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智绝千年的相_第1页
诸葛亮智绝千年的相_第2页
诸葛亮智绝千年的相_第3页
诸葛亮智绝千年的相_第4页
诸葛亮智绝千年的相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葛亮智绝千年的相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自那以后,他一直被称为“忠诚的员工和优秀的将军”和“永恒的智慧”。诸葛亮的形象也在他去世后的各朝各代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其形象慢慢从历史人物变成了艺术实体。在元代之前的讲史、小说、唐诗、宋词等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材料与诸葛亮有关,其反映出来的诸葛亮形象也各有不同,有名相、名士、名将、智将等。在元散曲中,诸葛亮的艺术形象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因为元散曲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与众不同,所以也产生了诸葛亮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魅力。笔者从《全元散曲》检得咏及诸葛亮事的散曲家约一十七人、散曲二十种,其中以孔明为主题的散曲有六篇,具体有:马致远(双调)庆东原《叹世》、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诸葛武侯》、阿鲁威(双调)蟾宫曲《怀古》、王仲元(双调)江水儿《叹世》、冯子振(正宫)鹦鹉曲《赤壁怀古》、虞集(双调)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等。虽然数量远远不及唐诗、宋词之多,但其中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可窥一斑。一元代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悲辱的一代,文人失去了“四民之首”的荣耀地位。元代政体以蒙古贵族为核心,带有浓重的民族阶级歧视,人分四等,待遇各别。元人曾废科举七十八年,士人晋身之途受阻,加之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使元代士人的地位几与乞丐相邻。再加上元代全真教盛行,全真教“提倡不要追求名利、出卖灵魂,在韬光晦迹的躬耕生活中,保持一颗质朴纯真、不为利欲熏染的心”。而诸葛亮就是“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最终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世下山,“秋风五丈原”。所以,元散曲家“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写孔明事时多以《叹世》《怀古》之多,以悲为基调,如马致远(双调)庆东原《叹世》:“出师未回,长星坠地,蜀国空悲。”王仲元(双调)江水儿《叹世》:“笑他卧龙因甚起不了终身计。贪甚青史名”冯子振(正宫)鹦鹉曲《赤壁怀古》:“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这些散曲基本上都刻画出一个悲剧诸葛亮的艺术形象。散曲家们认为他的悲主要在于他本可以“高炉炼丹、清风笑谈”,然而他却偏偏混入尘世、身无五丈原。(一)长星坠地落日苍茫基于元代的时代背景,许多散曲家把归隐避世作为自己的一种消极抵抗蒙古人统治的理想行为。而对于诸葛亮从避世转为入世,他们多给予惋惜。从散曲家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落日苍茫、五丈秋风的悲剧诸葛亮形象,这在散曲中多有表现,比如: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笑当时诸葛成何计。出师未回,长星坠地,蜀国空悲。不如醉还醒,醒还醉。——马致远(双调)《庆东原·叹世》草庐当日楼桑,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出师表谋谟庙堂,梁甫吟感叹岩廊。成败难量。五丈秋风,落日苍茫。——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诸葛武侯》这两首散曲中,诸葛亮虽然“八阵图成,三分国峙”“高才天下知”,但终免不了“长星坠地,蜀国空悲”,一个悲剧艺术形象跃然纸上。(二)半张功名耕雨难记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臣良相、智绝千古的形象一直为人们所吟咏。但在元散曲家的笔下,他们更看重的是诸葛亮远离功名、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所以诸葛亮的曾经的隐居生活为他们所认同称赞,而他后来的出世病亡却为散曲家们所叹惜悲怜,故诸葛亮在他们的笔下成了一个“半张功名,耕雨难记”的怜者。