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禽戏的传承与发展
“五鸟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导游业务,东汉著名的艺术家华佗(公元145-208年)创立,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陈寿《三国志·华佗传》叙述华佗曾经对他的学生吴普讲解导引治病、延年的基本原理,谈到了五禽戏的各式名称,以及练习原则等等问题。由于吴普听从老师的话,依法坚持练习五禽戏,到了九十多岁的时候,仍旧耳灵眼明,连牙齿也完好而坚固。(“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聪目明,齿牙完坚。”)(注二)可见五禽戏用于“治未病”、“求难老”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华佗传》中的有关这段文字,纯系录自《三国志》,除把“熊颈”订正为“熊经”外,其余只作了个别文字修饰,无甚出入。导引学是祖国医学中最古老的一门学科,在今天,一般归属于医疗体育范围。但它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富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性体育疗法,而且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自成体系的。导引学包括导引、行气和按摩三大项目。据我国第一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导引、行气、按摩等医疗和保健方法,起源于上古;其中导引、按摩,发源于“中央”。若作最保守的推断,导引至迟创始于四千年前的夏禹时代。而依我国古籍的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导引与舞蹈是同源的,就象“书画同源”一样。如《吕氏春秋·古乐》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所以后世也有把导引法叫作“宣导法”的。《路史·前纪》、《帝王统录》等所记内容均与此略同,惟改“陶唐氏”为“阴康氏”。因字形相近,或因传抄错讹所致。陶唐氏即唐尧,帝誊的次子,是我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帝王之一。相传我国远古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依次是:燧人、伏羲、神农;黄帝、颛琐、帝喾、唐尧、虞舜。把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归功几个帝王,这种说法,历来是有争议的。但作为划分时代的依据,却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唐尧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父系氏族原始公社社会,说明那时已经采用舞蹈形式的导引,来防治筋骨瑟缩、气郁滞著等疾病了。不难推测,人们认识导引的医疗价值,是不会迟于针灸和饮药的。因此,导引的萌芽时期,很可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或中期。堰即距今约一万年至六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社会中,已经有了导引的萌芽活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导引、行气、按摩不但已广泛流布于我国各地民间,而且也早已形成祖国医学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了。据《内经·灵枢·病传篇》记载看,“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等都是春秋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医疗方法,而依排列的次第,可以看出:其中导引、行气、乔摩(注三),更据有重要的地位。《内经》有关导引学的论述,虽散见于各篇,但因其充分体现着祖国医学“治未病”的医疗观点,因此,历代良医对导引学无不倍加珍视,其中身体力行者颇不乏人。凡我国历史上长寿的医家,多数是坚持导引、行气等实践的获益者,如汉魏吴普、隋唐孙思邈等人皆是。反映在先秦道家学派的哲学著作中,如《老子》、《庄子》都曾述及有关行气或导引的事项,庄周曾明确地指出:养生导引、行气的终极目的是“为寿而已矣”。在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中,如《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以直养而无害”等等。借用民间行气语词,也都反映出当时民间养生活动的一个侧面。此外,从现存的文物资料中,还证明在战国前期已经有了行气的专著,即以诗歌体裁镌刻于玉佩上的《行气玉佩铭》。以上种种史实证明,中国不仅仅是当今世界上所流行的气功的故乡,而且也是导引学的文化祖国。至于我国历史上道、释等宗教利用导引学作为传布宗教的一种手段,那是较后的事情了。