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知识精研提升】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知识精研提升】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知识精研提升】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知识精研提升】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知识精研提升】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

鼎盛与危机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复习第一环节

(时间:10分钟)回归教材:全面阅读教材《纲要(上)》P77-82《选必1》P5-6/23-24/32-33/38-39/47/62-63/65/87/93/99-100/102《选必2》P40/45/71/72-73/85-86《选必3》P4/9-10/12/40-41/70/81/84/88复习第二环节

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解读:要考什么?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复习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与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经济之变——思想之变——文化科技新生复习第三环节

考情分析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2【甲】41·明代海外贸易5湖北·科举制;4山东·地方监察;5湖南·君主专制强化2023湖南.5: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命题趋势:明清政治围绕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展开;注意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视;台海关系和国家统一是长效热点。重点关注:明清专制集权、边疆管理的举措与作用;内阁;“票拟”;“批红”;司礼监;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倭寇;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面临危机复习第四环节

基础知识梳理一、时空定位和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明(1368—1644年)、清前中期(1644—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承古萌新。一方面,程朱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形成,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传统科技依然领先但继而转为停滞,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

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斗争。

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二、清朝的政治统治(一)女真兴起与清军入关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建立大清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清军入关1644年,清朝多尔衮统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政权灭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二)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盛世:指国家由乱到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到1794年已不止翻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周武《论康乾盛世》(三)清朝的政治制度1.中枢机构的演变—军机处的设置设立雍正时期原因职能性质中枢秘书机构特点影响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暴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材料二:(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抄写)撰,而不能稍有赞画(指手画脚)于其间也。

——(清)赵翼材料三:军机处结构简练,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奏折多至百余件者,皆于当天办完,没有过一日者。军机值庐,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直接:办理西北军务;根本:加强君主专制。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上呈下达简,机构简单、朝臣兼职;速:办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2.奏折(密折)制度

康熙当政时期,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控制,了解地方情况,使下情及时上达,特许他的亲信官员“但有所闻”,立即“密折奏闻”。——潘玉民《奏折》含义特点作用①便于君主广泛、直接获取信息,加强君主专制;②提高决策效率;③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迅速、机密、直接、广泛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奏折制度。红漆皮奏折匣奏折匣是奏折外包装的一种形式。奏折也称折子、奏帖等,始于清初,为宫廷机密文书。……奏折匣通常由皇帝赐发,匣中原有的钥匙分别在宫中与具折的官员手中,以保机密。——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3.文字狱

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它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康熙(1661—1722年)时期,先后发生20多起文字狱。乾隆还借修《四库全书》之际,禁毁图书,摧残文化。③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统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④影响:A.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维护专制统治;B.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文化凋敝;C.阻碍历史的进步,延缓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①特点:打击对象广泛;数量繁多,文网严密;处罚重,诛连广【知识补充】从历史解释角度概括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分割相权;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4.其他制度地方行政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沿袭明制,总督、巡抚为一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制;实行督抚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制;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四书五经)考课:三年一次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改变。

清朝吸收了明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法律教化户籍制度赋役制度基层治理法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乡约宣讲皇帝的“圣谕”,逐渐带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沿袭明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康熙: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里甲制到保甲制,管理严密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雍正)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摊丁入亩的意义:

①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③促进人口增长;

④重大变革:废除人头税,减轻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知识补充】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四)清朝的民族关系1.中央:清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理藩院2.地方:北方西北

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任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乾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西藏

册封宗教领袖;1727年雍正设立驻藏大臣;1793年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乾隆创立“金瓶掣签”制度西南实行改土归流东北

康熙时,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中国”首次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称东南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改土归流①背景: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②政策:改土归流③内容:逐步取消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④意义:强化了中央政府统治,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政策特点:①恩威并施,剿抚并用;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优待上层,稳定局势;④设置机构,颁行法律。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更的延续性。

——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2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1个盟旗——内蒙古2.清代疆域的奠定册封达赖、班禅派驻藏大臣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伊犁将军盟旗制度总督—巡抚(五)清朝的统治危机1.内部危机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山顶已铎①人口剧增:

清朝人口膨胀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②政治腐败:

官僚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贫富矛盾积累,乱象逐渐萌生,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③阶级矛盾: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和珅在乾隆朝柄政凡二十年,高宗崩,仁宗赐自尽,籍没家产,至八兆有奇。时人为之语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两,两者相加,“仅和珅一人之家产,足以当之。”】——《清稗类钞》白莲教之乱(绢本)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樊树志《国史十六讲》2.外部威胁①西方: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增加通商口岸,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开拓中国市场英国所提要求中国拒绝理由派使者驻京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加强贸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中国传教天朝自开辟以来,圣帝明王垂教创法,四方亿兆率由有素,不敢惑于异说。夷人妄行传教,尤属不可。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旧秩序英国国书㈠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为贸易口岸;㈡得到舟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㈢得到邻近广州的一块地方,以便转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乾隆接见马嘎尔尼使团

2.外部威胁②对策:清朝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及其交往,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严厉禁止民间

出海贸易,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即“闭关锁国”政策。乾隆时期: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清)闭关锁国1.原因:①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根本原因);②政治: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及西方殖民者侵略的扩张;③思想: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主观原因)②影响:

A、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B、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封闭(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日益拉大的中西差距中国政治: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愚昧无知科技:妄自尊大,拒绝排斥落日的辉煌盛世的悲歌西方欣欣向荣凯歌高奏对外政策炮舰外交,殖民扩张思想运动理性主义,思想解放科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制度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1644建立全国性的政权1681平三藩之乱1729设军机处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1840鸦片战争爆发1789法国大革命1775美国独立战争1765英国开始工业革命1688颁布《权利法案》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

①国家组织能力强大,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

①政治上,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思想上,专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经济上,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知识小结复习第五环节

知识迁移、真题演练【2023.新课标卷.6】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10年”具有“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