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常用免疫学检查_第1页
第十七章 常用免疫学检查_第2页
第十七章 常用免疫学检查_第3页
第十七章 常用免疫学检查_第4页
第十七章 常用免疫学检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

常用免疫学检查

临床医学院诊断学基础、内科学教研室戴万亨免疫系统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存在于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膜上。(1)Ig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约占血清中Ig的70%~80%,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血清中80%的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属于IgG。(2)IgA血清型IgA占血清中Ig的10%~15%;分泌型IgA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淋巴样组织大量合成,在外分泌液系统中发挥其重要的免疫功能。(3)IgM:IgM是分子量最大的Ig,占5%~10%。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最先产生的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促吞噬及凝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在机体早期的免疫防御中占有重要地位。(4)IgD和IgE1)IgD:占Ig的0.02%~1%,且极易被纤溶酶和(或)胰蛋白酶水解。已发现有些抗核抗体、抗基底膜抗体、抗甲状腺抗体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等属于IgD。2)IgE:主要由消化道、上呼吸道粘膜下的浆细胞分泌,在血清中是最少的一种抗体(0.002%)。IgE是亲细胞抗体,在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参考值】单项免疫扩散法(RID):IgG7.6~16.6g/L;IgA0.71~3.3g/L;IgM0.48~2.12g/L。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IgD0.6~2.0mg/L;IgE0.1~0.9mg/L。1.Ig减低见于各类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的病人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此时5种Ig均有降低。【临床意义】【临床意义】2.Ig增高(1)单克隆性增高:表现为5种Ig中,仅有某一种Ig增高而其他Ig不增高或可降低,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①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表现为IgM单独明显增高;②多发性骨髓瘤时可分别见到IgG、IgA、IgD、IgE增高,并据此分为IgG型、IgA型、IgD型和IgE型多发性骨髓瘤;③过敏性皮炎、外源性哮喘及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表现为IgE增高。(2)多克隆性增高:表现为IgG、IgA、IgM均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癌、淋巴瘤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IgG、IgA或IgG、IgM同时升高)、类风湿性关节炎(IgM增高为主)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二、血清补体的检查补体(complement,C)是血清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组不耐热的大分子球蛋白。第一组分由9种球蛋白大分子组成,即C1~C9,其中C1还有3个亚单位,即C1q、C1r和C1s;第二组分包括B因子、D因子和P因子等;第三组分包括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过敏毒素灭活因子。补体激活途径补体系统通常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之中,单独的抗体或补体均不能引起细胞溶解,被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后才表现出各种生物活性。(1)经典激活途径从C1开始,完成C1~C9的连锁反应,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2)旁路途径由细菌的细胞壁成分激活,越过C1、C4、C2,直接激活C3继而完成C3至C9各成分的连锁反应,参与非特异性反应,在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3)凝集素途径:一些细菌和凝集素也能激活补体系统,是因为它们含有甘露聚糖成分,与血清中甘露聚糖结合蛋白结合,活化相关丝氨酸蛋白激酶,相当于C1S,直接酶解C4和C2,从而激活补体系统。胰酶、纤溶酶也可直接分解C4和C2。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溶解细胞和杀菌作用:在抗体作用下,补体能杀灭许多细菌。补体也能溶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造成输血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2)促炎作用:促血管通透因子,C2a、C4a。过敏毒素:C3a、C5a。