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7基站蓄电池维护管理普及知识(V2.0)
目录前言 31. 蓄电池与维护有关的关键概念 41.1. 关于蓄电池的容量 41.2. 浮充 51.3. 均衡充电 51.4. 充电 61.5. 放电 72. 影响蓄电池使用性能的几个因素 92.1. 浮充电压高低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 92.2. 环境温度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 92.3. 充电电流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 112.4. 过放电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 122.5. 基站频繁停电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 132.6. 实际负载大小对蓄电池后备时间的影响 143. 蓄电池的维护管理 173.1. 开关电源蓄电池管理参数设置 173.2. 日常维护作业要求 213.3. 常见故障处理 224. 蓄电池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开关电源二次下电管理 254.1. 下电电压设置基本要求 254.2. 实际设置指导办法 264.3. 注意事项 274.4. 实际设置举例 28前言蓄电池维护是动力设备维护的主要内容之一。蓄电池维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蓄电池的寿命,影响到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影响到网络质量。在历次维护工作检查中所发现的在基站蓄电池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病,暴露了基层维护人员的蓄电池的维护知识还比较缺乏。为此,网络运营中心整理归纳了蓄电池方面的知识,撰写了《基站蓄电池维护管理普及知识》册子。该册子的内容编排从蓄电池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向具体操作方向过渡,层层递进,力争使维护人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蓄电池与维护有关的关键概念关于蓄电池的容量蓄电池的容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完全充电的蓄电池能够提供的电量,通常用安时(Ah)表示。在25℃环境下,蓄电池以10小时率电流放电的电量称为标称容量。例如,标称容量为500AH的蓄电池,是指在25℃下,蓄电池用一般用放电率来表示蓄电池的放电电流的大小。放电率=容量/放电电流,N小时率电流是指用该电流放电N小时,蓄电池容量全部放完。N值越大,放电电流越小。一般来说,采用高放电率电流放电(即放电电流小),蓄电池放出的容量大于标称容量;采用低放电率电流放电(即放电电流大),放出的容量小于标称容量。详见2.2。蓄电池的容量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详见2.2。国产阀控密封蓄电池的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有出入(且无规律)。建议首次使用某品牌、规格、容量的国产蓄电池,尽可能对其实际容量进行检测(10hr),然后按实际容量进行标定、考核、检测、维护。浮充在通信电源供电系统中,整流器与蓄电池并接于馈电线上,当市电正常时,由整流器给通信负载供电,同时也给蓄电池微小的补充电流,这种供电方式称为浮充,这一过程中整流器输出的电压称为浮充电压。电池在长期使用中,总是在浮充电情况下运行。按照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的要求,一般浮充电压的设置范围是2.20~2.27V/只(25℃)。实际运行中的设置要求是:环境温度为25℃时,单体电压在2.23V~2.25V,电池组电压在53.5V~54.0V之间(双登建议将浮充电压设置为2.23V/单体:理论上浮充电压和蓄电池排气量成正比,所以浮充电压宜采用下限值。但不宜太低,否则会降低蓄电池充电效率浮充电压值的设置应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浮充电压要降低。详见2.2。均衡充电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单体之间有时会逐渐出现较大的容量偏差或端压偏差,为了防止演变为落后电池或故障电池,用比浮充电压稍高的电压给蓄电池充电,称为均衡充电。定期均充:电池在长期浮充使用过程中,由于各单体自放电程度的差异,单体之间会出现较大的容量或端压偏差,有些单体由于自放电过大会逐渐成为落后电池。为了防止演变为故障电池,所以应定期对蓄电池进行均衡充电。均充周期设置应视市电供给和电池情况而定,如市电供电可靠,一般设为90天;若基站停电次数多且停电时间长,应调整为30天或更短充电所需的时间。定期均充时间,一般设置为8小时左右。均充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使电池快速失水,并使电池内盈余气体增多,影响氧再化合效率,而且使板栅氧化、腐蚀度增加,从而损坏电池。复电均充:市电停电后,由蓄电池给通信负载供电,单体在放电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大的容量或端电压偏差,甚至随着放电的深入形成故障电池,因此一般在市电恢复时应对电池进行均充。复电均充的启动条件和均充管理详见3.1。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规定:均充电压一般设定为2.30~2.35V(25℃)。实际运行中,均充电压设置为2.35V/单体,电池组电压为56.5V。(双登建议均充电压设置为2.30V/单体;55.2~55.5伏/48伏系统(南方地区)充电充电过程电池反应式:充电的概念电池充电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铅酸蓄电池持续获取电能,使难溶物质不断还原成活性物质海绵状或多孔性,与此同时还将发生水的电解,使电解液的浓度增加。充电过程用于通信直流电源系统的阀控密封(VRLA)蓄电池,目前均采用在线恒压限流方式充电,即第一阶段为限流方式,第二阶段为恒压方式。以下以蓄电池完全放电后重新充电的过程来进一步说明:充电电压(V)充电电压(V)2.302.202.102.001.900.00ABC充电电流0.1C10(A)0.100.080.060.040.02时间(h)T2T048121416202428电压曲线电流曲线上图是充电过程中充电电压、电流变化的时间特性曲线。