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诗歌中韵字的语义及流传
陈尚军和王永浩教授发表了《云空图24首诗》的伪造(以下简称“伪造”),否定了《诗》是《司库》所作的。他认为实际的作者是明代景泰时期(今浙江嘉兴)嘉昌人的感情,这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辨伪》说的主要论点之一是: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以下简称《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为后世所误解。所谓“二十四韵”指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以下简称《与李书》)中所列举己诗的“二十四联”,而非指《诗品》。其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二十四韵”的“韵”字如何认识和理解上,本文试从考释语词入手,通过对苏轼《集后》以及唐宋时代语言环境的探考,揭示其确切指向,从而为化解由《诗品》作者问题引发的争端,提供另一角度的思考。一、押韵含义的分析(一)小部字“”,采“均”,“韵”韵字由声符“音”与意符“匀”构成。“匀”即“均”,源自古代先民陶钧旋转时因摩擦而产生的节奏与和声,指声音的和谐。《玉篇》:“声音和曰韵。”《说文》:“和,相应也。从口,禾声。”何金松先生说“造字之意,以鸟雀在鸣叫,此唱彼和,互相响应,表示‘相应’……鸟儿在树木上此唱彼应,自然协调,故引申为和谐。”276小篆“韻”系“韵”的先造字。《说文》:“韻,和也,从音,員声。”古人以“均”为“韵”。《新唐书·杨收传》:“夫旋宫以七声为均,均言韵也。”夏渌先生考释认为:“古音言同字,本义为意韵”,“‘韵’是声音和谐的意思。”苏轼《石钟山记》:“余韵徐歇。”其“韵”便是和谐悦耳的声音,“韵”的本义为声音和谐、协调、匀称。(二)联韵注的“形”即“音”,指事物未附于表面,与一般语言表达方式相似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汉语大词典》中“韵”有8个义项,按顺序是:“和谐的声音”、“音节的韵母部分”、“韵文”、“情趣,风度”、“风雅”、“艺术品的风格或神情”、“美;标致”、“姓”。一些词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模拟、扩展、喻代等方式,既可自本义推演出引申义,亦可以从引申义推演出新的引申义。诗歌“富有音乐性的旋律和节奏”这一最主要特征,体现在诗的语言中,以“韵母”和谐相押展现韵律美。自从沈约等提出“四声八病”等规范后,诗人普遍认同,并自觉依照韵书创作。因此“韵”的“韵部”、“韵脚”义在唐宋运用得非常普遍。这是“韵”的最近引申义。用四库检索《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共得“韵”字547条(剔除重复后),有489条为“依韵”“和韵”“次韵”之韵部义,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九强。还有三例用为陈、汪二先生所说的“唐宋人习称近体诗中一联为一韵,不以一首为一韵”的“联”义:“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卷十七);“曹子方作诗四韵”(巻二十三);“某以促装登舟,冗甚,作书极草草,宠示四韵,……聊答四句”(卷八十五)。其义仍为“韵部”“韵脚”之义,为实义名词,并不是借代或比喻用法,也不是量词。唐宋时限制诗文或诗句的量词常为“首”“句”“联”等,数词加名词是仿古的用法,如“一言均赋,四韵俱成”1846言、韵对举,均为名词。苏轼“仆赋诗十四韵”“作诗四韵”是指十四个韵脚、四个韵脚,“宠示四韵”言所示之诗,实际义仍为四个韵脚。因为一首诗的特点是两句中的后句才要求押韵,所以,大家往往将“韵”与“联”等同起来。这是以后世的语法习惯而套接前代的语言,是不确切的。用表示某一事物特征的词比喻或指代表示事物全体或类似特征,如“绿”之喻代“青草”,“春”之喻代“酒”,“茅檐”指草堂,喻代“山居”等,古人用“韵”喻代诗的例子亦多。比如:晋·陆机《文赋》:“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阙文指散体,遗韵指韵体。177又如:“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李善注:“短韵,小文也。”据张柏青先生统计,唐宋诗里有“诗”、“韵”同义互用。如吕本中《中秋日沈宗师约游城西泥雨不果因成四十字兼寄赵仲才》有:“传杯有新韵”,苏轼《汪秀才久留山中见寄次其韵》有:“投名入社有新诗”;韩愈《斗鸡联句》有:“君看斗鸡篇,短韵亦可采”,苏轼《夜坐与迈联句》:“短诗膝上成,聊以为怀祖”;苏轼《书寄韵》:“已将镜钵投诸地,喜见苍颜白发新……”《苏轼诗集》注:“王(文诰)本题载书怀类而诗缺”。