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试验项目方法手册_第1页
可靠性试验项目方法手册_第2页
可靠性试验项目方法手册_第3页
可靠性试验项目方法手册_第4页
可靠性试验项目方法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靠性实验项目、办法、条件引出端强度(B3分组)实验1.0目的拟定引出端以及引出端与实验元器件主体的连接在正常装配和修理过程中承受弯曲力的能力。2.0引用原则GB/T4937-1995Ⅱ1.2弯曲。GB/T2423.29-1999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环境实验规程实验Ub:弯曲实验。3.0实验程序3.1固定实验样品主体,使引出端处在实验样品正常使用位置,其引出端的轴向处在垂直方向,然后在实验样品引出端的末端悬挂施加弯曲力的砝码,其数值执行对应产品具体规范规定(弯曲力数值选用见弯曲力数值对应表的规定)。3.2将实验样品主体在2s~3s的时间内,在垂直平面内倾斜大概90°,然后以同样的时间使其恢复到初始位置,此操作即为一次弯曲。在同一方向弯曲二次,中间不中断。如图示。3.3受试引出端数目按对应产品具体规范规定。4.0最后检测进行外观检查,检查规定极限按对应产品具体规范规定。5.0注意事项5.1在实验样品主体和施力点之间不得放置可能影响曲率半径的装置。5.2引出端应向其最宽平面垂直弯曲。一次弯曲两次弯曲截面系数,mm3弯曲力(容差±10%),NZx≤0.5×10-30.51.5×10-3<Zx≤4.2×10-31.254.2×10-3<Zx≤1.2×10-22.51.2×10-2<Zx≤0.5×10-150.5×10-1<Zx≤1.9×10-1101.9×10-1<Zx20注:对于带状引出端,其截面系数Zx由下式求出:Zx=式中:a-与弯曲轴垂直的带状线出端的厚度;b-带状引出端的另一边尺寸。弯曲力数值对应表:可焊性实验(B4分组)办法:1.0目的评价元器件引出端在装配焊接过程中的可焊性能。2.0引用原则GB/T4937-1995Ⅱ2.1可焊性。GB/T2423.28-82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环境实验规程实验Ta导线和引出端的可焊性。3.0实验准备3.1实验样品的准备3.1.1待测实验样品的表面犹如“刚接受”的状况同样,并且在此之后不应被手指接触或受到其它污染。3.1.2在进行可焊性实验之前,实验样品不应进行清洁解决。3.2对实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3.3焊槽的阐明焊槽的深度不应不大于40毫米,其容积不应不大于300毫升。焊槽中应盛有焊料[16×12mm非活性树脂的(松香)锡铅合金],在实验之前槽中焊料的温度为235℃±53.4助焊剂中:乙醇松香液4.0实验程序4.1用一块适宜的材料把熔融焊料的表面刮得清洁光亮(在每次实验之前均应按此规定做),实验应在刮后立刻进行。4.1在实验室温度下,将被实验的引线端浸渍到焊剂中,过多的焊剂能够用挂适宜时间的办法滴干。4.2以25±2.5毫米/秒速度将引出端浸入槽内即浸渍,元器件的本体应与焊料保持1.5mm的距离。在引出端在槽内保持浸渍状态的时间为2.0±0.5秒后,将实验样品以25±2.5毫米/秒的速度取出。5.0最后检测用10倍的放大镜观察,润湿表面应覆盖一层平滑而光亮的焊料涂层为合格。如果散布缺点,如针孔或未浸润面积的痕迹不不不大于5℅并且不集中在一处为合格。快速温度变化实验(B5分组)办法1.0目的把实验样品交替暴露于低温和高温空气中,使其经受温度快速变化的影响,以拟定元件经受环境温度快速变化的能力。2.0引用原则GB/T4937-1995Ⅲ1.1快速温度变化:两箱法。GB/T2423.22-87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环境实验规程实验Na:规定转换时间的快速温度变化实验。3.0实验设备的阐明3.1实验箱3.1.1应有一台低温箱,一台高温箱,两箱放置的位置应能使实验样品于规定时间内从一种箱转移到另一种箱,转换办法能够是手动或自动的。3.1.2实验箱中放置样品的任一区域内应能保持实验所规定的空气温度。3.1.3箱内空气的绝对湿度不应超出20g/m3。3.1.4高温箱箱壁温度不应超出实验规定温度(以绝对温度K计)的3%,低温箱箱壁温度不应超出实验规定温度(以K计)的8%,这一规定合用于整个实验箱内壁,实验样品与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任何加热和冷却元件之间不应存在直接辐射。3.1.5实验箱的容积和空气速度应满足在放入实验样品后,箱内空气温度恢复到规定容差范畴的时间,不超出实验暴露时间的10%。3.1.6箱内空气应流通,实验样品附近测得之空气速度应不不大于2m/s。3.2实验样品的安装架和支撑件安装架或支撑件的热传导应是低的,使实验样品事实上是被隔热的。当几个实验样品同时实验时,应使各实验样品之间及实验样品和箱壁之间的空气能自由流通。