A点是整流器设定的稳压值,实际运行中为均充电压值。A点之前的充电为恒流充电过程,在A点之后的充电为恒压充电过程。A点之后,在恒压充电前期6-8h(A-B段),电流按指数规律性很快衰减;在充电末期(C点之后的充电),电池充入电量已达到100%,绝大部分电流用于维持电池内氧循环,只有极少的电流用于活性物质恢复,因此电流缓慢进行衰减。待充电经过22-28h之后,充电电流在3小时内维持不变,理论上表明电池已完全充足了电。在完全充电过程中,若改变稳压点电压值,则随着电压的提高,则充电历程的电流相应增大,即充电电流曲线幅度升高,充电时间相应缩短。图中A点电流(限流点)的设置原则:电池的充电电流限定值(A点电流)应根据实际负载大小来调整,一般设定为电池容量的10%~25%。对市电停电频繁的基站,应做灵活调整,详见2.3。放电放电过程的电池反应式:放电的概念放电过程是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在放电过程中,负载持续获取电能,而电池中活性物质氧化铅与稀硫酸作用,不断耗失生成难溶物质和生成极性水分子的过程。当放电电流不变时,外观特征是电池端电压渐渐地跌落直至设定值。终止电压的概念终止电压就是蓄电池放电终止时的端电压。放电后期由于电池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放电,电解液经过扩散作用使溶液的浓度明显降低。虽然浓差极化作用受到抑制,但是电化学极化作用的影响突现,又使电极电位从稳定过程逐渐进入变化阶段,而且变化速率越来越快。与此同时电极反应面积已经很小,电极真实电池密度随即增大,使负极放电后期电化学极化电势远大于放电前期,正极电化学极化电势也变得很大,最终导致电池端电压急剧降低。电池端电压低于放电终止电压的持续放电称为过放电,一旦进入过放电状态,电池端电压会加速跌落,极容易造成供电中断,并且会损坏蓄电池。过放电是使蓄电池容量下降、使用寿命缩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详见2.4。一般来说,放电电流越大,电池的电压下降就越快,终止电压设定得比较低。按照国家标准,一般10小时率和3小时率放电终止电压为1.80V,1小时率终止电压为1.75V。对于小电流放电,如500Ah蓄电池,负载电流只有10A,那么为了保护电池,一般建议提高终止电压至1.85V。详见2.6。★放电深度:浅放电小于50%;深放电大于80%;过放电大于100%;
影响蓄电池使用性能的几个因素浮充电压高低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蓄电池处于浮充状态时,整流器一方面给负载供电,一方面以微小的电流给蓄电池充电。理论上要求浮充电压产生的蓄电池的补充电流达到补足电池的自放电电量,以及维持氧循环的需要即可。若浮充电压太低,所产生的电流不能补足自放电电量及维持氧循环的需要,电池处于欠充状态。正常的蓄电池在放电时形成硫酸铅,充电时还原成铅和硫酸,如果电池经常充电不足或者过放电,负极板上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粗大而坚硬的硫酸铅结晶,这种硫酸铅用常规方法充电很难还原,这种现象称为“硫化”。这些硫酸铅晶体占用铅及电解液中硫酸,同时因其存在于极板上阻碍了电化学反应,造成充电接受能力差,引起电池容量下降,甚至造成电池寿命终止。若浮充电压太高,则蓄电池长期处于过充电状态。在过充电状态下,电池槽电解液激化,氢氧气体增加,槽内压力增大,使气阀打开,气体和水蒸气严重损失,电池可能因失水过多造成失效;浮充电压太高,还会对正极板带来不利影响。正极因析氧反应,水被消耗,导致正极附近酸度增加,板栅腐蚀加速,板栅变薄,影响蓄电池的寿命。增大的补充电流会产生的盈余气体,不仅降低了氧循环效率,还将升高电池内压,滞留在正极周围的氧气会窜入活性物内层,导致正极板栅中的铅被氧化为氧化铅,并且不能够再还原为铅。氧化铅的体积比铅的体积大,形成体积线性增加变形,使正极板活性物质与板栅脱离,导致正极板失效。浮充电压过高,还会因为补充充电电流过大,电池内部温度过高,将造成电池内阻减小(温度每增加10℃,内阻约减小15%),则出现充电电流进一步增大、温度升高的恶性循环,形成“热失控”环境温度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环境温度变化对蓄电池充电电压的要求电池的浮充电流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每变化10℃,电流成倍变化,当温度大于25℃时,就会出现蓄电池已过充而开关电源并未关断,此时蓄电池起到水的电解槽的作用,产生的焦耳热严重时会使蓄电池热失控,热失控将会使蓄电池迅速失水,隔膜内电解液很快干枯。当蓄电池温度大于因此,应根据使用中环境温度变化而及时修正系统的浮充电压值,修正的幅度以温度补偿系数来表示。温度补偿系数为-3~5mV/℃,即以25℃为中心,温度每增1℃,单体浮充电压应减小3~5mV;反之,温度每减小1℃,单体浮充电压应增加3~5mV。例如:一般浮充电压设置在环境温度为25℃时,电池单体电压2.23V,电池组电压为53.5V。当环境温度为35℃,浮充电压应该减小3均充电压在25℃一般设置为2.35V/单体(双登建议设置为2.30V/单体),也应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由厂家提供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均充电压参考值见下表:环境温度(℃)单体均充电压(V)48V系统均充电压(24只单体)(V)<102.5561.2152.4558.8202.457.6252.3556.4302.355.2352.2554402.252.8室温推荐(25℃2.3556.4温度对蓄电池容量的影响蓄电池的容量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这是因为电池在较高的温度下放电,电解液具有更小的粘度,增加了电解液中导电粒子,使导电性变好,而且离子运动更活跃,使和的电迁移速度提高(体现在反应效率和反应速度),浓化极差作用的影响被削弱。环境温度的增高又使电极反应速度提高,也削弱了电化学极化作用的影响,因此正极活性物或负极海绵状铅放电所生成的晶粒具有较大尺寸,从而改善了电极活性物质利用率。但温度升高要有限,温度过高易使正极板弯曲和负极板容量减小,蓄电池局部放电增加,极板硫化也增加,同时也会使蓄电池失水增加,电解液干涸,内阻增大,造成电池容量下降,使用寿命缩短。低温放电性能是以负极板为质量控制因素,这是因为蓄电池在低温下放电,负极板上海绵状铅极容易变成小尺寸的晶粒,而且小孔又极易被冻结和堵塞,使活性物资利用率降低。要注意的是电池在大电流、高浓度、低温等恶劣条件下放电,小孔会被严重堵塞,海绵状铅可能生成致密状,造成电极反应难以进行,电池放电很快结束,这种现象称为电极钝化。