因为佛教传入中国还不满两千年,而道教在先秦时期也尚未正式形成。“中国本信巫”(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传说上古“医巫同源”,那倒是有一定根据的。如今国外有个别学者断言,中国导引、行气(气功)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木;或者把它片面地说成是中国道教炼丹者所发明,那都是一知半解而已。考古印度哲学瑜伽派(yoga)和佛学瑜伽宗的创立,其历史都不超过两千两百年,甚至佛教创始入释迦牟尼的诞生都迟于中国李耳(即老子),那中国导引、行气源于瑜伽的说法,岂不是不攻自破了。当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是相当早的,但那时我国传统的导引疗法已广泛地流行于民间,说由中国传入印度,或者通过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吸取其养分,那完全是可能的。若单凭唐代文人或医家,为迎合教门而托名编写的《《古天竺婆罗门按摩法》(按:此处“按摩法”与“导引法”同义),或者从行气坐功的类比,来臆断中国导引源于瑜伽,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经笔者多年考察,辑载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的《婆罗门按摩法》,纯粹取材于我国所固有的传统导引;而托名达摩菩提创编的《易筋经》也是如此。但《古本十二势易筋经》显然也不是出于“古代劳动人民仿效农事活动”(注四),试想古代劳动人民,尤其是农奴、佃农或自耕农,他们起早摸黑地辛勤劳动,工余拖着疲惫不堪的肢体,哪有兴趣再去模拟自己所从事的农事劳动呢?因此,凡研究古代导引,似以从其发展的渊源及其继承关系来进行系统的考察,这样比较易于获得接近客观历史实际的结论;反之,如割绝历史,断章取义,随意穿凿附会,那是难免会颠倒古今的。华佗五禽戏经过一千七百多年的流传,如今巴经在民间发展成为一个分支浩繁的导引著名学派。导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和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传统体育疗法,而华佗创始的五禽戏,则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的体育疗法的一种套路。因此,可以说华佗是我国体育疗法中五禽戏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似乎不应说成“华佗是我国体育疗法的创始人”(注五)。当今民间流传的各种五禽戏套路,其姿势和动作各不相同,这大都是后人据《三国志》、《后汉书》演义自创的。究竟哪几套是从华佗原作发展而来的,尚待“上下以求索”。《后汉书·艺文志》记有《华佗五禽戏诀一卷》,也即世称《华佗五禽经》。可惜原书早已亡佚,而变成有目无文了。但这足以旁证:一、华佗创编五禽戏是确有其事的;二、在东汉就有过《华佗五禽戏诀一卷》;三、五禽戏于华佗在世时,至少已得到不小范围的流布。而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五禽戏文字谱,当推宋代张君房主编的《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杂修摄.导引按摩》中所载的《五禽戏诀》。据《道藏目录详注》记述看,此《导引按摩篇》当是南朝梁代陶隐居所撰《养性延命录》中的一篇。梁代名医陶弘景,字通明,号隐居(公元456-536年),一生著作很多,当推《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和《养性延命录》等为其代表著作。《南史》卷七十六有《本传》。查梁代上距东汉末叶不过三百多年,今假定《后汉书。艺文志》所记《华佗五禽戏诀一卷》在梁代尚朱失传,则陶弘景所辑《五禽戏诀》或为华佗原作,或与原作相去不远,当然也还不能完全排除后人托名再创作的可能性。现为便于大家能深入研究分析,特将陶氏所辑五禽戏的原文,从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云发七签》中录出,用其它刊本、钞本校勘审订后,着重注释和解析其动作如下:一、高风场中的之意归《虎”[原文]虎戏者:(一)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三掷。(二)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注六)[注释]①四肢距地,距同“拒”,与“据”通义。后世导引谱习惯用语中,多作“四肢据地”。②掷,与“振”同义(见《广韵》),此处不作跳跃解。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辑引《养生方·导引法》的“左右振臀”、“振两臀”,以及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辑引《老子按摩法》的“外振手、内振手、复振手”等式名中的“振”字,均与此同义。③却,后退,退缩。④长引腰,尽情伸展腰部。⑤乍,忽然,暂时。⑤仰天,此处指翘头昂视。⑥即返,随即还凉;也可解为“随即向后返回”。⑦距行,据地而行的省文。行,施行,行功,而不作爬行解。