使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或血小板释放组胺等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吞噬细胞渗出局部组织。白细胞趋化因子:C3a、C5a及C567。C3缺乏症患者易招致细菌性感染,与缺乏补体来源的趋化因子以致不能招引白细胞聚集有关。(3)中和及溶解病毒:C1、C4、C2、C3存在时,可显著增强特异性抗体对病毒的灭活作用,且其浓度与病毒的灭活程度成正比。(一)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原理】补体系统能被溶血素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导致补体的连锁性活化,引起致敏绵羊红细胞溶解(溶血)。补体活性与溶血程度之间在一定范围内(20%~80%溶血率)呈正相关系,故一般以50%溶血作为终点(即CH50)较为准确。【参考值】试管法:5万~10万U/L。【临床意义】主要反映经典激活途径(C1~C9)活化的活化程度。1.CH50增高:见于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和某些恶性肿瘤,妊娠时亦可见升高。2.CH50减低意义更大。(1)补体成分大量消耗:如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2)补体大量丢失:如外伤、手术和大失血的病人;(3)补体合成不足:如肝硬化、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等。(二)血清C3测定【原理】C3是一种β2-球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与分泌,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补体成分,无论经典途径还是旁路途径C3都参与,因而可以反映出补体的活化情况。【参考值】免疫比浊法:0.85~1.70g/L。【临床意义】1.C3增高:C3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某些恶性肿瘤(以肝癌最明显)病人及排异反应时增高。2.C3减低:可作为肾脏病的鉴别诊断:(1)70%以上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病程≤6周)血清C3减少,这对一些轻型、不典型急性肾炎的诊断有帮助;(2)85%以上的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患者血清C3下降,而病毒性肾炎患者则85%以上的病例血清C3含量正常,这有助于肾炎的病因鉴别;(3)78%的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C3减低,当治疗后病情转为稳定时C3含量又恢复正常。三、细胞免疫检查淋巴细胞是构成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群体,人体的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B细胞、K细胞(killercell)和NK细胞(naturalkillercell)等细胞群,它们又分别有若干亚群,各有其特异的表面标志和功能。临床上各种免疫病均可出现不同群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对它们进行检查可用以判断细胞免疫功能。(一)T细胞免疫检测1.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ERFT)

【原理】T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可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玫瑰花结样细胞,称为红细胞玫瑰花结形成试验或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以粘附3个或3个以上绵羊红细胞者为花结形成细胞。本试验所得花结的百分率,基本代表了被检标本中的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参考值】64.4%±6.7%。1.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ERFT)【临床意义】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中度慢性肝炎、SLE活动期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降低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如AIDS、联合免疫缺陷病等。亦见于恶性肿瘤、SLE、麻疹、流感等病毒感染,以及放疗、化疗和应用糖皮质激素等。2.T细胞转化试验T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着有丝分裂原受体,在有丝分裂原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美洲商陆(PWM)作用下,T淋巴细胞代谢活跃,蛋白质、RNA和DNA的合成增加,从而转化为淋巴母细胞,部分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可依照形态学方法计数淋巴细胞及转化的母细胞数,求出转化的百分率。也可以用3H-TdR(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T淋巴细胞合成DNA时可将3H-TdR作为原料摄入)掺入法及液体闪烁仪测定淋巴细胞的脉冲数/分(cpm),得出刺激指数(SI):SI=测定组cpm的均值/对照组cpm的均值,从而反映T细胞的免疫功能。【参考值】形态学法:转化百分率为60.1%±7.6%;3H-TdR掺入法:正常SI<2。【临床意义】(1)判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转化率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恶性肿瘤、重症结核、重症真菌感染、慢性肝病及接受放疗、化疗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等。