蓄电池的标称容量在数值上等于基准温度为25℃下,以基准放电电流0.1A与10h的乘积。如果温度不是25℃,则应按照实际测量的容量按下式换算成式中——放电电流与放电时间的乘积(Ah);——温度系数;——放电时间的环境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电池进行容量测试时,以10小时率电流放电时取0.006/℃,以3小时率电流放电时取0.008/℃,以1小时率电流放电时取0.01/℃.充电电流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为了使充电过程加快,可以适当增加充电电流。但是过大的充电电流会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通信用备用蓄电池组的极板采用厚板设计,对充电电流有严格要求)。蓄电池充电初期为恒流充电过程。如果不限流,会在充电初始产生极大地充电电流。过大的充电电流使两电极产物二氧化铅或绒装铅变成细小致密晶粒,导致活性物质空隙率的迅速减小,活性物质内部的硫酸铅被覆盖而不能进行电化反应,则影响了充电深度。充电时活性物质的还原是从导电最好的栅架处开始的,大电流充电时,该处硫酸铅迅速还原,所以距栅架较远的硫酸铅来不及起化学反应,由于硫酸铅体积较大,故与内部已还原的活性物质间的附着力就差,所以易从极板上脱落下来。倘若充电电流不能补足电池容量和自放电电量及维持氧循环的需要,就会产生欠冲,电池欠充会导致电池的硫化(仅指负极而言),从而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电池的充电电流限定值应根据实际负载大小来调整,一般设定为0.1(双登建议设置为0.15),对市电停电频繁的基站,可根据停电情况调整为0.15~0.20,但最大充电电流不能超过0.25。过放电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蓄电池放电终止电压设定过低或基站开关电源二次下电电压设置过低,一旦出现基站停电时间较长的情况,蓄电池就工作在深放电或过放电状态下。蓄电池循环一定次数后端电压就会降低,硫化现象出现,电池极化失水,加重硫化,活性物资变质。经常过放电、小电流深放电、低温大电流放电、补充电不及时、充电不充足时,极板表面的硫酸铅堆积过量且在电解液中溶解,呈饱和状态,这些硫酸铅微粒在温度、酸浓度的波动下,重新结晶析出在极板表面,阻碍了电池的正常扩散反应,且硫酸铅电导不良阻值大,致使电池在正常的充电中欧姆极化、浓差极化增大,充电接受率降低,在活性物资尚未充分转化时已达极化电压产生水分解,电池迅速升温使充电不能继续下去,进而使活性物质转化不完全。一般来说,放电电流越大,电池的电压下降就越快,终止电压设定得比较低。按照国家标准,一般10小时率和3小时率放电终止电压为1.80V,1小时率终止电压为1.75V。对于小电流放电,如500Ah蓄电池,负载电流只有10A,那么为了保护电池,一般建议提高终止电压至1.85V。基站频繁停电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基站频繁停电、停电时间长、停电时间无规律,使蓄电池频繁充放电,是造成蓄电池容量下降过快和使用寿命缩短的最主要原因。基站停电频率过高,一天内停电数次,使基站蓄电池在放电后尚未充足电的情况下又放电。造成蓄电池容量下降的内在原因在于,电池放电后在未充足电的情况下又放电,正、负极在放电后生成的硫酸铅未能分别完全恢复成二氧化铅和金属铅的情况下,正、负极板又放电,使蓄电池产生欠充,连续多次欠充,使负极板逐步硫化,产生不可逆转的结晶硫酸铅,使蓄电池容量逐步下降甚至失效。基站停电时间长,甚至连续停电数天,蓄电池放电至终止电压,未及时进行补充电,也将导致电池容量下降和使用寿命缩短。正常的铅酸蓄电池在放电时形成硫酸铅,充电时则还原成铅和硫酸,如果过放电后未能及时补充电或充电不足,负极板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粗大而坚硬的硫酸铅结晶,这些硫酸铅晶体占用铅及电解液中硫酸,同时因其存在于极板上堵塞了极板孔隙,使电解液渗入困难并增加了内阻,阻碍了电化学反应,造成充电接受能力差,引起电池容量下降,甚至造成电池寿命终止。如果电池放电以后没有及时充电,在12h内就会出现明显的硫化。多次的过放电和过放电后未能及时补充电或充电不足都将使电池出现硫化,严重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正常的蓄电池有一定的充放电循环次数的限制。由于停电次数过多导致蓄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增加或一定时间内充放电循环过度频繁也将导致负极板的硫化,缩短蓄电池使用寿命。基站停电后,由于无空调,使基站环境温度逐步上升,从而降低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详见环境温度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针对基站市电停电频繁,停电次数多时间长,造成蓄电池在未充足电的情况下又放电,可采取以下措施弥补(问题实质是避免蓄电池充电不足,否则累计性容量亏损和极板硫化再所难免。):提高蓄电池充电限流值,以缩短蓄电池充电时间,增加蓄电池充电前期充入的电量。目前开关电源中对蓄电池充电限流值一般设定为0.1,可根据停电情况调整为0.15~0.20,但最大充电电流不能超过0.25。加强均衡充电。可对开关电源中复电均衡充电时间判别参数(充电时间和充电电流值判别)进行调整,延长复电均衡充电时间,可比原设定延长20%~30%。另外,可调整开关电源均衡充电时间周期设置,如果原设置为3个月,应调整为1个月或更短,对蓄电池进行均衡充电。有些电池长时间放电后需长时间补充能量,则临时需调高浮充电压0.3~0.5V,对一些频繁停电的基站需经常靠油机发电补充电,故需提高浮充电压0.2~0.6V和均充电压0.2~0.3V(不能超过极限高压),并经常去检查设备的状况,调节浮充电压和均充电压。实际负载大小对蓄电池后备时间的影响蓄电池的标称容量是以10小时率容量为标准的。在实际运行中,蓄电池能够放出的容量是与负载电流的大小有关的。当放电电流增大时,化学反应速度加快,生成的覆盖在极板表面,堵塞孔隙的速度也越快,导致极板内层大量的活性物质不能参与反应,蓄电池的实际输出容量减小,同时,电解液密度迅速下降,导致蓄电池的端电压也迅速下降,因而缩短了放电时间。放电电流越大,这种“堵塞”效果越明显,蓄电池的实际容量越小,允许的放电时间就越短,放电终止电压也越低。蓄电池的实际容量和放电终止电压与放电电流的关系参考下表。小时放电率电池额定容量百分数(%)放电电流(10小时率电流倍数)终止电压(V)0.54571.701555.141.752613.0551.803752.51.8047921.80583.31.661.80687.61.461.80791.71.311.807.5931.241.80894.41.181.80997.41.081.801010011.80201100.551.85蓄电池的实际容量与放电率有关,而实际通信负载几乎可以为任何值,故蓄电池的实际后备时间不能简单地按照容量的定义以标称容量除以电流来求得,那么怎样确定蓄电池的实际后备时间呢?