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医疗设施需求与需求的调查
2011年4月,中国政府发布了第六项人口普查依据。中国总人口13.39亿,其中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5月后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以上的人口为13.26%,比2000年5月的2.93个百分点增加了65岁以上的8.87%。对比2000年第五次普查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人口老化呈现加速趋势(1)。中国目前养老方式主要有传统居家养老以及由政府承办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仍然是中国最重要养老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规模小型化的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分开居住已成普遍现象,老人在传统大家庭中一家之主的财产支配地位不复存在,逐渐变为被动地接受子女供养。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形成了长期持续的低出生率,在普遍一孩的社会氛围中,家庭结构呈现“四二一”代际结构,成年独生子女老人抚养负担明显加重。而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由于子女数量减少而老年人口规模相对增大,子女一代所能提供照料的能力逐渐减弱。特别是在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等方面,越来越需要养老社会化,老年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和意愿进一步扩张和强烈(王桂新、沈甜,2008)。同时老龄化社会对医疗设施及服务需求也逐渐增强。庞大的人口基数遭遇老龄化严重问题,在中国目前养老产业尚不发达、养老设施和医疗设施都不充足情况下,给中国养老模式及养老资源提出了严峻挑战。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根据六普数据,其户籍人口已经连续18年负增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8.63%,65岁以上人口占10.12%。对上海市养老资源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了解中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的养老资源需求,从而对全中国未来的养老需求有所准备。一、上海养老机构需求测算根据中国民政部的数据,中国目前由国家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有2816家,床位数22万张,共集中收养了17万多人;有集体举办的福利机构3700家,床位数87万多张,共收养了66万多人。总计公办福利机构6500多家,床位数109万多张,收养了83万多人。而中国需要提供福利服务对象的人数却数以亿计,包括老年人口1.3亿,还有数百万的孤残儿童和“三无”残疾人,集中收养的床位数只占0.7%,而集中收养的人数则不足0.6%,这与发达国家一般集中收养人数占5-7%的比例相差甚远,也凸显了我国养老基础设施准备严重不足的现状。上海近年来老龄人口服务机构的增长状态喜人,但是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上海2005年养老床位仅占60岁以上老人的1.9%,2007年增长到2.5%,到2010年达到3.0%。与此同时,居家养老机构数量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口规模也非常小,2007年日托老人规模仅有3000余人;社区养老服务社234个,服务人数约13万人次(1)。数据显示目前上海现有养老机构及社区养老都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随着未来人口生育意愿逐渐下降,子女养老负担将逐步加重;同时养老观念日益变化,未来上海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将逐步提高,对社区养老的需求日益扩大。那么上海的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医疗设施及护理、老年照护的相关资源准备是否充分?因此我们需要对上海未来机构养老需求、护理服务人员需求进行预测。根据上海市政府十一五规划,未来老龄人口的社会福利机构供养比设定为10%的目标。本研究采取上海人口变化的中等方案作为未来老年人口规模的基准,将10%作为养老床位的最高需求。其次,考虑到养老机构增长的渐进性,以2007年养老床位占2.5%为起始,假设自2010年起上海养老机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比重每5年增长1个百分点,逐步增长到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10%的比例(王桂新等,2008),对未来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需求数进行大致估算。预测结果如表1及图1显示,如果按照渐进式发展方案,即上海养老机构床位数2010年以前每年平均增长约1.06万张,从2010到2020年间年均增长1.2万张,从2020到2030年间年均增长2.7万张,从2040到2030年间年均增长3.6万张,到2045年上海可以满足10%老年人口进入机构养老的需求,达到养老床位供给的规划目标。二、机构养老机构服务及工作人员将达到快速增长的目标上海人口老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对老年保健、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大。近年来上海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老人福利院(包括敬老院)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规模不大,发展速度有限。