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_第1页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_第2页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_第3页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版本,下载可自由编辑《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孙悟空的坚决、机灵和英勇及文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

3、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原著片段,感受原著的经典魅力,激活同学的阅读爱好。号召同学读整本书。

教学过程:

一、谈话沟通,激趣导入

1、同学们,10个阿拉伯数字中,你最喜爱哪个数字呢?

2、引出“三”。

从中国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它身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汉字:三“人”为“众”;三“水”为“淼”;三“木”成“森”;三“石”为“磊”;三“日”为“晶”;三“火”为“焱”;三“牛”为“犇”(ben),三“鱼”为“鱻”(xian);三“羊”为“羴”(shan)等等。

诗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杜甫《示宗武诗》)。

成语、词语、故事: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三姑六婆、三顾茅庐、三元及第、三生有幸、三寸金莲、三长两短、三妻四妾、三缄其口、三维空间、三头六臂、三令五申、三思而行、三心二意、三言两语、三句不离本行、三寸不烂之舌、三月不知肉味、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三英战吕布,陶恭祖三让徐州,孔明三气周瑜等。《水浒传》中的有:施恩三入死囚牢,宋江三打祝家庄,宋公明三败高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打了三拳。《西游记》中的有:尸魔三戏唐三藏,三借芭蕉扇等。《红楼梦》中的有,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等。

这节课我们连续来学习第8课——《三打白骨精》。(指板书,生齐读。)

二、小组合作,沟通互动

1、小组成员合作,依据表格划出关键词或句子。

2、汇报,全班沟通。

3、从这个表格中你能体会到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吗?

白骨精三变:贪欲,狡猾,阴谋多端,不达目的不罢休

【白骨精的“三变”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最终丧生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说明了孙悟空更胜一筹,对比、反衬出孙悟空擅长识别妖魔阴谋和勇于降妖除魔的高强本事。】

孙悟空三打:不顾师父误会,排解阻挠,坚持扫除妖魔,体现了他的坚决不移。本事高强,机灵英勇,擅长识别妖魔阴谋,勇于降妖除魔。

唐僧:人妖不分,心地和善。

4、从课文中的其他地方,你还能体会到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1)假如唐僧能退下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孙悟空会不会就离开师父?为什么?

(2)叫众神作证

(3)为什么孙悟空一次打不死白骨精,而要三次?

【写法指导:要有能体现人物特征的关键描写,还要有能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

三、对比阅读,品尝经典

1、课文是针对同学们的年龄特征,对原著进行了改动和压缩,本文节选自《西游记》的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大家从这一回的标题中,能看出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结局吗?

【体会原著标题的对偶与概括】

2、展示原著故事结尾片段,同学默读,说说从中又体会到了孙悟空的什么性格特征?

【重情重义,有情有义,深谋远虑,忠心耿耿】

【点拨过渡:原著对人物的刻画更生动、细腻、传神,对情节的描述更详细、生动、奇幻、曲折,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所以我推举大家读原著。】

四、拓展延长,阅读名著

1、翻开语文书的第55页,同学默读或指名读。

2、告知同学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