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_第1页
武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_第2页
武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_第3页
武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_第4页
武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武术界科学家开始呼吁“回归传统武术”。此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探索发展传统武术的“好途径”,提出了许多计划,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是,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视角“回归传统武术”,依据的理论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从武术的历史发展看,武术始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其理论基础。因此,“回归传统武术”应该坚持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切入,全面深入考察武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挖掘出传统武术的文化内蕴,这是我们构建“和谐武术文化”,推进当代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传统武术是相对于近现代武术而言的,按照目前历史学的划分标准,认为1840年之前的为传统武术,1840-1949年的为近代武术,1949年之后的为现代武术。我们现在通常称传统武术为“国术”,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身就给我们提出了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梳理传统武术、研究传统武术的历史课题。1关于传统武术的起源与认识“传统”一词是相对于“近现代”而言的,这表明它本身就具有双重内涵:一是历史到底传承给了我们什么;二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东西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有哪些差距,我们怎样“弥补”这个差距使其不断向前发展。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文化可“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面内容统统纳入‘文化’的定义域”,而狭义的文化则“专著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5。传统武术素来就有“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之说,这表明传统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受到多种传统文化因素的滋养。那么,我们从传统文化视角梳理传统武术的历史发展,首先就应该立足广义的文化概念;其次,还要思考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特别是与西方搏击术的差异问题。这两点是我们梳理传统武术时应该坚持的立足点。只有从这两个立足点出发,我们才能更好地理清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关于武术的起源,目前大致有这样几种基本的观点。一是,认为武术发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在原始社会的“以石片砍物则为器,以石片格斗则为兵”。利用粗糙的石器采集果实与猎取猎物的时代,应该是旧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些生产工具,比如捕猎用的弓箭等。对此,有学者质疑:“社会发展了,人也不会从使用工具又倒退为赤手空拳与凶猛的野兽搏斗3。”二是,有学者认为武术发源于“武舞”,认为“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21。对此,也有学者质疑,认为“武舞”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和征战凯旋后的庆祝活动,“由此,出现了一个很原则的问题。武术是技击之术,还是一种手持古代兵器的‘舞蹈’”14。三是,认为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与禽兽、人的斗争。“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兽间的搏斗固然是技击萌生的因素之一,而人与人斗,则与武术的萌生有更为直接的联系。2”对此,同样有学者质疑,认为这种观点混淆了武术与军事武艺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首先,军事技术是用于‘开大阵、对大敌’的军阵群斗,在技击特性上强调临阵实效性和集体性,不提倡个人勇力”;“技术方法上,军事技术讲究简洁实用,排斥花套、花法,动作较为单一……古代武术其实质主要就是指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以个体性为特征的武术,它与流行于军队中的军事技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造成上述争议的原因在于,未能从广义的文化视角看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集合体。这就是说,仅仅抓住传统武术中所包含的一个或几个文化要素,不可能给传统武术的起源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实际上,我们只要立足于传统武术与现代西方搏击术的差异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在此我们只需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就能说明传统武术并不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恩格斯说,“这个时代的人们,不管在我们看来多么值得赞叹,他们彼此并没有什么差别。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他们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体脐带。”