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联考精品试卷PAGEPAGE1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把文化提到如此的高度,把文化置于立国之本的地位。文艺本来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是对宇宙的敬畏。这些经典都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那种看山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你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的高低。文化无处不在,同时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在变迁,在激荡,在淘汰,在创造,在积累,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不同时代与社会的文化。对文艺作品来说,它的文化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既是对既有文化的开掘、整理、发现与表现,又是文艺家自己对具体文化的理解与创造。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包含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和劳动文化。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无不说明,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主要就在于它塑造了众多成功而典型的人物形象,他们无不是一个个差异性的文化符号。老舍的《茶馆》是一部人像展览式作品,茶馆是舞台,更是社会的缩影。一般来说,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就是文化间的冲突。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是一出家庭悲剧,更是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它突出地提出了19世纪末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人可以成为什么?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剧中人物的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文艺对文化的表达还会借助于文化的形式,或者在表达中将文化抽象、晶化、积淀为审美形式,所以,在许多审美活动中,艺术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贾平凹对秦腔的理解是深入到了文化,深入到了秦人的生活方式中的,他在长篇散文《秦腔》中说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这是在说艺术,也是在说文化。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中国远古的文明说起,一直说到明清文艺思潮,“龙飞凤舞”“青铜饕餮”“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等等,都是从审美形式谈起而最后归入了文化。只有文化才是艺术形式的最终解释,民间文艺有民间文化的形态,宗教艺术有宗教文化的形态。不同的文化主体都会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他们的文化观念也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显现出来。中国的书法、国画特别是写意画,它们的笔墨、线条都是中国文化的表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的变化总要在文艺中显现出来。因此,说到底,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表现文化,文艺的繁荣一定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自信更是艺术创造的巨大推力。(摘编自2021-11-25光明网《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作者:汪政)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天这个时代已把文化置于立国之本的地位,把文化提到如此空前的高度,充分表明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拥有空前的文化自信。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所提出的这一观点是要说明,文艺、文化的变化总会引发社会的变化。C.《诗经》不是一首首诗而是一种诗经文化,《楚辞》也不是一首首歌而是一种楚辞文化,它们因充分的文化含量而成为经典。D.《红楼梦》《梁祝》《父亲》等等这些作品能成为文艺经典,是因为它们既反映了文化内涵又以审美方式积淀成文化形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表达是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文艺家要想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就必须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B.文化无处不在而又不断变化、激荡、淘汰、创造,文化的繁荣会促进文艺的繁荣,文化的自信会推动艺术的创造。C.文化与文艺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文艺的文化表达会借助于文化的形式。D.文化主体不同,审美方式也不同,文化观念的显现形式也会不同,民间文艺与宗教艺术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3.结合主题看,下列作品创作尚不足以体现高度追求文化自信与自觉的一项是(3分)()A.《孔雀东南飞》结局安排为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B.《红楼梦》结局安排为黛玉病亡、宝玉出家、宝钗被弃守寡、王熙凤病死狱中。C.《玩偶之家》结局安排为娜拉“砰”的一声关上大门出走了。D.《老人与海》结局安排为老人历经艰辛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鱼脊骨。4.简要概括文章的核心观点。(3分)5.鲁迅创作《阿Q正传》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与自觉,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黯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画,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舅妈来请我师傅画像,急切地当她小姑子已死亡,说明她俩长期有着很大的矛盾。B.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C.师傅画技高超,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就把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画了出来。D.小卿来找我给她妈妈画像,是因为她已长大懂事了,原谅了妈妈当初的不辞而别。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44年、1951年的时代背景,使小说中的有关描写具有象征性,师傅烧画像的“火”映照的地方越来越大象征着革命的兴盛。B.故事叙述者“我”以旁观者的视角见证师傅作画,观察小卿和她舅妈的言行,这种写法彰显了作者出色的小说叙事能力。C.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8.出色的细节处理是这篇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请选择两处细节分析其作用。(4分)9.让画像一直无法完成,这样的匠心构思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试作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兰亭集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桃花涧修禊诗序(节选)(明)宋濂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又三十步,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又六七步,曰饮鹤川,又四十步,水汇为潭。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①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其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备注〗①髹觞:漆过的酒杯。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B.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C.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D.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修禊:古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B.彭殇: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C.“觚翰”,指木简与笔;“觥”,中国古代用兽角制的酒器。D.“浴沂”“舞雩”出自《论语》,这是孔子弟子冉有所言之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文均属有别于赠序的诗序,都是放在文人雅集唱和所成诗集之前的文字。B.