⑧七过,七遍。[解析]此式属卧式导引类,共有两个分式:(一)四肢据地,身躯向前振荡三遍,向后振荡三遍。其实际行功程序是向前和向后交替动作的,即:“前、后、前、后、前”。历代与此相类的导引术式很多,例如西汉帛画《导引图》的“猫蹶”(见图一)(注七)、《养生方·导引法》的“振两臀”、清代王祖源《内功图说。分行外功》(注八)的“背功”条目中“蹶臀”以及《原始易筋经》的“卧虎扑食势”等等都是。其练法大同小异,而源流也明晰可辨。“虎猫同形”,现代动物学更把虎归入猫科。此式当是西汉“猫蹶”的异名同式,或衍生的别式。(二)腰部尽量向前伸展,忽而向后缩身退回。向前时翘首昂视(见图二),随即身躯向后退缩还原。四肢据地而做,依此向前、向后各作七遍。后世与此相似的导引术式,有已被古今拳家吸取为武术基本功的“铁牛耕田势”。其动作与近世由西方传入的“俯卧撑”也很相似,稍有不同的是:虎戏之二以身躯向前后伸缩为主,兼及上下起伏;而俯卧撑则多以上下起伏为主。但以上两式虎戏,仍可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俯卧撑”了。虎戏的两肘均不及地,若及地就蜕变为仿效“虾蟆行气”了(见《养生方·导引法》)。虎戏之一,重在振荡动摇,动作简单易行。虎戏之二,其身躯伸展和起落幅度稍大,上肢和下肢据地的距离也须适当加大,相对地说,其难度与强度略为大些。但因古人席地坐卧,因此练习卧引无疑比今人轻松得多,习惯使然而已。二、虎视之形,仅以“虎视”的形式作辑引[原文]鹿戏者:(一)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注释]①引项反顾,引转颈项向后瞧。②亦三亦二,也做向左三遍,向右两遍。其实际行功程序如前述,即左右交替、先左后右,才能形成“左三右二”。(以下不再赘述),。[解析]此式属卧式导引类,共有两个分式:(一)四肢据地,转颈向后看(见图三)。交替地向左后方看三遍,向右后方看两遍,顺序如前所述。在后世导引谱中与此相类的有“虎视”一式,稍有不同的是“虎视”的后肢大多作跪坐式。如《千金方》辑引《婆罗门按摩法》第十五式:“两手距地回顾,此乃虎视法。”宋代《陈搏坐功图》:“双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视,左右各三、五度”(见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清代《分行外功》则辑入“目功”条目:“跪坐,以两手据地,回头用力视后面五次,谓之‘虎视,。”原注:“除胸臆风邪,风邪亦去肾邪”。据考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记有“虎顾”一式,“虎视”当是“虎顾”的同式异名,而鹿戏之一(鹿视)则极可能是据“虎顾”创新而衍生的别式。此外,宋代蒲虔贯《保生要录》选编的《八段锦》“头项左右顾”、曾慥《道枢》所辑《八段锦》“反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也”(一作“返而复顾……”)以及后世由“文八段锦”繁衍而成的《十二段锦》的“微撼摇天柱”(原注:“天柱,即后颈”),或从“文八段锦”(坐式)演化为步引类的“武八段锦”中的“五劳七伤往后瞧”等等,追溯本源,它们也是从上述“虎顾”或“鹿戏”演化发展而来,其渊源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淮南子·精神训》所记六个导引式名,后世通称为“六禽戏”,这里说明东汉《五禽戏》与西汉“六禽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二)四肢据地如前,两腿交替地向左右侧方伸脚(见图四)。向左侧方伸缩三遍,向右侧方伸缩两遍。若交替地向左后或右后方伸脚,亦无不可。三卧式中深视频《虎戏、鸟戏》[原文]熊戏者:(一)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二)蹲地,以手左右托地[各七]。[注释]①正仰,正身仰卧的省文。②举头,头部向上举起。③左僻地七,僻,义同偏,向左方偏身倒地七遍。④蹲地,蹲在地上,这里当是指深蹲。⑤各七,原文中明显脱漏此两字,今比照虎戏、鸟戏等式,据情补入,并请参见猿戏注释⑧。[解析]此式属卧式导引类,共有两个分式:(一)正身仰卧,屈膝,用两手合抱膝盖下的胫骨上部,头部向上举起(见图五);随即左右交替地向两侧偏身来回滚地各七遍。此式酷似熊罴滚地作戏。这与西汉帛画《导引图》的“引痹痛”属同类异式,两者主要的差别是:“引痹痛”向前后滚地,而本式向两侧滚地。其功效与“引痹痛”略同。(二)屈膝深蹲在地上,臀部贴坐在小腿的腓肠肌上,两手分置两侧下方;随即左摇右摆地晃动身躯,并以两手左右交替地推托地面(见图六),各做七遍。此式仿效熊罴晃身作戏,形象维妙维肖,十分逼真。后世属步式导引类的熊戏,其上部肢体的摇晃动作多本于此。四、虎戏所着之“形同则死”内涵[原文]猿戏者:(一)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二)以脚拘物自悬,手钓却立,按颈(一作“按头”)左右七。[注释]①攀物,攀住物体,如树木或绳索等,并不限于一物,且可作徒手想象中的攀物。前者属器物导引类,后者属徒手导引类。若从全谱结构和格调看,则以解作徒手导引较为协调、和谐,也更合乎简便易行的原则。②自悬,把自己吊起来。如上所述,传统导引中的“自悬”,可以是想象中的自悬,例如:把脚跟提起,仅以脚尖或前掌点地,便可算作“自悬”,而不一定非两脚离地不可。