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_第1页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_第2页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_第3页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_第4页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6.傅雷的神似7.钱钟书的化境8.许渊冲的竞赛论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2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befaithfulthansmooth.)Luhastranslated&introduced200worksby100authorsfrom14countries,halfofwhichareinRussian.Thefirstperiod:(1903---1919)WhilehewasinJapan.in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In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withZhouzuoren.In1909,《域外小说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反对顺而不信。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于1995年出版之后。另外,补充一点,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异化翻译”概念或提法,但其中并不缺乏“异化翻译”思想。追溯起来,唐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已经有明显的“异化翻译”思想雏形。玄奘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异化翻译”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入。宋初高僧赞宁的“六例”说(详见王宏印,2003:78—91;陈福康,2000:38--42),则“大大地推进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王宏印,2003:80),可以说,赞宁发展了玄奘的古典“异化翻译”思想。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之说(详见王秉钦:2004:110—127)在现代意义上与“异化翻译”理论有诸多类似。概括起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异化翻译思想有如下内涵:1)作为翻译方法,其内容包括a)音译,b)直译,c)保存句法形式;2)作为文化策略,其内容包括a)保证佛典的准确、庄严和神秘,b)丰富汉语语汇,引进新的表达法;c)医治国人“脑筋糊涂”的毛病(即“改造国民性”);3)作为文化理念,它含有一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参看本文注释2)。其实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如,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中将中国的译文读者分为三类.并主张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译文:“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范围之外……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主张‘宁信而不顺’的……我还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也应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必须这样,群众的言语才能丰富起来”。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其中还是难免有些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即异化翻译的读者主要是少数文化精英。这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有些类似。但韦努蒂比较极端.而鲁迅则灵活、现实得多,因为他完全注意到了“乙类”读者的重要性。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八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糅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3)“神似”与“形似”和谐体现中西美学之精髓。:“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的betweenline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意。4钱钟书化境(sublimation)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化境”说,不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和译学理论的研究走出“沉寂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Besiegedcity5许渊冲竞赛论(rivalry)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可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许渊冲的观点与传统翻译观念有极大差异,引发了译界争论.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创新精神.

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翻译家——许渊冲

(1999年初,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南昌、桂林等地十位文学教授提名许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99年7月16日《中国信息报》发表了《许渊冲与诺贝尔文学奖》署名文章。)2000年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曾连续两天(8次)播放了采访许渊冲的专题片,这对国人了解他的治学、为人,了解他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所做的特殊贡献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001年10月15日由欧美同学会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通向未来语言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并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流——许渊冲学术思想与成就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该会引起了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了综合报道。来自英、美、法等国及国内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100多人出席了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已汇集为《文化丝路织思》一书,该书已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省南昌。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8年赴欧洲留学,195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凭。自1951年起,历任军委总参外语院校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许先生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五十余部,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地、系统地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译成英文或法文(包括《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元明清诗选》、《西厢记》等);又把英、法文世界文学十种名著译成中文(包括德莱顿诗剧《一切为爱情》(英)、《雨果戏剧选》(法)、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生的开始》、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等)。江主席访美时曾会见过的宾州大学顾毓琇教授称许译是“有史以来第一”。

他所译的诗充分体现了他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三化”(深化、等化、浅化)、“三之”(知之、好之、乐之)等翻译思想。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许著《追忆逝水年华》序言中充分肯定了许译的理论与实践,客观地分析了许译的艺术魅力所在。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翻译界同行和舆论界的高度重视。

他对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直译、林语堂的美学、郭沫若的创作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译学的理论与实践均有独到的见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因此,有关学者将许渊冲与已提到的几位翻译权威并称为“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不无道理。

6林语堂他所撰的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可以反映其抱负以及在向西方介绍中华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及贡献。在对译者的要求方面,林语堂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论文主要包括了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标准这两个方面。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林语堂将翻译作一门艺术来做,以对艺术家的心态对待翻译作品,以艺术家的手笔雕凿出译品。他提倡的“美”的翻译标准实际上是与自身的性格气质,生活态度高度统一。

其实,林氏译论体精用宏,英蕤窈窕,元气淋漓。他不光讨论了翻译的实质,标准,还具体而微地论述了翻译的技巧,风格的移译以及可译不可译等问题。“林语堂的这篇文章(《论翻译》)内容十分丰富,说理服人,可以说在翻译问题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将严复的‘译事三难’的理论继承下来,加以发展,不仅奠下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还启发了后来的翻译工作者。50年代和60年代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严复和林语堂这两位大师所讨论过的范畴,所异者只是表达方式而已。”(罗新璋,1984:856)五、译著作书目:

英文著作

1.LettersofChineseAmazonandWar-timeEssays《女兵自传和战时随笔》(又称《林语堂时事述译汇刊》)

2.TheLittleCritic:Essays,SatiresandSketchesonChina,FirstSeries:1930-1932《英文小品甲集》

3.TheLittleCritic:Essays,SatiresandSketchesonChina,FirstSeries:1933-1935《英文小品乙集》

4.MyCountryandMyPeople《吾国吾民》(又称《中国人》)