(2)判定疾病的疗效和预后:如恶性肿瘤经治疗后,T细胞转化率升至正常,提示治疗有效;反之则预后不良。3.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和激活过程中细胞表面存在被单克隆抗体识别的膜表面分子,称为分化抗原(clusterofdifferentiating,CD分子)。T细胞是由一群功能不同的异质性淋巴细胞组成,在镜下按形态难以区分,但可借助于其细胞膜表面分子具有不同的抗原性加以区别,现已制备了多种单克隆抗体。CD分子是主要的T细胞分化抗原,比较明确的表达在T细胞表面的CD分子有CD2、CD3、CD4、CD8等。【参考值】CD3+T细胞:61%~85%CD4+T细胞:28%~58%CD8+T细胞:19%~48%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为:1.66±0.33(>1)【临床意义】(1)CD3+T细胞:CD3分子表达于所有成熟的T淋巴细胞表面,是T细胞表面所特有的标志,能反映T细胞总数的变化。CD3+T细胞降低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如AIDS、联合免疫缺陷病等;亦见于恶性肿瘤、SLE、采用放疗及化疗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等。CD3+T细胞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中度慢性肝炎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2)CD4+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表面表达CD4分子。CD4分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主要受体。CD4

+T细胞降低见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AIDS、巨细胞病毒感染,全身麻醉、严重创伤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CD4

+T细胞升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临床意义】(3)CD8+T细胞:CD8分子是抑制、杀伤性T细胞的标志,可特异性的杀伤携带致敏抗原的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等。CD8+T细胞减低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2型糖尿病、膜性肾小球肾炎;CD8+T细胞升高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4)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降低常见于AIDS(常<0.5)、恶性肿瘤进行期和复发时,亦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增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SLE、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膜性肾小球肾炎等。器官移植后CD4/CD8比值动态增高,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二)B细胞免疫检测B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抗体产生细胞,其表面有多种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表面抗原主要包括CD19、CD20、CD22等;表面受体主要包括B细胞抗原受体(BCR)、补体受体(CR)及Fc受体等。1.B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测定

【原理】B细胞抗原受体(BCR)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BCR又称B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urfacemembraneimmunoglobulin,SmIg)。早期的前B细胞表达IgM,成熟的B细胞表达IgD、IgM或IgA、IgE等,SmIg的作用是结合特异性抗原。用荧光标记羊抗人IgG、IgM、IgA、IgD或IgE抗体,分别与活性淋巴细胞反应,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呈显荧光的细胞(绿色荧光为SmIg阳性的B细胞)。求出各类SmIg细胞的百分数,其总和为血液中B细胞的百分率。【参考值】IFA法:SmIg阳性细胞总数均值为21%(16%~28%)SmIgG细胞为7.1%(4%~13%)SmIgM细胞为8.9%(7%~13%)SmIgA细胞为2.2%(1%~4%)SmIgD细胞为6.2%(5%~8%)SmIgE细胞为0.9%(0%~l.5%)【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检测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百分率。SmIg阳性细胞降低,主要见于体液免疫缺陷性疾病。SmIg阳性细胞升高,常与B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有关,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巨球蛋白血症患者SmlgM细胞可高达78%。红细胞-抗体-补体花结形成试验B细胞表面存在着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Fc受体和补体受体等。