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15—2016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制度的发展与统治者的设计初衷相违背的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2.铲除贵族特权,确立雅典民主政治的是()A.梭伦 B.苏格拉底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X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4.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对此理解不止确的是,当时的法国()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实行民主共和制C.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D.奉行分权制衡原则5.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6.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7.根据海关统计,1915年我国进出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货物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3000万海关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海关两。这表明()A.中国经济形势有根本改观 B.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C.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D.对外贸易走出了困境8.学者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的态势好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中间应该是()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9.“19世纪末,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而形成B.形成的根本途径是交通工具革新C.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性经济体系D.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10.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A.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C.是传统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D.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11.中国近代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和新中国推行全方位开放政策的共同因素是()A.欧美列强的强大压力B.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C.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D.中国技术和资金依赖外国12.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涨”的现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应对措施主要是()A.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B.推行国有化政策C.大力兴办公用工程 D.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3.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14.非洲的一个国家要投资建设一项水利工程,应该寻求()A.联合国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 D.世贸组织15.有人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中标注了五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间点。据此分析,这五个主要时间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主动学习欧美生产技术 B.列强侵略客观上发挥了作用C.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变 D.民族经济自身优势得到展现16.有学者评论某文学流派时说:“他们特别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甚至要求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据此可知,此文学的创作风格属于()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印象主义1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18.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与上帝直接对话C.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批判神学统治19.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尊崇,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把孔子斥为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20.罗斯福就职时美国失业人口为1400万,1937年8月减少到500万,1938年﹣﹣1939年又增加到1000万,这表明当时()A.就业率居高不下 B.就业渠道类型单一C.就业情况很不稳定 D.新政并未发挥作用21.有人说,内阁制度“是明代君主根据实际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一种新型中枢权力机构,弥补了由于罢相而带来的皇权统治效能下降的缺陷”,该观点旨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完善了行政机构 B.强化了皇权制度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避免了决策失误22.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其本意是“求富",但事与愿违,原为“补天”,却把“天”捅了一个大窟窿。材料中的“天”被捅破是指()A.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B.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C.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D.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23.斯大林对中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他认为“确定20%的年增长率对工业是不是有些紧张?建议降到15%或14%”。据此可知()A.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美英等国对中国进行制裁C.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D.中国国民经济恢复需要时间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亚非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外交制裁的认识,这就为中国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是中国政府首先提出的 B.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认可C.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制 D.能有效维护亚非国家利益二、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共1小题,共52分.其中25题为必答题,12分.26、27、28为选做题,分值依次为14分、12分、14分.必答题.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秦帝国都是一个奇迹。正面,它留下了中国最长久最实用的管理遗产:郡县制。朝代像走马灯一样换,共和制取代君主制,但郡县制牢牢地树立在我们的管理制度里,丝毫不动.反面,它留下了中国最深远的管理悲剧:短短15年,就被推进了历史的焚化炉,化成一缕并不光彩的黑烟,消逝。不像汉唐这些王朝,会在历史的地平线上留下“夕阳无限好”的惋惜和感叹。﹣﹣《秦朝亡于管理制度质疑》材料二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给尚书省执行,当然,尚书省觉得不合适的政策,也可退回,不予执行。从三省间的这种制约和平衡,我们似乎看到了三权分立的雏形,此外唐太宗还任用了一大批的谏臣,比如魏征……封建专制下,从唐代三省六部制里我们看到了民主闪烁的光,但受时代的制约,民主思想很快就泯灭了,即使出现过,也只能称其为民主闪烁的光.﹣﹣杨春莉《封建制度下民主闪落的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建立的政治管理制度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唐朝政治制度中的闪光之处。(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征。选做题.(14分,在下面三个模块题里选做一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魏书》卷39《李宝附承子韶传》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李韶认为“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资治通鉴,齐纪六》载,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四月,孝文帝曰:“我以平成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险."在迁都洛阳后的几年中,他多次外出巡幸,以正统之君的姿态祭奠历代汉族的皇帝、忠臣以及孔子等前贤,祭祀高山大川.(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迁都洛阳的积极影响。【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选做题.