两文均先写修禊环境及过程,再加以议论,都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C.王文以“昔人”承接“古人”,从哲思转向历史,引出对庄子观点的批评。D.宋文描述诸贤在节日中沐浴自然,发舒身心,显示了作者祟尚清虚的志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②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1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两篇序文的写作目的。(3分)(二)古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快阁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黄庭坚李白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备注〗①谢玄晖:谢脁,字玄晖,他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有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诗结尾相当精彩,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B.黄诗语言明白如话,诗人因景而抒情而寄慨,体现了江西诗派笔力雄健的特点。C.李诗起于眼前景结于钦佩谢脁,其间联系在于诗人所见之景与谢朓所见之景一样。D.李诗颔联写景想象极为丰富,显示出诗人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16.简析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夸张的手法状写秦蜀两地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3)《陈情表》中,对于朝廷授予自己洗马一职,李密虽感激地表示“

”,但因要奉养祖母也只能“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沈从文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个人得失事小,国家前途事大。他曾经明确提出:“民族兴衰,事在人为。”就在那样黑暗腐朽(用他的说法是“腐烂”)的时候,他也没有丧失信心。他总是想激发青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事业上有以自现,在学术上有以自立”,他最反对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他不只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对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他自己说他最满意的小说是写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边上的人和事的。选集中的散文更全部是写湘西的,这些作品都是有所为而作的。沈先生关心的是人,人的变化,人的前途。他几次提家乡人的品德性格被一种“大力”所扭曲、压扁。“去乡已十八年,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一种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也随同泯灭了。”(《<长河>题记》)他并没有想把时间拉回去,回到封建宗法社会,归真返朴。他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他只是希望能在一种新的条件下,使民族的热情、品德,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能够得到新的发展。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堕落消失殆尽固然辨析B.坠落消失殆尽即使辨析C.堕落消失无余固然辨别D.坠落消失无余即使辨别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不只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B.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对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C.他不只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对七十九岁的老人而言,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D.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秋天枫树坳满城飘舞着枫叶。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20.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三仙姑只听见院里人说“四十五”“穿花鞋”,羞得只顾擦汗,再也开不得口。B.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D.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22.依据《望海潮》所描写的景象,为杭州写一段导游词。(100字左右)(6分)望海潮〔宋〕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四、写作(60分)23.作文。现代生活中,“进”是高频词,“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急流勇进”“循序渐进”……这些词展现出了全社会奋发激昂的时代精神。在这个时代,“退”还值得我们思考吗?请就这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DA“充分表明”强加因果B两个“变化”关系颠倒C两个“不是”应是“不只是”2.C“文艺的文化表达”应为“文化的文艺表达”或“文艺对文化的表达”3.A《孔雀东南飞》属乐府民歌,其主题是揭批封建家长制的危害,两家求合葬的结局安排只是民间一种自发的美好愿望4.①只有具备充分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②文艺应该表现文化,文化自信能够推动文艺创作;③文艺家在创作中应自觉追求文化自觉与自信,创作出经典文艺作品,为我们的文化立国做出贡献。5.①鲁迅塑造了阿Q这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典型人物形象,使其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一种符号②鲁迅通过这篇小说,写出了那个时代麻木的国民精神,再现出旧时代的中国文化③鲁迅通过这篇小说,深刻揭示旧时代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为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6分。“形象塑造”“文化形式”“创作目的(自觉)”三个角度每个2分,意思对即可)6.BA“说明她俩长期有着很大的矛盾”错C“质量很差的照片”错,照片只是“黯淡”D“因为她已长大懂事了,原谅了妈妈当初的不辞而别”的原因理解错误7.A“火”是实际描写,没有象征意义8.〖例〗师傅每次画像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次却是从鼻子画起,这一反常细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急切想要知道原因的阅读欲望,为后来揭示他们是并肩战斗的战友埋下了伏笔。其他如,师傅画这幅画像时无比艰难的细节,表现了革命者面对战友遗像时内心的无比悲痛;半夜里师傅亲手把艰难画成的画像烧掉的细节,表现了师傅对画像一旦暴露会对革命者及其家人造成危险的担心,等等。(4分。细节各1分,相应作用各1分)9.①几次画像而又一直无法完成,表现了无法拒绝却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凸显了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②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③不断制造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④使故事不断蓄势,使结尾的真相大白更具震撼力,更有力地凸显主题。(6分。每点2分,3点满分。其他〖答案〗合理的可酌情给分)10.B11.D是曾皙(点)所言之志12.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晋人“多尚清虚,亦无取焉”13.(8分)①每当看到古人(文中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在心里明白。(4分。“由”“契”“喻”各1分,整体句意通顺1分)②郑铉因为这次游玩很欢乐,收集这次所赋的诗句并且嘱托我作序。(4分。“以”“属”“序”各1分,整体句意通顺1分)14.王羲之的目的是批评道家(庄子)把生死看作一样的虚诞,寄情后人要敢于直面快乐时光总是短暂、生命终会消亡的现实,从而珍惜欢乐,思考生命。(1分)宋濂的目的是否定借修禊事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旧俗以及兰亭集会中的人崇尚清虚的态度。(1分)主张效仿孔门弟子求知乐学、修养身心的积极有为的情怀志向。(1分)〖参考译文〗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高耸而葱茏茂密的山,就是玄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涧的水从那里流出来。到了丙申年(元顺帝十六年)三月上巳日(初一),郑彦真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览尽山泉怪石的美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而行。又过了三里,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又走了三十步,叫做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