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东方与西方在原始社会没有本质的差别,世界各个民族还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很显然,如果将传统武术的起源定位于原始社会,我们怎么解释传统武术与西方搏击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问题。那么,中华民族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将自己从文化上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呢?实际上,“至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62”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仍受到神秘性的原始思维的支配,“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63-64”因此,殷周时代,特别是周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源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特色形成的时代。传统武术文化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源之处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武术与西洋拳术具有如此大的差异。那么,传统武术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来看,传统武术发源于殷周时代。首先,依据考古发掘来看,“现存最早的铜剑是商代晚期人头纹铜剑,现藏于上海博物馆”24。此外,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武术的史料是,《吕氏春秋·论威》,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剑利而剑术差不可,术高而剑不利亦不可”22。《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依据这两点,我们可以明确商代已出现剑这种兵器,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兵器,加之殷周时代的奴隶战争及春秋的诸侯战争的史实,我们可以推断出是为战争需要而铸造剑的。武术文化在这个时候才应有其文化内涵,从原始时期的无差异打斗中拥有武术文化的灵魂。另外,春秋战国有了关于“剑术”的记载,关于如何使用剑的问题在这之前就有人思考,只不过没有进行总结。而在春秋时代已经在一定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对剑术进行总结。依据这两点,传统武术只能发源于殷周时代。2文化繁荣的武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纷争并起,处于大变革时期的各个阶级、集团就如何“救时之弊”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为诸子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是文化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奠定了基调。从传统武术文化的角度看,诸子百家中,道家、儒家、阴阳家对武术影响最为直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当时先秦诸子中与儒家并驾齐驱的流派。儒道两家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对立。“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注重‘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66。当然,儒家与道家并不是完全对立,它们在某些方面也相互接近、相互沟通。“在天人关系上,儒家虽有‘天人合一’之说,但其主调仍然是宗法伦理,所以天人和谐还是要归结为人际和谐。道家则有所不同,它既以超脱社会伦常为目的,于是把复归‘自然’当作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门,这就是天人和谐从人际和谐的从属地位独立出来而成为‘第一义’。而且道家所谓的‘自然’,决不等同于儒家的‘天理’或‘天命’,它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想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从这个角度上来把握和发挥天人关系的作用,恰好可以弥补儒家在这方面的缺陷……后来不少士大夫文人正是从儒家指示的这条‘独善’之路找到了通往道家思想之门。66”这在一定程度上映现了我国传统习武者,特别是初学者对“武德”的极度重视,以及他们一生对“天人合一”的武术最高境界的孜孜苦求。此外,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运用“阴阳消长模式”67论证了自然社会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基本方式,论证社会人事。文化的繁荣也成就了武术的初步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此时出现了关于“剑术”的大量论述。比如,《庄子·说剑》中记载,赵王由于沉迷于斗剑,国事日渐衰落,太子悝忧患,召集左右,说“谁能说服文王停止斗剑,赏千金。”左右说:“庄子能做到。”太子请庄子去说服赵文王,庄子见到文王说:“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庄子还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104”这表明庄子的剑术已经相当高明,而且体现当时剑术“尚智不尚力”106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传统武术的走向。此外,此时的剑术注重与当时的古典哲学文化相契合,或者说用古典哲学文化来规范、阐述剑术。比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一段著名的越女论剑正体现着武术的求道趋向。她提出武技“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里的“道”以及“阴阳”指的就是剑术在攻防中的阴阳变化规律,这就是说当时的剑术理论已经开始运用老子的“道”以及阴阳家的辨证法来阐释,这一段论述也是目前发现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剑术的最为精彩的论述。其次,武术除了受到道家及阴阳家辨证法的影响外,还受到了儒家理论的一些影响,初步阐述了“武德”。据史料记载,孔子在“矍相之圃”进行以“射术”比赛为主的大型演礼活动时,“观者如墙”,他则要求“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礼记·射义》)。