因为传统导引的仿生理论中,历来主张“重意不重形”,“要在神似,而不苛求形同”,并有“神似则活,形同则死”(指动作僵死)等等相对的说法,因此,必须以仿效神态为主,形态为辅。这一点与舞台表演艺术的要求不尽相同。当今的五禽戏套路中,也有刻意求形而乖背导引基本原理的,这样即使自编的人能做到装熊象熊、学猿象猿,只因离题远了,恐怕也难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更谈不上传世了。③上下一七,一上一下做七遍。④以脚拘物自悬,拘,即拿,用脚象手一样地拿住物件,自动地把它拎起来;此处“自悬”,当指用脚自主地悬物,与第一分式的“攀物自悬”不同,更不是指“倒悬”。⑤手钩,手和臂弯屈如钩,成钩手势。⑥却立,缩一足而立。⑦按颈。按,按抑,按摩;颈,泛指颈项。⑧校勘:原文“以脚拘物自悬”句后,有衍文“左右七”三字,而“按颈”句后原文为“各七”二字。经反复研究推敲多年,方始据各本参证断定:衍文“左右七”三字应在“手钩……按颈”句后,而误植于句前;而原有“各七”二字,实为熊戏“托地”句后脱落误植此处。经订正后,一禽之戏都有两个分式,格局严谨,文理顺达。这显系断简残文拼接错误所致。[解析]此式属步式导引类之立式,共有两个分式:(一)两手高举,作攀物自悬状,一上一下地伸缩身体(见图七),共作七遍。本式若按徒手导引法来练,则与当今民间导引中的“蹲坐颠立”略似;此式旧名“霸王举鼎”,对辅助医治内脏下垂、脱肛、便秘等症有其独到之处。如今此式不仅在国内尚能见到,而且在日本也较流行,名为“冲天运动”(见日本1976年《日刊工业新闻》),实是同式异名。(二)卷屈一脚的脚趾,作拘拿物件状,随即把这只脚屈膝悬起,略成猿猴独立势;同时使同侧或对侧的一手屈肘、拢掌,略成钩手状,按摩颈项部(见图八)。如此左右交替地各做七遍。此式当为导引与按摩相结合的术式,古今民间导引中均有这类术式,如西汉帛画《导引图》的“引胠积”便属于这一类导引与按摩相结合的术式。本式插图系笔者据西汉帛画《导引图》中“引项”的残图摹本(见1975年第6期《文物》月刊,图19)加工绘成。或许本式源于“引项”,也未可知。五、“鸟伸”之“走”[原文]鸟戏者:(一)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左]右二七。(二)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注释]①双立手,两手屈腕立掌。②伸两臂,未明示向何方向伸展两臂,因此可据鸟形作多种合理的解释,本文参考西汉帛画《导引图》的“踢脚”(见西汉《导引图》之复原图12)-式进行讲解。③扬眉鼓力,即怒目鼓劲,怒目要“怒而不恶”,仅仅是仿效鸟类的睁目前视罢了。④左右二七,原文脱一“左”字,今补入。二七,即十四遍。⑤坐伸脚,坐地伸两脚,古人称此种坐式为“大坐”,也叫“正坐”。⑥手挽足距,此处距同拒,即手拉足推含有手足争力,进行自力抗衡运动的意思。[解析]此式共有两个分式,第一分式未明示是立是坐,今按步式导引类之立式解。第二分式则属坐式导引类。(一)两手立掌,指尖朝天,稍屈肘分置两侧;随即向前翘起一脚,同时两手向头顶伸臂高举,作鸟飞状(见图九)。两脚左右交替做十四遍。巧合的是,本式的上肢动作,在现代徒手体操中也通称为“飞鸟运动”。(二)坐地舒伸两脚,两手钩攀足心,手拉和脚推,各做七遍,也就是伸展和屈缩两臂各做七遍(见图十)。此式当自古导引的“鸟伸”一式演化发展而来(见西汉《导引图》之复原图32),即由步引类的弯腰式演变为坐引类的攀足式,两者功效大同小异。与本式相类的未式极多,例如《养生方·导引法》:“坐,直舒两足,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十八引苏长史论治“脚气虚病”(古病名,与今人所称“脚气”——香港脚是两回事)的“展脚坐,手攀脚”;宋代《陈搏坐功图》的“钩攀”;《八段锦》(坐式)的“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也”;《十二段锦》的“低头攀足频”等等都是。《分行外功》则辑入“足功”条目:“正坐,伸足低头,如礼拜状,以两手用力攀足心十二次。”原注:“去心包络邪”。而《易筋经》的“掉尾势”保持了“鸟伸”的立式弯腰姿势,后世“武八段锦”又据“文八段锦”改坐式为立式弯腰攀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鸟伸”的动作姿势。由于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导引套路在民间流布极广,影响深远,所以,以上取立式或坐式的两类基本练法,如今在我国民间依然盛行如故。“掉尾势”也含有鸟伸时向上下掉动尾羽的意思(按:掉,这里不作丢掉解),说明源于“鸟伸”的痕迹明晰可辨。“鸟伸”是早在两千三百多年以前,就载于战国时期庄周(约公元前365年——前290年)《庄子·刻意篇》中,它是我国先秦传统导引中的代表性术式。从而证明,不论达摩创编《易筋经》一说是否属实,而《易筋经》取材于我国传统导引的事实,是勿庸置疑的。总之,《古本易筋经》除了在术式名称上掺入一点佛教色彩以外,它与古印度毫无关涉。上述与“鸟伸”有关各式,其渊源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若为了否定达摩创编《易筋经》一说,而臆断“掉尾势”是模拟农民“屈体捡粮”,那从中古导引史的角度来检验考察,显然也还是站不住脚的。综上所解,这套古本华佗五禽戏每禽各有两个分式,计十式。可分成两套,即每套各有五个单式。