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_第1页
论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_第2页
论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_第3页
论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

一、犯罪手段的多样性、犯罪人员的多因化欺诈和欺诈贷款一直是我国金融领域的重点。具体而言,金融危机事件的特点如下:。首先,犯罪人员的构成较复杂,并出现了高学历化趋势,很多人曾经从事过银行工作或与银行工作有联系,部分人有前科。其次,犯罪手段更加高科技化。如一起利用假转帐支票诈骗银行案中,犯罪嫌疑人将存款人在银行的预留印鉴利用电脑扫描技术扫描到假票上,假票上的印鉴仅凭临柜人员的折角对比根本无法验出,有些犯罪嫌疑人还购买了晒版机,使假票上的印章进一步克服单纯扫描印色不自然的“技术难题”,假票更加难以被识破。第三,犯罪过程由单一化转向复杂化。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将多家受骗单位的资金陆续拉到银行后,用假票将甲单位的款转出后,又用假票将乙单位的款转入到甲单位的帐户,以此类推,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由于款项的来回倒腾,使得存款单位和公安机关难以发现等等。其四,诈骗手段呈多元化的趋势。如先以住院为名,以转支票的方式交到某医院财务,然后又以不需要住院为由,坚持该医院以转支票的方式退款,从而获得了该医院支票票号所属的票段和单位财务专用章、财务人员私人印鉴的范本,为实施票据诈骗犯罪提供了条件。第五,利用被骗银行管理上的漏洞。这种漏洞主要存在于两大块:制度因素和人为因素。我国的《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及相关金融法规,基本建立了一套防范票据诈骗犯罪的防御体系,但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启动,大量区域性银行甚至外资银行的出现,银行之间的同业竞争不断加强,各个银行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为了完成任务,忽略了对制度性规范的重视,不能将相关规定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履行。与此同时,由于大量新型票据业务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在具体工作中,某些细微之处的防范措施跟不上,如商业承兑汇票买人返售业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商业承兑汇票买断业务,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差别,一些银行在办理商业承兑汇票返售业务中,由于没有制度可循,大多沿用买断业务的相关规定,这种误区就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银行票据业务人员责任心、警惕性不强和业务素质较低,对瑕票未能及时分辨所致。第六,票据犯罪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一是呈现出从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由多到少和逐渐渗透、蔓延的格局;二是票据犯罪活动国际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国外的新技术、新手法,一旦得逞,便资金外流,人员外逃。最后,票据犯罪活动以汇票为主,而银行承兑汇票又是重点目标。二、注册犯罪手段1.骗领“空白”票据(1)“克隆”票据,以假冒真。即先开真票据,根据真票据伪造内容完全相同的假票用于诈骗;(2)变造票据,以真搀假。表现在犯罪分子在原票据的基础上,采用涂改、消褪、刮擦、添加、剪贴、挖补等方法对原票据上的金额、到期日、付款日、付款地等进行变更,使其成为虚假的票据;(3)填写“空白”票据。犯罪分子通过收买银行内部职工或者盗取真实的空白票据,然后任意填写,到银行贴现;(4)利用盗窃或遗失的银行汇票作案;(5)利用汇票委托书作案。有些犯罪分子往往将注意力转向银行审核较松的汇票委托书,利用银行在这方面管理松懈的漏洞,将购买的空白委托书携带到营业场所外填写,加盖伪造的“现金收讫”章和出纳员印章,骗取银行汇票;(6)利用不真实的商业合同骗取商业汇票等。2.伪造、变形无票(1)出票人签发空头支票,即出票人签发的支票金额大于银行存款数,使收款人蒙受损失;(2)伪造、变造支票,即出票人为了骗取银行资金或收款人的财物,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支票,或付款人或出票人互相串通,伪造变造支票,骗取银行资金;(3)伪造支票印鉴作案,如果银行工作人员不仔细核对印鉴,就可能造成损失;(4)出票人签发定期支票,使收款人不能及时收到货款和劳务费用,造成经济损失;(5)支票丢失或犯罪分子利用盗窃所得的支票进行作案,出票人和收款人均未受益而被无关的第三者冒领,给出票人造成经济损失。3.险没有“大票”的手法由于本票是一种出票人对自己付款保证,没有第三方的介入,流通比较简单,所以案件风险没有汇票、支票那么多,其主要作案手法有以下几种:(1)以引资为名,使用伪造或变造的外国银行本票骗取银行贴现;(2)与银行内部人员勾结,伪造银行本票,骗取其他银行的贴现;(3)利用伪造、变造人本票骗取其他银行的信用文件或其他企业的资金等。三、注册犯罪的原因1.关条款内容过于健全,缺乏可操作性目前在现行的票据法制体系中,《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内容过于笼统,难以覆盖票据市场的各个方面,其中对于银行承兑汇票的有关规定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对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业务中涉及银行承兑汇票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少,缺乏可操作性,使监管者难以监管,操作者难以把握。2.