因为“贲军之将无勇,亡国之臣不忠,求为人后者忘亲而贪利”,所以,他们皆无观射演礼的资格。孔子还认为“勇而无礼则乱”,“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可见,在孔子看来,增进武技不是习武者的唯一追求,“德”与“艺”的齐头并进才是习武者的正确选择。后来的《史记》在《孙子·吴起列传》按语所讲的“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也反映了当时习武者对武德的重视。再次,武术开始从古代军事活动中慢慢地独立出来,出现了使用上述“剑术”理论并依附于贵族阶层的“侠士”。《庄子·说剑篇》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文中记载“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数百余人,好之不厌104。”这件事说明当时出现了相当规模的依附于贵族的“侠士”,这是一些在某种观念支配下,凭借自己的剑术为人效命,或者以武技谋生的人。因此,“侠士”应该是此时传统武术的主要载体。此外,从《庄子·说剑篇》我们还可以看出,斗剑活动在当时的民间社会非常盛行,这表明武术基本运动形式中的器械格斗基本形成。可见,此时的传统武术开始从军事武艺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个包含斗剑、剑术、武德以及以“侠士”为载体的基本结构。但是,此时的传统武术与军事武艺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有时甚至不分彼此,这也是目前很多学者在谈到古代武术时将其与古代军事武艺混淆的一个历史原因。对此,我们只需比较一下这个时期的统治者对待军事武艺和传统武术的态度就可见一斑。在春秋战国时代,军营中用以提高士兵战斗力的军事武艺主要是角力和武舞。角力在周代春秋时期,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礼记》:“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17。到了战国时期,先秦出现的角力到秦更名为角抵,《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角抵”29。这一时期,角力(角抵)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徒手竞技,主要是摔法和体力的较量,此外,它还具有了军中娱乐的作用。此外,对于武舞也是一样。所谓武舞,就是手持兵器的舞蹈。武舞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主要有两三种,一是《左传》中记载的“万舞”;一种是《诗经》中记载的“象舞”,即小孩子长大后所练的模仿军事技击之术;再就是西周时期的大武舞,是周武王为庆获胜利而作。这三种武舞中,很明显“象舞”是军事训练的内容,是一种提高士兵技击能力的军事武艺。从上述引述来看,当时的统治者都对军事武艺持肯定态度,鼓励推动军事武艺的发展。而对于以剑侠为载体的传统武术,统治者的态度则是矛盾的。比如,一些统治者出于增强军事实力的目的,鼓励传统武术的发展。譬如,《管子·小匡》曾经记载了齐桓公对一位地方官吏说:“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27”这就是说,在您所管辖的乡里,谁的技勇,谁在武技上有得道之处,必须上报朝廷,这充分说明了齐国君王对武技人才的重视。但有的统治者则对传统武术持否定态度。比如,韩非子就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他在《韩非子·八奸》更进一步指出,“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不死之人以彰其威”33。从他的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他认为传统武术的发展会危及社会的统治秩序。历来的研究者对墨家给予武术文化的影响不太重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注意到武术文化流传的范围。从范围而言,一部分是贵族的门客之流,他们之中有剑客,但更大的范围是在民间。墨家设“钜子”之制,以“钜子”统帅一方墨家门徒。其自保能力就在于这些墨家门徒有不少习武之人。《墨子·公输篇》中谈到的其弟子禽滑厘率三百子弟守卫宋城,并且持的是墨子设计的守卫之械,即足以证明墨家是不乏习武者的。据此,结合后来武术门派的组织足可以看出墨家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统治者才对武术文化采取了一种矛盾的态度。统治者的矛盾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统武术在此时代的有限发展。加之此时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时期,诸子百家内蕴深厚的理论还不能为这些“侠士”完全领会。比如,他们运用道和阴阳辨证来阐述剑术时,“这里的阴阳,仅不过用来代指‘明暗’而已……作进一步分析的话,不难发现,这也不过是种非系统的泛泛之论,还不属于那种‘理’的层次,其内容与后来所谓的‘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阴阳观,是不同的。”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武术刚刚开始从军事武艺中独立出来,其各方面都还稍显稚嫩,这个时期也只能是传统武术的形成时期。3传统武术在军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国家建立,伴随军事政治统一的是文化的“一元化”。秦王朝建立后,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制造了震惊后世的“焚书坑儒”。汉朝建立以后,实行思想的大一统,仍是君主专制政治无法回避的历史任务。在汉朝的政治和经济获得稳定之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或“一元化”形成。汉朝结束之后,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代,也进入了政权频繁更迭、军阀割据的时代。战乱与割据打破了一元化的政治与经济体制,与此同时打破的还有一元化的文化体制,乱世之中的文化走上了多元化的历程。这一历程是从魏晋“玄学”的兴盛开始的,“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的,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的主题是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的兴盛,体现了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最终促成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儒、玄、道、释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隋唐时代,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唐文化体现出来了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74,这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化多元发挥到了极致。