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_第1页
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_第2页
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_第3页
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_第4页
晚清时期中外贸易的个案分析-以香港转口贸易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辑。[提要]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对外贸易枢纽由广州逐渐北移至上海。在中国沿海唯一能与上海争雄的口岸只有香港,这得益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宽泛的贸易辐射面。本文力图在把握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外贸易历史大环境的基础上,复原两广地区、西南地区、闽浙台地区、上海及长江流域、环渤海地区与香港之间贸易关系的演进,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关键词]香港晚清时期转口贸易晚清时期香港对华转口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在中外贸易中居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所及自华南沿海至北方环渤海地区均有表现。以往限于研究资料的不足,除一些有关香港历史及经济史的著作曾简要提及这一问题外①,缺少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著述,20世纪出版的4部香港史资料集对此问题提供的研究线索均较零散②。本文拟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中的贸易统计为依据,并辅以其它资料,力图阐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③,国内主要通商口岸与香港之间贸易关系的演进,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及香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如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840-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受记录格式的限制,此书所载1869年以前的统计数据有欠完整,1904年以后则将香港与外国合并统计,目前均难以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故本文研究时段仅限于1869-1904年。下文所引该书页码均为复式页码,先卷后页。一从西方科技进步的视角看晚清时期香港转口贸易的时代环境本文研究所涵盖的时段,尤其是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面貌,继而给东西方贸易带来革命性转变。首先是钢、镍、铝等以往比较稀有贵重的金属材料大批量的用于工业生产,显著提升了生产力的规模。接着便是电力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在提供光、热、动力等方面获得广泛运用。化学工业尤其是石油工业的兴起使美、德两国作为新兴强国崛起在世界舞台上。而医药、卫生、营养诸领域的各项创新则为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创造了条件。如巴氏灭菌原理使消毒牛奶和食品罐头的长途运输成为可能。与这些技术革新相配套的是铁路干线系统的建成、大吨位汽船应用于远洋航海以及冷藏技术的完善等。①所有这些科技进步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东西方贸易向更广的领域深入推进创造了条件,全球经济一体化初露端倪,而晚清时期中外贸易就是在这样一种变局中兴起的。自《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取代原先广州一口贸易的格局,到《天津条约》继续增开口岸对外通商之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对外贸易枢纽由广州逐渐北移至上海,并次第兴起了一批区域性的外贸中心口岸。其中,上海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居有枢纽地位,而其它口岸的贸易额均相形见绌。在中国沿海唯一能与上海争雄的口岸只有香港,香港不仅是中国沿海的贸易中转站,其转口贸易的辐射范围还远及美洲、欧洲、印度、南洋、日本等地,重要性不亚于上海。这首先得益于中外贸易兴起为殖民地香港创造的机遇,以及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实行的自由港政策。下文力图阐明香港通过转口贸易将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华南沿海纳入了世界贸易圈,促进了这些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兴起。二晚清时期(1869-1904)沪港两埠洋货转口贸易在中外贸易中的地位图1为晚清时期洋货进口额波动图,显示了对外贸易在若干阶段的波动趋势和特征,读者可据此对该时期洋货进口贸易的演进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1891年以前的几十年当中洋货年度进口额一直未突破2亿海关两,基本保持了缓慢增长的趋势;此后10年翻了一番,到1901年突破4亿海关两的大关,至1904年一直维持了比较快速的增长势头。