鸡(羊)红细胞经相应的抗红细胞抗体(EA)致敏后,当与B细胞混合时,EA的Fc段与B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所形成的花结样细胞称为EA-花结形成细胞(EA-RFC)。如在EA致敏红细胞中再加入补体,与B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结合,则形成EAC花结形成细胞(EAC-RFC)。B细胞表面还具有小鼠红细胞受体,能与小鼠红细胞结合,形成鼠红细胞花结(M-RFC);这类细胞主要为带有SIgM的幼稚B细胞。这组试验总称为红细胞-抗体-补体花结形成试验。红细胞-抗体-补体花结形成试验【参考值】EA-RFC:8%~12%;EAC-RFC:8%~12%;M-RFC:8.5%±2.8%。【临床意义】降低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如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等,尤以M-RFC降低更明显。升高见于:淋巴增殖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等。3.B细胞分化抗原测定CD19和CD20分子是B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存在于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和成熟的B细胞表面。CD19是全部B细胞共有的表面抗原,B细胞活化后不消失,是最重要的B细胞标记分子。CD20在B细胞激活后消失。CD22分子只存在于成熟的B细胞中。应用CD19、CD20和CD22等单克隆抗体,分别与B细胞表面抗原结合,通过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或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分别求出CD19、CD20、CD22等阳性细胞百分率和B淋巴细胞数。主要检测CD19。3.B细胞分化抗原测定【参考值】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FACS):CD1911.7%±3.37%。【临床意义】CD19+细胞升高见于B细胞系统的恶性肿瘤;CD19+细胞降低见于体液免疫缺陷病及使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后。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链球菌溶血素“O”(streptolysin“O”)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为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能溶解人类和一些动物的红细胞。链球菌溶血素“O”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O”,ASO)。加一定量的链球菌溶血素“O”(抗原)于倍比稀释的被检血清中,如被检血清中存在ASO(抗体),则可使加入的链球菌溶血素“O”失去溶解红细胞的能力。【参考值】乳胶凝集法(LAT):ASO<500U。【临床意义】1.ASO升高常见于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感染后免疫反应所致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扁桃腺炎,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2.ASO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1周后开始升高,4~6周达高峰,并可持续至病愈后数月到数年。故ASO增高,提示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不一定是近期感染的指标。链球菌感染后ASO动态升高,且C反应蛋白(C-RP)、血沉阳性,有利于风湿热的诊断。3.确已感染溶血性链球菌,但ASO一直不见增高,可由于:(1)该溶血性链球菌不产生或产生很少量链球菌溶血素“O”,此时应检查与溶血性链菌球感染有关的其他抗体,如抗透明质酸酶、抗链球菌激酶等;(2)感染早期就应用大量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4.高胆固醇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ASO也可增高。肥达(Widal)反应肥达(Widal)反应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抗体的一种反应。将被检血清倍比稀释后分别与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在生理盐水介质中进行凝集价测定。凝集效价明显升高或动态上升有助于伤寒、副伤寒的明确诊断。【参考值】“O”凝集价<1︰80;伤寒“H”凝集价<1︰160;副伤寒“A”、“B”、“C”凝集价<1︰80。【临床意义】(1)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的相关抗体,可超过正常值范围,其效价随地区而有差异。(2)由于抗体产生需要一定时间,有时单次抗体效价增高不能确定时,应在病程中逐周复查,若抗体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较急性期升高4倍或以上,则有诊断意义。(3)“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类抗体,出现较早,持续约半年;“H”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G类抗体,出现较晚,持续时间长达数年,且消失后易受非特异性抗原刺激而能短暂地重现。因此:①“O”、“H”均升高则伤寒感染的可能性大;均低于正常值,则患伤寒的可能性甚小。②若“H”升高而“O”不升高,则有可能是预防接种或是非特异性的“回忆反应”。