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草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音乐-草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音乐-草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音乐-草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音乐-草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对歌曲《草原上》和《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演唱,能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美引申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2.能力目标:通过演唱歌曲,能感受到两首不同情绪的歌曲,并能在演唱中表达出歌曲的情绪情感。3.知识目标:围绕“msl”唱名的学习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认知,既达到听辨与唱准三个音的目的,又不断强化与巩固学生对这三个音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模唱歌谱的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学生体验蒙古民歌的特点。【教学难点】在演唱中能表达出歌曲不同的情绪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鸿雁》,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想象草原的画面。师:欢迎同学们走进美妙的音乐课堂,开启我们今天的音乐之旅,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音乐,你可以随着音乐身体律动,想象一下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呢?(播放音乐)生:我觉得有一种辽阔的感觉,像在草原。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老师将带领大家乘坐音乐列车开启草原之旅!设计意图:能通过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展开想象让学生走入情景。授课: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三个音分别是“msl”我们一起做手势唱一唱他的音高。考验你的小耳朵(播放旋律),听听“msl”出现了几次?生:2次师:你的小耳朵真灵敏,说明你听的很仔细。请看歌谱,伸出手做356的手势并根据音高感受旋律的变化。我们一起唱一遍。师:你们能猜到是哪首歌曲了吗?设计意图:熟悉歌谱,巩固“msl”音高,能从乐谱中听辨出来,并准确演唱。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呢?生:优美的、甜美的师:请你小声跟着音乐唱一唱歌曲。师:看看这首歌曲最长的音有几拍?生:四拍子师:我们在大草原上总是不由自主的拉长声音,这样可以感受到大草原的空气。所以我们在唱的时候要吸气拉长声音才能让草原那头的人们仿佛听到了我们的歌声。老师范唱一遍你们听。师:最后的音要唱的平稳一些。这样不但舒服,而且能表现出草原的辽阔。跟琴演唱一遍,注意长音要唱满。设计意图:处理歌曲中的长音,能让学生通过演唱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师:你们的歌声让老师感到那么辽阔那么美。接下来我们深入草原去走走,你们听,草原上来了一群小牧民。(教师按节奏歌词)师:刚刚老师拍腿的声音你能听出这像草原上什么动物的脚步声吗?生:马蹄声师:我们一起感受下,按节奏读读歌词。设计意图:根据节奏读歌词,巩固熟悉歌词,并能准确的熟悉歌曲节奏,为演唱歌曲抒发情绪做铺垫。师:小牧民看到你们的到来是怎样的的心情?生:喜悦的、开心、自豪师:小声跟着钢琴演唱一遍师:请同学们看这一句:草儿青青,羊儿肥,中有休止符和前倚音,我们在唱的时候要注意前倚音可以模仿羊的叫声。师:那你们觉得哪一句更能表现出小牧民神奇自豪的喜悦之情呢?生:小牧民的吆喝声师:小牧民赶得不是几只羊是几百只羊,所以我们要自豪起来唱。还有最后一句也表现出喜悦之情。那我们一起来试试,为了表现出自豪的吆喝声,我们可以举起手里的羊鞭试试,这样是不是更神奇。(完整的跟着钢琴演唱歌曲)设计意图:处理歌曲中的重难点句子,使学生能演唱出草原歌曲的特点。师:生活在草原上马是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这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动作大多来源于生活,比如骑马的动作就经常在蒙古族舞蹈中出现,大家看这个动作是硬肩,这个动作的由来是一个传统活动演变来的,你们猜?对摔跤,你们在看这个动作是在模仿什么?——挤奶!请你加上舞蹈动作,演唱歌曲。我相信你们个个都是非常神奇的小牧民设计意图:学会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为更好的演唱歌曲做辅助。师:两首歌曲唱完了,你能感受出《我是草原小牧民》和《草原上》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呢?生:《草原上》是甜美的,《我是草原小牧民》活泼欢快。师:出现不同的原因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请同学们看,你能猜出这两条节奏是哪首歌曲吗?请你对比下这两条节奏:《草原上》以四分音符呈现出了稍慢,且优美的情绪感觉。而《我是草原小牧民》是八分音符呈现出活泼欢快的感觉。所以你们发现了吗?节奏的变化使得歌曲的情绪不同。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并能体会到情绪不同的原因三、拓展:老师将本次草原之旅设为三个情境,请你根据歌曲的意境和情绪,分别为两首歌曲串联起三个环节,想一想每个环节更适合哪首歌曲呢?生:走进草原--《草原上》深入草原--《我是草原小牧民》离开草原--《草原上》师:接下来,咱们把教室变成小剧场把歌曲串联成一部小音乐剧,三个组每个组担任一个情境的表演,老师充当串场的任务,三个场景依次进入。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酝酿一下情绪和感情,咱们准备开始。师:我们的音乐剧正式开始!师生配合表演唱。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演唱,更好的融入情景表达。使得学生感受到音乐情感的美。四、小结: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草原之旅即将结束了。