2007年上海社会性老年福利机构共有536家,拥有床位64115张,职工人数为15248人,年末收养人数40731人,约占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86.83万人)的1.5%,由此可见目前上海仍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养老方式,机构集中养老服务相对落后。考虑今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中国人家庭养老传统的变化趋势,在此我们分别采取方案1“一步到位模式”和方案2“渐进模式”下60岁以上老龄人口采用机构养老方式的不同轨迹,由此推算未来上海养老服务机构所需的工作人员数量。2007年上海养老服务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5248人,年末收养老年人数为40731人,平均每一个入住老人约有0.37个工作人员服务。未来随着老人福利院设施的完善、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可能会使每个入住老人所需要的工作人员数有所减少。但考虑今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人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都会明显增长或上升,在设施及其容纳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机构养老人口中更多的可能是自理能力较差、需要他人照顾护理的老人,这样又可能使每个入住老人所需的工作人员数有所增加。这里假定未来上海每个入住老人所需工作人员数为0.35人,并按照人口预测中方案(王桂新、魏星,2009)(1)的结果,对上海未来60岁以上人口进入养老院所需工作人数进行预估。根据两个方案测算,可以发现现有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入住需求。若按照常住老年人口计算,2005年即需要2.46万服员及工作人员,而2007年上海养老机构职工人数仅为1.5万人,缺口约为1万人。预测显示,未来上海养老机构服务及工作人员需求将大幅度提高。按照渐进式这一相对可行的方案,养老机构服务及工作人员要达到快速增长速度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2020年上海60岁老龄人口入住福利院人数如果达到33万人,则需要的护养、服务工作人数为11.5万人。保守估计,到2030年上海入住养老院老年人口将达到60万人,按照1∶3的护理比,相应需要护理人员20万人以上。如果未来上海人口养老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居家养老模式比重大幅度下降,上海养老机构快速增长,则2050年近80万老年人在机构养老,所需工作人员约28万人。三、上海政策支持养老资金供给率养老机构正常运行提供养老服务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根据上海统计年鉴50年资料汇编,将上海社会办敬老院的发展情况与集体供给金额的供给情况做对比,可以发现,社会办养老福利机构资金的供给呈逐年增加的状态。集体供给金额从1980年的16万元,到1990年538万元,再到90年代后期的每年超过千万。但与此同时床位数和收养老人数也在急剧增加(2)。由于未来社会养老资金增长以及上海高龄人口增长中呈现出的多元养老形态(参加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日托供养、得到子女供养等形式),我们以近15年来上海民政部门统计资料进行均值测算,以历年来人均老人资金供给率为测算系数,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人均老年人口资金供给率分为两个参考指标:指标I∶0.0851万元/人年和指标II∶0.1407万元/人年,该指数显示出在社会办养老福利机构中一年所需要的运营、人力及物质成本状况。同时,根据上海市政府十一五规划,未来老龄人口的社会福利机构供养比规划目标为10%,可以将指标I和指标II代入我们对上海高龄人口10%的测算数据,得出未来上海社会办养老福利机构的资金需求情况。通过测算可知,如果按照十一五规划的10%目标提供老年人口的社会供养服务,保守估计上海市政府2010年需要投入3亿元以上,2020年需要投入5亿元以上,2030年需要投入7亿元以上。可以预计,未来上海老龄程度加深,即高龄人口占比增加,因此上海的高龄人口养老机构所需的资金需求将逐年增大;若老龄化速度更快,则2010、2020、2030年所需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将分别达到5亿元、8亿元和11亿元。四、上海市常住人口对医生的需求分析民政部2004报告指出,中国老人在身体不适或生病时,有73.7%的人是由子女或孙子女来照顾;高龄老人的患病率达81%,16.7%的高龄老人在洗澡、穿衣、上厕所、吃饭等方面需要他人帮助,5.1%需要完全依赖他人。随着时间的推进,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可以预计这些数字将进一步增长。中国作为占世界人口1/5的老年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和照料人员严重不足。1952年中国的医护人员比为1∶2.26,而1998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1.1,远低于建国时初期水平,也未达到卫生部1∶2比例的规定。2000年中国护理人员数量与实际需求相比尚缺336万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奇缺,康复医学发展缓慢,衰老机理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可以说,从医疗资源的培育和储备来看,中国还没有切实做好应对老龄化的准备。