韩侯一将坛,诸葛三分汉。功名纸半张,富贵十年限。——虞天锡(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冯子振(正宫)《鹦鹉曲·赤壁怀古》笑他卧龙因甚起不了终身计。贪甚青史名弃却红尘利,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王仲元(双调)《江水儿·叹世》虞天锡把韩信和孔明的功名都比成了半张纸,一味不值一提。而冯子振说诸葛亮在“笑谈间汉鼎三分”的时候,却“不记得南阳耕雨”时的闲暇舒心,所有的功名利禄都被大江带走“一去不复返”,如今只有渔父渔夫在闲谈中才提到他——这便是诸葛亮这位英雄人物的结局。而王仲元更是带有一种叹世讥笑之味,说他“贪甚青史名”,“弃却红尘利,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岂不是乐哉。张可久也在(中吕)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中提到“牢落江湖,奔走在仕途。半纸虚名,十载功夫”,王举之(双调)折桂令《读史有感》也说道“世事秋蓬,惟有渔樵,跳出樊笼。”而由此可见,他们对诸葛亮怜悯多于赞扬,叹息孔明成了一个“半张功名,耕雨难记”的悲者。(三)成败难量霸业成空历史上的诸葛亮为统一国家竭尽全力,但终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愿望而遗恨千古。后人更多的为他的这种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盛赞。而元散曲家却更加地突出他的“成败难量,霸业成空”的悲者形象。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躬耕南阳,栖身东海。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残恨无穷,一举成空。蜀道寒云,渭水秋风。——查的卿(双调)《螗宫曲·怀古》銮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美乎周瑜妙计,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虞集(双调)《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查的卿的小令是怀古咏史之作。虽然肯定了孔明的“八阵图名成卧龙”和吕尚的“《六韬》书功在非熊”,但最终是在对历史的凭吊、对人物的凭吊。吕尚、诸葛亮所建的“霸业”终归于空无、幻灭,一切都消失在永恒的时间之中。而孔明也成了一名“霸业成空”的悲者。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诸葛武侯》中也提到“出师表谋谟庙堂,梁父吟感叹岩廊”,依旧是“成败难量”。虞集更是说到“汉祚难扶,日暮桑榆”,不如“早赋归欤”。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将国民分为四等、十级,其中汉人尤其是汉人中的知识分子,被压在社会的底层。再加上社会动乱、科举废止,这就使很多文人失去了“学而优则仕”的机遇,文人在痛苦的精神压迫下遂把目光转向了避世,故出世的诸葛亮就成了他们眼中的悲剧人物。这点也与元杂剧有些相似之处,因为很多散曲家本身也是杂剧家。在现存的与诸葛亮有关的元杂剧中,主要体现诸葛亮悲剧形象的有两部,一部是王仲文的杂剧《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另一部是关汉卿的杂剧《关张双赴西蜀梦》。在王仲文的杂剧《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中,主要人物诸葛亮完全是一个充满哀婉忧伤的英雄末路情绪的悲剧人物,全剧的基调都是低沉郁悒的。而在《关张双赴西蜀梦》中,诸葛亮表现出的不仅是知关羽、张飞被害后的悲哀和惋惜,更多的则是想到蜀国突然遭受重大打击后,他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满忧患,表现出茫然失措的伤感情绪。诸葛亮在杂剧中体现的悲与散曲也有不同之处,《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中的悲较多的表现于英雄找不到出路,《关张双赴西蜀梦》中他的悲剧实际上是一种茫然无助的悲,而元散曲中诸葛亮的悲主要在于他个人选择了一条进入浊世、“霸业难成”的悲剧道路。二元散曲中诸葛亮的艺术形象以悲为主调,但并非一悲到底,在诉其悲剧形象的同时,他的智勇、忠贤也尽显其中。(一)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很多散曲家在描写诸葛亮的时候,都会提到他的“高才”、“八阵图”、“三分天下”等,选录如下:韩侯一将檀,诸葛三分汉。(虞天锡[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马致远[双调]庆东原·叹世)笑谈间汉鼎三分。(冯子振[正宫]鹦鹉曲·赤壁怀古)草庐当日楼桑,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诸葛武侯)张飞忒煞强,诸葛军师赛张良。