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的正义解读_第1页
《哥达纲领批判》的正义解读_第2页
《哥达纲领批判》的正义解读_第3页
《哥达纲领批判》的正义解读_第4页
《哥达纲领批判》的正义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哥达纲领批判》的正义解读

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学到灵感和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为基础,在政治哲学家领域构建了正统的理论体系。这是现代西方一些激进的“左翼”理论家建立理论体系的共同路径。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卡尔加里大学哲学教授、原哲学系系主任凯.尼尔森(KaiNielsen,1925—)提出的“激进平等主义”便是这种“左翼”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代表之一。凯·尼尔森也是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成员之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有力批驳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指出罗尔斯错误假设了社会阶级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特征,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形式合理性之要害,在西方政治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尼尔森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与道德观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其专著《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道德,意识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专门梳理阐释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道德观和正义观。这本书的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正义观:〈哥达纲领批判〉》,紧扣马克思主义原著,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梳理和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正义观,不失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领域内一篇较为本真的阐发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力作。本文则主要评介尼尔森对马克思关于正义问题论述的梳理与阐释。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本解读方法和思路,也有助于我们清醒认识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局限性,对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理论具有理论借鉴意义。一、马克思的道德评判:“事实”与“道德”首先,尼尔森认为马克思的批判论述是被理论渗透的经验陈述。(P8)尼尔森指出,在《哥达纲领批判》一开始,马克思就作出了一种经验陈述:“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因为“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这一经验陈述并不是粗陋的直白描述,它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一致,“是其整个社会理论组成部分并符合其革命战略的评论”(P61)。在这里,尼尔森强调的是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乱像进行入木三分的经验陈述,关键在于他凭籍的是科学的方法,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来透视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这种经验陈述依附于理论(theory-dependent),是被理论渗透的(theory-laden)经验陈述。其次,尼尔森认为马克思的经验论述带有明显的道德评价性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第一节中指出“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它财产的人,在任何的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P8-13),“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怎样最终创造了物质的和其他的条件,使工人能够并且不得不铲除这个历史祸害”(P14)。尼尔森认为,这些语句,特别是其中“奴隶”、“历史祸害”等关键词所传达的意蕴,可以判断“马克思进行了一番既是经验主义的又带有通常意义的道德力量的论述”(P62)。那么,马克思在进行客观的经验陈述时,是否应当体现自己的道德感情色彩呢?尼尔森认为,带有某些感情力量的词汇或规范化的词汇用于对一个真实的事实进行经验陈述是完全恰当的。他举例说:“他欺骗了她。票只有两美元,当她给他一张二十美元的钞票时,他只找给她十六美元。”对这种行为的经验论述无疑可以通过“欺骗”二字判断出陈述者对事实的道德评价。因此,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诸如“奴隶”、“历史祸害”等一个个强有力的带有明显感情意蕴的规范短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哥达纲领》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愤慨与道德批判。同时,马克思所做出的道德评判是以客观的经验论述为基础,并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一致,而不是空洞的道德谴责和情感说教。作为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一员,尼尔森对马克思开篇部分论述的解读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学派理论背景。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内部关于“马克思是否有伦理学基础”的问题存在激烈争议,观点纷杂多变。有些学者根据马克思著作中存在的马克思对“道德”的批判词句,推断马克思是个非道德主义甚至反道德主义者。而另一些学者则试图从马克思的学说中提炼出某种道德观,或依据马克思的某个原则阐发他的伦理学基础。尼尔森则从马克思的原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对“马克思是否有伦理学基础”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其一,科学与道德具有一致性。事实描述与价值评判之间没有截然分隔的壕沟,恰恰相反,“实然”与“应然”是根深蒂固的相互交织的。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分析、解读和批判全过程中,既不是单纯的“是”的描述,也不是一味地诉诸道德,而是一套凭籍科学理论进行实事论述并做出价值判断的总体性过程。其二,马克思具有某种道德观。虽然马克思经常批判资产阶级所谓的“普通的、永恒的真理”式的道德观,而且始终没有明确阐述无产阶级自己的道德原则,但马克思在运用科学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时表现出了强烈的道德愤慨,这足以表明他持有某种道德立场,在其理论体系中蕴聚着某种道德观。