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_第1页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_第2页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_第3页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_第4页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张文勋解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介绍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诗词审美》《刘勰的文学史论》等。作为古代文论与文艺美学家,张文勋将深奥的理论探索和具体的古典诗词赏析相结合,所著的《诗词审美》从心物感应、情志合一等许多方面探讨了诗词审美活动中的特殊现象,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主要命题。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反复推敲,从而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作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2.通过研读本文,理解作者的见解,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了“最美的意境”。(重点)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拓展学习。(难点)

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本文选自《》,作者

云南洱源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

著有《

》诗词审美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

,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本文借此为题,是说

:《宋史•岳飞传》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3.积累字词瑰丽(guī)

盎然(àng)蓓蕾(bèi

lěi)

柴扉(fēi)屐齿(jī)

李煜(yù)一汀(tīng)

迥然(jiǒng)蕴藉(yùn

jiè)晏几道(yàn

jī)蛰伏(zhé)

哽咽(gěng

yè)羌笛(qiāng)

砧杵(zhēn

chǔ)

4.解释词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艺术。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峭拔:(山)高而陡。也形容笔墨雄健。姹紫嫣红:姹:美丽;嫣:美好,鲜艳。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迥然不同:迥:差得远。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蓓蕾:没开的花,花骨朵儿。屐齿:鞋。一汀:水边平地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另借指蛰居。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而不显露的意思。结构第一部分(1—3):导论第二部分(4—14):本论第三部分(15):结论第一部分(1——3)

论述的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第二部分第一层(4-5):概说1、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例证2、用了什么事进行例证?

“一字师”的故事3、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

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才可表现“早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4、“一字师”故事的作用

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示,作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点,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列举典型例证,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层次(6—10)第一分论点:“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1、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分析:(1)得出了什么结论?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含蓄蕴藉的境界。

《咏石榴花》王安石

今朝五月正清和,榴花诗句入禅那。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清高孤傲,闲适雅致(2)具有什么特点?

含蓄蕴藉(3)能达到什么效果?

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4)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一帆”、“一片”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其次:“一”字还能表现什么形象?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呢?

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第三层次(11—14)第二分论点:“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的意味。

第三部分(15)1、总结上文,总结了几层意思?(1)说明在语言艺术家的笔下,一个常用的“一”字,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以此说明这是艺术的特殊功能。(2)“一”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只有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3)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2、作用:

呼应论点,强调了主旨

中心论点

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启示:

第一,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体会“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语言运用之妙。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论证结构

1、概说(4-5),用“一字师”,概说“一”的妙用。2、分说(6-14)“一”能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具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唤起孤寂的感觉。一(1—3)引论,提出论点二(4—14)

本论三(15)结论分论二“一”能表示众多、全体;多、满,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必须依附具体事物发挥作用。一字妙用是艺术的特殊功能。用得好不好取决于作家才能。分论一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