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智慧教育赋能小学协同育人实践_第1页
“双减”背景下智慧教育赋能小学协同育人实践_第2页
“双减”背景下智慧教育赋能小学协同育人实践_第3页
“双减”背景下智慧教育赋能小学协同育人实践_第4页
“双减”背景下智慧教育赋能小学协同育人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减”背景下智慧教育赋能小学协同育人实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式交叠影响方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我校更加注重家校社协同育人,智慧教育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契机,我校基于智慧教育,通过促进深度互联、加强资源的明晰共享、形成协同治理的线上平台、推动泛在学习赋能协同育人,以“智能+家校社”为范式,构建未来协同育人的新范式,以智慧教育赋能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一、学校基本情况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智慧校园进入大发展阶段,信息化硬件设施基本满足需要。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模式探究。学校对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教师团队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及大力支持,在人力、物质、经费方面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学校一直重视智慧校园的教学应用研究,目前是中央电化教育馆虚拟实验学校、广州市人工智能实验学校、广州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学校从智慧校园应用建设、课程推进、资源积累等,面向全体学生,以趣促学、以研促学、以赛促学,全力推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在有为校园中绽放。学校重视教师培训。为推行教育教学信息化,学校每学期均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培训,2021年,全员通过了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2.0,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工作,不断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教学的常态。教师们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经验丰富,熟练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SEEWO白板、班级优化大师、UMU等信息化手段为教育教学赋能,团队骨干具备人工智能及虚拟实验教学经验,具备相应的学历水平和研究能力,积极开展教学科研,以研促教,团队成员在信息化教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上均有建树,屡获殊荣。二、具体做法与实践成效(一)基于UMU平台促进家校合作教育UMU互动平台是知识传播的学习平台,不注册账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二维码、网址链接等直接接入,方便快捷。此平台能够实现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体制。使用平台技术让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家校互动,提升家长对学校的熟悉度和信任感,更多的感受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云端”课堂的教学魅力。基于UMU平台实施协同育人增强了家长与教师的双向交流,走进课堂、关注教育。智慧教育的智能化特点很好地突破了家校间的这种时空隔阂,促进了家校协同管理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二)开展线上家长会,双向沟通协同育人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长的配合支持和学校的教书育人同等重要。为了与家长们达成教育共识,让他们能更多、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成长,每一次的大型家长会,都成了康有为纪念小学向家长传递“共育”理念的教育契机。每年开学和期末时,学校都会组织开展“家长会”,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和学校管理制度,同时引导家长在孩子的角色转变、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寻找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期末开家长会期间,则就双减等时事政策,为家长们提供实用性教育建议,减轻家长的焦虑心情,引导家长合理有效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家长会过程中就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探索或作个案分析,并请几位在家庭教育、个性培养以及学习指导方面颇有成效的家长介绍经验,互相交流,通过智慧的碰撞,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与教育。(三)“优质资源”聚智慧,家校共育拓视野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激活“家校合作共育”活力,我校充分挖掘家长教育资源,纳入智慧家校系统育人模块中。我校家长素质高强,他们有能力、有意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帮助,也十分愿意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针对这一优势,学校充分开拓家长资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让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活动,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康有为纪念小学每年都会开展“家长客座讲师进校园”活动,每班依照固定主题如“红色经典文化传承”、“行家里手劳动光荣”,邀请家长进行红色文化讲解、职业分享等,在家长客座讲师授课的过程中,学校提供技术支持,辅助家长进行授课,引导家长有意识地给孩子拓展一些生活性、身体、心理、安全防范的知识。我校还将家长委员会纳入日常管理,评比协同教育优秀家长,通过他们现身说法、案例教学,发挥优秀家庭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邀请专业教师、优秀父母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创设互动问答环节,穿插教育视频。通过家长客座讲师进校园的活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时空对接,给家长们提供一个了解学校、理解老师的机会。同时,也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使家校教育产生合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促进家长更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日常工作。我校充分发掘了家长自身的教育资源,拉近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家长和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给家长和老师提供了一次增进了解、互相学习的机会,从而促进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四)充分运用新媒体,协同育人促成长我校还借助新媒体手段加强宣传推广,积极探索公众号推送、短视频等数字化方式。我校开设了“康有为纪念小学”的公众号和视频号,记录学生活动、学校重大活动、教学活动等学校各项活动,捕捉学校教育和活动学科教学的亮点,做到时效性、有趣、有温度,写成图文并茂的通讯稿或制作成精美、有趣味的视频,向社会和家长推送,为社会和家长了解学校和学生提供了窗口。另外,康有为纪念小学的苏苑勋校长抓住微信公众平台兼具的丰富性与互动性,积极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苏校聊家教”,搭建了家校互动平台。“苏校聊家教”的阅读受众主要是家长群体,致力于了解不同群体家长对中小学教育的需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广大家长分享优质育儿知识,免费育儿课程、高效育儿资源,向家长发布工作室的公益活动通知以及活动动态,为家长们建立了一个免费而方便的育儿资源包。学校对新媒体的充分运用,既传递了校园动态,增进家校联结,又展示了师生风采,推广校本文化。新媒体的运用,促进家校社协同教育变得有声有色,颇具特色。公众号、视频号形成了家校沟通平台,将家长希望了解到、社会关心的内容发布到微信平台,得到家长的及时反馈,加强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互动与黏连性。(五)软件记录学生表现,量化过程多元评价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校间精细化的管理问题也愈加凸显。家长需要实时、全面、发展地了解学生情况,老师需要家长助力,促进教育发挥“1+1>2”的效力以应对教育新态势。因此,对学生的个性化分析成为当下家校关注的焦点。我校班级广泛运用软件如“班级优化大师”,为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纪律卫生、合作探究、体育活动等表现进行细致、多元、及时的评价并形成量化。老师在软件中根据班级情况,创设详细的表扬或待改进标签并设置分值。