一般来说有以下3种方法:通过恒电流放电数据查表例如,电池组容量为2000Ah,整流器输出电流为800A,平均放电电流为53.5*800/45.6=939A其中,平均放电电流的计算原则为:按系统放电最不利情况即恒功率,平均放电电压按1.9V考虑,则平均放电电流=(系统直流电流×53.5)/45.6通过恒功率放电数据查表例如,电池组容量为2000Ah,整流器输出电流为800A,每只电池功率为53.5*800/24=1783W,查表得蓄电池后备时间约为1.3小时。经验公式计算以下公式可用于估算蓄电池的后备时间:Q≥IT/η[1+α(t-25)]式中:Q——蓄电池容量(AH);I——负荷电流(A)(恒电流,即按照(一)中平均放电电流取值。)T——放电小时数(h),见下表;η——放电容量系数,见下表;t——实际电池所在地的环境温度数值。α——电池温度系数,当放电率≥10时,取α=0.006;当10>放电率≥1时,取α=0.008;当放电率<1时,取α=0.01。电池放电容量系数(η)表电池放电小时数(h)0.512346810≥20放电终止电压(V)1.701.751.751.801.801.801.801.801.801.80≥1.85放电容量系数0.450.40.550.450.610.750.790.880.941.001.00例如,电池组容量为2000Ah,整流器输出电流为800A,平均放电电流为939A,取η为0.45~0.55之间的某个值,验算对应的放电时间为1.3小时左右。考虑到蓄电池使用后期容量下降(维护规程规定实际容量小于80%标称容量可以更换),所以实际计算蓄电池容量取80%标称容量。
蓄电池的维护管理开关电源蓄电池管理参数设置在第一、二部分中提到的蓄电池的种种特性,例如充电限流值、均充周期与时长、过放电控制、温度特性等等,是通过开关电源监控模块的电池管理功能来实现控制的。以下对开关电源蓄电池管理功能各参数的定义及设置要求做一说明参数类别参数名称参数定义参数设置要求基本参数电池组数单套开关电源系统配置的蓄电池组数,以48V电源系统为例,若配置2V单体电池,由24颗单体为一组电池;若配置12V单体电池,则4颗单体为一组电池。目前基站电源一般配置2组电池。中达开关电源此项参数设置与其电池电流侦测方式有关,若分别侦测2组电池的电流,则电池组数设为2组,若侦测2组电池的总电流,则电池组数设为1组。2向厂家询问是设置为“1”或是“2”系统管理方式自动:监控模块对系统进行管理。
手动:用户可手动控制系统。此方式下,监控模块仍自动计算电池均充时间保护和容量。当发生直流欠压告警时,该参数自动改为“自动”自动标称电池容量艾默生:单组电池容量,用户应按实际电池配置情况设置。中达:该项参数需要核对蓄电池实际配置来设定。同时与开关电源的电池电流侦测方式有关,若分别侦测2组电池的电流,则标称电池容量设为1组电池的标称额定容量,若侦测2组电池的总电流,则标称电池容量设为2组电池标称额定容量的和。400Ah向厂家询问是设置单组容量还是2组容量充电管理参数浮充电压浮充状态下整流模块的输出电压53.5V充电过流点如果充电电流大于“过流点”设定值,监控模块将产生电池充电过流告警。0.3充电限流点电池充电电流最大值。一般设置为单组蓄电池容量的10~25%0.1根据电池及市电情况设定是否需要均充一般都需要均充是均充电压均充状态下整流模块的输出电压,必须大于浮充电压值56.4V均充保护时间在均充过程中,当均充时间达到“均充保护时间”设定值时,监控模块将强制将电源系统转为浮充,确保系统安全1080min是否定时均充是定时均充周期“定时均充周期”指两次定时均充之间的间隔时间。电池的充电电压为“均充电压”的设定值,充电时间为“定时均充时间”设定值2160h一般设置为3个月。实际应根据电池及市电情况设定,详见2.5。(复电均充)转均充容量比该项参数为市电中断后,电池放电,来电后是否启动均充的一个判断值。比如停电后,电池放电标称容量的15%以上,则来电后启动均充,若低于15%,则来电后不启动均充,直接浮充。(艾默生与中达电源比值设置稍有不同,艾默生电源的该项设置值为蓄电池剩余容量与标称容量之比,中达指蓄电池放电容量与标称容量之比)80%(即放电20%)根据电池及市电情况设定,详见2.5。(复电均充)转均充参考电流开关电源具有智能型均浮充转换控制,当停电复电后,开关电源先以浮充电压给电池充电,并非马上以均充电压充电,当充电电流达到某个参考值时,再转均充充电,这样可防止停电复电后马上用均充电压(高电压)充电对电池造成伤害。一般用负载电流的倍数表示。0.06(即0.06倍C10)稳流均充时间在系统处于均充状态下,如果充电电流小到“稳流均充电流”设定值后,再经过“稳流均充时间”设定的一段时间后,系统自动转入浮充状态。180min稳流均充电流0.01(0.01倍C10)低电压电池保护和负载下电参数下电控制允许基站电源可接入两路下电控制,即一次下电和二次下电,需要加装低电压隔离控制器,如果配置了相应的硬件后,需要在监控模块中开启相应的下电控制功能,系统才能对相应的控制器进行控制。是下电控制方式按设定电压或按预定时间设定为按电压或按时间按电压下电控制条件,电压值根据基站、市电、路程、保护需求等情况设置负载下电电压按电压下电控制条件,电压值根据基站、市电、路程、保障需求等情况设置,实际下电值可根据实际要求调整。但电池保护电压不得低于1.80V/单体,一般建议设为1.85V/单体。按实际需求电池保护电压44.5V负载下电时间按时间下电控制条件,时间值根据基站、市电、路程、保障需求等情况设置,实际下电值可根据实际要求调整300min按时间下电控制条件,根据保护需求设置电池保护时间600min温度补偿系数温补允许此项参数根据蓄电池要求设定,一般来说,蓄电池的浮充电压值是以某个基准温度(25度)来设置的,当温度超过此基准温度,需要按一定比例调高或调低浮充电压,以保证电池性能。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开启”和“关闭”。有些品牌开关电源的温度探头为标配,有些品牌为选配。需要向厂家了解,有标配的尽量用起来。是温补系数蓄电池温度补偿,是指以25℃时系统的浮充电压值为基准,每上升1℃就下调一次系统浮充电压值,下调值为设定的系数值;反之,每下降72mV/℃·组温补中心点25电池过温点蓄电池一般的使用温度范围为0-40度,若使用环境温度过高,将降低电池使用寿命,导致电池容量下降,所以设定电池温度过温告警点,当电池温度高于此值时,系统发出告警,提醒人员现场检查处理。50电池测试参数测试中止电压此参数用于电池在线测试。通过降低整流模块输出电压,让开关电源系统负载同时由整流模块和蓄电池提供,且保证蓄电池放电的电流为恒定值,这样可在线测试蓄电池的容量。当电池电压达到“测试终止电压”设定值或放电时间达到“测试终止时间”设定值,监控模块终止电池测试。45.1V电池测试结束条件,启动电池测试后有作用测试中止时间120min实际使用中,各品牌开关电源的上述参数定义不完全相同,但都要包含上述功能,读者可举一反三。