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房檩(lǐn)潭柘寺(tuò)混沌(hùn)鱼目混珠(hùn)

B.歧韵(qí)刹那间(chà)夹袄(jiā)吃夹生饭(jiā)

C.椽子(yuán)普陀山(tuó)穿着(zhuó)不着边际(zháo)

D.花蕊(ruǐ)廿四桥(niàn)落枕(lào)息列索落(l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落寞漠然置之炮仗泡茶馆刨根问底

B.严厉再接再厉啼叫缔造者瓜熟帝落

C.厮打声嘶力竭晴朗清真寺山青水秀

D.萧瑟祸起箫墙梳理种蔬菜疏疏落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由于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_)。作者将苦涩的心境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去_故都之秋特有的神韵。他不写故都_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_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悲凉的主观色彩,昭示着作者_的情怀。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领略颓败体验落寞

B.领受颓废体悟落寞

C.领略颓废体验寂寞

D.领受颓败体悟寂寞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

B.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愿望。

C.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D.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真情。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作者复杂而无奈的烦恼

B.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作者复杂而无奈的烦恼,夹杂着一些苦涩

C.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夹杂着一些苦涩

D.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

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

7.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8.下列写秋的诗句表现的意境,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B.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D.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故都的秋》节选文字,完成9—11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9.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解析:DA项,“喇叭”和“牵牛花"具有相似性,故应是“相似联想”。10.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就是写实的闲笔而已,因为在北平的秋天,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是有的。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给人一种悠闲自得的舒适感。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1.对三段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三段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段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段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

D.三段文字,每一段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删改)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作者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觉得江南的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但对北方人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C.第2段结尾的“明朗”是散文的文眼,突出了江南冬天明净、晴朗、生机盎然的特点。

D.描写江南的雪景,按时间顺序(从傍晚到第二天早上)记述了江南冬日降雪的全过程,巧妙借助诗句来正面描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1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描写了江南雨景,极具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案:(1)景有远近,色彩分明。作者写景由远及近,天色灰白,灯晕红黄,画面感极强。(2)动静相衬。冬日的乡村,喧哗的聚会,描绘了江南冬景的特点,透露出一种生活气息。(3)景中寓情。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描绘江南的冬景,表达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14.作者写“江南雪景图"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结合文本看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

三、综合表达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立了秋,凉飕飕。”这句谚语,说出了人们对凉爽秋天的一种期盼。不过,立秋到来并不意味着天气马上会变得凉爽。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意思就是指①______。立秋其实是根据天文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确定的秋季起始日,所以,②______,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末伏往往在立秋节气之后,难免有时会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从这个角度看,立秋当天③______,人们真正感觉到秋天的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因此,说白露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似乎更为恰当。

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有很重要的意义。除种种习俗之外,大多农谚都与农事活动有关,比如“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而如今,二十四节气作为把握作物生长的一种文化技术,涉及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依然可以指导人的现代生活。比如,民间流行在立秋时以悬秤称人,对比立夏时的体重。这是因为人们经历“苦夏"后很容易变瘦,所以要在立秋时进补,这叫作“贴秋膘”。对每个现代人来说,要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才更合乎科学,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

16.下面是某校一在校学生写给母校百年庆典的文章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金秋十月,惊闻母校百年庆典,我夜不成眠!饮水思源,永难忘怀!回想在母校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