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_第1页
第一、二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_第2页
第一、二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_第3页
第一、二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_第4页
第一、二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年9月1第二节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第一章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2蛋白质发生的变质——腐败蛋白质+分解蛋白质微生物→氨基酸→胺+NH3+H2S→具有挥发性和特殊的臭味

如鱼、肉、蛋、豆制品等富含P食品糖类物质发生的变质——发酵糖类+分解糖类微生物→有机酸+酒精+气体——酸味、酒味、产气

如粮食、果蔬、糖制品等富含C食品脂肪发生的变质——酸败脂肪+解脂微生物→脂肪酸+甘油及其它产物(酸味和哈味)

如油脂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3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感官鉴定

——以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检查食品的色、香、味、组织状态等的变化状况,来快速分辨食品是否变质的初期状况(即食品是否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异常状况)化学鉴定

——pH的变化、脂肪酸值、挥发性盐基总氮等物理指标——根椐蛋白质分解时低分子物质增多这一现象,来研究食品浸出物量微生物检验——一般食品中的活菌数达到108cfu/g时,则可认为处于初期腐败阶段4第三节各类食品的腐败变质一、鲜肉的腐败变质二、鱼类的腐败变质三、鲜蛋的腐败变质四、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五、罐头食品的腐败变质六、果蔬的腐败变质七、粮食霉变51、鲜肉中的微生物来源内源性:动物宰杀后,原存在于肠道、呼吸道或淋巴结中的微生物就有可能进入肌肉组织内部造成污染外源性:动物在屠宰和加工过程中,由于不洁因素造成微生物污染——主要一、鲜肉的腐败变质62、鲜肉中的微生物类型腐生微生物

细菌(主要):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等

霉菌:芽枝霉属、毛霉属、青霉属、交链孢霉属、根霉属

酵母菌:假丝酵母属、球拟酵母属、红酵母属病原微生物

沙门氏菌、炭疽杆菌7宰后牲畜肉尸—僵硬—成熟—自溶—腐败成熟时间与储藏温度有关:

2

4℃,12

15d;12℃,5d18℃,2d;29℃,3

5h

自溶阶段的出现——腐败的开始以蛋白质和脂肪腐败为特征3、鲜肉的腐败变质8鲜肉变质,一般为细菌性变质※发粘:表面有粘液状物质产生

——细菌、酵母菌繁殖后形成的菌落※变色:鲜红变为绿、褐或灰色

绿色:H2S+肉中血红蛋白,化合物积累肌肉和脂肪表面,呈暗绿色斑点

某些细菌产生色素:粘质沙雷氏菌——红色;深蓝假单胞菌——蓝色;酵母菌——粉红色鲜肉腐败变质的现象和原因9※变味恶臭味、哈味、酸味、霉味※霉斑形成“胡须”、“斑点”鲜肉腐败变质的现象和原因10二、鱼类的腐败变质1、鱼类中微生物来源及类群来源新捕获的健康鱼类,组织内部及血液中是无菌的存在于:鱼表粘液102

107个/cm2

鱼鳃里103

106个/克肠内液体103

108个/ml

来源于它们原来所处水生环境中的细菌11类群(主要是细菌)※海鱼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摩氏杆菌属※淡水鱼还有产碱菌属、气单胞菌属和短杆菌属12

鱼类比其他动物性食品更易变质新鲜鱼类的腐败变质室温,死后鱼类易由细菌引起腐败变质

鳃:红色、褐色,并有臭味——早期

表面:浑浊,放出不快气味,鱼鳞脱落

肠内:菌快速繁殖,使肠壁破裂,菌进入腹腔、肌肉中,分解蛋白质,产生异味最后整鱼腐败2、鱼类的腐败变质13腌制鱼品的腐败变质鱼经过腌制(盐10~20%)后,一些耐盐菌能生长——赤变腐败(鱼体粉红色)如玫瑰小球菌、红皮假单胞菌等141、抵抗M侵入和生长的天然防护机能(1)生物结构(机械性)※胶状膜、蛋壳、蛋壳内膜、蛋黄膜,阻止M侵入。(2)抗菌成分(化学性)※溶菌酶:溶解G+菌胞壁,使其不能生长※抗生蛋白、伴清蛋白、核黄素:与VK、Fe2+等阳离子结合,M得不到营养,抑制生长(3)pH=9.3