5.ConfuciusSawNancy,andEssaysAboutNothing《子见南子及英文小品文集》

6.AHistoryofthePressandPublicOpinioninChina《中国新闻舆论史》

7.TheImportanceofLiving《生活的艺术》

8.TheWisdomofConfucius《孔子的智慧》

9.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

10.WithLoveandIrony《讽颂集》

11.TheBestEssaysofLinYutang《林语堂小品精华》

12.ALeafintheStorm《风声鹤唳》

13.TheWisdomofChinaandIndia《中国与印度之智慧》

14.BetweenTearsandLaughter《啼笑皆非》

15.TheVigilofaNation《枕戈待旦》

16.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ungpo《苏东坡评传》(又称《苏东坡传》或《苏东坡》)

17.ChinatownFamily《唐人街》

18.TheWisdomofLaotse,EditedandTranslatedwithIntroductionandNotesbyLinYutang《老子的智慧》

19.MissDu《杜十娘》(又称《杜姑娘》)

20.OntheWisdomofAmerica《美国的智慧》

21.Widow,NunandCourtesan:ThreeNovelettesfromtheChineseTranslatedandAdaptedbyLinYutang《寡妇,尼姑与歌妓:英译三篇小说集》(又称《寡妇、妾与歌妓》)

22.FamousChineseShortStories,RetoldbyLinYutang《英译重编传奇小说》

23.TheVermilionGate《朱门》

24.LookingBeyond《远景》

25.LadyWu《武则天》(又称《武则天传》,《武则天正传》,《武后传》)

26.TheSecretName《匿名》

27.TheChineseWayofLife《中国的生活》

28.FromPagantoChrostoanity《由异教徒到基督教友》(又称《皈依耶教》或《信仰之旅》)

29.ImperialPeking:SevenCenturiesofChina《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的景观》(又称《辉煌北京》)

30.TheRedPeony《红牡丹》

31.ThePleasuresofaNonconformist《不羁》

32.JuniperLoa《赖伯英》

33.TheFlightoftheInnocents《逃往自由城》

34.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ModernUsage《当代汉英字典》

35.ReadingsinModernJournalisticProse《现代新闻散文选》

译作:

英译汉:

1.《国民革命外记》原著者待查

2.《女子与知识》罗素夫人原著

3.《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布兰地司原著

4.《卖花女》(剧本)萧伯纳原著

5.《励志文集》马尔腾博士原著

6.《新俄学生日记》奥格约夫原著,林语堂、张友松合译

7.《新的文评》史宾冈、克罗斋、王尔德等原著

汉译英:

1.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byShenFu,RenderedintoEnglishbyLinYutang《浮生六记》,清朝沈复原著

2.Chuangtse,TranslatedbyLinYutang《英译庄子》

3.TheImportanceofUnderstanding:TranslationsfromtheChinese《中国古文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晋朝陶潜等原著

4.NunofTaishanandotherTranslations《英译老残游记第二集及其他选译》

5.TheChineseTheoryofArt:TranslationfromtheMasterofChineseArt《中国画论,译自国画名家》

6.冥寥子游明朝屠隆原著

7.郭沫若郭沫若天性聪颖,从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桥梁”的道路。

1921年,郭沫若翻译出版卡尔·马克思著名的理论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钱君胥合译出版了德国小说《菌梦湖》;1922年,他成功将德国著名学者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译为中文;1924年,他翻译了日本论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1926年,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集《雪莱诗选》由他翻译介绍到中国;1928年,他翻译了歌德的另一部巨著《浮士德》第一部;同年,创造社出版了他的《沫若译诗集》,美国小说《石炭王》也在这一年由他翻译出版;1935年,俄国列·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经郭沫若之手翻译到中国;1947年,德国卡尔·马克思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真实》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除此以外,《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新时代》、《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屠场》、《美术考古发现史》、《煤油》、《生命之科学》、《日本短篇小说集》等一大批国外优秀作品都经郭沫若之手介绍到中国,为当时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在翻译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同时,郭沫若还将“苏活古代文献生命,倡导古书今译”当作自己翻译的另一个方向。他将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一起,念念不忘让古代文献通过自己的手再现风采。《〈屈原赋〉今译》、《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崖州志》校勘等,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展示出郭沫若在古籍整理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其中,以《管子集校》最有代表性。在版本搜集、对勘下大功夫中,发现不同的版本系统,同时尽可能无遗漏地网罗了以往校释《管子》的诸家著述。全书写有2000余条“沫若案”,总字数不下20万字。以校为主,校注一体;校释与辨伪、断代结合;运用甲骨文、金文、隶、草等新旧文字,并注入现代经济学等学科思想,将《管子》一书的整理推向新的高度。8.朱光潜

朱光潜(1897.9—1986.3)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这些著作对西方美学思想的介绍是较为详备的,对于美学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也较系统。《文艺心理学》从美感经验的分析开始,深入到美的本质的讨论,然后联系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创造,最后阐述美的范畴。书中还将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观点,纳入各章加以介绍,旁征博引,沟通中西。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