上海是中国医疗资源最为充足的城市之一,但其养老相关的医疗资源仍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笔者查阅了从1978到2007各年的上海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医疗卫生机构数、医院病床数都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但医生的绝对数量却在2000年以后出现波动和下降。由于上海常住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而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增长相对缓慢,从而使“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这一衡量医疗资源充足水平的指标呈现明显的先增后降的趋势:1980年代上海每万人拥有41位医生,1990年代每万人拥有42.4位医生,2000年至2007年则降低到每万人34.1位医生。上海是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需要充足的医生及护理人员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医疗及护理需求。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未来上海人口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需求将急剧增大。未来上海人口老龄化将带来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的双重提高,相对于年轻人口而言,老龄化社会必然需要人均拥有医生数量有一定提高,以满足老龄化高峰期对医生需求的急速增长。本研究以人口预测中等方案为基准,按照现有每万人33名、40名以及45名医生的标准来推断上海未来常住人口对医生的需求。随着上海全面社保、公共福利政策的深化尤其是公共医疗支出的增加,上海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及硬件配备需求将逐步增长。据笔者预测(见表4),2010年上海需要医生数约7万人,2020年需要9万人,2030年、2040年医生需求增长到10万、11万人以上,与现实相比存在重大医生缺口。未来2020年、2030年医生数量需要增长1倍、1.5倍才能满足常住人口医疗需求。根据中方案人口预测结果,2030年上海进入老龄化高峰期,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9%。可以预见,未来上海常住人口医疗需求中,至少1/3的医生要满足老年人口医疗需求,即约3.5万位医生。老年人口医护需求将远远高于低龄人口,医生的日常工作对象将以老年人为主。老龄人口大幅度地增长势必要求大量的医疗及人力资源对老龄人口的倾斜,大量公共福利资源的使用逐渐分配于老年人口的医疗和照护方面。2030年上海老龄化进入高峰期,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不断加剧的趋势将愈益严重,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口问题。伴随着老龄化过程必然带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这意味着对老年长期护理总时间的增加。当前老年人口长期护理服务,相当大程度上是由家庭提供的,换言之,还主要通过一种非社会化和非市场化的形式得到满足。虽然家庭对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社会组织难以替代的,但是家庭小型化等原因导致家庭在城市现代化化过程中所能够提供的护理服务越来越少,这为长期护理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带来巨大需求。因此,老龄化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是老龄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现代老年人,尤其是城镇老年人群由于知识、心理、经济社会状况等原因,其养老观念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更注重晚年生活的质量,对医疗保健、康复器材、护理用品、生活用品及长期护理等社会服务等消费需求迫切。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和老年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口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病历管理制度培训考核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模拟试卷(答案备考)
- 2025年事业单位面试真题模拟试卷:历史事件与人物评价
- 直播带货模式下的品牌信任构建-洞察与解读
- 绿色材料在吊篮中的应用-洞察与解读
- 黑龙江联考试题及答案
- 印刷质量预测模型-洞察与解读
- 2025国考鞍山市税务稽查岗位申论预测卷及答案
- 2025国考白山市六外交外事类申论高频考点及答案
- 2025国考黑龙江公安专业科目冲刺卷含答案
- 2025年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答案
- 2025年北京市房屋租赁合同(自行成交版)模板
- 2025年幼儿园教师教育部门政策法规试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市场需求情况分析报告
- 学堂在线 大唐兴衰 章节测试答案
- 道路养护以及维修方案(3篇)
- 基孔肯雅热医疗机构门诊应急处置演练方案
- 2025年中级群众文化面试题及答案
- 【供水管网改造】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
- 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诊疗要点
- 2025年营养师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