值得注意的是图1所展示的上海与香港在全国洋货进口中发挥的转口作用,如果不计经上海转口运往其它通商口岸的货值,历年的洋货进口额就会有较大下滑,如图1第二条曲线所示;如果再将洋货经香港转口国内的份额去掉,那么历年的洋货进口额就所剩不多了,如图1第三条曲线所示。至此,读者可以对上海和香港在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的角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图2为晚清时期历年洋货进口额中经上海与香港转口的比例图。从中可以发现在这35年中,洋货经香港转口进入各通商口岸的比重在全国洋货进口总额的30%上下波动,1888年达到最高值38.2%,1903年达到最低值24.6%,基本以90年代中期为界,此前大多在。30%以上,此后有所降低。说明前期各口较少直接从外洋进口洋货,而是主要通过上海和香港这两个枢纽港口转口进货。后期情况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新辟口岸的增多,逐渐分流了一些主要港口的贸易额,另一方面主要口岸趋向于直接从外洋进货,对上海和香港的依赖性减弱了。表1显示了历年来洋货经香港转口内地的总额,可以看出转口额基本保持了不断增长的势头,前期(1887年以前)增速平稳,后期(1887年以后)增速加快,而且越来越快,考虑到后期洋货经香港转口的比重在逐渐下降,更能反映出中国对外贸易的总额实际上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种增长势头和与之同时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及殖民主义者商品侵略的加强密不可分,同时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香港的繁荣得益于同内地间密切的贸易往来,英国殖民主义者在香港实行的自由港政策不是造成香港繁荣的唯一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8-42页。三香港与东部沿海沿江四大区域及西南地区转口贸易结构分析本文拟选取1869(本文研究的起点时段)、1874(明确采用海关两作为统计标准)、1885(上海金融投机风潮基本结束,中法战争结束,贸易恢复正常)、1894(甲午战争尚未对中外贸易及国内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以及1904(本文研究的终点时段)5个大致以10年为间隔且中外贸易相对正常的年份为样本,以洋货经香港转口国内主要通商口岸为指标,考察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得出在5个不同时段与香港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的口岸排名(见表2)。总体而言,表现出上海称雄--华南为主--兼及北方的基本特征。⑦tradereport,1908年,1910年,梧州。载《中国旧海关史料》47-779,53-210页。⑧tradereport,1901年,1902年,1906年,1907年,1909年,梧州。decennialreport,1897-1901年,梧州,载《中国旧海关史料》34-137,36-169,43-688,45-724,50-142,154-289页。2.西南地区(云南、贵州)云南地处西南内陆,本身并无出海口岸,但它与越南、老挝、缅甸毗邻,向北还可进入四川等广阔的内陆市场。云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铅、锡、锌、煤、大理石、雌黄、辰砂、盐等种种矿藏,还有琥珀、翡翠等宝石矿①,矿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矿产品成为云南重要的出口商品。由于偏居内陆,云南到内地的交通极其不便,到达沿海港口的交通,向东经过广西或向南经过越南再转入香港,要比北上四川再经长江东下到上海的交通要便捷一些。因此,早在云南开埠以前,滇南一带与香港之间就存在着比较密切的贸易关系,经营对外贸易的各家商号将个旧的大锡用马帮由蒙自、广南驮运至广西百色,再由水路运至香港,然后从香港将棉花、百货等物品运回来;中法战争曾一度影响了贸易,但战争结束后,蛮耗至河内段的红河水路开通,经这一路线跑香港的商帮又兴盛起来②。原先作为云南商品出口主要通道之一的西江水路因匪患严重,到19世纪90年代前期已日渐衰微③。20世纪初法国殖民当局开始着手铺设滇越铁路,至1903年越段(海防至老开线)已经建成,随即由河口接筑滇段,至1910年修至昆明。这条铁路的修建使云南与外部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原先云南的货物运抵上海需四五十天,从广西至北海也要五十多天,而铁路建成后,云南至香港间的货物运输只要六七天,经香港转上海也只要9天,运输时间明显缩短,而运输量大大增长,外销商品的种类也日渐多样化了④。开埠之初,云南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仅个旧大锡在历年全省出口总值中就要占68%-93%。由于云南省内不具备精加工的能力,锡锭只有运往香港与马来锡掺和,改炼为精锡,才能销往世界市场。因此,云南大锡无论最后销售市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需先运往香港,香港成为云南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之一。以1891年为例,对香港贸易额占蒙自关对外贸易总额的85%⑤。进口货以棉纱、匹头、煤油、火柴、烟丝为主,上述诸项在1890年就占蒙自口岸进口额的99.77%,这些货物主要来自香港、印度、越南等地,其中香港约占一半左右⑥。