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的粤海关_第1页
辛亥革命前的粤海关_第2页
辛亥革命前的粤海关_第3页
辛亥革命前的粤海关_第4页
辛亥革命前的粤海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前的粤海关

唐代广州设立了市交通部。从宋朝、元朝和明朝开始,该市的港口一直被改造成海关。这是清政府加强对外贸易管理的表现。本文拟以所辑之史料,就鸦片战争前的粤海关作一概述。一、粤海关的机构清兵入关后,郑成功仍据东南沿海和台湾以抗清。故顺治十三年(公元一六五六年)开始实行海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又下达迁界令,派出大臣奔赴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划地为界,命令沿海居民,按照规定的时间迁徙。“初立界去海二十里,已犹以为近也,再缩二十里,犹以为近也,又再缩十里,凡三迁而界始定。”①在这种严格的海禁政策限制下,清初四十年间,中国对外交通和海外贸易,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海关的设立了。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台湾郑氏政权被清廷推翻之后,宣布开放海禁,并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在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云台山(今镇江附近)设立四个海关,主持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等事宜。设在广州的海关便称为粤海关。按照清朝政府规定,福建的闽海关由将军兼辖,设在宁波的浙海关由浙江巡抚兼辖,设在江苏的江海关由江苏巡抚兼辖,惟有粤海关却设立专职监督。可见粤海关地位之重要和朝廷的重视。清朝政府在设关初期,对海关税的征收采取包干的办法,即粤海关每年要向中央政府上缴税款九万一千七百四十四两五钱,叫“正税”。除此之外,还要力争盈余。但由于关吏的中饱侵吞,在上缴的税款中,不但没有盈余,反而经常缺额。因此,在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对粤海关的机构进行了一次整顿,撤销海关监督,由巡抚兼管。税务交由地方官监收,税银仍然上解。整顿后,关税收入有所好转。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又恢复监督设置,地方官协助管理。但“粤东海关地面辽阔,事务繁多,洋商胥吏以及地方势豪引诱串通,弊端百出,监督一官难于稽查防范。”②因此在雍正末年,经监督毛克明奏请,仍归督抚节制。乾隆十五年(公元—七五〇年)还进一步规定关税由监督征收,会同总督题报。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清朝政府严密口岸管理,改多口通商为一口通商,对外贸易只局限于广州一口进行,故粤海关地位更为重要。为此,在关税管理上,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又再次明确监督专管外,“仍责成该督抚查明按月造册,密行咨部,俟期满核对,以防弊窦,以严钩精。”③然而,督抚等人不兼任海关监督后,对海关事务便不太过问,“是稽核之例,竟系有名无实。”④因而在嘉庆十四年(公元一八〇九年)六月,皇帝又下了一道谕旨,规定“嗣后粤海关务、仍著该督抚一体稽查,倘有情弊,即随时参奏,并著按月造册,密行咨报户部,俟一年期满,该部将该督抚与该监督所报清册核对,如查有弊端,即行参劾,该督抚不得以并无兼管之责视为具文。”⑤《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也有记载说:“国朝康熙二十四年,设粤海关监督,以内务府员外郎出领其事。其后或以侵墨败,敕巡抚监之,迩年改归总督。”综上所述,粤海关机构虽然在雍正年间有所变动,但基本上是稳定。监督虽曾经一度被撤销,但地方兼辖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其之所以与地方关系不断地发生变化,则主要的原因是官吏贪污所致,即“以侵墨败”也。