南亚的佛学、历法、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景教、伊斯兰教等等纷纷涌入中国。与汉唐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程相一致,中国传统武术也有一个从“低谷”中走出到兴盛的历程。秦王朝时期,与秦王的文化专制相一致的是他收天下之兵器,以在民间禁武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文化的统一后,虽然汉朝迫于匈奴的军事压力,推动了军事武艺的发展,但由于文化的一元,“严重影响了文化的繁荣。长期以来,文化一极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的兴盛,同时也影响了武术的文化进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时代,军事的需要也使传统武术在军营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特别是两晋兵制继承汉魏,仍以“世兵制”107为主。即士兵全家变为军籍,世代为兵,这使一些传统武术成为家传,也使传统武术在军营中焕发活力。史料记载,南朝梁武帝时名将羊侃有非凡武功,有一天皇帝问他,“‘郎官谓卿为虎,岂羊质虎皮乎?试作虎状!’侃因以手殿柱,没指。魏帝壮之,赐以珠剑。112”这里是说人们都称羊侃为虎将,皇帝让他在大家面前显示一下,他手抓大殿木柱,手指都陷进木柱之中去了,可见羊侃的指掌功夫了得。此外羊侃还有非凡的弹跳功夫,“侃少而雄勇,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余石。尝于兖州尧庙,踏壁直上至五寻,横行得七迹。泗桥有数石人长八尺,大十围,侃执以相击,悉皆破碎。112”这里的寻是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五寻就是四十尺,也就是将近四丈。“横行七级”,就是说那个人沿着墙壁,不是这样跑上去,而是横着走,可以走七步。“直上五寻,横行七迹”表明羊侃能有非常厉害的弹跳功夫。这里羊侃的武功显然不是我们常说的军事中开大阵、对大敌,直来直去的军事武艺,说明传统武术在军营里得到了新的发展,当然,它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其次,魏晋南北朝时代也是一个文化激荡的时代,特别是儒、释、道文化的碰撞,孕育了新的以宗教为载体的少林武术和早期的道教武术。武术在先秦时期慢慢从军事武艺中独立出来,以依附于贵族的“侠士”为主要载体。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儒、释、道文化的相互激荡,使得中国出现佛教和道教寺院。加之战乱频繁,为了保护各帝王赏赐寺院财产,寺院僧人们开始习武。少林习武除此原因外,主要与禅宗有一定关系,少林为禅宗的发源地,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禅宗的最大特色是‘不立文字’……全凭修行者的悟性,去‘明心见性’,领悟宇宙永恒……这一点与武术的锻炼有着共通之处。128”因此,少林武术讲求禅武一体、以武悟禅、禅拳一致、以禅导拳。道教与老庄哲学为思想渊源,这使得道教武术与传统道家哲学有着较为密切的文化联系,武术中的阴阳辨证、五行相生相克均与道家哲学有着统一渊源。而当时宗教寺院招收大量平民百姓作为其僧众,无疑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进一步发展。隋唐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使得统治者有足够的魄力来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武举制”的创立,促成了隋唐的尚武任侠之风。在这种风气中,有些统治者身体力行。明茅元仪《武备志》记载:“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编中有诀歌,不详其说。”而唐太宗手下集合的这一批剑士在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比如“玄武门之变”。此外,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也可见这种尚武之风盛行。而这种风气也促进了传统武术特别是剑术的发展。唐代剑由军阵传入民间后,当时的一些诗人也有高超的剑术,比如“李白曾在长安市上手刃数人”172。可见,隋唐武举制的创立和颁布,无疑刺激了社会各阶层习武的热情,进一步促使武术走向民间,推动了传统武术的发展。而这种向全社会选拔武勇之才的办法,也为以后各朝各代所沿袭。隋唐时代,传统武术发展的典型特征,是其吸收表演艺术文化的精华,表现出艺术化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角抵的复苏兴盛。角抵在先秦时期叫做角力,但是这种活动到了秦代以后更名为角抵,而到了隋唐,角抵又称手搏。唐敬宗时,观角抵,“有碎骨折臂者,至一更二更方罢”154,表明角抵中已经含有拳术的成分。而当时的角抵戏中除了两两相当的角力、角技艺之外,增添了跳刀、跳剑等技术,也就是将刀剑等兵器高高地抛到空中,手接之。《通典》记“梁有跳剑伎。120”角抵在这一时期则成为宫廷娱乐的重要项目,特别是到了唐代,宫廷内部还专门设有管理角抵相扑的机构,叫做“左右军”,又称“二军”,有些帝王经常在他的宫廷内部备有角抵之徒,以满足他们的欣赏需要,比如唐玄宗、唐宪宗、唐穆宗等等。此外,角抵除了是宫廷的娱乐项目外,在民间也广泛传播,隋、唐、五代民间的角抵活动非常普遍。其二,唐代武舞的兴盛。这里熟知的是剑舞,如杜甫写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除了剑舞外,当时还有矛舞、刀舞等等。从历史发展来看,武舞与传统武术套路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武术套路与武舞最早是同形的”138。那么,武舞的兴盛无疑为宋元武术套路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此外,汉唐时代传统武术的发展还体现在武术理论的发展上。这一时期出现了通过经验总结的武术训练“口诀”、“要术”。史料曾记载这一时期的葛洪的习武情况,《抱朴子·外篇自序》中记载,“又曾受刀楯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119”这就是说当时的武术家们已经开始将自己习武的体会,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口诀”、“要术”,这就给习武者提供一个有迹可循的训练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技击能力。