推荐开关电源蓄电池管理参数的基本设计原则(双登)日常维护作业要求按照《维护规程》的规定,蓄电池日常维护的要求如下:作业内容干线、2.5G节点站基站周期全面清洁√√月环境温度√√月检查连接处有无松动、腐蚀现象√√月检查电池壳体有无渗漏和变形√√月检查极柱、安全阀周围是否有酸液溢出√√月浮充电压测量√√月电导检测√月15分钟放电√季均衡充电√√(或根据使用情况按需进行)季检查连接条、电缆接头螺钉紧固√√季容量试验√按需进行年连接压降√按需进行年常见故障处理故障现象处理方法漏液联系供应商更换破损供应商更换外观异常请供应商协助处理温度过高充电电流过大或电池已损坏更换故障电池电池组接地检测绝缘电阻或更换漏液电池要特别注意:有充分的维护实例可以表明,基站中蓄电池组后备时间缩短,其各单体性能的下降不是同一幅度的,而是少数几只单体性能下降特别厉害(甚至短路或开路),只要更换这少数几只故障单体,蓄电池的后备时间就能够大幅度提升。所以,应先通过容量试验查找和更换这少数几只故障电池,避免盲目更换整组电池,造成资源浪费。使用三个阶段的维护要求和维护工作中容易忽略问题及安全性问题。
蓄电池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开关电源二次下电管理所谓二次下电,是指在基站直流供电系统中,在蓄电池放电的情况下,使基站设备等大电流负载先脱离供电系统,保证蓄电池有足够的剩余容量来保障传输等重要负载供电,称为一次下电或先脱离;在蓄电池放电终了时,为避免过放,再使剩余的负载全部脱离供电系统以保护电池,称为二次下电或后脱离。二次下电管理,是基站动力设备维护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维护效率、节约维护资源、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从二次下电的定义可以看出,二次下电管理包括以下几个互相制约的因素:为了保证基站对话务量的吸收,一次下电电压点设置应尽可能低。为了尽量长时间的保证传输等重要设备供电,一次下电电压点设置应尽可能高,二次下电电压点设置应尽可能低。为了保护蓄电池,二次下电电压点设置不能过低。实际中一、二次下电电压点设置,要综合考虑以上三个因素的平衡效果,必须在对本文前述蓄电池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依据多个现场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包括蓄电池后备时间、负载大小、基站发电管理要求、基站发电路程时间等,以下给出一种思路。下电电压设置基本要求一次下电电压设置原则以保障传输设备有足够的电池供电时间为最终目的,充分延长基站供电时间。即在保障传输供电的前提下,一次下电电压应尽可能低。二次下电电压设置原则因为传输设备电流相对蓄电池容量来说一般很小,大多数不高于10A,为避免蓄电池过放,蓄电池应该设置较高的终止电压,一般为1.85V/单体,则二次下电电压为44.5V。若此时传输供电保障时间不足的,则优先考虑提高一次下电电压。若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一次电压设置不宜太高的,则降低二次下电电压以满足传输保障时间,但不能低于43.2V(1.80V/单体)。这些原因主要包括:基站保障要求高,不能过早切除;蓄电池质量下降,实际容量不足。实际设置指导办法首先根据基站以及传输电流确定二次下电电压,为保护蓄电池,可先设置为44.5V。根据传输负载电流和二次下电保障需求时间,确定传输负载单独供电所需要的电池容量。基站使用的电池容量=蓄电池实际容量—传输单独供电所需容量,结合基站电源的输出电流(基站电流与传输电流之和)以及蓄电池实际容量,可确定基站小时放电率。根据蓄电池实际容量、基站小时放电率以及基站用蓄电池容量,确定一次下电保障时间。确定一次下电保障时间后,通过查蓄电池放电曲线可得一次下电电压值。典型蓄电池放电曲线可见下图:判断设定的一、二次下电电压值的合理性,如不合理或不满足维护需求则进行校正。将设定的一、二次电压值在实际停电中观察,并进行校正。注意事项开关电源出厂时下电电压值已经有一预设值,而基站工程施工中不太可能按照维护的需求去改变这个预设值,所以在维护交接后,维护部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对预设值进行调整。二次下电保障时间,以基站发电管理规定可以不发电的最长时段保持传输不中断为准(约12小时)。最短不得低于发电路程时间,遇到洪灾等自然灾害而道路阻断不能及时发电的,可按需调整。蓄电池容量等效实际使用中,蓄电池实际容量与额定容量相比总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了便于根据放电率计算放电时间,采取将蓄电池的实际容量折算为与实际容量相等的额定容量的方法。例如,额定容量为500AH的蓄电池,经过几年使用后,实际容量只有400AH。为了便于分析该组电池的放电特性,可近似用额定容量400AH新电池的放电特性曲线来做分析。蓄电池专业厂家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额定容量为500Ah的蓄电池以50A放电只能放出8小时,即实际容量400Ah,那么如果以40A放电,其放电容量肯定会超过400Ah,即放电特性优于额定容量为400AH的蓄电池。以下是某蓄电池厂家提供的,额定容量为500AH的蓄电池在实际容量为100%、90%和80%的情况下的放电数据(放电电流都为10小时率50A)。100%90%80%时间(h)电压(V)时间(h)电压(V)时间(h)电压(V)0.002.150.002.150.002.151.002.1021.002.11.002.0992.002.0812.002.0812.002.083.002.0623.002.0613.002.064.002.0414.002.0394.002.0375.002.0215.002.0195.002.0176.001.9996.001.9956.001.9877.001.9757.001.9667.001.9468.001.9478.001.9278.001.8789.001.919.001.8678.271.84910.001.8569.281.83910.331.827从上表可以看出,80%容量时放电终了为8.27小时。而额定容量为400AH的新蓄电池以50A放电终了为8小时。所以,以400AH新电池来代替80%容量电池误差是3%~5%。上述蓄电池容量下降的90%、80%等数字,是指蓄电池整体性能下降,而不包括3.3中提到的单体故障。对于单体故障的,必须更换故障单体后再做上述等效。在对蓄电池后备时间估算时,对于等效后的蓄电池容量,可以根据放电电流与十小时率电流的比例关系来确定放电小时率。一次下电电压的设置请务必重视市场方面对基站保障时间的需求,避免造成投诉。若蓄电池实际容量已经下降得非常低,如那些使用年限长、后备时间为3小时以下的,则蓄电池几乎没有保护的必要,可将二次下电电压值设置为1.80V/单体,甚至更低些,例如为1.75V或1.70V。