既然中央政府鞭长莫及,那只好求助于地方官吏,所以有不断的调整海关与地方的关系状况出现,以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粤海关设监督一人,归户部管辖,三年一任,规定要内务府旗人才能充当,可见此缺极肥,而且与官廷有密切的关系。粤海关下辖看城大关和各总口,总口之下还分小口,其机构组织情况是:1.看城大关。稽查十三洋行和黄埔各港口。设旗人防御一员。下辖:总巡口、行后口、东炮台口、西炮台口、佛山口、黄埔口、虎门口、紫泥口、市桥口、镇口口、江门口。2.澳门总口。稽查澳门的外国商船贸易。设旗人防御一员。下辖:大马头口、南湾口、关闸口、娘妈阁口。3.乌坎总口·稽查惠州沿海各港口。委员由惠州府同知兼。下辖:神泉口、甲子口、碣石口、汕尾口、长沙口、鲘门口、平海口、稔山口、湖东口、墩头口、靖海口。4.庵埠总口。稽查潮州沿海各港口。委员由潮州府海防同知兼。下辖:双溪口、溪东口、汕头口、潮阳口、后溪口、海门口、达濠口、澄海口、卡路口、南洋口、府馆口、东陇口、降林口、黄冈口、乌圹口、北炮台口。5.梅总口。稽查阳江、水东沿海各港口。委员由高州府通判兼。下辖:水东口、硇洲口、芷芎口、暗辅口、两家滩口、阳江口、6.海安总口。稽查雷州半岛及钦廉沿海各港口。委员由雷州府同知兼。下辖:东西乡口、白沙小口、博赊小口、南樵小口、对楼小口、田头小口、锦囊小口、雷州口,赤坎口、乐民口、廉州口、山口小口、钦州口。7.海口总口。稽查海南岛沿海各港口。委员由琼州府同知兼。下辖:铺前口、清澜口、沙老口、乐会口、万州口、儋州口、北黎口、陵水口、崖州口。大关、总口及各口设有下列办事人员:1.书吏2.巡役3.家人以上人员的配备,按业务繁简和管辖范围大小而定。如看城大关就因其地位重要和业务繁忙,配备了书吏二名和案书、缮写书、清书、平柜等若干名。至于家人,则是监督派往大关、总口和一些重要口岸的亲信人员,是掌握实权的人物,如看城大关,便驻有家人四名。澳门总口驻有家人二名。二、外洋船税粤海关征税,分船钞和货税两种。船钞亦称“船料”、“船税”,按船舶的大小分等级征收。一等船:长七丈四、五尺,阔二丈三、四尺,长阔相乘十八丈,该征税银一千四百两。二等船:长七丈余,阔二丈一、二尺,长阔相乘十五丈余,该征税银一千一百两。三等船:长六丈余,阔二丈,长阔相乘十二丈余,该征税银六百两。四等船:长五丈,阔一丈五、六尺,长阔相乘八丈,该征税银四百两。另航行东洋的夹板船与航行西洋的夹板船相比,俱照税额减百分之二十征收,所谓东、西洋,即古人对南海的划分,以婆罗洲为界,凡婆罗洲以东的海域称为东洋,婆罗洲以西的海域称为西洋。此外,还有一种乌白艚船,其税则与东洋二等船同。货税分进口和出口税两种,根据商品的价格和性质决定。现将鸦片战争前重要进出口货物税则列表如下:外商按规定交纳船钞和货税外,还要额外征收规银、杂费。规银不分等次,每船一次交纳进口和出口规银一千九百五十两。按马士在《中华帝国国际关系史》一书的计算,这一千九百五十两的规银是:签押人员规银:一五〇两各项规礼银(共九项):五二点四四〇两“解京补平”(广州与北京库平差数):九点三五九两杂费有“分头银”和“缴送”两种。“分头银”即在征收船钞外于商船载来的番银中规定每银一两抽“分头银”三分九厘。“缴送”是在外商携来的番银中,按比例抽取十分之一税额。这两项杂费的征收,曾引起外国商人强烈的不满,并一度冲击广州城,向总督孔毓珣请愿,但毫无结果。直至乾隆登基,“嘉惠远人”,才将“缴送”这一项杂费裁撤,然分头银仍照旧征收。据乾隆二十四年(公元一七五九年)李侍尧等人的调查,陋规和勒索共有六十八条。该调查报告曰:“外洋番船进口,自官礼银起,至书吏、家人、通事、头役止,其规礼:火足、开舱、押船、丈量、贴字、小包等名色共三十条;又放关、出口、书吏、家人等共验舱、放关、领牌、押船、贴字、小包等名色共三十八条;头绪纷如,实属冗杂。”⑥在进、出口税征收方面,实征数额也比规定的税则多出了数倍,如棉花的进口税的实征数就比法定税则高出了六倍,茶叶出口税的实征数也比法定税则高出四点七倍。⑦事实上粤海关这些陋规杂费是为清廷认可的。如雍正四年(公元一七二六年),皇帝曾下令把陋规杂费一体奏报归公。外商亦曾多次向地方官要求减免,直到道光十年(公元一八三〇年),才由一千九百五十两减为一千六百两,据马士的计算,在一八四〇年以前,一只载重九百吨的商船,要纳船钞及规银六千两,载重四百吨的商船,也要纳船钞及规银三千三百多两。