二、道德至上、非正义的分配与“公平分配”尼尔森在开篇对“马克思是否有伦理学基础”这个问题做出了肯定回答,确认马克思持有某种正义立场之后,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具体回答了“判断事物正义与否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这个问题。在马克思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环境多变,形势诡谲,理论界的魑魅魍魉打着寻求公平正义的旗号,实则是为了各自的资产阶级主子摇旗呐喊,其理论鹄的绝非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受此影响,即便是一些革命斗士,也在正义与非正义方面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马克思为了祓濯存在于革命者思想中的错误意识,凭借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对《哥达纲领》第一部分第三个观点进行评论时,首次论及正义问题。爱森纳赫派主张“公平分配劳动所得”。马克思问道:“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凭籍社会科学家对各种道德信仰的敏锐洞察,马克思论说,“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惟一‘公平的’分配吗?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的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法的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种极不相同的观念吗?”(P16)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指出,在一个既定的时间我们对公正还是不公正所做出的正确判断,是由那时的经济关系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尼尔森认为,如果在时间T我们判断A是正义的或公平的,那么我们必须使事物与时代背景相关,即相对于生产关系Z而言,A是正义或非正义的。在古老的最低限度生活条件下,依靠原始打猎和采集生活的土著居民,对这种社会生活条件中的食物分配的正义性进行判定,与对当代瑞士的分配正义性的判定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对两种社会形态的正义程度进行同样的评价。这绝不是一种相对主义形式,而是一种历史背景主义(contextualism)。它诉诸于一种对物质条件和经济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强势地位的认可。因此我们能够根据一种特定的环境,或是立足于一个特定社会的特定时期,来正确评价正义与否。(P62)从根本上讲,马克思坚定主张经济基础而不是什么其他方式决定上层建筑,正义、法律和假定的道德关系起源于经济关系并受其控制。在谈论正义问题时,必须立足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立足于特定的利益主体,具体地、历史地谈论正义的嬗变与价值旨趣。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认为存在一种抽象的“永恒的”正义观,主观任意地谈论正义原则,则是脱离物质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而任意地编制、裁剪、填充正义原则,是空洞而毫无意义的,运用于具体的历史研究时必将导致迷误和扭曲。从具体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定性和定位的正义原则,有利于直接表达革命阶级的要求,有利于动员人民群众。三、共产主义早期阶段的劳动分配正义观既然正义原则是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在生产力逐步得到高度发展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正义又蕴涵什么内容呢?尼尔森说明了马克思判断事物正义与否的先决条件之后,继而梳理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展望及其正义原则设计。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区分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并阐明了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这个社会中,对消费品的分配只能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即按劳分配原则,“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P18)尼尔森认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进行了理智评析,但这一评析并不是价值无涉的(wertfrei)社会科学。马克思看到了道德和社会的关系,他以既定方式把它描绘为如实事般不可避免的关系,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必然从资本主义社会中浮现出来的。尽管不可避免,但马克思认为这种关系仍有缺陷。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劳动者的“平等的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因为“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P19)根据劳动分工,作为个人仍然只被当作劳动者,成为经济范畴的化身。一方面,每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存在差别,在劳动时间长度和单位时间劳动强度方面存在差异,因贡献不同量的劳动而获得不同量的收入。因此,按劳分配原则“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P19)另一方面,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进行消费品分配分配时,不同人的不同需要被忽视,例如一个人已婚而另一个未婚,一个人比另一个有更多的子女,一个人有疾病而另一个人健康。共产主义早期阶段的分配方式不是根据需要而完全是根据劳动长度和强度来计量的劳动贡献来权衡分配。尼尔森认为,马克思在这里也明显存在对劳动的价值判断意蕴。但这是马克思以他的历史-社会分析(historical-socialanalysis)和关于上层建筑的基础的经验理论为基点进行的价值判断。(P66~67)接着,尼尔森引用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公平和正义的分配方式的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P20)尼尔森强调指出,通过上述这段话马克思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脱离了“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脱离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脱离了一个阶级和地位的人从事一类工作而另一个阶级和地位的人从事另一类工作的情形。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的早期阶段,工作是因为生活必须。很多工作是不令人满意和满足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广泛发展,随着工作场所的民主管理,随着生产的根本原因日益符合人类那不受操控的(unmanipulated)需要,劳动将会变得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不会成为苦差事——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会变得有意思,成为生活的重要需要,就像现在一些地区幸福的人们一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成为可能,随着每个人能够获得更为广泛和更为多样化的教育,至少劳动的良性变化成为可能,更多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人们的更多的自我实现真正成为可能。