其中属卧引类的共六式,步引类三式,坐引类一式。全谱以卧引为主,步引与坐引为辅。从原文看,均为原地导引。细审全谱古朴淳实,庄重浑厚,布局严谨,格调统一;仿效五禽,神形兼备,动作洗炼,易学易会。如用于对症疗病,可“起作一禽之戏”,也可选练数式或全套。原文中设计的遍数,不必过于拘泥,若选练的式数较少,则遍数可适当增加。用于保健,则以每天坚持练习全套为好。练习日久,必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功效。总之,这套古本五禽戏,确是古谱中的佼佼者,因此,不论是否华佗原作,都不失为古代体育史和医学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是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细味五禽戏的“戏”字,从理论上突出了导引的文娱性,这是东汉华佗发展传统导引理论的内容之一。我们知道,娱乐能提高情绪,良好的情绪能促进身心健康,这是古今中外医学家所公认的。鉴于情绪好坏与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密切关系,近人便有采用五禽戏辅助医治癌症,据说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原本是符合祖国医学中导引学原理的。道理很简单,通过五禽戏等导引锻炼,使心神恬愉,气血畅活,行之日久,自有除疾、延年的功效。而成年人在练习五禽戏时,可把它当作一种“严肃的游戏”。所谓“严肃”,务须端正态度,认真锻炼;所谓“游戏”,那就要象幼儿一样善于仿效和充满欢愉的想象,怀着一片童心来练。这样寒暑不辍,持之以恒,数年后体健病除,容光焕发,足膝轻健,那可真是别有一番“返老还童”的情趣了。研究导引古谱,歧见是在所不免的。由于文字简古,因而产生两种以上各自言之成理的解释,那是不足为奇的(注九)。但因笔者才疏学浅,或曲解、或谬误,恳望读者批评指正。《陶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脉相传,而是立体的、前后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表三、五幅和表二一、本文附图系沈寿设计、洪水绘制。为了便于读者依图作实际演练,因此,把人物图按《古本华佗五禽戏》》(以下简称《陶本》)之一、之二的原有顺序,分别排列成两套,每套五个单式:第一套图号:1、3、5、7、9;第二套图号:2、4、6、8、10。二、图1、图9系分别按西汉帛画《导引图》的“猫蹶”和“踢脚”摹绘,其余各个图式基本上也是仿西汉帛画《导引图》笔调绘制而成的。绘制时,已考虑到使“一禽之戏”的有关两式人物的形貌或衣著相近似,以便于识别。三、图8是对西汉帛画《导引图》残图摹本中的“引项”一式试作重新复原,因笔者主观上认为: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把“引项”残图复原为“作跳跃状”是不够贴切的,因为只凭跳跃,是难以收到“引项”疗效的(详见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解析》一文中的“引项”条目)。重新复原后证明:“引项”与“戏之二”确属异名同式无疑。四、图7中的虚线,系表示想象中的“攀物”,从整个套路观察,《陶本》中的“攀物”、“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动态语言与静态语言的比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件设计师考试综合复习试题及答案
- 开放数据政策对软件开发的影响测试试题及答案
- 经济危机后复苏的政策选择与经济影响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司战略成效分析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专业发展的关键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理解与应用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软件考试阶段性复习计划试题及答案
- 2025加盟协议合同范本
- IT安全审计的流程与核心要素试题及答案
- 《婴幼儿健康管理》课件-任务四 婴幼儿健康档案建设与管理
- 【出口退税管理探究的国内外探究综述4300字】
- 2024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 水文地质技术员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2024年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
- 服饰搭配艺术(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德州学院
- 船舶避碰 第十七条直航船的行动
- 绿色矿山造林施工合同
- 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
- 开休闲书吧创业计划书
- 人体常见病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