⑧可见陋规杂费比法定税额数还巨大得多。三、禁止大量出口茶叶和出口如上所述,粤海关管辖当时广东沿海各港口,稽查各港船舶进出口和对外贸易。1.对船舶进出港的管理按照清朝政府的规定,凡前来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必须先停泊于澳门,向澳门同知申报进口,并办理如下的手续:(1)申请领取红牌(一种批准进口的凭证);(2)申请派引水员登船引水;(3)申请派出翻译和买办上船,负责全船的翻译和物品的采购。申报经批准后,船舶先驶虎门,起卸炮位上岸,接受海关监督的检查和丈量,然后驶进黄埔下碇。按规定,外国商船不能进入广州停泊,因此商人在进入广州贸易之前,便要办妥如下的手续:(1)联系保商(即十三行商);(2)开具详细的装货清单交保商;(3)支付一切码头费用后,把货运至商馆。至此,外商办完了全部的进港手续,以后的一切贸易活动,均由保商代劳,外商不得参与,惟静坐商馆以待贸易之结果。至于船舶出港手续,也由保商代办,各商人在贸易完毕后,亦应随船离开广州。2.对贸易品的管理清代(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输出的商品,主要有茶、丝、棉布、瓷器、大黄、白铅、铁锅、铜、黄金等等。输入的商品主要有:毛织品、棉花、白银、铅、香料、白檀等等。清朝对贸易品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出口商品的限制:(1)对茶叶输出的限制。茶叶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外国商人大量购买茶叶出口,乾隆年间,仅英国商人便每年从广州市场购买茶叶十四万多担。道光年间,茶每年的出口总额均达一千余万元。但清廷限制每年的茶叶出口,不准超过五十万担。而且严格规定出口路线,商人贩运武夷、松罗茶叶至广州者,只能通过内河越大庾岭至广东,不得利用海运。因“洋面辽阔,漫无稽查,难保不夹违禁货物私行货卖。”⑨(2)对生丝输出的限制。生丝亦是主要的出口商品,每年通过广州出口“自二十余万斤至三、四十万斤不等,价值七八十万两至百余万两”。原来并无限制,后以出口过多,乾隆初年曾一度禁止出口,乾隆二十七年(公元一七六二年),在英商一再要求下,规定每船准买土丝五千斤,二蚕湖丝三千斤,至于头等湖丝及绫缎匹,仍然禁止。乾隆二十九年(公元一七六四年)再放宽为“加带粗丝二千斤,连尺总以一万斤为率。”⑩就是说每一艘商船只准带一万斤生丝出口。(3)对大黄输出的限制。大黄是一种药品,为各国医疗所必须。每年出口约十余万斤。清朝官吏认为可以用来“制夷”,对其出口严加限制,规定每年每国贩买不得超过五百斤。并饬令广州洋行及澳门商人将售买大黄数目及卖与何国分析列册,呈缴附南海,香山两县审核。(4)对白铅出口的限制。白铅是鼓铸钱币的原料。产于湖南郴州、广西桂州。出口量亦大。《粤海关志》卷十七载,嘉庆十三年正月监督常显奏言,“至少年份七十余万斤,至多年份三百三十余万斤,其余年份一、二百万斤不等。”为此,以最低出口年份为限额,各船出口总数不得超过七十万斤,其中还要扣除十四万斤供应澳门的外国商船。另外列入违禁品禁止出口的,还有下列各种商品:(1)铁和铁锅。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规定:“凡有将废铁潜入边境及海洋贩卖一百斤以下杖一百,徒三年,一百斤以上发边卫充军,若卖与外国及明知海寇卖者绞监候。”11因此对铁的出口禁令极严。但广东佛山生产的铁锅,质量极优。洋船进口,都要买佛山造的铁锅,“有自一百连至二百连甚至五百连者,一千连者。查铁锅一连约重二十斤,如一船带至五百连千连,无虑一二万斤计算,”12因此在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再次明确:“嗣后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13(2)黄金。康熙年间,中国的金价只有欧洲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以外国商人都作黄金买卖。“雍正八年,禁西洋船舶,毋得贩黄金出口。”14(3)铜。由广州出口的铜为“滇铜”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浙江巡抚方观承奏请禁铜出口,因此规定:“商夷船只将内地红黄铜斤铜器私出洋者,照铁货私出外洋律治罪。”