实际设置举例为了进一步说明下电电压设置方法,以10个实际基站的数据进行说明,见下表:表1二次下电设置实例基站名称东门(扶绥)象州水晶象州中平博白亚山罗锦浦北张黄平果果化地区南宁柳州柳州玉林桂林北海百色直流负载开关电源输出电流(A)68262852386215其中基站负载大小(A)50232650356110其中传输负载大小(A)18322315蓄电池标称容量(AH)300200500300300500200投产时间2005200320092008200820072006实际容量240100450250240400170发电路程时间(分钟)1201501503040100100设置方法传输保障需求时间(小时)12121212121212二次下电电压44.544.544.544.544.544.544.5传输容量(AH)216362424361260基站用蓄电池容量264164876476444788280基站小时放电率(按照等效新电池计算)6.57259.5151623基站保障时间(小时)3.65.724.3913.915.818.9一次下电电压4846.845.844.645.644.646.5二次下电电压(调整值)44.544.545.644.544.544.545.6一次下电电压(调整值)4746.846.845.645.645.646.5对表1结果的进一步分析:(1)“东门(扶绥)”站点得出的一次下电电压为48V,基站保障时间只有3.6小时,这时可以适当降低一次下电电压值,以达到延长基站保障时长的目的,经过调整我们将一、二次下电电压分别设为47V、44.5V,这样可延长2小时的基站保障时间。(2)“象州水晶”、“罗锦”两个站点得出的一、二次下电电压符合实际要求。(3)“象州中平”站点得出的一次下电电压为45.8V,单体电压为1.91V,此时基站约可以保障24.3小时,但此时蓄电池小电流放电时间过长,我们可将一次下电电压提高至46.8V(单体1.95V),调整后基站保障时长约为20小时,同时将二次下电电压调整为45.6V(单体1.9V)或更高,防止电池过放电。(4)“博白亚山”、“浦北张黄”两个站点得出的一次下电电压均为44.6V,接近原先设置的二次下电电压值44.5V,此时应结合基站放电小时率以及基站保障时间等条件,适当提高一次下电电压值以延长传输保障时间。(5)“平果果化”站点得出的一次下电电压为46.5V(单体1.94V),基站保障时间约为18.9V,满足要求,为了保护蓄电池可将二次下电电压提高为45.6V(单体1.9V)。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3.1中,下电方式有“按电压”和“按时间”2种,其中“按电压”方式平时维护工作中使用较多。“按时间”方式,是指放电时间到达一、二次下电设置时间,就分别断开基站和传输供电。采用“按时间”方式设置时,要充分了解该蓄电池组的运行维护情况,并且还要求具有较好的市电供电状态,频繁停电的基站建议不采用该方式设置。如果采用“按时间”方式设置,第一次停电蓄电池供电较长时间,经过较短的复电均充后再一次停电,蓄电池在未充满电的情况下又放电,则基站或者传输就会在毫无预料并且不可控的情况下由于电池终止放电而中断。故请大家熟悉“按时间”下电的概念,建议只在特殊情况下考虑使用。基站蓄电池常见故障的判断与维护电池的失效模式及其原因电池的正极板软化电池的正极板是由板栅和活性物质组成的,其中活性物质的有效成分就是氧化铅.放电的时候氧化铅转为硫酸铅,充电的时候硫酸铅转为氧化铅.氧化铅是由α氧化铅和β氧化铅组成的,在2种氧化铅中以其中α氧化铅荷电能力小但是体积大,比为β氧化铅坚硬,主要起支撑作用;β氧化铅恰好相反,荷电能力大但是体积小,比为β氧化铅软,主要起荷电作用.α氧化铅是在碱性环境中生成的,在电池内部一旦出现参与放电以后,在充电只能够生产β氧化铅.正极板的活性物质是多孔结构的,就与电解液——硫酸的接触面积来说,多孔结构是平面的数十倍.如果α氧化铅参与放电以后,重新充电以后只能够生成β氧化铅,这样就失去了支撑,不仅仅会产生正极板活性物质脱落,而且脱落的活性物质还会堵塞正极板的微孔,导致正极板参与反应的真实面积下降,形成电池容量的下降.后备电源的电池使用年限要求比较严格,对电池的比容要求比较宽,因此后备电源使用的电池的后备电源的电池α氧化铅和β氧化铅比例比深循环的动力型电池大一些.为了减少α氧化铅参与放电,一般控制放电深度仅仅为40%.随着电池的使用时间的增加,电池的容量下降,新电池放电40%的电量,对于旧电池来说必然上超过40%的,所以旧电池就相当于放电深度深,电池的正极板软化也会被加速.所以,电池的容量寿命曲线的后期下降速率远远高于中期.电池容量越小,放电深度越深,α氧化铅损失也越多,正极板软化也越严重,导致电池容量下降越快,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电池的放电深度需要严格控制.实现这个控制的是靠基站的电源管理系统的国内和设置.目前控制电池放电深度的主要标准还是一次放电量和放电电压.这样,尽可能避免在应急的时候强制放电,而应该按照放电量来增加电池的容量。电池的正极板腐蚀正极板的板栅中的铅在充电过程中或被氧化为氧化铅,并且不能够再还原为铅,形成正极板腐蚀.而氧化铅的体积比铅的体积大,形成体积线性增加变形,使正极板活性物质与板栅脱离,导致正极板失效.而过充电会严重加速正极板腐蚀.我们一般以为不会产生过充电状态.实际上,基站的浮充电压如果跟不上环境温度的上升而进行下降的补偿,过充电就产生了.如基站的空调不够或者损坏,电池的过充电也会产生.这样电池的正极板板栅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腐蚀速度.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正极板腐蚀也会比内地严重,这与电池的使用环境温度关系密切.电池的负极板硫化电池放电以后,负极板的铅转换为硫酸铅,如果不及时充电或者充电时间比较长,这些硫酸铅晶体就会逐步聚积而形成粗大的硫酸铅结晶,采用普通的充电方式是无法恢复的所以称为不可逆硫酸铅盐化,简称硫化.在折合单格电压为2.25V的浮充状态下,电池基本充满电需要一周的时间,完全充满电需要28天的时间,其间电池就处于欠充电状态.在电池放电以后的12小时,就可以发现产生粗大的硫酸铅结晶.在发生电荒的地区,电池的硫化相当严重.在一般浮充状态下使用,随着日夜环境温度的变化,硫酸铅结晶也会聚积而形成粗大硫酸铅结晶而导致硫化.在冬季环境温度比较低的时候,电池的浮充电压应该相应的提升,如果浮充电设备没有依据室温相应的调解上升,电池欠充电就会产生,电池硫化也就产生了.失水的电池相当于电解液的硫酸浓度上升,也形成了加速电池硫化的条件.较快速的充电可以抑制电池的硫化,基站的充电电流相对都比较小,所以硫化程度比充电电流大的电池严重.另外,浮充电压纹波越小,浮充电流的扰动越小,也形成了电池硫化的条件.采用低锑合金的正极板的电池,浮充电压比较低,也比其它铅钙锡铝合金电池更加容易出现硫化.