此外,据史料记载,汉唐时期出现的武术理论主要有两本,一是《剑道》38篇,一是《手搏》6篇,具体内容遗失,只留有书名。从上述论述可见,传统武术在汉唐时期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个发展首先体现在军事战争对传统武术的促进作用上,还体现在受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产生了新的以宗教为载体的少林、道教武术,以及武术的艺术化发展上。4武术结社组织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使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商业繁荣,也引发了文化的变迁,其标志是两宋理学的建立。但从武术的角度看,恰恰是下层的“市井文化”促使武术在宋元时期走向成熟。城市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促使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市井文化”的勃兴。在熙熙攘攘都市生活中的人们,大都“醉心于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艺术享受的艺术样式”78。于是,都市中产生了市民文化自我表现的固定游艺场所——瓦舍,而每个瓦舍被划分为若干个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每日勾栏中上演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文艺节目,武术表演成为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如果从武术的表演功能这样一个侧面看,宋元时期,传统武术已经真正从军营中独立出来,成为与当时的军事武艺并行发展的武术存在形态,这是传统武术文化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具体而言,宋元时期传统武术的成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武术载体的基本形成。这里的“载体”主要是这样几类:第一,是以乡社为基础的武术结社组织。以相对封闭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宋元社会,加之封建的宗法制度,使得同乡同姓现象普遍,各乡、各姓、各族为了防御外姓他族掠夺,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纷纷建立了以乡社为基础的农村武术结社组织。当时比较典型的有河北一带的“弓箭社”204,山西、河南一带的抗金组织“忠义巡社”205等。第二,是城市结社组织的武术活动。宋代的城市改变了汉唐以来城市中封闭的坊里制度,形成了开放的大街小巷。在这样的环境中,城市结社组织也发展起来。“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出现了争交的‘角抵社’、‘相扑社’;射弩有‘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射弓踏弩社’;使棒的‘英略社’等。”207参加结社的成员大都具有一定的武艺,大都来自市民阶层,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相互习武练技,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第三,是出现了大量以练武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商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商业化的习武卖艺活动的发展,而城市中的勾栏瓦舍无疑又为他们提供了表演舞台。“《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中记,北宋汴京城较有名的艺人七十多人。209”而城市的瓦舍中,武术的表演也颇具规模,有相扑、使拳、使棒、舞剑、舞刀剑等等。勾栏瓦舍中武术表演的兴盛也吸引了“一些跑江湖卖艺的‘路歧人’,不入勾栏,但也要在‘耍闹宽阔之处作场’,谓之‘打野呵’。213”这些艺人以练武卖艺为生,这促进了武术的专门化、职业化发展。而这三点也足于说明,武术从两宋开始,在民间已经非常普遍,从传统武术的载体看,传统武术的发展载体基本形成。其次,武术套路的出现是宋元时期武术成熟的显著特征。武术套路的形成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在秦汉时期的军营中就出现按照一定规则编排的“剑舞”,比如著名的“项庄舞剑”的故事就描述了这一史实,但武术套路的出现,主要是在宋元时期。据《梦梁录》记载:“瓦市相扑者,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标手之资。先以‘女飐’数打对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214”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相扑比赛之前,先让女飐打套子,这里的套子与武术套路十分相近,而当时的“套子”的主要主用是为随后登场的相扑招揽观众。武术套路的形成还受到了当时“武打戏”的滋养,南宋时期的杂剧中有了武打的场面,比如宋杂剧《飞刀对剑》中也有武打的场面。此外,宋代小说中有了许多讲武打明目的剧情,比如《水浒传》第二回:“史进每请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从头指教。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驽、铳、鞭、简、剑……除了兵器武艺外,还形象描述了徒手武艺的动作,有‘旗鼓势’、‘火烧天势’、‘拔草寻蛇势’、‘丁字脚’、‘玉环步’、‘鸳鸯脚’等。215从这些徒手的武术动作,我们可以发现武术套路在宋元时期已经形成。那么,加上秦汉时代的“斗剑”与汉唐时代的“拳术”等格斗技术,宋元时期武术已经具有了套路、格斗这两大运动形式,武术的基本运动结构形成。再次,武术功能价值体系基本成型。汉代司马迁从内外两个方面概括了传统武术的功能价值,这对传统武术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在宋元时期,武术的功能价值进一步发展,并开始构成一个体系。从上述瓦舍勾栏武艺表演及农村、城市的武术结社组织的基本活动,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武术具有技击防卫功能、娱乐表演功能和健身功能。这里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当时出现了类似当代“竞技武术”的“相扑擂台赛”。