“韵”的“韵文”义是借代用法。因为诗歌等“文”的区别特征为“韵律”,是论、记、启等“笔”体文所不具备的,所以,以其特征代替整体。这是文学语言惯常的用法。在唐宋诗人间“韵”与“诗”的传意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同一性,“韵”指代“诗”只是一个雅与俗,形象与直白,不同语言体制的取用方式不同而已。(三)刘的观点,诗笔和诗笔区分“文学”在先秦很笼统,它包括文化、学术、学问、文艺乃至一切文物制度。从魏晋“文笔之分”的兴起,到唐代“诗笔之分”的发展变化,才有唐以后比较接近现代纯“文学”这个概念的。《文镜秘府论·文笔十病得失》引《文笔式》云:“制作之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诔、颂、赞、吊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书、启是也。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笔。”474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韵”一直都是区分文学体裁的关键标志。刘勰以“言”(文)与“笔”对举,并援引“常言”证其有韵为“文”,无韵为“笔”。他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655刘勰“今之常言”,可以推知他的说法,既具代表性,又有普遍性。至于唐宋,取而代之的是诗笔之分。司空图“因摭拾诗笔,残缺无几,乃以中条别业‘一鸣’,以目其前集。”8488侯康《文笔考》对此考订甚详:“至唐则多以诗笔对举。如‘贾笔论孤愤,严诗读几篇’,少陵句也。‘王笔活龙凤,谢诗生芙蓉’,飞卿句也。‘杜诗韩笔愁来读’,牧之句也。‘朝廷左右笔,天下右丞诗’王涯语也.‘孟诗韩笔,时人目退之’,东野语也。……”宋初,颇有诗名的张咏“雅好著文,深切警迈”,“尤喜诗笔,笔覆情理。”说明唐宋人皆讲究诗笔之分,其区分标志仍然是“韵”。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指代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立性、稳定性反而增强了。唐代古文运动兴起,一律称“古文”为“笔”不称“文”。相对而言,唐以前所谓“文”(韵文)也有一部分被剔除而归于“笔”的范围,剩下的“成员”就相应减少了。而宋也传承了唐人诗笔之分的传统。自魏晋,文笔分,“韵”指有韵的文体,是文笔最主要的区分标志;至唐代,“韵”是诗笔的区分标志,仍指韵文,但主要是指诗歌这一文体。可见,韵无论是从本义、引申义,还是从文体意义上看,皆可比喻和指代诗歌这一整体意义。二、《司库李书》中的联合由来(一)句图类书籍,从《泉山秀句集》中挖掘唐代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章句之学的兴起,以及前朝遗风泛起等因素,文坛由最初兴讲对偶,蔚成了摘选秀句之风。唐初,元兢选编《古今诗人秀句》问世。继而,元兢与元监合编《续古今诗人秀句》刊行。这种旨在追求诗句“独拔”“卓绝”的“秀句”,其意义和作用,王昌龄说:“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今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南卷290据张海鸥先生考证,唐代“有关《秀句》的著录,去其重复,实有五人五种:元兢(思敬)《古今诗人秀句》二卷(高宗时)《崇文总目》所录《古今诗文秀句》或即此书僧元监《续古今诗人秀句》二卷(玄宗时)《崇文总目》所录《续古今诗人秀句》或即此书(皎然《诗式》所云‘吴兢同越僧元监集秀句’或即以上二书)孟献忠《文场秀句》(武则天至玄宗时)王起《文场秀句》一卷(文宗时)黄滔《泉山秀句集》三十卷(哀帝之后)”“句图”产生于晚唐。张先生又说:“自李洞《诗句图》之后,《诗品》或《诗人主客图》中那些诗学批评的因素在句图类书籍中淡出了。句图这种传播方式受到宋太宗和真宗皇帝的青睐,并与宋代文人崇学尚典的风气合拍,从而在宋代颇有流行。”如今可考的有:张为《唐诗主客图》、李洞《集贾岛句图》、宋太宗、真宗《御选句图》、惠崇《唐律诗句图》、蔡传《句图》和《续句图》、陈应行《续句图》、高似孙《选诗句图》……现选其中有代表性的“秀句”或“诗句图”的论述,与司空图《与李书》进行比较:元兢《论古今诗人秀句序》:“晚代诠文者多矣。……方因秀句,且以五言论之,至如王中书‘霜气下孟津’,及‘游禽暮知返’,前篇则使气飞动,后篇则缘情宛密,可谓五言之警策,六艺之眉目,弃而不纪,未见其得……借如谢吏部冬序羁怀,褚乃选其‘风草不留霜,冰池共如月’,遗其‘寒灯耻霄梦,清镜悲晓发。’若悟此旨,而言于文,每思‘寒灯耻霄梦’令人中夜安寝,不觉惊魂;……诸人咸以谢‘行树澄远荫,云霞成异色’为最。余曰:诸君之议非也。何则?‘行树澄远荫,云霞成异色’,诚为得也,抑绝唱也。……但未若‘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之妙者也。”