蒙自与香港的贸易关系如此密切,以致滇帮"八大号"的泰来祥、东美和、正顺昌、朱恒泰、豫顺隆、应天号、万盛昌、顺成号都在香港设有分号,而云南当地大锡的价格竞由香港市场价格的涨落决定。作为云南另一派颇有影响的商业势力,广帮"八大号"不仅熟悉香港市场,还和外国资本有许多联系,如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华人买办梁子惠就是广帮的首脑人物⑦。除大锡外,思茅地区江城一带的茶叶经焙制后往往可存放几年,味道浓香不变,大多销往香港,并经香港转销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供华侨饮用⑧。晚清时期贵州经济发展依然迟滞不前,且本省没有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多假道邻省进行。根据邻省海关报告(主要是广西各口岸的报告)的记录,贵州对外贸易间接与香港发生联系,主要以本省鸦片交易经香港流人广西的棉纺织品,此外别无大宗交易。与云南相比,贵州对外贸易结构更显单一,也没有长途贩运商人大规模的运销活动,是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无铁路、无矿产、无华侨的内陆封闭贫瘠省份对外贸易极不发达的典型代表⑨。香港与贵州两地的贸易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只是使贵州市场有了一些舶来品的影子,再就是为了交易这些洋货而发展起来的鸦片种植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decennialreports,1889-1891年,蒙自,载《中国旧海关史料》152-674页。②杨枫:《建水县私营商业发展简史》,载《红河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③decennialreports,1892-1901年,蒙自,载《中国旧海关史料》154-452页。④董孟雄、郭亚非:《云南地区对外贸易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9、257页;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98页。⑤decennialreports,1889-1891年,蒙自,载《中国旧海关史料》152-667页。⑥《云南地区对外贸易史》,第46、91页。decennialreports,1892-1901年,蒙自,载《中国旧海关史料》154-457页。⑦decennialreports,1892-1901年,蒙自,载《中国旧海关史料》154卷,第458页;蒙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蒙自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第592页。⑧《云南地区对外贸易史》,第242页。⑨tradereport,1891年,1892年,1895年,北海,载《中国旧海关史料》17-606,19-104,23-608页;tradereport,1897年,1899年,1900年,1904年,梧州,载《中国旧海关史料》26-47,30-29,32-6,40-199页。3.上海及长江流域上海是近代经香港对华贸易额最大的口岸,这主要是因为上海的贸易涵盖面广,对内对外的辐射力均很强,各类市场发育完善①,最终促成并长期维持了上海在全国乃致在东亚地区的贸易中心地位。而香港就是在进出口贸易领域将上海与世界联系起来的重要中转站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特色贸易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上海洋货进口贸易素以英国所占比例最大,前期对港贸易不占重要地位,随着印度及其它英国殖民地对上海的贸易越来越多地经由香港转口②,70年代沪港之间的轮船航次明显增加了,1874年从英国属地进口的产品足有十分之一来自香港,1875年又进一步增加到五分之一③,到19世纪90年代,进口到上海洋货经香港转口的比例已仅次于英国本土来货,香港成为上海第二大洋货来源地④。两地的贸易额迅速增长,主要大宗贸易品如鸦片、棉纺织品、丝、茶占较大份额。但大部分是转口贸易,这从南洋庄的活动可窥豹一斑。大批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对国内各种农副土特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同时也把当地的农产品运往国内销售,而当时南洋和上海之间的直接班轮较少,大部分经由香港转口⑤。上海与香港就是这条双向贸易路线上最重要的两个点,上海是国内广大腹地各类出口土特产品和进口洋货的集散地,香港则是对土货进行精加工并分销南洋及将洋货转口国内的中转地。上海与香港间进出口的大宗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上海出口货有蔬菜、水果、花卉,这与上海郊区的大块土地在外国人的影响下开始种植卷心菜、花菜、洋葱等西式作物有关⑥,此外还有南北货、罐头食品、调味品、山地货等几个大类上万种商品⑦;上海自南洋进口的品种则有海味,柚木、柳安、红木、花梨木、洋松等各类木材,檀香、洋米、食糖、燕窝、胡椒、靛青、藤、栲树皮、苏方等,也包括锡等海峡一带出产的矿产品⑧。经营方式多为先由南洋侨商委托寄售,上海九八行在国内结付。香港则是这一系列交易环节不可或缺的中转枢纽。上海与香港只是各自广袤腹地与交易圈的两个端点,香港面向世界的交易圈上文已经提及,这里就上海对内转口贸易的辐射力,主要是对长江流域的进出口贸易的辐射力略作说明,以展示沪港两地端点贸易背后的依托。