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不灭与神灭形神问题探讨_第1页
神不灭与神灭形神问题探讨_第2页
神不灭与神灭形神问题探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不灭与神灭形神问题探讨

形态问题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的一种特定形式。“形”即身、形体,“神”即心、精神,探讨形神关系,就是探讨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纵观中西哲学史,形神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尤其是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及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成了哲学的主要问题或论争焦点。今天形神关系问题也没有泯灭,我们重温先哲关于形神关系的历史和理论,有其现实意义。一、及时行乐思想的对比在我国,先秦时代是形神关系讨论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形、神由什么构成和形、神的离合问题。庄子肯定“精神生于道,形体本于精”认为道最根本,它产生个体的精神,然后由精神生出形体。《管子·内业篇》提出神由精气构成,形由气构成,两者合而为人的观点。墨子认为神可离开形而为鬼。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强调神对形的依赖关系。秦汉时期是形神关系讨论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人能否长生不死和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当时,一方面是长生不死和死后变鬼两种思潮的流行,另一方面是无神论者桓谭和王充等人对这两种思潮的批判。魏晋南北朝是形神关系讨论的高潮阶段。佛道两教广为流传,神不灭论思想空前泛滥,酿成神灭论和神不灭论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成为整个时代思想战线斗争的焦点。范缜的《神灭论》基本上解决了形神关系问题。隋唐以后,是形神关系讨论的相对沉寂阶段,无神论在理论上的胜利,影响所及,对鬼神迷信持否定态度,佛教等也从本体论、认识论、心性论方面阐述思想体系,着重从宗教修养方面维系佛教的信仰本色。清代,王清任通过人体解剖,取得脑髓说的新成果后,使形神关系的讨论获得新的突破。在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柏拉图再到基督教神学一直宣扬灵魂不死,认为灵魂是某种不同于肉体的精神性的实体,可以永远存在,并从理论上给以“论证”。与灵魂不死论相对立的哲学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从德谟克利特到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物质的,是由一些最精致的球形能动的原子组成的,当灵魂原子和肉体原子结合在一起时,便形成人的生命,当它们分离时,便是人的死亡,灵魂和肉体一样,都是有死亡的。近代,形神关系的探讨,在认识领域仍或隐或现地继续着,笛卡尔是二元论者,认为心灵和肉体(物质)都是实体,二者都是独立存在的,谁也不决定谁。至于两者的一致,是因为心灵位于大脑的松果腺中,当松果腺受到震动,心灵本身固有的知觉就呈现出来,这实际上承认了肉体对心灵有一定的作用。休谟认为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客体或精神实体作为认识的客观源泉,原则上不可知,他不仅怀疑物质客体的存在,也怀疑精神实体的存在,如果精神实体是否存在不能确定,那么非物质的,不死的灵魂及神的存在也成为可疑的了。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都是战斗的无神论者,梅叶论证了人们是用大脑思维的,拉美特利认为人是物质性的东西,心灵指我们身体里那个思维的部分,即大脑,心灵是依赖于身体的各种器官,与它们一同形成、长大和萎谢。福格特认为,“通常称这为心灵活动的一切能力,只不过是脑质的分泌或者粗浅一点说,思想和人脑的关系,就象胆汁和肝脏的关系一样。”康德认为世界、灵魂、上帝这三者的形而上学知识是不可能的。总之,中、西哲学史从本体论,认识论等角度对形神关系的各个方面展开了讨论,但讨论最核心的问题是神灭、还是不灭?对于这一核心问题,古希腊的卢克莱修和柏拉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和佛教徒之间,展开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二、谐和、神灭论柏拉图的形神论是建立在“理念论”基础上的神不灭论,他的主要观点是:灵魂是不朽的。首先,他假定有两类东西,一类是复合的东西,可以分解,因此可以改变,不是同一的;另一类是单一的东西,不能分解,因此不可改变,永远是同一的。在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上,他断言,灵魂象神,不死、有理智、同一、不可分解、不可改变;肉体象人,有死、无理智、杂多、可分解、可改变。