(六)线上线下,家校指导新方法为了提升家长的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学校加强与班级家委会的沟通合作,多参考家长意见,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及对家长意见与想法的重视和尊重。积极构架家长互帮互助联动机制,起到家长互助、示范、辐射的作用,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大大优化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学校组织了校级家委群、班级家委群,学校不定时与家长分享特色活动,家长也可以分享成功的育儿经验。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育儿知识,学校定期推送最新的教育育儿知识,做到家校共通,教育资源共享,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七)家长护航校园安全为充分利用优质家长教育资源,学校家委会进行分工,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实现家长资源的有效应用。在学校和家委会带领下,家长志愿者组成了“校园安全护卫队”,每天佩戴护卫标志,分列校门口规定位置,组织家长接送学生时有序停放车辆,确保了学校的学生在校安全。每周由一个班级参与到该项工作中。学期初,学校家委会根据校历,对本学期家长护卫队的整体工作进行时间划分和安排,之后班级家委会根据各班负责的具体时间,提前在班级内进行该项工作的布置。(八)周末论坛,家庭教育齐分享为了呼应家校共育的号召,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我们开辟了“家校彩虹桥论坛”,每周有一个讨论话题,每位家长在发表建议和意见时都畅所欲言,这样,家长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更真实、更直白。我们发动教师收集教养知识与经验,在论坛建立“家校共育知识库”,及时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通过搭学习交流、集中培训等平台,全面提升老师业务素养水平;借助苏校聊家教公众号、经验分享、工作简报等渠道,广泛宣传介绍工作室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家长与老师搭建起“沟通、交流、协作”的平台。通过一次次的论坛,家长们获得了许多先进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如何尊重和关爱孩子,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达成了共识,得到了启发。(九)温暖家访,关爱学生做到家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居家时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情况,健全家校共建的良性互动沟通机制,实现家校共育价值追求,康有为纪念小学的诸位班主任会齐聚一堂,以沙龙的形式碰撞智慧的火花,共同探讨新时期家访创新模式。六位班主任代表分享了她们在家访实践中得到的智慧锦囊,与会的班主任积极参与话题讨论,互动交流。明确家访要从学生家庭特点出发,面对不同类型的家庭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灵活沟通,因材施教,切实探讨了新时期的家访模式,与家长达成共识,促进成长,最终共赢,关爱学生做到家。为进一步促进家校和谐,密切家校衔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形成家校协同育人体系,更好地了解孩子们在家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情况,康有为纪念小学积极开展“家校共育,助力成长”的家访活动,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家访活动以入户家访、电话家访、视频家访等形式进行,通过家访,教师与家长全面交流学生情况、探讨育人策略,并向家长宣讲方针政策,强化安全教育,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家访活动,促进了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化了家校合力育人作用,解疑答惑、献策支招、携手育人,切实推动中小学“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落地落实。三、组织形式(一)健全德育小组制度学校方面,建立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为首,以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为统领,以班级管理团队共同组成。其职责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协调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指导,交流教育信息。抓好家长学校的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戏,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学期校长室都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加强对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德育处每学年都制订专项工作计划,使家长学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以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宣传教育,使教师们充分地认识到校风校纪的转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从而使全校教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二)健全家委制度学校成立高素质家长委员会,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我校构建了一支由家长委员会组成的队伍。家委会不定期举行会议活动,为学校班级的各类主题活动提供多方的服务和支持。建立家长委员会是构建家长和学校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对于促进家校沟通合作,推动家长正确理解和认识教育工作,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向同步合力,创设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健康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让家长用实际行动关爱孩子以及孩子的同学,关心孩子所在的班集体,身体力行地为班级服务,营造互助互爱、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这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目标。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希望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最大化,实现教育事半功倍,多方共赢——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共同受益。(三)完善社区联动制度学校与社区教育协调员紧密配合,有机整合家长学校、社区优质教育资源,多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学校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书香之家”“践行家风家训好少年”“爱家”等家庭教育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另利用学校心理辅导室,联动社区社工为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向家长反馈,除了给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之外,心辅室社工还会给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传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指导家长科学介入,做好家长育儿咨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四、总结与反思我校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工作思路,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践行科学发展规范细化管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校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实践、落实,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科学发展,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常规管理,注重全面育人:优化骨干队伍,我校特别重视对班主任素质的提高,定期组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通过互动学习,丰富自身管理经验,促进班级管理上新的台级。同时,加大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经过全体班主任的踏实工作,在我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争创文明的班级,共建文明校园”的良好氛围。注重班级文化:根据学校总体安排,各班定期对教室进行精心布置,张贴《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悬挂名言警句,设计评比专栏,规划有班级特色的学习园地等,让教室的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