按从下游到上游逆江而上的顺序,依次对每个贸易结点(即主要沿江商埠)所传递的辐射力进行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张仲礼、沈祖炜:《近代上海市场发育的若干特点》,《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②《(英国)领事麦华陀1868年度上海港贸易报告》,载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69页。③《(英国)领事麦华陀1872、1873、1874、1875年度(上海)贸易报告》。载《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265、279、318、359、371页。④《(英国)领事哲美森1893、1895年度上海贸易和商业报告》,《总领事韩能1896年度上海贸易报告》,《代理总领事满思礼1897年度上海贸易报告》,载《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830、879、907、926页。⑤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58页。⑥decennialreports,1892-1901年,上海,载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44页;《(英国)副领事阿连壁1879年度上海贸易报告》,载《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547页。⑦《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上册),第463-464页。⑧《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上册),第164、421-441页;《(英国)领事麦华陀1869、1874年度上海贸易报告》,载《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195、334页。首先是运河枢纽镇江,1861年开埠。在津浦铁路建成以前,运河是江苏、山东以至直隶部分地区全流域贸易的运输动脉。镇江就像一个麻袋口,把沿岸贸易尽收囊中。然后是安徽芜湖,1877年开埠。芜湖的贸易网主要涵盖安徽省境内的池州、宁国、太平、安庆、庐州等府,六安州、和州以及江苏境内江宁府的部分地区。安徽全省的贸易额大部分经芜湖口岸进出口。接着是江西九江,1861年开埠。九江囊括了赣州以北赣江流域大宗物资的进出口业务,是江西对外贸易的集散市场。汉口是长江中游最大的集散市场,1861年开埠。湖北省内贸易沿长江汇集汉口,陕南地区通过汉水与汉口相连,京汉铁路修通后,北至直隶、山西、河南等北方广阔地带皆可南下与汉口交易,汉口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再往上到达岳州,1899年开埠。岳州的进出口贸易通过长沙的接力作用辐射全省,促使以往湖南省以湘潭、常德为中心的市场网络重新组合,北向长江的商路成为湖南进出口物资的主要通道。最后是四川的大门重庆,1891年正式开埠。随即就迅速跃居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货运中心。拥有沿江六省以及非沿江省份部分地区这样大范围的腹地为依托,上海自然成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①。4.北方环渤海地区(天津、营口、烟台)开埠以后,天津主要的贸易对象口岸是上海,日用品从上海进口的比例较大,而特种商品的来源地则以香港居多,因为这些商品常常是天津独需的,而其产地往往又远在欧洲、印度、南洋一带,远洋来船直航天津不能象在上海和福州那样容易获得足够的回程货因而难以获利②。故采取先运至香港后,转由经营中国沿海航运业务的轮船公司与其它北销商品混运北上,途经天津时卸货,再开往牛庄和烟台,以装载回程货物③。早期天津洋货进口结构比较单一,鸦片和棉纺织品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两种商品的产地远在印度和英国,必然有相当一部分要经香港转口输入。但随后贸易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镇压捻军、西北回民起义,清政府不惜花巨资从国外购买大批新式军火。早在1866年,即有大批加农炮、毛瑟枪、手枪及铜帽进口,另有通常来自英国之火药(概由上海与香港转口)进口量颇巨④。向清政府出售军火数额最大的国家是德国,大批取道伦敦、鹿特丹和安特卫普的德国商品以英国货、荷兰货和比利时货的名义运到了中国,海关统计的"香港"一栏包含了大量的德国商业,因为英国的这个殖民地是向中国输出军火的中心⑤。运抵香港的军火再转运到国内各地,其中转运到天津的比例很大。到1893年,军火的进口已位居天津当年进口货值的第一位⑥。机器和铁路设施的进口也有较大比重来自德国,大部分仍走与军火同样的路线进口到天津,反映出随着天津近代工业的兴起,商品的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而香港一直与天津保持着特货交易关系,是工业建设原料和特种军需品的供应地。豆货(大豆、豆饼、豆油)自营口开埠以来就一直是东北最大宗的出口货。在1907年大连开埠前,主要通过牛庄出口日本、海参崴,以及华南一带种植甘蔗的地区。据台湾学者研究,1870-1930年间,豆货占东北贸易总额的比例维持在65%-90%之间⑦。1870年前后,豆货贸易完全解禁,成为中外势力角逐的大宗出口货。不仅华中、华南一带的经济作物种植区需要豆货作为肥料,东南亚的甘蔗园也需要豆饼肥田。鉴于东南亚一带没有直通中国北方的航线,因此有一定份额需经香港转口⑧。此外,营口还是各种药材的大型集散市场,外国药品输入东北素由香港进口。