310比照司空图《与李书》后发现:第一、所谓“秀句”,是从一首诗中挑选相连且是该首诗中最妙的两句或组句。这两句之间一般不押韵,但是同首诗内联与联之间是押韵的。所不同的是,司空图摘的都是自己诗作中最好的诗句,而元兢所撷的都是别人作品中最善的联语。第二、从摘句者的心态看,大都是注重诗歌语言艺术的字句锤炼功夫。刘攽《中山诗话》说:“人多取佳句为句图,特小巧美丽可喜;皆指咏风景,影似百物者尔。”第三、“秀句”、“句图”编选者的目的“在于提示佳句,供人吟咏或效法”,不带诗评意味。“唐‘秀’侧重于历代前贤,宋‘图’侧重于当时名士”“如果说唐人选‘秀’之意主要在于文场功利,那么宋人选‘图’则主要是一种审美张扬,是对高水平诗歌艺术价值的确认和激励。唐‘秀’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共同的揣摩范式,宋‘图’则主要是对诗人才华、水平、荣誉的彰显,因而是诗人的殊荣,是诗人名气和水平得到公众嘉许的标志,是诗作得以广泛而且久远传播的契机。”第四、司空图这封致友人的书信写于晚年,从认识论到方法论,探讨的是诗歌艺术的意境风格,力主“味外之味”,属于个人创作经验之谈,带有较强的总结性。其目的不外乎倡导其“韵外说”,阐明“味外之旨”的诗歌理论,与“句图”的作用及意义大相径庭。而苏轼所列的“二十四韵”也是要证明司空图的“味外味”诗论的,不是赏析具体诗句的艺术特征来作句图观的。所以,“二十四韵”做“二十四联”解失去了主观的动因。(二)家庭体诗中的偶句根据苏轼前后或同时的诗人对上述这类摘句的称法,朱桦举有下列实证分析。欧阳修称“一联”为“句”:“处士林逋居杭州西湖之孤山。逋工笔画,善为诗。如‘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颇为士大夫所称,又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评诗句谓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1930刘克庄则称之为“联”:“五言尤难之。(林逋)一生苦吟,自摘出十三联,今惟五联见集中。”52与司空图所述颇为相似。而胡仔对此说得更为具体明确:“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联,或只一篇……若唐之李、杜、韩、柳,本朝之欧、王、苏、黄,清辞丽句,不可悉数,名与日月争光,不待摘句言之也。”10-13上述诸家用“句”、“联”等称呼一首诗歌中的偶句。而针对性更强,可信度更高的是诗家刘克庄和苏轼本人对诗中佳句的称呼。刘所谓“表圣尝自摘其警联二十六……然世人惟诵其‘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幢高’,‘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之句”,48称其为“警联”和“句”;苏轼《集后》曰:“予尝闻前辈诵其(指黄子思)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则称黄子思诗中的佳句为“句”。又《书司空图诗》云:“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外味。‘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云:‘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吾尝独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地,不见一人。惟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称司空图《与李书》中的联语为“句”。总的看来,司空图《与李书论诗书》中的联语,在唐代尤其是在宋代,从官方到士子文人普遍都以“句”或“联”见称。(三)数字加“韵”的含义当一个数词加“联”或“韵”或“句”,都有可能产生“偶句”或类似的意义。那么,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从意义特征来看,“联”主要是就对仗特征而言;“韵”所包含的“两句”主要是就押韵特征的(它的意义是“押韵”的“韵”),主要是诗人追求韵律美而选用的表达方式;“句”是就语气而言,表明这两句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所以,有时只一句诗也可称“句”,但不能称为“联”。如黄庭坚记述王安石作诗的情形:“山谷尝见荆公于金陵,因问丞相近有何诗,荆公指壁上所写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此近作也。”前集卷三十三:226将诗的半联称为“句”。