从上面的硫化失效原因看看,很多电池的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电池组发生单体电池落后的时候,个别落后的单体电池处于欠充电状态,这样该电池比其它电池更加容易硫化.电池一旦出现硫化,靠单纯的浮充和均充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采取其它措施.目前消除密封电池硫化的方法有化学法和脉冲法.化学法虽然会较快的消除负极板硫化,但是其副作用——增加电池自放电会比较明显.这样会形成新的失效模式.所以,除了应急处理以外,没有任何电池制造商同意采用这种方法来修复电池.而脉冲修复硫化,属于无损修复,这是近年来所广泛提倡的方法.电池的失水电池充电达到单体电池2.35V(25℃)以后,就会进入正极板大量析氧状态,对于密封电池来说,负极板具备了氧复合能力.如果充电电流比较大,负极板的氧复合反应跟不上析氧的速度,气体会顶开排气阀而形成失水.如果充电电压达到2.42V(25℃),电池的负极板会析氢,而氢气不能够类似氧循环那样被正极板吸收,只能够增加电池气室的气压,最后会被排出气室而形成失水.电池具备负的温度特性,其析气也与温度特性一致.当电池温升以后,电池的析气电压也会下降,温升会导致电池容易析气失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夏季环境温度比较高,如果没有空调或者空调容量不足,会使电池失水增加.如果单体电池的浮充电压折合为2.25V,在30℃的时候,电池失水比25℃条件下增加一倍,在40℃条件下,电池失水是25℃的8倍左右,除非相应的降低浮充电压.如果电池的正极板含锑,随着锑的循环,部分的转移到负极板上面.由于氢离子在锑还原的超电势约低200mV,于是负极板锑的积累会导致电池的充电电压降低,充电的大部分电流用来做水分解而形成失水.所以,我们认为在大型固定型电池中应该逐步淘汰低锑正极板的电池.另外,对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铅钙锡铝正极板的含量.电池的热失控电池在均充状态时,充电电压会达到折合单格2.4V,这个电压超过了电池正极板大量析氧的电压,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中,大量析氧电压会下降,这样产生的析氧量会大幅度的增加.而正极板产生的氧气在负极板会被吸收,吸收氧气是明显的放热反应,电池的温度会提升.如果电池已经出现失水,玻璃纤维隔板的无酸孔隙增加,会加速负极板吸收氧气,产生的热量会更多,电池温升也更高.而电池的温升也会加速正极板析氧,形成恶性循环——热失控.在热失控状态下,析氧量增加,电池内的气压增加,当达到塑料电池外壳的玻璃点温度的时候,电池开始鼓胀变型,这种变型除了影响电池内部的机械结构以外,还会形成电池漏气,而导致更加严重的失水漏酸.尽管电池热失控现象发生的不多,但是一旦发生热失控,电池的寿命会迅速提前结束.电池的不均衡新电池的容量、开路电压和内阻应该进行严格的配组.所以新电池一般离散性比较小.随着电池使用,电池在制造工艺中必然存在的微小差距会被扩大.如电池开阀压的区别,会导致电池失水不同.失水多的电池相当于电池的硫酸比重提升,导致电池开路电压增加,也是该单体电池的充电电压相当于其它电池电压高,而在串联电池组中的其它电池分配的电压就会下降,形成其它电池的欠充电.欠充电的电池内阻会增加,放电的时候电池电压会更低,充电电压跟不上,导致电池电压高的更高,低的更低.电池正极板软化的差异随着充放电也会被扩大.当电池正极板发生软化的时候,脱落的活性物质会堵塞一部分微孔,正极板上单位面积的电流密度会增加,而增加电流密度的反应部分的充放电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更加厉害,导致正极板软化被加速,这样就形成的容量落后的电池更加落后.电池的负极板发生硫化,放电电流的密度也会增加,相当于增加了放电深度,硫酸铅结晶会比较集中在放电部位,形成较大的硫酸铅结晶.硫酸铅结晶体积越大,其吸附能力也相对增加,导致硫化更加严重.而硫化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也相当于增加了放电深度,硫化也更加严重.所以,电池容量的下降也会形成恶性循环.从电池的寿命容量曲线看,电池的容量总体上是逐步加速的.凡是电池出现不均衡,总是加速的.对于电池的不均衡,目前唯一的充电方式是采用“均充”,其愿望是对充满电的电池实现增加电池的副反应,把欠充电的电池充满电.但是,实际上,这个作用不足以恢复电池的均衡.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是采用单体电池的补足充电.可是一般基站和修复队伍都不具备这个设备条件.电池的早期容量损失(PCL)是指电池初期进行容量循环时,每经过一次充放电循环,容量下降明显。早期容量损失常容易在如下条件发生:1、不适宜的循环条件,诸如连续高速率放电,深放电,充电开始时低的电流密度;2、缺乏特殊添加剂如Sb,Sn等;3、低速率放电时高的活性物质利用率,电解液高度过剩,极板过薄等;4、活性物质密度过低,装配压力过低等。短路蓄电池的短路指蓄电池内部正负极群相连。蓄电池短路现象:开路电压低,闭路电压(放电)很快达到终止电压。大电流放电时,端电压迅速下降到零。开路时,电解液密度很低,在低温环境中电解液会出现结冰现象。充电时,电压上升很慢,始终保持低值(有时降为零)。充电时,电解液温度上升很高、很快。充电时,电解液密度上升很慢或几乎无变化。充电时不冒气泡或冒气出现很晚。造成蓄电池内部短路的原因隔板质量不好或缺损,使极板活性物质穿过,致使正、负极板虚接触或直接接触。隔板窜位致使正负极板相连。极板上活性物质膨胀脱落,因脱落的活性物质沉积过多,致使正、负极板下部边缘或侧面边缘与沉积物相互接触而造成正负极相连。导电物体落入电池内造成正、负极板相连。焊接极群时形成的“铅流”未除尽,或装配时有“铅豆”在正负极板间存在,在充放电过程中损坏隔板造成正负极板相连。蓄电池反极蓄电池反极是指在一组电池放电时,某个电池已放电至零后仍放电,而其他电池对它进行反向充电的情况。如果发觉整组电压下降很快,应检查电池是否有反极现象,它的危害为一只反极损失4V。如果放电时发现压降过大、下降过快,电池压降超过1V以上,则应检查电池电压,除蓄电池反极以外,是否还有个别电池电压滞后,连接处是否有松动,连接处氧化是否严重,并进行纠正、排除蓄电池硫化故障诊断及维护蓄电池产生硫化的主要原因根据蓄电池的双硫酸盐化论,蓄电池在每次放电后,正负极板的不同活性物质均转变为硫酸铅,充电后各自还原回不同的活性物质。蓄电池产生双硫酸盐化的主要原因:1.经常过放电、小电流深放电、低温大电流放电、2.补充电不及时、充电不充足、酸液密度过高、3.电池内部缺水、长期搁置时,极板表面的硫酸铅堆积过量且在电解液中溶解,呈饱和状态,这些硫酸铅微粒在温度、酸浓度的波动下,重新结晶析出在极板表面。由于多晶体系倾向于减小其表面自由能的结果,重组析出后的结晶呈增大、增厚趋势。由于硫酸铅是难溶电解质,重组后的结晶体其比表面积减小,在电解液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降低。硫酸铅附着在极板表面和微孔中阻碍了电池的正常扩散反映,且硫酸铅电导不良阻值大,致使电池在正常的充电中欧姆极化、浓差极化增大,充电接受率降低,在活性物质尚未充分转化时已达极化电压产生水分解,电池迅速升温使充电不能继续下去进而活性物质转化不完全,因而成为容量降低和寿命缩短的原因。蓄电池产生硫化故障现象1、正常放电时,个别电池容量明显低于其它多数电池30%2、充电电压上升很快,可达2.8v以上,放电短时间就下降至1.8v以下;而液体温度上升很快,蓄电池外壳发烫,则为蓄电池极板硫化。3、蓄电池经常在电量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特别是在当电压下降到1.7v以下时,仍以较大的电流放电;4、使用过的蓄电池长期不用而又维护不当,没有定期进行充电5、经常过放,使pbso4深入活性物质内部,极板变硬,堵塞活性物质空隙,使正常充电反应难以进行,只进行水的分解;6、在电解液温度高于45℃的情况下,仍继续使用蓄电池。