4.0严酷程度实验低温TA:-55℃±3℃实验高温TB:-150℃±3℃循环次数:10次实验时间t1:10m±2s转换时间t2:2~3min5.0实验过程5.1实验样品应在不包装、不通电状态进行实验。5.2低温箱内温度预先调节到规定的低温TA,然后把实验样品放入箱内。5.3低温箱的温度应在TA下保持(从实验样品放入实验箱的瞬间算起,涉及放入实验样品后箱内温度恢复到TA所需的时间)。5.4实验样品从低温箱中取出,以转换时间t2转移到高温箱中。5.5高温箱的温度应在TB下保持规定实验时间t1(从实验样品放入实验箱的瞬间算起,涉及放入实验样品后箱内温度恢复到TB所需的时间)。5.6把实验样品从高温箱中取出,以转换时间为t2转移到低温箱中,进行下一种循环。5.7每一种循环由两个实验时间t1和两个转换时间t2箱内温度箱内温度℃TBABtt1t2t1t2时间TA一种循环A-第一种循环开始;B-第一种循环终了和第二个循环开始5.8实验样品应按5.2~5.7项经受10次循环。在实验进行t1后,若不能立刻开始从低温到高温或从低温的的下一种转换,则可把实验样品保存在低温箱或高温箱中(以低温箱更加好些)。5.9最后一种循环结时,实验样品在实验的原则大气条件下恢复2h后进行测试。6.0最后检测测试项目及条件见对应产品具体规范,并在30分钟内测完,参数超标为失效。湿热循环实验办法(B5分组)1.0合用范畴本原则规定了交变湿热实验的实验程序、严酷等级和对实验箱的基本规定等。本原则合用于拟定电工电子产品或材料在温度循环变化、产品表面产生凝露的湿热条件下使用和贮存的适应性。2.0引用原则GB2424.4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环境实验规程实验Db:交变湿热实验办法3.0对实验箱的规定3.1工作空间内应装有监控温、湿度条件的传感器。3.2工作空间内的温度应能按实验程序和图的阐明,在25±3℃3.3工作空间内的相对湿度应能满足第5.2.3条和图的规定。3.4工作空间内的温度和湿度应均匀,并尽量与温湿度、传感器处的条件一致。3.5实验设备加热元件的辐射热不应直接作用于受试实验样品上。3.6使用直接与水接触产生湿度的加湿法时,在实验中水的电阻率应保持不低于500Ω.m。3.7凝结水应不停排出工作室外,未经纯化解决不得再次使用。3.8实验箱内壁和顶部的凝结水不应滴落到实验样品上。3.9实验样的性能及电气负载不应明显地影响工作空间内的温、湿度条件。4.0严酷等级高温温度:55℃,实验周期:6天。5.0实验程序5.1初始检测对实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对其电气和机械性能进行检测。5.2实验条件5.2.1将无包装、不通电的实验样品,放入实验箱的工作空间内。如实验样品安装方式特殊,需配安装架时,样品架的热传导系数应尽量低,使实验样品事实上是绝热的。5.2.2在温度为25±3℃、相对湿度为45%~75%的条件下,使实验样品达成温度稳定。之后,在1h内将工作空间内的相对湿度升高到不不大于95%5.2.3按下图的规定,使工作空间内的温度在24h内循环变化:a.升温阶段:在3±0.5h内,将工作空间的温度持续升至本原则规定的高温值,升温速率应限定在下图的阴影范畴内。在该阶段,除最后15min相对湿度可不低于90%外,其它时间的相对湿度都应不低于95%,方便使实验样品产品凝露。但大型实验样品不得产品过量的凝露。注:实验样品上产生凝露,意味着实验样品的表面温度低于工作空间中空气的露点温度。b.高温高湿恒定阶段。将工作室的温度维持在55±2℃的范畴内,直到从升温阶段开始算起满12±0.5h在该阶段,除最初和最后15min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0%外,其它时间均应为98±3%。c.降温阶段。将工作空间的的温度在3至6h内由55±2℃降至25±3℃。降温速率应限定在下图规定的阴影范畴内。应当注意的是,在降温开始后的1.5h内的降温速率是在3h±15min内,温度由55±2℃降至25±3变化1:除最初15min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0%外,其它时间均应不低于95%。变化2:允许相对湿度不低于85%。d.低温高湿恒定阶段。将工作空间的温度维持在25±3℃,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5%,直至从升温阶段开始算起满24h以上实验条件参见下表:条件实验阶段条件实验阶段升温高温高湿降温低温高湿温度(℃)25→555555→2525相对湿度(%)≥95%90%-96%≥95%≥95%时间(小时)3±0.59±0.53~66~95.4恢复条件实验后,应对实验样品进行2h恢复解决。恢复条件温度相对湿度气压15℃~25%~75%86kPa~106kPa5.5最后检测最后检测应在恢复阶段结束后立刻进行,并在30分钟内测完。检测参数为ICBO(1)、hFE(1)、hFE(2),检测条件及检查规定极限等规定参考对应品种产品具体规范,参数超标为失效。