当然,这些都需要一个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比现在更好的、“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或共产主义早期阶段的境况。只有当社会的生产力充分发展时,才能实现这种境况,“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才能被超越,“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P68~69)在上面引用的著名段落之后,马克思继续强调,“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P20)尼尔森认为这几乎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论点的推论。尼尔森秉承马克思的观点,指出:认为分配问题似乎独立于生产问题,并把社会主义视为主要是一种分配社会产品的选择性系统,这是错误的——实际上这是在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寻求方便。关键问题是谁拥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问题。只有拥有这种支配权,劳动者才能获得自治并赢得民主斗争。(P70)四、关于阶级社会的特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对无产阶级具有真正的可欲性,那么无产阶级相应地应当采取何种正义诉求呢?尼尔森在评介马克思所展望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分配原则之后,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的正义诉求。拉萨尔派成员(和爱森纳赫派成员)宣称“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P24)。马克思认为这种不明确的语句应当从工人党的纲领宣言中去掉,代而强调阶级斗争和通过这样的斗争达到无阶级状态,“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P26)。尼尔森认为虽然这段话的精确度不够,但马克思是通过这段话说明,真正的问题和道德上令人反感的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分化为阶级,只有当阶级差别被完全克服、阶级社会完全消失的时候,这些不平等才会消失。尼尔森认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恩格斯指出,在现代社会,随着资产阶级体制的发展,人类——男人和女人——应当有“国家和社会中的平等权利”(P444)。虽然这种平等是重要的,但它仍然是一种有限的和不充分的平等。为了证明这一点,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当资产阶级在现代社会发展为一个阶级时,他们便把另一个阶级带到了现实中,那就是无产阶级。两个阶级都要求平等,但他们的要求是不同的。资产阶级要求消灭阶级特权,而无产阶级则要求“消灭阶级本身”(P447)。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P448)。因此,作为战斗呼声,无产阶级不仅要求政治和法律的平等,也要求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尼尔森认为,在这里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恩格斯消灭阶级社会的要求是共产主义者平等要求的关键内核。有意义的、道德上能够获得支撑的平等要求,不是为了消除人类的所有差别而进行的要求,而是为了消灭阶级差别所提出的平等要求。不管能不能做到,从道德角度讲消除人类的所有差别都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在某些环境中,恩格斯呼吁把平等作为阶级斗争的有效鼓动武器,认识到这一点也是有价值的。而且这也有助于了解如何诉诸平等的这种功能。(P72)必须指出,尼尔森自己所构建的“激进平等主义”(RadicalEgalitarianism)正义观,正是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平等、正义问题的阶级分析思路,对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提出了最根本最尖锐的批评,即它错误地假设了社会阶级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特征。在力图阐明社会正义原则并寻求评价社会基本结构的“阿基米德点”的过程中,罗尔斯并没有正视由社会阶级的存在而引起的问题,而是认为存在着阶级分化的某些资本主义社会能够成为正义的秩序良好的社会,也就是说,他实际上假定阶级存在是社会生活的必然特征,而这样一种存在阶级分化与剥削的社会能通过满足他提出的正义的两大原则实现完全正义(P292)。对此,尼尔森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由于阶级的存在,最骇人、极广泛的不平等和不正义出现并持续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结构中。”(P80)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主张正确的话,那么罗尔斯试图通过差别原则来实现实质正义是不可能的。五、共产主义社会具有清心理正义者的特点,人当代诸如约翰·罗尔斯和罗伯特·诺齐克等思想家对自由和社会中的国家角色的探讨总是与对正义的讨论密切联系。马克思没有直接把他对自由和国家的探讨与对正义的探讨联系起来,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第三和第四部分涉及到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嘲笑拉萨尔派成员幼稚地讨论“国家的自由”和他们对国家行为(实际上是俾斯麦政府的卑劣行为)的信任,嘲笑他们认为靠资本主义国家设立的工人合作社,靠新的国家贷款来建设一个新社会,就像国家鼓动并支持建设一条新铁路一样。尼尔森认为这也指明了马克思定义自由的方式,即“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P2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是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工具。这部分少数人构成了资产阶级的权力顶点。正是他们以时或诡秘时或直接的方式控制着大多数人。只有当打破这种控制的时候,只有当国家完全服从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时,也就是说,服从于以民主方式共同行动的人群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P74)。此外,必须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革命转变期间,当无产阶级已经控制了国家机器时,经济制度却仍然处于转变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P28)。尼尔森强调这是马克思最容易被误解的一个观点,因为即使是现代意义上的“专政”,也是一个很容易使人产生惊惶的观点。马克思认为,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最大多数人的统治”,他在这里指的是人民和大众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意味着在转变时期这个庞大的阶级进行着统治,而它仍然要与来自资产阶级的威胁进行斗争。但是这个无产阶级的统治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