15(4)银两。“内地银两毋许夷船偷运出洋,如洋商人等将官银私运夷船出洋,及洋商找给夷商货价搀用官银者,查出无论银两多寡,尽行充公,仍照私运例治罪。”16可见银两从来就是禁止夹带出口的。(5)谷、麦、豆、杂粮。凡是粮食均严禁出口,“希图厚利将米谷等出洋贩卖者,俱分别治罪,船货入官。地方文武员弁知情贿纵者,一并治罪,失察者分别议处。”17对进口商品管理方面,鸦片战争前,除鸦片禁止进口外,其余商品似无明文限制或禁止。事实上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中,是处于出超的地位,而外商在广州采购丝、茶等出口商品的过程中,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靠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只是后来鸦片输入急剧的增加,才扭转了这种局面。3.对外商的管理清朝政府由于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商的管理极严。康熙年间,因鼓励外商来华贸易,控制稍宽,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一六年),英船抵广州时,东印度公司得与海关监督签订下列管理条款:(1)英大班不用等候,随时得与海关监督相见;(2)英馆前须贴一许可自由交易之布告,不得骚扰;(3)英船得随意任免通事、买办,及其他类此之仆役;(4)英大班及该船长官在海关船内不得被阻出入。有旗帜树起者,即为彼等所在之标志;(5)英船有存储各种海军军需品之自由,不得加以任何课税;(6)英船需要出口关单时,政府不得延误。18雍正、乾隆时期,政府加强了“防夷”政策的实施、通商贸易有了进一步的限制,特别是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一六年)冬,政府由多口通商限制为一口通商,对外商管理更进一步严格起来,于是便有两广总督李侍尧“防夷五事”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1)外商在省住冬,永行禁止;(2)外人到粤,令寓居行商馆内,并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3)内地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倩汉人役使,并行查禁;(4)外商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永行禁止;(5)外船收泊处所,酌拨营员弹压稽查。19此外,在嘉庆十四年(公元一八O九年)还颁布了《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和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又分别颁布了《防范夷人章程》和《防范夷人规程》,除重申以上禁令外,还增加了一些条款,综合起来,有如下九条:(1)外洋战舰不得驶进虎门水道;(2)妇女不得携入夷馆,一切凶械火器亦不许携带来省;(3)公行不得负欠外商债务;(4)外人不得雇用汉人婢仆;(5)外人不得乘轿,(6)外人不得乘船游河;(7)外人不得申诉大府,事无大小有需申诉者亦必经行商转递;(8)在公行所有之夷馆内寓居之外人须受行商管束,购买货物须经行商之手,尔后外人不得随时自由出入,以免与汉奸结交私贸;(9)通商期间过后,外商不得在省住冬,即在通商期间内,如货物购备及已卖清,便须随同原船回国,否则(即间有因洋货一时难于变卖,未能收清原本,不得已留住粤东者)亦须前往澳门居住。20总之,这种对外贸易的管理办法,完全是一种封建主义传统的管理方法,它与当时西欧社会兴起的资本主义要求强烈的扩张,是不相适应的,为此,导致了英国政府对中国海盗式的入侵。4.对十三行商的管理清代广州的十三行商,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它反映了清廷对外贸易的封建主义垄断性。十三行商就是由官方指定管理外商贸易业务的牙商,因此又叫“官商”或“洋行”。