营口当地的天福堂、魁记号、公裕号、宝安堂、公和栈等多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deeennialreport,1882-1891年,镇江,载《中国旧海关史料》152-305,308页;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64),1991年,第460页;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西省图书馆选编:《江西近代贸易史资料》,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7页;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1),1981年,第410-415页;周石山:《岳州与长沙自主开埠与湖南近代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2-149、160-163页;周勇、刘景修译编:《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页。②tradereports,1866年,天津,载吴弘明等译编:《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1865-1911)》(上),天津社会科学院内部资料,第43页。③tradereports,1873年,厦门,载厦门市志编纂委员会、《厦门海关志》编委会:《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鹭江出版社,1990年,第110页。④tradereports,1866年,天津,载《津海关年报档案汇编(1865-1911)》(上),第32页。⑤施丢克尔:《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第100页。⑥姚洪卓:《近代天津对外贸易(1861-1948)》,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⑦雷慧儿:《东北的豆货贸易(1907-1931)》,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7),台北:1981年,前言,第1页。⑧胡雪梅:《近代中国大豆出口贸易概述》,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第6-7页。药材批发商都在香港设有办庄,直接进口国内外药材,生意兴隆,吸引八方客商前来采购①。就山东的烟台和青岛两个口岸而言,由于青岛开埠晚,开埠后直接对外贸易的趋势较强,而烟台则在19世纪后期直至青岛开埠前一直是山东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门户,因此这里只以烟台为例进行探讨。烟台腹地出产多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其中豆货、丝及丝织品、粉条、草帽辫、花生及花生油、花边等都是大宗出口货,主要销往华中和华南市场,海外市场以南洋为主,出口英美等国也占一定比例,多经香港转口。大宗土货如粉条、药材、丝及丝织品等经香港转口国外市场的比例在40-70%之间。而鸦片、棉纱、匹头等来自欧美、印度的洋货有一定比例通过香港输往烟台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烟台更邻近另一远东转口港上海,因此香港并不是烟台最重要贸易对象③。5.闽浙台地区福建省对外贸易南北各有所侧重。对闽北而言,茶叶历来是出口的最大宗,除与英国和欧洲大陆有直航贸易外,出口美洲、澳大利亚、东南亚和印度的茶叶多经过香港转口④。福州周围农村生产的马铃薯也曾大批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⑤,证明福州也是香港市场上鲜货的来源地之一。同时,抵补茶叶出超的大批鸦片、棉制品大多经香港输入,本地商号在香港派有代理人,交易便捷⑥。早在1865年,定期航行于福州、厦门、汕头和香港之间的英国轮船就有6艘之多,这些轮船为外国商人载运鸦片和铅,这是外国商人进口的主要货物⑦。在粮食歉收的年份,大批大米以及美国面粉自香港源源运抵福州⑧。厦门港则由于输出的劳动力众多,其工业及贸易的兴起每受侨资及侨需的影响。时有瑞记公司,成立于1893年,年产各类罐头四千担,专销本地及南洋一带⑨。而香港就是这些内地土特产品输往南洋和世界其它华侨集中地区的中转站。由于邻近上海,晚清时期浙江省大宗进出口贸易主要通过上海中转,而香港与宁波等口岸的贸易也略具规模,是浙江省第二大洋货来源地,两地在糖等若干类特货贸易领域的关系比较密切⑩。除鸦片外,南方的糖、海峡殖民地(马来亚)的锡、南洋的米、檀香木、苏木、藤器、美洲花旗参等,经香港重转口输往浙江⑾。而浙江出产的棉花、火腿、烧酒、墨鱼、草席、花生油、明矾等大批运销香港,或经香港转往华南地区和海外华人聚居的社区⑿。除鸦片和糖以外,其它都不是大宗贸易,说明两地都不是对方最重要的贸易对象,但某几类杂货贸易的兴盛恰又反映出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张述远:《旧营口的中药业逡巡》。载《营口文史资料(第10辑)--营口港埠面面观》,第2卷,第6-7页。②刘素芬:《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1-15、28-29页。③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1859-1949)》,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7、33-34、43-44页。④tradereport,1865年,1867年,福州,载《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华艺出版社,1992年,第9、49页。⑤tradereport,1890年,1892年,1910年,福州,载《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第179、221、281页;decennialreport,1892-1901,福州,载《福建文史资料》第10辑,第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