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1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1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1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1讲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知识精研+拓展提升】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知识点1:新亥革命“辛亥革命”概念含义:狭义:单指辛亥年(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广义: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努力。(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革命派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等等。概念释读:(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2)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失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加速了革命的爆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经济、阶级基础。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政治方面:2.经济、阶级基础:清末“新政”(1901年—1911年)(1)第一个阶段(1901-1905):经济上奖励实业;军事上改革兵制,编练新军;教育上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等;(2)新政的第二个阶段(1906-1911):从1906年9月开始,清政府在资产阶级压力下,不得不进一步实行官制改革,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准备;1911年5月,“皇族内阁”出现,立宪成为一场骗局。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为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救的改革运动。2、主要内容:(1)积极意义: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播。(2)消极影响:①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更加尖锐,革命运动更加高涨;

②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新政的又一恶果;

③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不少立宪党人认清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转而支持革命。3、意义、影响:1、含义:3.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准备活动:(1)思想准备: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2)组织准备:革命团体不断涌现,革命政党诞生;如1894年兴中会、1905年同盟会;(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高潮到来。4、人民革命反帝反封斗争高涨,革命形势成熟。(1)各地抗捐抗税斗争;(2)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3)资产阶级发起收回利权运动,如: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导火线)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军》书影

吾幸夫吾同胞之得与今世界列强遇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闻文明之政体、文明之革命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弥勒约翰《自由之理》、《法国革命史》、美国《独立檄文》等书译而读之也。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推翻清政府统治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三民主义同盟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理论基础前提补充和发展?《民报》发刊词核心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以及政党的建立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1)导火线: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动武汉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机会。(2)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武汉三镇光复。(3)结果和影响:①武昌起义成功,湖北军政府的成立;②各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胜利两个月内,全国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而独立;湖北军政府旧址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五色旗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时间1912年1月1日国都南京国旗五色旗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纪年公元纪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概况表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务,掌握实权。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耍两面手段,一面对革命党武力镇压,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压,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快逼宫步伐,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灭亡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的手中。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及与各国公使合影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2)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学者认为:事实上,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权力的和平交接,袁世凯逼清帝的退位,堪称中国的光荣革命。袁世凯是敢于担当顺势而为,清政府主动退位是理性选择。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你怎么看?武昌起义后,一面严守中立,一面寻找新的代理人,最后看中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3)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压,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①帝国主义的积极支持;②立宪派、旧官僚的支持;③袁世凯武力威胁和政治讹诈;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胜利果实:4、宣统帝溥仪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1)时间: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2)意义: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清王朝统治结束。《清帝逊位诏书》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2)主要内容:①国民的权利: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②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③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须国务员副署;④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等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3月11日(3)性质: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2)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4)社会习俗上: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历史功绩:1、性质:四、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及教训2.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结成强大联盟,扼杀革命。(具体表现见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2)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即固有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一个彻底的可行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帝反封不彻底)脱离广大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单纯依靠会党和新军)同盟会内部的矛盾和分歧;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1.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教训和认识:(1)半殖半封的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彻底决裂,反帝反封必须有机结合进行;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2)革命的失败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造成的,说明在半殖半封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3)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半封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四、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及教训知识点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1912—1918)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北洋军阀政权(1912--1928)

1912年———1916年———1928年(袁世凯的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时期)概念解析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代表大买办和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内独裁对外卖国。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北洋军阀割据时期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张作霖冯国璋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的过程)①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②1913年3月,制造“宋教仁案”,引发“二次革命”;③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④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⑤1914年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⑥1915年10月,袁世凯称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引发“护国运动”。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对外卖国:①日本提出“二十一条”:1915年1月,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②“中日民四条约”:1915年5月,袁世凯为获取日本支持其称帝,经过谈判,袁世凯最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2、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1)“二次革命”:背景:“宋教仁案”概况: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反袁;结果:二次革命失败;1913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2)“护国战争”:背景:袁世凯称帝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随后,南方各省相继宣告独立。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3、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2)主要军阀派系:派系代表人物控制区域依靠列强军阀混战直系冯国璋曹锟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英、美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了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皖系段祺瑞皖浙闽鲁陕日本奉系张作霖东北三省日本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3)北洋时期军阀割据统治的表现事件背景、原因结果府院之争(1)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2)出兵参加“一战”的分歧。(1)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2)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1)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起“讨逆运动”;(2)段祺瑞乘机组织“讨逆军”,复辟闹剧失败,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就任国务总理。护法运动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1917年,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2)借孙中山之名争权夺利的西南军阀,与段祺瑞勾结,排挤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参加一战(1)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2)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的领事裁判权;(3)派遣十几万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二、民国初年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发展的原因:①政治方面: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制定了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的政策和措施;②客观有利条件:“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无暇东顾,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③直接推动力:群众性地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思想方面:“实业救国”思潮的盛行,受爱国心的驱使、利润的刺激,使社会上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3)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②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①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②尤其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二、民国初年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背景(1)南京临时政府除旧布新的政策是影响近代社会生活观念和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政府政策主要起到的是一种引导和规范作用)(2)在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国政府不断推行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走向近代化。内容改用阳历;断发易服;废止缠足;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等等。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二、民国初年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2)特点:(1)概况:文明开化,体现民主平等思想。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背景:(1)人们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着。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在思想上反封建专制传统;

(3)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序幕;(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3)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活动基地)(4)旗帜:民主和科学3、主要内容:(1)拥护“德先生”,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2)拥护“赛先生”,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开展文学革命。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4、性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消息2:北大首开女禁,男女同校。消息1: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思想解放5、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1919年12月4日记云:“看《新青年》杂志。”12月5日记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