(12分,在下面三个模块里选做一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在闭关自守时期,日本人已了解欧洲人在数学、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注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同样,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全球通史》材料二多年来,针对中国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这两场变革结局为何出现天壤之别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只需追根溯源,简单地对比分析这两场变法的精神“教主"﹣﹣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看看他们在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许就能对中日迥异的近代化道路一目了然。﹣﹣《康有为和福泽谕吉不同的启蒙之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变法的精神“教主”的差异来分析两场运动的结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伏尔泰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与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幸福的权力,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摘自《法兰西思想之王》(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和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异同之处。【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选做题.(14分,在下面三个模块题里选做一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即列宁).1906年伊里奇先生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地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模式.(1)概括材料中列宁关于计划经济的含义及其推行该经济模式的目的。(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对我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所产生的影响。【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2015—2016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制度的发展与统治者的设计初衷相违背的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考点】西周的分封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解答】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极致灭亡.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故选B.2.铲除贵族特权,确立雅典民主政治的是()A.梭伦 B.苏格拉底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考点】克利斯提尼改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克里斯提尼改革.克里斯提尼(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雅典城邦著名政治改革家.公元前509年联合平民推翻贵族统治,并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又一次实行社会改革:划分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过去的四个氏族部落;以五百人会议代替梭伦创立的四百人会议,它日后成为雅典最重要的国家行政机关;创立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前者各部落各选1人组成,轮流统帅军队,同时在政治上起重大作用.后者用于放逐危害国家的分子,防止僭主政治再起.改革肃清了氏族制的残余,标志着雅典一个多世纪以来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解答】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故选C.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X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知识,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答】君主专制被颠覆,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宦官的专权与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C.4.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对此理解不止确的是,当时的法国()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实行民主共和制C.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D.奉行分权制衡原则【考点】法国《1875年宪法》.【分析】本题考查的是1875年法国宪法,考查学生结合已学知准确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宪法规定议会行使立法权,总统和内阁行使行政权,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B、C、D均正确.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内阁由总统提名组成,内阁和总统都要对议会负责.故选A.5.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考点】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共同影响的比较能力.【解答】根据所学,题干中三次侵华战争,是列强对中国侵略过程中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并使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故A正确;B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C项表述错误,通商口岸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BCD排除.故选A.6.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反侵略和求民主过程相关知识,涉及的知识包括近代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内容,考查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解答】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经济方面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科学化.A项中的“新政”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续,虽与现代化相关,但缺乏政治现代化方面实质性表现,故排除.B项中晚清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线索是从器物现代化到制度现代化再到观念的现代化,与这一线索吻合.C项虽然可以说明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但不能说明中国自身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排除.D项中太平天国运动有自己的反封建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后期《资政新篇》带有资本主义色彩,明显有近代化特点,而义和团运动则除了反帝外,带有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色彩,没有近代化特点,因此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来看,无法体现近代化趋.故排除.故选B.7.根据海关统计,1915年我国进出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货物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3000万海关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海关两。这表明()A.中国经济形势有根本改观 B.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C.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D.对外贸易走出了困境【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1915年﹣1919年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依据题干反映的是1915年﹣1919年中国进口下降,出口上升,入超的现象大为改善,这体现了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1915年﹣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有所发展,但是不能说明整个中国经济形势有根本改观,也不能说明对外贸易走出了困境,故AD项两错误.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现象,不符合题意,故C项排除.故选B.8.学者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的态势好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中间应该是()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官营手工业经营特点: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世代为官府劳作;其生产范围广泛,资金雄厚,规模大,分工细,水平高;古代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由于官营手工业缺乏竞争,产品质量低,生产效率低,弊端丛生.【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两头粗壮"是指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故A错误;BD材料未体现,排除;民营手工业发展缓慢,“中间细长”是指民营手工业,故C正确.故选C.9.“19世纪末,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而形成B.形成的根本途径是交通工具革新C.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性经济体系D.