社会对票据反假的认识不足,内部环境不严密,财全社会对银行票据防伪、防诈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风险意识淡薄,给犯罪分子实施票据诈骗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全社会对票据反假的认识、宣传力度远远不如人民币反假;(2)票据反假知识学习不够,对票据的防伪工艺掌握的不全面、不准确,识假辨假能力不强;(3)内控制度不严密,个别金融机构为了肓目追求眼前利益,忽视了安全防范,违规经营或者粗放经营,助长一些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银行内部缺乏严密的制约机制,致使票据业务在处理过程中达不到层层把关的要求,甚至发生内外勾结,银行业务人员为犯罪分子提供空白票据或有关印鉴的恶性事件。3.段的验印技术目前,银行的结算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可对票据的辨别手段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技术水平上:验印,仍然是原始的目测或折角核对的方法;验票,借助于紫外线或荧光灯的验钞机。而犯罪分子“克隆”的票据又足以乱真,银行往往束手无策。4.查询方式方式目前,由于票据电子化程度低,在票据真伪辨别上,各商业银行大多采用电话、传真、电报、实地查询等传统方式。犯罪分子利用银行间缺乏协调配合,截换银行查询电报和特快专递查询书,伪造查询回复书等手段,骗取银行资金,引起银行业务上的纠纷。5.遮遮阻,不及时作为银行内部特别是一些基层行处发案后患得患失,遮遮掩掩,只顾追回损失,不及时报案,贻误破案良机,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公安机关内部缺乏一套有效打击和防范票据犯罪的规章制度。四、增强企业自身因素对票据风险的认知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制度体系。在当前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对防范票据犯罪、发展票据市场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作为有效防范票据犯罪的前提,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要根据目前票据发展情况,针对票据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成因,认真研究,按照票据业务的发展变化规律,坚持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并重的原则,尽快补充修订有关票据法律法规,尤其是要修改完善对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业务中有关银行承兑汇票的规定,制定详尽的票据业务操作规程,以堵塞票据犯罪漏洞,尽快建立起一套具体、适用、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为预防票据犯罪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学习和研究国外票据业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票据市场制度体系,尤其是要借鉴国外关于票据信用的“银行停止往来制度”,探讨在国内建立该项制度的可行性,对造成票据风险的企业,要通过银行联动进行制裁,从而巩固银行在票据业务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增强企业的票据信用观念,确保票据市场业务的顺利开展。同时要提高认识,构筑防范票据诈骗的思想防线要与重视人民币反假工作一样重视防范、打击票据诈骗犯罪活动。其次,要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票据、结算知识,报道、剖析典型事例,也可以走上街头,采用接受咨询、散发资料的形式,直接向广大公众宣传票据知识,提高全社会防范票据诈骗犯罪的意识和水平;银行要经常对客户宣传票据、结算知识,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多种形式的通报会、培训班,向客户通报典型票据诈骗案件、介绍风险易发环节、传授如何鉴别真假票据的技巧等。第三,加强票据防伪技术研究,构筑防范票据犯罪的技术防线现有的银行票据防伪技术不高,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票据防伪技术的研究,增强票据防伪性能,加大票据伪造变造难度,提高票据使用的安全系数;其次要开发、研制、配备先进的防假识假技术和专用设备,加大支付密码等科技产品在银行票据结算中的应用,逐步建立安全有效的新支付依据的审核方法;再次要积极探索网络技术在票据审核、确认中的运用。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建立银行票据管理数据库。银行在签发票据时,将密押和票据要素一起储存在数据库中,持票人对银行加编的密押用肉眼识别不到的,只有通过银行专用计算机网络才能读取,从而加大票据审核力度,将票据“克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第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票据审核责任制银行要强化内部控制,首先要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票据业务人员职业道德,督促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严把出票关、承兑关、贴现关,坚决制止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等行为,杜绝汇票业务经办过程中的不合规现象,从而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内控水平,确保票据业务工作正常开展。再次要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内控制度,加大对业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坚持实行印、章、证分管制度,并对主要业务人员实行轮岗制度或强制休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