升温结束升温开始96%100908070601009080706095%95%15min15min90%15min15min85%时间57温度℃55温度℃53℃2825±0.5h1.5h22℃3h3h12±0.5h6h24h实验周期电耐久性实验(B8分组、C8分组)办法1.0目的评价元器件在长时间的电应力作用下的耐久性。2.0引用原则GB/T4587-94第Ⅴ章接受和可靠性3.0安装条件3.1环境额定的器件管壳与电接点或支承点之间的引线长度最佳不少于5mm,引线长度不大于5mm的器件。支承点所处的温度应不低于环境温度。3.2管壳额定的器件器件应安装得能保持规定的管壳温度。4实验条件器件类型实验工作条件电流电压温度双极型晶体管稳态工作寿命IC=见对应产品具体规范规定见对应产品具体规范规定高温反偏Tcase=125~150VCB=VCBOmax见对应产品具体规范规定实验时间:168eq\o(\s\up10(+16),\s\do4(-10))h(B8分组) 1000eq\o(\s\up10(+36),\s\do4(-30))h(C8分组)5最后检测: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小时后,在4小时内测量电参数(按对应产品具体规范规定),参数超标为失效。拉力实验(C3分组)办法1.0目的拟定引出端以及引出端与实验样品主体的连接在正常装配或修理过程中承受轴向拉力的能力。2.0引用原则GB/T2423.29-1999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实验第2部分:实验办法实验U:引出端及整体安装件强度3.0实验程序3.1将实验样品主体固定,使其引出端处在正常位置,按对应产品具体规范规定的拉力数值(数值计算对应表见下),沿轴向施加到引出端上,并作用在离开实验样品主体的方向。3.2该拉力应逐步施加(没有任何冲击),然后保持10s±1s。拉力数值对应表:截面积,mm2拉力(容差±10%),N≤0.0510.05<S≤0.12.50.1<S≤0.250.2<S≤0.5100.5<S≤1.220S>1.2404.0最后检测实验样品无损伤为合格。耐焊接热实验(C4分组)办法1.0目的拟定实验样品承受由焊接产生的热应力的能力。2.0引用原则GB/T4937-1995Ⅱ2.2耐焊接热。GB/T2423.28-82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环境实验规程实验Tb:元器件耐焊接热的能力。3.0焊槽的阐明焊槽的深度不应不大于40毫米,其容积不应不大于300毫升。焊槽中应盛有焊料[16×12mm非活性树脂的(松香)锡铅合金],在实验之前槽中焊料的温度为260℃±3.4焊料:锡铅合金4.0实验程序4.1用一块适宜的材料把熔融焊料的表面刮得清洁光亮(在每次实验之前均应按此规定做),实验应在刮后立刻进行。4.2在实验室温度下,将被实验的引线端浸渍到焊剂中,然后再以纵轴方向浸渍到焊槽中去,引出端的浸渍点应最少离开槽壁10毫米,在引出端在槽内保持浸渍状态的时间为10±1秒后,将实验样品取出。5.0最后检测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恢复30分钟,然后进行电参数测试(见对应产品具体规范)。参数不合格为失效。加速稳态湿热实验(C7分组)办法目的评价非空腔或环氧密封空腔器件耐湿热退化能力和加偏压下湿热的影响。2.0引用原则GB/T4937-1995Ⅲ,5B加速稳态湿热3.0实验箱阐明3.1实验箱的温度和湿度可用安置在工作区内的传感器进行监控。3.2工作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均匀的,且维持在规定温度的±2℃和规定相对湿度的±5%3.3冷凝水需持续地从箱内排出,未净化以前不得重复使用。3.4冷凝水不能滴在样品上。3.5所用水的电阻率应不低于500Ωm。4.0严酷度实验条件持续时间温度相对湿度严酷度185±2(85±5)%168±16h注:引发的蒸气压力大概为500kPa5.0实验程序5.1将实验样品放置在箱体内距表面最少30mm处,且不受发热体的热辐射。5.2在整个实验持续时间内将偏置电压(VCB见具体规范规定)加在样品上。 (3)反偏电压VCB:在产品具体规范中规定。 (4)实验时间:168±16小时6.0最后检测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小时后在8小时内测量电参数。5、失效判据:参数超标。高温贮存实验(C9分组)办法目的评价元器件在长久高温条件下的使用适应性及耐久性。2.0实验条件贮存温度(Tstg(max)):150℃贮存时间:1000eq\o(\s\up10(+36),\s\do4(-30))h3.0最后检测在常温度下恢复2小时后,在4小时内进行电参数测试。4.0失效判据:参数超标。 间歇工作寿命实验(C13分组)办法1.目的:评定大功率器件耐温度剧变和电应力突变能力。2.实验设备:ELE-C型多功效综合实验台。3.实验条件:(1)温差ΔT:60 (2)下限温度TL:25±5 (3)T通电:1分 (4)T断电:2-3分 (5)实验次数:5000次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