(周文质时新乐)诸葛亮八阵图,周亚夫细柳营。(赵禹圭[双调]雁儿落过清江引碧玉箫·美河南王)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咏史)由以上列举的曲作家的称赞,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高才”、将略、功高等这一方面,元散曲家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才能和功业,陈寿认为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北魏崔浩却谓诸葛亮不得为管仲、萧何“亚匹”。但是,后人的评价却越来越高,尤其是唐代杜甫的诗歌,更是对诸葛亮大加称赞。他在《咏怀古迹》中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不仅是诸葛亮“指挥若定失萧曹”,而且还张扬西晋张辅所谓“殆将与伊吕争俦”之意。而杜甫在《八阵图》诗中,更是说诸葛亮“功高三分国,名高八阵图”。而到了元代散曲家笔下,则侧重描写诸葛亮的“八阵图成,三分国峙”,而没有更多地去评价和称赞,原因在于散曲家的主要目的不再于抬高诸葛亮,而在于通过写诸葛亮来表达他们的避世隐居思想,这个方面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二)诸葛亮的忠贤形象历史上诸葛亮是个典型的忠臣良相,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倾尽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忠心耿耿辅佐“扶不起的阿斗”直到“病死五丈原”。他的忠心历来为人们所敬佩、所称道。在元散曲中,同样注重诸葛亮的忠贤之心,尤其是他为“三顾茅庐”而报尽全力。如马致远(双调)庆东原《叹世》中强调正是有“三顾茅庐问”,才使诸葛亮“高才天下知”;冯子振(正宫)鹦鹉曲《赤壁怀古》中写道“早赚出抱膝梁甫”,这样给了诸葛亮“笑谈间汉鼎三分”的平台;虞集(双调)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中,诸葛亮为了报答“銮舆三顾茅庐”之恩,而“沈渎男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等等。元散曲中,散曲家注重的是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报答。其实,这也是元代散曲家的内心的一种向往,一种矛盾境况,是一种惺惺相惜的体现。他们之所以有隐居避世的思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任用,元代知识分子同样也是受到很深的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经过宋代理学的洗礼,他们更加认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点,而到了蒙古贵族君临天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一向认为天经地义的以儒术经帮治国的观念受到冲击。元代统治者却对汉人知识分子普遍实行打压而多不任用,即使任用也是处于官吏的最底层。所以,散曲家们虽然标榜避世,其实是忘不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和追求,故他们希望能够像诸葛亮那样遇到一个明主,来实行自己的抱负。(三)人也,非神也通过现存写诸葛亮的元散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即诸葛亮是人,而非神。其实,诸葛亮的形象发展到元代已经与历史诸葛亮相差甚远,也已经基本上脱去了历史的帽子,而披上了艺术的外衣。尤其是关于他的“智”的发展,越来越向神靠拢,已经快达到鲁迅先生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程度了。特别是元代中叶出现的讲史书《三国志平话》,更是把诸葛亮描写成为一个性格粗豪而具有神话般本领的“军师”,而这个“军师”形象则是集其“人也,神也,仙也”于一身。如《三国志平话》中描写的在赤壁鏖兵时,他“披着黄衣,披头跣足,左手提剑,叩牙作法”,借来东南风;又写他“抚琴”而使泸水降温,还有他驱鬼神的行为等等。在元杂剧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而且基本上每部杂剧中都有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本领,所以,在这些作品中诸葛亮俨然脱胎成为一个具有神机妙算、呼风唤雨本领的神。同样是元代,与《平话》和杂剧不同,元散曲中所描写的诸葛亮没有强调他的神机妙算、智绝千古,而是把他还原成为一个人,一个知恩图报、忠君报国的人,也是一个鞠躬尽瘁、霸业未成的人。总而言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