又如苏轼“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从使用范围来看,“联”只是针对律诗或楹联等,绝句或古体诗是不称“联”的,这实际是“对仗”义的语境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中的两对句,可以称“联”。而“一韵”所包含的“两句”主要是就押韵特征而言,无论是对仗与否的两句诗,都可称一“韵”。但这种称呼方法也较灵活,如杜甫命为“五百字”,“字”也是“韵”之义。从语境条件来看,“韵”应当在严格的上下文提示下,才会与“联”产生同等的语义。如上所引苏轼的三个用例,“曹子方作诗四韵”,“曹子方作诗”就是具体的语境,不是泛泛的诗歌,而是彼一首诗,其中的“四韵”是表示曹子方所作的同一首诗中的四个偶句,如“仆赋诗十四韵”是指这一首诗中同韵的十四偶句;“宠示四韵”也是指彼首所示的诗中的四个偶句。这三个用例表明:数字加“韵”是在某种规范条件下的产生的固定结构,不是“韵”的普遍用法。又如,“先生进《龙图纪圣》诗一千韵”,其中“一千韵”的语境条件是其诗题《龙图纪圣》诗,而不是他的所有诗歌中各取一联而成的“一千韵”。又:“尝邀范宴饮于亭,范题二韵诗于壁云:‘园林再到由身健,官职今抛梦乍醒。唯有南山与君眼,相逢不改旧时青。’”此例中“二韵”的语境条件是后面引录的诗句。而司空图之“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如果按照陈、汪二先生的解释为“联”(姑且以此词代之),那么,这来自不同诗歌中的二十四联如何能成为“韵”?从现有的实例来看,此“韵”含有“同韵”的隐藏含义。而“其诗”是很笼统的概念,并没有指代哪一首诗,更无从谈同韵。可见宋代著名诗人、诗论家,包括苏轼本人对一首诗中的佳句妙语以“韵”相称,是有严格的语境、语义条件的。不同诗歌中的偶句编纂在一起常以“联”“句”等见称。三、《李书》“不识其妙”“三复其言而悲之”苏轼所谓“二十四韵”不能理解为司空图《与李书》的“二十四联”,另外的原因还在于:(一)从《集后》全文看,苏轼所论述的中心是诗歌艺术的意境风格,而非诗歌格律等技巧问题。(二)苏文很明显的流露出对陶渊明、柳宗元等诗家诗歌风格的雅好,应该发生在他晚年。“东坡在海外(指第三次遭贬于今之海南省儋州市)方盛称柳柳州……东坡日夕玩味。”383另有“东坡晚年尤喜渊明诗,在儋耳遂尽和其诗。”再细察苏轼在文中表现出的谦逊、冲和的语言、感情色彩,与其早年狂狷性格形成的对比,可以推知此文应作于他晚年,所追述解研司空图诗论的情景是旧事重提。以他千古卓绝的艺术才华和老到功力,尚对司空图“二十四韵”表现出如此的敬佩和推崇,足见“二十四韵”非必寻常。(三)司空图《与李书》中所列举的二十余联语,苏轼对之包括唐宋以来的众多诗人作家在内,一般称之为“佳句妙语”,或“秀句”、“句图”、“警句”、“联”,独不以“韵”见称。(四)司空图《与李书》中的联语,因时间和其存世文集版本的不同,联语数量也各有差异:1、成书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的《文苑英华》为最早,在司空图是书中的联语数为二十三;2、经南宋周必大等校勘后的《文苑英华》则载其联语数为二十五;3、宋真宗主朝时,姚铉编有《唐文粹》,收录是书的联语数为二十四;4、南宋诗人刘克庄《后村诗话》则称:“司空表圣……自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间现场处置方案课件
- 初级查验员考试题库附答案
- Unit 3 Jobs 单元核心素养培优卷(含答案解析)七年级上册英语沪教版(五四学制)
- Unit 2 Family ties 单元核心素养培优卷(含答案解析)六年级上册英语沪教版(五四学制)
- 语音教学第八讲课件下载
- 钉钉怎样找到教学课件
- 皮革服装喷漆设备调试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溶剂选择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锑矿浮选破碎提纯技术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挂毯绒面抗霉变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动漫人物欣赏课件
- 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申报表
- 项目经理安全目标考核表
- 《HSK标准教程1》第3课课件
- 三级安全教育考试试题及(全)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章:诗经》PPT课件(完整版)
- 云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手册
- 高级催乳师培训课程讲义
- 第三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编校大赛校对试题(已编辑)
- 关于BT项目主要法律规定
- 银发【2007】246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