碱性环境,不利于M生长三、鲜蛋的腐败变质152、鲜蛋中微生物来源及类群来源内源:家禽本身外源:环境类群※腐败菌细菌:大肠杆菌、无色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霉菌:青霉、枝孢属、毛霉、芽枝霉※病原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6在高温、高湿中易发生※腐败——细菌引起散黄蛋(初期变质):蛋白由点到全,变为淡绿色;蛋黄与蛋白混合

酸败蛋:整个内容物呈灰、黑色,恶臭味;蛋液变稠浆状或有凝块出现※霉变——霉菌引起

粘壳蛋:在蛋壳内壁和膜上形成深色斑点、粘壳和霉味3、鲜蛋的腐败变质171、鲜牛乳的腐败变质※鲜牛乳中微生物来源挤奶前的污染挤奶当中的污染挤奶后的污染(过滤器、冷却器)※鲜牛乳中微生物的类型细菌(乳酸菌)为主四、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18※鲜牛乳室温储藏过程的变质过程

(菌群、pH变化)霉菌19

(1)抑制期(混合菌群期)刚挤出乳中含抗菌成分,菌量有所减少乳中M多或储藏温度高,持续时间短(2)乳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期在杀灭作用减退时,乳酸菌相继活跃:乳链球菌(pH

4.5);乳酸杆菌(pH

3.0

3.5);抑制其它细菌生长,出现大量凝块,乳清析出20(3)真菌期此时pH正合霉菌和产膜酵母生长,利用乳酸并分解蛋白质生成碱性物质,使pH

5

6,在表面形成霉菌菌落(4)腐败期

pH值升高,前被抑制的腐败细菌又重新活跃,主要是假单胞菌和芽孢菌。胨化,臭味产生212、奶粉的腐败变质

主要含耐热的链球菌和芽孢杆菌,如水

5%,不能生长,但如包装后密封性能不好而受潮,也能生长,引起变质221、罐头食品及其分类(1)罐头食品将食品或原料装入容器,经密封、杀菌后而成的食品

罐头食品可保存较长时间而不发生变质原因:密封及杀菌(商业灭菌)有时杀菌不彻底或密封不良而变质五、罐头食品的腐败变质23(2)罐头食品的分类24※现象胀罐;平酸;黑变;发霉※原因化学原因——食品中酸与马口铁反应产生H2发生“氢膨胀”生物原因——杀菌之后罐中残存微生物(含芽孢细菌);漏罐,罐头密封性差,冷却水中M进入2、罐头食品常见的腐败变质现象及其原因253、罐头食品微生物腐败类型※嗜热产芽孢细菌引起的腐败类型主要原因:杀菌不足(产芽孢菌耐热)类型:平酸腐败

TA腐败硫化物腐败26罐头内食品在平酸菌作用下产生乳酸呈酸味,但不产气体、外观正常的腐败类型※平酸菌:引起平酸腐败的细菌,通常是芽孢杆菌属

低酸、中酸罐头: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专性嗜热:65

75℃生长,兼性厌氧)

酸性罐头:嗜酸热杆菌(兼性嗜热:45

60℃生长,pH=4生长)※检查:开罐观察或细菌培养(1)平酸腐败27(2)TA腐败概念——罐头内食品在TA菌作用下分解糖产酸产气(CO2和H2,但无H2S),呈酸味且胀罐(可能爆裂)※TA菌——引起TA腐败的细菌,通常是梭状芽孢杆菌属——专性嗜热、厌氧※低酸、中酸性罐头变质,典型代表热解糖梭状芽孢杆菌※检查:培养28概念——由产生硫化物的嗜热厌氧菌引起的腐败※典型代表:低酸性罐头,致黑梭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硫化氢,与容器中铁反应,生成黑色硫化物,沉积在食品中,因硫化氢被吸收,而平罐且有臭味※检查:培养(3)硫化物腐败291、果蔬的腐败变质来源:土壤中果蔬表面有一层蜡质状物质,可阻止微生物侵入,但:103~106个/cm2菌,在收获、包装、运输和储藏中表皮易损伤,微生物侵入,发生腐烂六、果蔬的腐败变质30果蔬腐败变质的现象