③若“O”升高而“H”不升高,则可能是伤寒类感染的早期。【临床意义】(4)“O”抗原为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甲、乙沙门菌的共同抗原,血清中检出高效价的“O”抗体,不能区别3个不同的病原菌感染;但3者的鞭毛抗原(“H”、“A”、“B”)不同,可从3种鞭毛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上升来判断感染的菌种。副伤寒丙沙门菌感染时,“O”凝集效价不高,而只有其鞭毛抗原“C”的凝集效价升高。(5)10%的伤寒病人,肥达反应始终阴性。可能的原因是发病早期已大量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或应用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或者体液免疫功能不足。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是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既可检测抗体又可检测抗原。以伤寒沙门菌脂多糖(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伤寒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伤寒的早期诊断。Vi(virulence)抗原存在于伤寒沙门菌表面,可以阻止伤寒沙门菌“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当体内有伤寒沙门菌存在时就有一定量的Vi抗体存在,细菌清除后抗体亦随之消失,故测定Vi抗体有助于检出伤寒带菌者。【参考值】ELISA法:IgM抗体为阴性或滴度<1︰20;Vi抗体滴度<1︰20。【临床意义】(1)抗伤寒沙门菌脂多糖的IgM型抗体,于发病一周后即见明显升高,故有早期诊断价值,此时肥达反应大多呈阴性反应。(2)如果Vi抗体滴度>1︰20,有助于检出伤寒慢性带菌者。若要进一步肯定诊断,则应反复取粪便进行分离培养。如果Vi抗体效价平稳下降,提示带菌状态消除。3.胶乳凝集试验(LAT)用伤寒沙门菌“Vi”、“H”、“O”的高效价抗血清致敏胶乳颗粒,产生胶乳抗体,用此抗体与病人血清(不同倍比稀释为1︰20以上)混合后,若病人血清中含有伤寒沙门菌“Vi”、“H”、“O”抗原,则可出现凝集颗粒而为阳性。【参考值】正常人为阴性或“O”凝集效价<1︰80,“H”凝集效价<1︰160。【临床意义】(1)伤寒沙门菌侵入人体后,血中即有特异性抗原存在,其阳性时期早于肥达反应,也早于检查伤寒特异性IgM型抗体。(2)伤寒早期,尿中也有其特异性抗原,故也可借尿液胶乳凝集试验阳性而作出诊断。(3)本试验对诊断那些未能产生抗体的伤寒病人尤其有帮助。(三)结核分支杆菌抗体和DNA测定

机体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后,体内可产生结核特异性抗体(TB-Ab)。将结核分支杆菌抗原包被在固相载体上,与待测血清反应,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可结合于其上,再以胶体金(或酶)标记,显示反应,可检出血清中结核分支杆菌抗体。结核分支杆菌的DNA可用PCR方法检测。【参考值】胶体金或ELISA法:TB-Ab阴性;PCR法:结核分支杆菌DNA阴性。【临床意义】TB-Ab阳性率为80%~90%左右,表示有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其灵敏度超过90%和特异性超过85%,比传统的痰涂片找结核分支杆菌和细菌培养方法简便、快捷、灵敏。PCR检测DNA特异性更强、灵敏度更高,但应防止污染引起的假阳性。(四)幽门螺杆菌抗体(Hp-Ab)测定

用斑点反应板上的固相胃幽门螺杆菌混合抗原与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Hp-Ab)形成复合物,胶体金标记抗人IgG抗体再与复合物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圆斑点。【参考值】金标免疫斑点法为阴性(反应板孔中央只出现红色横线)。【临床意义】Hp-Ab阳性见于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感染,如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其敏感性大于90%,特异性为85%。Hp-Ab阳性也可见于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HP的自然过程(五)汉坦病毒(HTV)抗体IgM测定汉坦病毒(Hantavirus,HTV)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原体。抗-HTVIgM是感染HTV后出现于患者血清中的一种特异性抗体。【参考值】ELISA法为阴性。【临床意义】人体感染HTV2~3天后,即可在血清中检出抗-HTVIgM,7~10天达高峰(阳性率可达95%),其后开始下降。所以检测抗-HTVIgM有助于HFRS的早期诊断。(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IgM测定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BV)是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中的一种RNA病毒。人感染EPBV后,早期可产生特异性IgM抗体。【参考值】ELISA法为阴性。【临床意义】急性乙型脑炎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于发病后第3~4天出现,两周阳性率达高峰(70%~90%)。因此,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乙型脑炎的早期诊断。