据《梦梁录》记载:“若论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争交,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如头赏者,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马匹而已。212”这表明宋代已经有了正式的打擂比赛,而且有比赛的规则、裁判、奖品。这些与当代的体育竞技性质相似,这也就表明传统武术除了上述功能价值外,早在宋元时代就具有了竞技功能价值。至此,当代武术所具有的功能价值在宋元时代基本都具备了,这也就是说,武术在宋元时代其功能价值体系基本形成。上述三个方面,即传统武术载体的基本形成、武术套路的出现与武术功能价值体系的基本形成,表明传统武术的基本结构在宋元时期已经基本形成,这也表明传统武术发展到宋元时期,已经走向成熟。5传统哲学的完美应用,使传统武术的理论与哲学更加完美的结合明清两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时代。与政治上高度集权专制相一致的是在文化上对其官方哲学“程朱理学”的空前强化。理学创立于宋代,它“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纂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实质上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亦即伦理学上的‘自律’,有了这一自律,方有诚意——正心——修身乃至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77”因此,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中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从传统武术的角度看,传统武术的主要载体是民间大众群体,而两宋社会的民间“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78,偏爱市民文化。到了明清两代,理学被作为官方哲学,作为意识形态强化下来,特别是通过朱熹等人的一系列将思想具体化和世俗化的努力,“那些本来属于上层士人的道德与伦理原则,渐渐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程朱理学”的强化,也为传统武术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明清时期传统武术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吸取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完善武术技击方法和理论。在先秦传统武术的形成时期,虽然传统武术在技击理论和方法上就表现出与古典哲学结合的趋向,但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能够合理自如地运用中国古典哲学来阐发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和理论。比较典型的是出现了以中国古典哲学命名的拳术和拳种:其一,是以太极学说立论的太极拳。“咸、同年间,杨露禅设教北京,传授太极拳技,讲授太极拳理。”“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曾从杨露禅和陈青萍学的陈氏拳械的儒塾师武禹襄(1812-1880年),自言得阅一篇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篇文章开章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显然是来自于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此后,陈家沟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1929年)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明言太极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295”在此,太极拳是何人所创不作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中叶出现了以中国古典哲学的太极理论为基础的拳种,且此拳种的技击方法和理论富含深厚的哲理性。其二,是以八卦学说立论的八卦掌。“同治初年,就在杨露禅以太极拳享誉北京之际,河北文安人董海川在北京传出了一种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的拳术。此术初名‘转掌’,后易名为‘八卦转掌’,现惯称‘八卦掌’。296”八卦掌以八卦学说为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该拳的基本运动形式‘走圆圈’,正好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以人体各部位比诸八卦,提出姿势要求”;“以基本八掌比诸八卦取象”;“借八卦的一套数术,来规范拳技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阐述八卦含义的‘易理’来解释拳理,作为八卦的理论基础”297。其三,是以五行学说立论的形意拳。“大约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以后,郭云深之师李飞羽,始以‘形意拳’命名这一拳系。此拳术依五行学说立论,以基本五拳配五行,并以五行的特征作为对拳法的基本要求。例如,五拳中的炮拳配五行中的‘火’,要求‘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还借五行生克之理,制成了五拳连环练习,相互衍生的‘五行相生拳’单练套路,以及五拳相互破解的‘五行相克拳’对练套路。此外,还依五行脏腑说,将五拳分别配五脏,讲述五拳与五脏的相互关系。298”这类哲理化拳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和理论与传统古典哲学达到完美融合,使传统武术的理论化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次,是吸收中国传统医理论创造了“内功”,使传统武术的外在运动方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武术与内功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宋代,入清后,嵩山少林寺的寺僧不仅练习拳棒,而且兼习内功。“乾隆年间,河南汜水苌乃周以丰富的锻炼实践为基础,参鉴易理和医理阐发武术气法。他在《苌氏武技书》中,写下了《中气论》、《过气论》、《行气论》、《点气论》、《养气论》等论述气法的专篇,并且提出习练武术应该内外俱练。”而“清代相继流传的心意六合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尤其注重练气。在技法上强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