引起果蔬变质的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可使果蔬,果皮和组织软化,深色斑点,凹陷、变形、呈现水渍状,不良味道,并且迅速扩展,导致全果腐烂31(1)果汁中存在的微生物1.酵母菌(常见)——酵母属(能引起酒精发酵)及产胺酵母2.霉菌——青霉属、曲霉属、丝衣霉属3.细菌——乳酸菌(2)变质现象浑浊;臭霉味;酒精度、酸度、粘稠度增加2、果汁的腐败变质32七、粮食霉变1、引起粮食变质的主要是霉菌寄生、腐生和兼寄生菌:

寄生菌:植物病原菌,如麦类赤霉病,如作种子粮,寄生菌的携带有害

腐生菌:数量最多,青、曲霉,粮食储藏——重点关注

兼寄生霉菌:条件危害菌,如交链孢霉,在较高温度和水分下,危害粮食,在粮食常规储藏条件下这类霉菌的生长受到抑制332、粮食霉变的过程与主要症状过程:初期变质、中期生霉和后期霉烂阶段初期变质阶段微生物在高于RH65

70%等有利环境中,便开始代谢活动症状:轻度变色、变味、粮粒发潮,粮温可能异常。脂肪酸值增加,青、曲霉增加,霉菌总量增高。如及时诊断,早期处理,则可防止粮食发展到“生霉”阶段34生霉阶段——中期霉变症状:在胚部和破损处“点翠”,在霉粮区,显著发热,严重的霉粒、霉味、色变。以霉腐微生物为主而且数量骤增在粮食储藏业务中,此阶段的出现,作为发生“霉变事故”的起始标志霉烂——后期霉变症状:在霉粮区出现很重的霉味,同时产生酸味和异臭,粮食已经腐败、霉烂,粮粒变形,成团结块,失去使用价值351.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和类型。2.简述鲜肉变质的现象与原因。3.简述鲜蛋抵抗微生物侵入和生长繁殖的天然防卫机能以及鲜蛋腐败变质的类型与现象。4.试述鲜乳室温贮藏过程中变质(菌群和pH变化)过程。本章复习思考题36第二章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37第一节食品安全性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第三节细菌性或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内容38第一节食品安全性的基本概念触目惊心的事例:食用被污染的毛蚶导致大规模的甲肝流行;食品污染大肠杆菌O157:H7;在日本引起近万人食物中毒;“疯牛病”引起人感染死亡事件使整个欧洲的养牛业陷入困境;“二恶英”污染畜禽产品事件使许多国家生产的奶、蛋制品在世界范围内被强制撤下货架39一、食品安全性的概念及相关因素(一)食品安全性的概念食品应对消费者的健康无害或对健康危害的风险最低食品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消费者、生产者、商家及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的重视40(二)食品安全性的相关因素

1.生物性因素——食源性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

2.化学性危害——天然毒素类、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残留

3.物理性危害——辐射

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41二、食品中生物因子的安全性的评价

对于可引起某类疾病或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类致病菌——食品中规定不得检测

对于能表明食品被生物因子污染的可能性,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风险的指标(如细菌或霉菌总数、大肠菌群最可能数)——通常规定其中的限量

42一、食物中毒的概念与特点※概念:因食用各种“有毒食物”而引起,以急性症状而非传染性的一类疾病总称※特点:1.与饮食有关

2.病人大都有急性胃肠炎症状

3.潜伏期短而集中

4.人与人之间不传染第二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43※食物中毒的类型(按病原):

*1.细菌性食物中毒*2.真菌性食物中毒

3.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4.化学性食物中毒44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原因——世界各国一般均以细菌性为多,其次为化学性

类型——具有明显季节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