乙型脑炎病后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2个月时达高峰,可持续5~15年,常用于人群隐性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弓形虫抗体和DNA测定弓形虫感染为人畜共患性疾病,人体感染弓形虫后,可引起发热、关节及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若孕妇感染可引起流产、胎儿先天畸形等。弓形虫的核酸为DNA,弓形虫抗体(toxoplasmaantibody)有IgM和IgG两型。【参考值】间接血凝试验(IHA)、IFA法和ELISA法测定:IgG、IgM均为阴性PCR法测定:DNA为阴性【临床意义】IgM型弓形虫抗体升高是近期感染的指标,IgG型弓形虫抗体增高是既往感染的指标。DNA阳性对弓形虫病的诊断意义更大。日本血吸虫抗体测定机体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在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gG和IgE抗体,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环卵沉淀试验(COPT):血吸虫虫卵内毛蚴的分泌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该抗原与血吸虫患者血清中抗体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在虫卵周围形成特异性沉淀物。【参考值】环卵沉淀法:正常人为阴性。ELISA法和胶乳凝集法(LAT):IgE为0~150IU/L,IgG、IgM为阴性。【临床意义】COPT的敏感性高(94.1%~100%),假阳性率较低,可为临床诊断、考核治疗效果、检测疫情等提供可靠依据。IgE、IgM阳性提示病程处于早期,是早期诊断的指标;IgG阳性提示疾病已是恢复期,曾有过血吸虫感染,可持续数年。囊虫抗体测定囊虫病是一种人和猪共患的寄生虫病。囊虫侵入人体后,可在血清和脑脊液中出现特异性IgG抗体,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参考值】ELISA法:血清<1︰64为阴性;脑脊液<1︰8为阴性。间接血凝法:血清<1︰128为阴性;脑脊液<1︰8为阴性。【临床意义】IgG阳性见于囊虫病。其中脑囊虫病占60%~80%。此外,可用作流行病学调查。疟原虫抗体和抗原测定IFA法和ELISA法测定抗体为阴性;免疫印迹法测定抗原为阴性。【临床意义】疟原虫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疟原虫感染。但是疟原虫抗体检测阴性不足以否定疟疾,应做抗原检测或血液涂片找疟原虫以利确诊。抗体阳性对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有意义。(八)梅毒血清学检查当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即产生梅毒螺旋体抗体,包括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反应素)。反应素检测为定性试验,特异性抗体检测有助于梅毒的确诊。【参考值】反应素定性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美国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均为阴性;特异性抗体确诊试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TA)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均为阴性。【临床意义】1.定性试验用于梅毒的初筛,一期梅毒阳性率约为70%,二期梅毒可达100%,三期梅毒阳性率较低。因上述试验的抗原为非特异性,所以一些非梅毒疾病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麻风等可出现假阳性。孕妇亦可阳性。2.在定性试验阳性的前提下,特异性抗体试验阳性即可确诊为梅毒。(九)艾滋病病毒抗体及RNA测定艾滋病(AIDS)是由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当机体感染HIV数周到半年后,患者体内可出现抗-HIV抗体。【参考值】筛选试验:ELISA法和快速蛋白印迹法(RWB)均为阴性;确诊试验:蛋白印迹法(WB)和RT-PCR(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IV-RNA均为阴性。【临床意义】筛选试验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常有假阳性。确诊试验有利于AIDS的确诊和早期诊断。临床上抗-HIV阳性,又具有体重减轻10%以上、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持续腹泻1个月以上、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波西(Kaposi)肉瘤、明显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艾滋病。HIV感染的自然过程五、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tumormarker)是指能够区分肿瘤或非肿瘤的化学物质,包括肿瘤抗原、激素、受体、酶与同工酶、癌基因及其产物等百余种。目前分五类:①原位性肿瘤相关抗原,此类物质在同类正常细胞中含量甚微,当细胞癌变时迅速增加,如本周蛋白;②异位性肿瘤相关抗原,此类物质由恶变的癌细胞产生,如肺癌时异位ACTH明显增高等;③胎盘和胚胎性肿瘤相关物质,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④病毒性肿瘤相关物质,如EB病毒(Burkitt淋巴肉瘤)、乙肝病毒(肝癌)等;⑤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产物。(一)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人胚胎时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种特殊的糖蛋白,由胎儿肝细胞和卵黄囊合成,其浓度从胎龄6周后逐渐上升,至16~20周达高峰(可达1~3g/L),然后逐渐下降,出生时脐血中AFP含量为10~100mg/L,出生后1个月降至正常成人水平。