立,离不开感情的力量。领导干部要提高威信,就要向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郑培民同志学习,站起来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为人民鞠躬尽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促进企业发展其一,开发人的潜意识。人的潜意识是可以开发的。据科学研究,人的潜意识有巨大的能量,但它反应迟钝,必须靠反复的刺激和暗示才能达到。所以只关心员工的显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关注员工潜意识的开发,通过人性化管理,采取必要的手段,激活员工的潜意识,使之为企业发展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二,尊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求呈梯形状,其中“自我实现”是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要想发挥人的潜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企业来讲,就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以满足员工对前程和精神的追求,实现其人生价值。这是人本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人性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其三,努力培养人才。现代管理的本质是人,在企业竞争中,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同样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使员工能跟上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对于企业来讲,引进人才不易,但培养人才更重要。只有依靠自身力量,加快培养步伐,才能为企业的崛起奠定新的基础。(二)从“人之性伪”看其人性荀子反对孟子的“人性善”理论,批评孟子不懂性伪之分,混淆了天然的人性和后起的礼义的区别。《荀子·性恶》云:“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荀子认为,生理欲望是人先天禀赋的,如果不加以改造,放任自流,就会和礼义相违背。而礼义道德等是经过后天的环境熏陶、教育而成的,人性要靠礼义之道来改造。由此,儒家有“齐之以礼”的管理思想,以礼行事,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三)人的善性和目的:以善为教,以育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虽看似格格不入,但在管理思想上却有内在的沟通之处。例如孟子认为“人人可以为尧舜”,因而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尽心”“尽性”“养心”的方法,要求人们保住善心;而荀子认为人性除了情欲之外天生不具备仁义礼智的善性,“其善者伪也”,“涂之人可以为禹”。但“人能思虑”,因而能够“化性起伪”,用后天的学习和教化锻铸人的道德品质。他们虽然同把善理解为封建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