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解答】世界市场的形成因素: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和扩张性;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主要途径是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具体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商品流通即世界商品贸易、人口流动、资本流动加速,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进步,大企业发展中的日趋国际化.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最终形成于20世纪初.根据“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可知,这个市场是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而形成.故选A.10.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A.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C.是传统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D.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和认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分析能力和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A项“根本上"说法错误,应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集体所有,农民仅是获得了使用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C项“理性回归”说法错误,从表面上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但与传统社会小农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应排除.经济体制改革前,正是因为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说法是错误.故选B.11.中国近代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和新中国推行全方位开放政策的共同因素是()A.欧美列强的强大压力B.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C.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D.中国技术和资金依赖外国【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根据题意结合已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列强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市场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近代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中国推行全方位开放政策,也是依据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故选B.12.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涨"的现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应对措施主要是()A.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B.推行国有化政策C.大力兴办公用工程 D.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考点】西方国家经济滞涨现象.【分析】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经济滞涨现象.考查西方发达国家的应对滞涨的主要措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迁移、运用能力.【解答】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滞涨阶段,说明凯恩斯主义提倡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失灵,面对经济“滞涨”的现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ABC三项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不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应排除.故选D.13.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考点】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考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比较、迁移、运用能力.【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改革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应排除.B项三者都不符合,应排除.C项不符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应排除.故选D.14.非洲的一个国家要投资建设一项水利工程,应该寻求()A.联合国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 D.世贸组织【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分析】本题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解答】合国是政治组织,不提供贷款,故A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与材料信息“中长期贷款”不符,B项错误.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C项符合题意;故C正确.世贸组织主要维持世界经济贸易秩序,故排除D.故选C.15.有人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中标注了五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间点.据此分析,这五个主要时间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主动学习欧美生产技术 B.列强侵略客观上发挥了作用C.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变 D.民族经济自身优势得到展现【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分析】本题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为内容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五个发展时期的共同原因.考查学生识图、分析归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共同原因”,依据题干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中国的经济侵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37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的措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1952年新中国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可知,材料图中五个主要时间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16.有学者评论某文学流派时说:“他们特别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甚至要求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据此可知,此文学的创作风格属于()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印象主义【考点】现实主义文学.【分析】本题考查了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解答】A项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不再刻意追求理性,强调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他们特别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真实表现现实生活,符合题意;C项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不符合题意;D项印象主义特征是醉心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1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明清进步思潮.李贽的思想重点体现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上,主张发展个性,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但是其思想实质上还是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8.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与上帝直接对话C.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批判神学统治【考点】启蒙运动.【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的突出特点.需要掌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比较.【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启蒙运动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他们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民主,由此可知启蒙思想运动侧重于倡导理性和思想自由,故C项正确.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将研究的对象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主张人人可与上帝直接对话,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则侧重于批判神学统治,肯定人的价值和自然本性,故D项错误.故选C.19.