灵魂起统治、支配作用,而肉体是遵守和服从,二者的关系如神统治人。其次,他认为正如“睡”从“醒”中产生,反之亦然,生与死是相反者,死亡从生命中产生,同样也必须假定,生命从死亡中产生。因此死者的灵魂一定是存在的,否则生命无从产生。再次,既然学习是回忆,所以人在未生之前已有知识,由此说明灵魂在投生以前即已存在。最后,针对当时有人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比作谐和与琴及弦的关系,他认为这个比喻不当,从谐和与琴及弦的关系来看,必先有琴及弦才有谐和,在琴毁弦断时尚有残迹存在,而谐和早已消亡。因为学习就是回忆,灵魂在未入身体以前即存在,而在身体死亡后仍然存在。因此把灵魂比喻为谐和不能成立。他进一步说,谐和是由部分构成,部分不能统率部分,而灵魂是主动的,统率身体的,因此不可将灵魂比作谐和。如果说柏拉图的形神理论是建立在“理念论”基础上的灵魂不灭论,那么卢克莱修的形神理论则是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神灭论。他在《物性论》中,专门批判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并针对从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的灵魂不死及轮回的观点,提出许多理由,证明灵魂是有死的。卢克莱修认为灵魂是由比水流,湿气或烟雾的始基更纤细、更微小的原子构成的,这种原子具有易动、易消散的性质,因此,当灵魂离开肉体后,就不能被保持在一起。他又认为灵魂和身体一起诞生、长大和衰老;柔弱的孩童智力薄弱,成年的身体强壮,智力更大,与衰老的身体同时的是思想不灵,说话紊乱,心灵跨台,这就说明人死时,灵魂也和身体一起解散。他还认为心灵与肉体不可分割,心灵是依附肉体及感官而存在的,肉体的疾病也会影响心灵的,因而灵魂有死的。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唯心主义大泛滥时期,同时反佛的斗争也深入地开展,神不灭论是佛教神学的基础,神灭论是反佛的武器,所以神灭与神不灭成了当时斗争的焦点。佛教神学提出聚散、离合、粗妙、因用、静驰等范畴,以及“形神离合”、“形粗神妙”、“相因为用”、“形神相异”、“粗妙分源”、“形留神驰”等命题,去论证神不灭,即灵魂不死与有鬼,其核心是形神相异,证明神可独立于形体之外而存在。为了驳倒神不灭论,范缜写了光辉的《神灭论》,提出了“形神相即”的新命题和“形质神用”的新范畴。范缜在《神灭论》中开宗明义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形存即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他针对“神形非一”的形而上学观点,从一般事物有其质必有其用的普遍的“质用”关系出发,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于神,不得相异。”即形是神赖以产生的实体,神是形体的作用,形和神二者不可分割,并得出:“形神名残而体一”的结论,把形神看作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范缜面对佛教徒“名既已残,体何得一”的质难,回答说:“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之神在?”他以刀的刃与利的关系,比喻精神和产生它的物质实体的关系,形体和它所产生的作用的关系,说明利乃刃所派生,精神由形体所派生。因而,离开了刀刃就无所谓锋利,同样,离开形体也无所谓精神。肯定精神依赖于形体,结论只能是:形亡而神灭。三、范浚的神灭论却促使了精神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对于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继承了哲学史的优秀成果,而且吸取了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它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神灭论,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活动依赖生理器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神灭论,无神论。但是,形神问题并不会一劳永逸的得到解决,而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新问题,如:如果肯定了“形谢神灭”和《神灭论》,但范缜已死了上千年了,可《神灭论》存在,那么精神又灭在何处?岂不是形谢神存吗?我们认为:非也。对神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精神活动,即依赖大脑、身体各器官的包括感觉、思维、心理等精神性的活动,即柏拉图、卢克莱修所谓的灵魂,范缜《神灭论》中的“神”。一种是精神成果,人们可以把所感、所思通过语言而外化于物质载体的,如书籍等。前者是依赖形体的,形体消亡,感觉、思维、心理活动等所谓的灵魂或神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