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考复习资料_第1页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考复习资料_第2页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考复习资料_第3页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考复习资料_第4页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考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文明发展的阶段特征(距今约20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具体表现1.政治方面:(1)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2)夏朝建立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韩非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2.经济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1)远古时期:刀耕火种,从狩猎、采集走向原始农业,生活从群居到聚居。(2)夏商西周时期: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战国时期,随铁器和牛耕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3.思想文化方面(1)商周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秦汉时期文明发展的阶段特征(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具体表现1.政治方面(1)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创立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等,加强中央集权。(2)政权总体稳定,但有不安定因素。秦、西汉、东汉政权的更替都是由于统治后期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方面(1)秦朝统一后,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统一货币、度量衡等经济措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产。(2)汉初,实行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措施,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出现繁荣景象。东汉初年,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恢复了经济,“光武中兴”。3.民族关系方面(1)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修筑万里长城,基本奠定了后世的疆域版图。(2)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两汉对西域地区加强管辖,开疆拓土,进一步巩固了封建“大一统”的局面。4.文化方面(1)思想上:秦朝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科技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突破了东亚的文化圈,远及欧洲和非洲。一、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第二单元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1)政治上:①国家长期分裂,战乱、民族交融加强②出现三省制。(2)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发展。(3)文化上:佛教、道教盛行,三教并行,但儒学仍是主流。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江南经济开发。(2)庄园经济占据主要地位。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融。为隋唐的经济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4)各民族经济生活交流加强。二、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再次分裂1.政治方面(1)隋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①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②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2.经济方面(1)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开凿了大运河,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封建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2)唐朝前期,封建经济繁荣。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严重。3.民族关系方面(1)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4.对外关系方面:唐朝时,对外交通发达,采取较开放的对外政策。5.思想文化方面:隋唐时期的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光耀千古;体育活动也空前活跃。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从秦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及特点1.演变特点:(1)皇帝不断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限和权威下降。(4)相权不断分化,事权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带来的效率低下的弊端。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角度认识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联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征税标准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征税标准已不再以人丁为主。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阶段。政治:民族政权并立,趋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加强,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并在南宋时完成;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海外贸易繁荣;土地兼并更激烈,租佃经营流行;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关系: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思想文化: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少数民族文字产生。二、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三次高潮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民族交流频繁,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其主要特点是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元统一前,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元统一后,形成了回族的前身——回回。三、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第四单元明清时期(1368-1840年)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政治方面:明初废丞相制度,强化皇权、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经济方面: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3.民族关系方面: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4.对外关系方面(1)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密切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显示了国力强盛;明朝中期以后一方面受到倭寇的侵扰,戚继光抗倭取得了重大胜利;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殖民者的挑战,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2)清康熙帝雅克萨之战,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郑成功收复台湾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对外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5.文化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出现了科技巨著;文学艺术具有高度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2)加强思想控制。(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5)加强监察机制。2.影响(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政治上,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落后。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阻碍科技进步。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对外关系新趋势、新问题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明朝:①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打退了瓦剌的进攻。②维持了与鞑靼俺答汗的和平友好关系,在边境开设互市,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③抗击外来侵略者,肃清倭寇。④郑成功抗击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清朝:①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②平定准噶尔部和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③确立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委派驻藏大臣参与管理西藏。④加强对全国的行政管辖。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漠北蒙古各部。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设置办事大臣管理西藏、西宁两个辖区。2.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新趋势和新问题(1)新趋势①中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不断进行反侵略斗争。②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清政府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2)新问题:闭关政策,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西方。三、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主流思想:明末“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艺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戏曲等艺术形式逐渐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3.文学: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4.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第五单元一、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的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1.经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外资企业出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2.政治(1)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也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思想的不断增强。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反侵略。3.思想: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4.外交:闭关自守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逐渐对外开放。二、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1.政治: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向划分势力范围。《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先后开展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2.经济:洋务派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3.思想: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和革命思潮、民主共和。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1.比较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2.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1)灾难性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②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国家主权。③经济上: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④社会性质:中国国门被迫打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①政治: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③思想: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二、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特征1.广泛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外国的侵略对中国各个阶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2.开放性: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