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尊崇,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把孔子斥为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考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孔子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比较分析的能力和对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康有为是君主立宪派的代表,他所处的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步发展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所以与中国的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得不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扬自己的变法.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导人,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间,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封建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不良影响,由此可知,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故A项正确.康有为和陈独秀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应排除.故选A.20.罗斯福就职时美国失业人口为1400万,1937年8月减少到500万,1938年﹣﹣1939年又增加到1000万,这表明当时()A.就业率居高不下 B.就业渠道类型单一C.就业情况很不稳定 D.新政并未发挥作用【考点】罗斯福新政.【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主要考查对罗斯福新政实质的理解.【解答】材料中新政曾使失业人数减少,但1938﹣1939年失业人数又有了增加,说明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就业情况不稳定,故C符合;A项与材料中失业人口波动不符,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所学知识不符,故ABD排除.故选C.21.有人说,内阁制度“是明代君主根据实际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一种新型中枢权力机构,弥补了由于罢相而带来的皇权统治效能下降的缺陷",该观点旨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完善了行政机构 B.强化了皇权制度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避免了决策失误【考点】明朝的内阁.【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考查内阁制设立的原因与目的.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依据题干材料“明代君主根据实际政治需要”、“弥补了由于罢相而带来的皇权统治效能下降的缺陷"可知,内阁的设立是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强化了皇权,故B项正确.AD两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应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强化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故选B.22.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其本意是“求富”,但事与愿违,原为“补天”,却把“天”捅了一个大窟窿。材料中的“天"被捅破是指()A.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B.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C.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D.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考点】洋务运动.【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洋务运动的消极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依据题干的描述可知,“天”是指清政府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由于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而失败,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D项正确.A项是洋务运动的结果,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与题意不符,应排除.C项是洋务运动的背景,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23.斯大林对中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他认为“确定20%的年增长率对工业是不是有些紧张?建议降到15%或14%”。据此可知()A.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美英等国对中国进行制裁C.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D.中国国民经济恢复需要时间【考点】一五计划.【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依据题干“确定20%的年增长率对工业是不是有些紧张?建议降到15%或14%”可知,反映的是将增长目标制定过高,说明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工业年增长率,不能说明是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苏联,没有体现美英等国,故B项错误.D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故选C.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亚非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外交制裁的认识,这就为中国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是中国政府首先提出的 B.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认可C.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制 D.能有效维护亚非国家利益【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高考对其考查比较多,学习是要注意对它的内容影响等.【解答】A”是中国政府首先提出的"与题意无关.B"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认可”题干中美由提及,说法也不符合史实.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赢得国际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因此C正确.D与题意无关.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共1小题,共52分.其中25题为必答题,12分.26、27、28为选做题,分值依次为14分、12分、14分.必答题。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秦帝国都是一个奇迹。正面,它留下了中国最长久最实用的管理遗产:郡县制。朝代像走马灯一样换,共和制取代君主制,但郡县制牢牢地树立在我们的管理制度里,丝毫不动。反面,它留下了中国最深远的管理悲剧:短短15年,就被推进了历史的焚化炉,化成一缕并不光彩的黑烟,消逝。不像汉唐这些王朝,会在历史的地平线上留下“夕阳无限好”的惋惜和感叹。﹣﹣《秦朝亡于管理制度质疑》材料二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给尚书省执行,当然,尚书省觉得不合适的政策,也可退回,不予执行.从三省间的这种制约和平衡,我们似乎看到了三权分立的雏形,此外唐太宗还任用了一大批的谏臣,比如魏征……封建专制下,从唐代三省六部制里我们看到了民主闪烁的光,但受时代的制约,民主思想很快就泯灭了,即使出现过,也只能称其为民主闪烁的光.﹣﹣杨春莉《封建制度下民主闪落的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建立的政治管理制度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唐朝政治制度中的闪光之处。(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征.【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秦始皇建立的政治管理制度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征.涉及的知识有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1)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一,结合秦朝政治制度的影响可知,其意义是开创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创的郡县制为历朝所沿用,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2)本小问的闪光之处,依据材料二的描述,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可知,闪光处是三省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皇权的独裁.(3)本小问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征有总体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部分朝代出现了民主色彩.故答案为:(1)意义:开创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创的郡县制为历朝所沿用,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2)闪光处:三省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皇权的独裁.(3)特征:总体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部分朝代出现了民主色彩.选做题.(14分,在下面三个模块题里选做一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魏书》卷39《李宝附承子韶传》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李韶认为“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资治通鉴,齐纪六》载,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四月,孝文帝曰:“我以平成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险。”