AFP的生成量与胎儿肝脏或出生后的肝脏再生时分裂细胞数呈正相关,故认为AFP是诊断肝细胞癌的重要指标。【参考值】放射免疫法(RIA):血清<25µg/L(25ng/m1)【临床意义】1.原发性肝癌AFP是目前诊断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血清中AFP>300µg/L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阈值,但也有10%~30%病人,AFP不增高或增高不明显,可能与瘤体大小、分化程度有关。一般认为,病理分化接近正常的肝细胞或分化程度极低者,AFP常较低或测不出。【临床意义】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随着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再生,幼稚化的肝细胞重新具有产生AFP的能力(常<200µg/L)。急性肝炎患者,当ALT开始下降、肝细胞转入修复期时AFP升高,常在病程第4周达高峰后逐渐下降,随肝细胞修复而AFP逐渐减少至消失。重型肝炎时,若见AFP增高,则提示坏死的肝细胞再生;反之,则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预后不良。3.妊娠妊娠3~4个月后,AFP上升,7~8个月达高峰(<400µg/L),分娩后约3周即恢复正常。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有可能为胎儿神经管畸形。4.其他先天性胆管闭锁、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血中AFP也可增加。(二)癌胚抗原(CEA)测定癌胚抗原(CEA)最初发现于成人结肠癌组织中,是一种富含多糖的蛋白复合物。胚胎期主要存在于胎儿的消化管、胰腺及肝脏,出生后组织内含量极低。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可发现CEA含量有异常升高。【参考值】ELISA和RIA法:血清<5µg/L。【临床意义】CEA测定无特异性,也缺乏早期诊断价值,临床主要用于:1.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CEA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CEA随病程的进展而升高,对判断疗效和预后有一定价值。如结肠癌术后2~4天CEA即可下降至参考值范围,如术后CEA持续不降或尚未降至参考值范围又再回升,提示肿瘤有残存或复发。2.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CEA升高者不超过9%,而转移性肝癌CEA阳性率高达90%,且绝对值明显增高。故CEA对鉴别原发和转移性肝癌有帮助。3.其他肺癌、乳腺癌、膀胱癌、尿道癌、前列腺癌等CEA亦可增高。CEA轻度增高也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以及吸烟者和老年人。癌抗原125(CAl25)测定癌抗原125(CAl25)为一种糖蛋白性肿瘤相关抗原,存在于卵巢肿瘤的上皮细胞内。主要用于辅助诊断恶性浆液性卵巢癌、上皮性卵巢癌,亦用于卵巢癌的疗效观察。【参考值】RIA和ELISA法:男性及50岁以上女性<2.5万U/L20~40岁女性<4.0万U/L(RIA)【临床意义】卵巢癌病人血清CAl25水平明显升高,其阳性率可达97%,故CAl25对诊断卵巢癌有较大临床价值,尤其对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复发较为灵敏。其他癌症,如宫颈癌、乳腺癌、胰腺癌、胆道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阳性反应。非恶性肿瘤,如良性卵巢瘤、子宫肌瘤、肝炎等病人血清CAl25也会增高,但多数不超过10万U/L。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CAl25明显增高。癌抗原15-3(CA15-3)测定癌抗原15-3(CA15-3)是一种乳腺癌相关抗原,属糖蛋白,对乳腺癌的诊断及术后随访监测有一定的价值。【参考值】RIA法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血清<25000U/L。【临床意义】乳腺癌时30%~50%的患者可见CAl5-3明显升高,但在早期乳腺癌时,它的阳性仅为20%~30%左右。乳腺癌治疗后复发及乳腺癌转移后阳性率可达80%。其他恶性肿瘤,如转移性卵巢癌、结肠癌、支气管癌、原发肝癌等,CAl5-3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妊娠妇女,血清CAl5-3水平也可增高。组织多肽抗原(TPA)测定组织多肽抗原(tissuepolypeptideantigen,TP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体外实验时,有丝分裂期间的增殖细胞TPA分泌活跃。血清中TPA增高主要用于辅助诊断迅速增殖的恶性肿瘤,且在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上敏感性较高。【参考值】RIA法:血清<130U/L。【临床意义】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PA水平均可显著升高,与肿瘤发生部位和组织类型无相关性;多见于膀胱转移细胞癌,其次见于前列腺癌、乳腺癌及消化道恶性肿瘤等。恶性肿瘤经治疗好转后,TPA水平降低;若TPA再次增高,提示有肿瘤复发。TPA与CEA同时检测可有利于恶性与非恶性乳腺病的鉴别诊断。急性肝炎、胰腺炎、肺炎及妊娠后期等血清中TPA亦可升高。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是一种由前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