7、蓄电池组硫化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充电维护参数设置方法1、开关电源蓄电池组初期硫化故障充电维护参数设置方法:浮充电压充电管理模块浮充电压是根据电池厂家要求设定的,阀控电池一般在53.5~54.5之间。对于如负载电流为20~60A,300aH-500ah浮充电压设置方法为24h自放电量及充放电效率,故常年温度在~20℃~35℃之间,室内一般在0℃~45℃之间变化.故需比平常提高浮充电压0.5均充电压充电管理模块均充电压是根据电池厂家要求设定的,阀控电池一般在56~56.4之间。对于如负载电流为20~60A,300aH-500ah均充电压的设定要求是56.4v,需对均充电压定期调整,均充电压提高0.1~0.3V.将原来的56v调整为56.5v周期均衡充电管理模块一般为在线运行一年内并定期作容量试验可设置为60天,调整为30天对蓄电池组进行—次均充电,蓄电池经过治疗性去硫化后要及时更改为正常值。定期均衡充电时间管理模块一般为在线运行三年内并定期作容量试验蓄电池良好可设置为10~12小时,蓄电池组已出现落后电池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在对均充电压由原来56v调整56.4v,仍可设定为10~12小时。衡压充电转浮充方式参考电流管理模块一般为在线运行二年内并定期作容量试验,蓄电池良好可设置为9A。蓄电池组已出现落后电池的,可设定为6A。衡压均充电转浮充电时间管理模块一般为在线运行三年内并定期作容量试验蓄电池良好可设置为3h,蓄电池组已出现落后电池可设定为5h。浮充转均充电池容量判断管理模块在线运行二年内并定期作容量试验蓄电池良好可设置为85%。蓄电池组已出现落后电池,可设定为95%。浮充转均充判断电池电压管理模块运行1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可设定为48.30V,运行2~4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可设定为50V.浮充转均充判断放电时间管理模块运行3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可设定为0.5小时,蓄电池组已出现落后电池运行4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可设定为1小时蓄电池均充充电效率管理模块运行2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可设定为110%,运行3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可设定为90%。实际工作中还应考虑氧循环的需要及蓄电池放电次数,最大充电电流不能大于20h率充电电流的1.6倍及10h率充电电流的1.2倍。蓄电池均充充电过流点管理模块运行1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可设定为0.26C,运行2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可设定为0.20C蓄电池均充充电限流点管理模块充电电流以理论计算满足自放电补偿电量需要浮充电流以42mA/100Ah。运行2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可设定为0.16C,蓄电池组已出现落后电池,运行3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可设定为0.14C开关电源在线蓄电池自动放电测试模块运行1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开关电源自动放电测试每半年进行一次测试,具体的参数调整方法如下.负载电流20-50A.放电时间5小时.整流模块放电终止电压调整48.5v运行2年以上的蓄电池组开关电源自动放电测试每3个月进行一次测试,具体的参数调整方法如下.负载电流20-50A.放电时间3小时.整流模块放电终止电压调整49v.均浮充电压不同环境温度电压调整模块在25℃时电压值为2.35±0.02V,充电时间在16~20小时左右。如果不在标准温度时应修正其充电电压,只有在蓄电池充足电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核对容量试验,即初次容量按95%核对,对于放电容量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应依据公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酸性护理测试题及答案
- 测试面试题及答案
- 逻辑基本规律试题及答案
- 医学文化课件图片底版
- 运通公司面试题及答案
- 桥梁施工技术试题及答案
- 仪器代加工合同范例
- 职高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app研发合同范例
- 劳务开挖机合同范例
- 青年纪律教育课件:共青团纪律条例解读与实践
- 2025鄂尔多斯准格尔旗事业单位引进40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银行领导力培养试题及答案
- 中医养生馆运营方案中医养生馆策划书
- 医疗社工笔试题及答案
- 新时期统战知识课件
- 小学生眼保健操视频课件
- 西藏参工参建管理制度
- 2024银行春招招聘面试问答试题及答案
- 机械系统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 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方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