在迁都洛阳后的几年中,他多次外出巡幸,以正统之君的姿态祭奠历代汉族的皇帝、忠臣以及孔子等前贤,祭祀高山大川.(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迁都洛阳的积极影响。【考点】孝文帝迁都洛阳.【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迁都洛阳的积极影响.【解答】(1)由材料“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可知原因是洛阳在历史上长期作为都城,是王权的象征,便于各地前来朝贡;由材料“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险.”可知且位居天下之心,交通便利,漕运发达;由材料“在迁都洛阳后的几年中,他多次外出巡幸,以正统之君的姿态祭奠历代汉族的皇帝、忠臣以及孔子等前贤,祭祀高山大川.”可知孝文帝具有强烈的正统思想和实现大一统的理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汉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摆脱鲜卑贵族旧势力的束缚与影响;可以避免游牧部落的骚扰和威胁;有利于向南进攻萧齐统一北方;利于促进中华民族融合.故答案为:(1)原因:洛阳在历史上长期作为都城,是王权的象征;且位居天下之心,交通便利,漕运发达,便于各地前来朝贡;孝文帝具有强烈的正统思想和实现大一统的理想.(2)积极影响: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汉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摆脱鲜卑贵族旧势力的束缚与影响;可以避免游牧部落的骚扰和威胁;有利于向南进攻萧齐统一北方;利于促进中华民族融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考点】启蒙运动.【分析】(1)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与托克维尔的观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2)本题考查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1)是对材料信息的总结提炼,注意要点的全面性.孟德斯鸠:自由受法律制约等.托克维尔:反对暴政、崇尚自由,倾向民主但不热爱民主.(2)原因要从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代表的阶级立场和主张提出的目的方面归纳.故答案为:(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2)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马歇尔计划.【分析】(1)本题考查二战对欧洲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主要考查对马歇尔计划出台的原因、目的理解及其影响.【解答】(1)从材料中“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说明恶劣的天气造成民众生活艰难.联系二战对欧洲破坏的影响,二战后欧洲经济凋弊,民众生活贫困.(2)本题考查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恢复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同时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遏制共产主义,实行冷战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欧洲经济恢复,促使欧洲走向联合.故答案为:(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2)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社会主义的影响.选做题.(12分,在下面三个模块里选做一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在闭关自守时期,日本人已了解欧洲人在数学、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注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同样,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全球通史》材料二多年来,针对中国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这两场变革结局为何出现天壤之别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只需追根溯源,简单地对比分析这两场变法的精神“教主”﹣﹣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看看他们在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许就能对中日迥异的近代化道路一目了然。﹣﹣《康有为和福泽谕吉不同的启蒙之路》(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变法的精神“教主”的差异来分析两场运动的结局。【考点】明治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的失败.【分析】(1)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2)本题考查中国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结局,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1)“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了解欧洲人在数学、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注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表明日本有选择性的学习,非全盘西化;学习目的是增强民族力量;学习内容全面;在原有基础上学习,侧重自然科学;学习有计划、有步骤.(2)结合所学知识,从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的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等进行分析,康有为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正统思想浓厚,无法同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因而不能与时俱进,最后导戊戌变法百日夭折.福泽谕吉变法态度坚决,思想坚定,有步骤有计划,而且能够不断地追随世界潮流进行学习,使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故答案为:(1)特点:有选择性的学习,非全盘西化;学习目的是增强民族力量;学习内容全面;在原有基础上学习,侧重自然科学;学习有计划、有步骤.(2)分析:康有为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正统思想浓厚,无法同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因而不能与时俱进,最后导戊戌变法百日夭折.福泽谕吉变法态度坚决,思想坚定,有步骤有计划,而且能够不断地追随世界潮流进行学习,使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伏尔泰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与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幸福的权力,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摘自《法兰西思想之王》(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和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异同之处。【考点】卢梭的思想主张.【分析】(1)本题考查卢梭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2)本题考查卢梭和伏尔泰的思想主张的异同,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1)注意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抓住“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主权“永远不可转让”、“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等关键词,能得出答案.(2)“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与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幸福的权力”表明二者都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表明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故答案为:(1)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2)相同之处:二者都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不同之处: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伏尔泰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考点】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分析】本题以冷战为切入点,考查“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和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1)根据材料提到,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据此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战后两极格局未被打破;美苏争霸;冷战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故答案为:(1)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被用于准备战争;阻碍经济和贸易发展;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受到破坏和威胁;维护殖民统治,破坏独立.(2)战后两极格局未被打破;美苏争霸;冷战思维占据主导地位.选做题.(14分,在下面三个模块题里选做一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即列宁).1906年伊里奇先生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地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模式。(1)概括材料中列宁关于计划经济的含义及其推行该经济模式的目的。(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对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