今天不仅在《草原上》这首歌曲感受到了大草原美丽辽阔,还当了草原小牧民自豪的骑马放羊,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并且,我们将教室变成了舞台,将歌曲串联成音乐剧。我相信,我们的小音乐剧可以直接登上大舞台!【学情分析】学生分析:所教学生在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认知基础:学生通过两整年的音乐学习,对音乐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能够分辨音乐课的不同类型,对音乐中的教学术语、符号、音符、节奏、力度等音乐常识有了简单的认识。情感态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学习能对音乐有着浓郁的学习兴趣,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在活动中,能和教师及同学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学习习惯:教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课堂,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音乐活动中来,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自己独立思维能力;用语言正确表达内心想法的能力;与同学建立合作学习的能力。技能操作:在音乐学习中,学生能在正确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节奏的基础上创编小律动、小表演,并且能完整的表演唱。《草原》效果分析标准完成情况《草原上》和《我是草原小牧民》两首歌曲的情绪有什么不同?90%同学能通过聆听感受到歌曲情绪。有感情的演唱歌曲85%同学能通过学唱有感情的演唱。学唱歌曲唱歌谱环节95%以上的学生都能完整演唱歌谱。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全班40人都能完成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此环节绝大多数学生也都能完成。歌曲中重难点是哪句通过对歌曲的学习,30%以上的学生能找到衬词。有感情、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完成度很好。添加动作、多种演唱形式表现歌曲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并能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音乐剧表现力由于此环节设计相对有难度,完成度不能全面覆盖,大约50%的学生能完成。【教材分析】《草原》这一单元出自人音版小学音乐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两首演唱歌曲,均为我国蒙古族民间音调音乐。通过本课的听、唱、舞、奏、创作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地区音乐的民族风格。《草原上》为四四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两个乐句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缓,旋律优美,形象的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蒙古族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四二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拿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评测练习】《草原上》和《我是草原小牧民》两首歌曲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一个四分音符等于几个八分音符的时值?请你为《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按照不同的情绪特点将“走进草原”“深入草原”“离开草原”三个情境搭配合适的歌曲。【课后反思】本单元主题是《草原》,这节课我将《草原上》和《我是草原小牧民》在之前学过的基础上综合放在一起,设计了关于草原之旅的综合课。导入环节为听音乐律动歌曲,能通过音乐让学生们想象出辽阔的草原。授课环节设计从《草原上》这首歌开始,让学生们巩固“msl”三个音,听辨歌曲旋律也可以使学生们熟悉歌谱,在下一个唱歌谱的环节更扎实。学生们通过唱歌谱就能猜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在唱谱环节,通过旋律线感受旋律的变化,能为演唱歌曲的情绪表达做铺垫。在处理歌曲环节,通过长音的演唱,让学生们唱稳、唱满时值。更能使得学生感受到演唱草原歌曲有一种辽阔的感觉。通过按节奏读歌词进入《我是草原小牧民》这首歌曲不仅使学生们能体会到这首歌的情绪,更能准确的掌握节奏。为了唱的更生动,在演唱歌曲环节设置了处理重点乐句,但在这一环节有些急促,还可以让学生们再唱出内蒙歌曲的味道。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歌曲的特点,教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接下来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会带来不同的情绪进行了两首歌曲情绪的对比。拓展环节也为了让学生们更能表现出歌曲的情绪,设置三个情景,一是能让学生通过情景的变化在演唱情绪上自主发挥。二是能让学生串联起歌曲突出本节课草原的主题。总体来说,本节课充分把演唱、舞蹈和音乐融合到一起,让孩子们更进一步的感受了内蒙古民歌的特点。但在学生表现歌曲环节还有些拘束被动。所以,在今后的音乐课堂中,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更好的参与到音乐中。《草原》课标分析基于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的分析,仔细研读《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我发现针对本节课相关的陈述有:一、感受与鉴赏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能用语言描述、用动作表现,增强声音的表现力;聆听歌曲时用体态表现对歌曲的感受。)二、表现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编活动。(主要体现在歌曲演唱中,孩子们能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