据《粤海关志》卷二十五记载:“国朝设关之初,令牙行主义,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亦说:“国朝康熙二十四年设粤海关监督,以内务府员中出领其事……岁以二十柁为率,至则劳以牛酒,牙行主之,曰十三行。”就是说它是沿袭明代官设牙行的旧习为主持对外贸易业务而设置的。十三行商的主要作用是:(1)包销外商运来的所有商品;(2)代缴关税和各种规银;(3)代替外商购买各种出口物资;(4)对外国商人的一切行动负监督之责;(5)代替政府向外国商人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交涉事宜。海关对十三行商负管辖之责,也就是说,十三行商所担负的对外贸易特权是粤海关赋予的。而粤海关亦要通过十三行商为媒介,才能发挥本身的机能作用。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十三行商“承商”时,要向海关立案,取得海关监督的批准;(2)十三行商推举的总商,要取得监督的同意。(3)外商的货物抵港时,由监督会同总商,以抽签形式分配各行;(4)征收关税时,由海关丈量船舶,行商代缴税款;(5)海关制订的对外贸易管理条例,由行商具体付诸实施;(6)海关对行商有稽查处理之责;(7)监督向宫廷进贡,行商有代办贡品之责。四、税收收入数量的提高1.开创了中国的海关制度中国自唐宋以来,主持海外贸易的机构叫市舶司,清代以海关代替市舶司,这在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上是一个进步,也是我国实施海关制度的开端,它奠定了现代海关管理的基础。与市舶司相比,它起码开创了如下的管理制度:(1)领海管理制度。规定外国商船来华贸易,护送军舰不得进入内河和内港。建立引水制度,出入港的外国商船,均需由中国引水员引领。(2)国内外贸易分别管理和分别征税制度。把国内商业税和进出口贸易税收分开,把国内常关和海关的职责分开,采取分别管理、分别征税的办法。明确了海关负责对外贸易管理的性质,在职责范围的划分方面,比历代市舶司更为明确、具体。(3)行商制度。由过去“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改为半官半商的行商贸易制度。它由过去完全由官方袭断对外贸易的性质,演变为半官半商的性质,这是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引起管理制度上的变革,使对外贸易成了一种专门性的行业,这在当时来说,应是商业分工制度上的一个进步。2.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粤海关志》卷十记载,粤海关的关税收入:从一七四九年起至一八〇〇年止,最高年份的收入为一百三十三万余两,最低年份的收入亦有三十二万余两。从一八〇一年起至一八三七年止,最高年份的收入为一百八十五万余两,最低亦有一百一十八万余两。从一七四九年(乾隆十四年)至一八三七年(道光十七年)八十九年间,关税的收入增加了六倍。为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以嘉庆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年)为例,当年全国财政收入为四千万零一十三万两,而粤海关全年税收为一百二十四万六千两,为全国财政总收入三十份之一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列有嘉庆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核减户关(即由户部管辖的各关)赢余数目为:太平关七万五千五百两。粤海关八十五万五千五百两。九江关三十六万七千两。淮安关十三万一千两。海关庙湾口三千八百四十两。闽海关一十一万三千两。芜湖关十二万两。扬州关七万一千两。浒墅关二十五万两。西新关八万八千两。凤阳关一万七千两。江海关四万二千两。赣关三万八千两。天津关二万两。临清关一万一千两。坐粮厅六千两。崇文门盈余十七万三千二百两。左翼盈余一万八千两。右翼盈余七千三百二十两。夔关十一万两。武昌关一万二千两。归化城一千六百两。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