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阚双(习题解答)_第1页
《经济学通识》-阚双(习题解答)_第2页
《经济学通识》-阚双(习题解答)_第3页
《经济学通识》-阚双(习题解答)_第4页
《经济学通识》-阚双(习题解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章节习题第一章第一节1.请比较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异同。2.请阐述“看不见的手”思想的内涵。3.请阐述比较成本学说的基本思想。4.请阐述马歇尔价格理论的内涵。5.请阐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基本思想。第一章第二节1.简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研究方法。2.简述凯恩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简述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第二章第一节1.判断题(√表示正确,ⅹ表示错误)(1)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2)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问题。()(3)经济学的“资源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的无穷欲望来说,资源总是不足的。()2.单选题(1)经济学可定义为()。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B.企业取得利润的方法;C.生活的艺术;D.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2)商品不包括:()A.消费品B.投资C.自给自足产品D.用于拍卖的书画作品3.(多选题)“资源的稀缺性”这一概念的含义包括()A.经济物品的稀少缺乏B.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欲望C.机会成本的代价过高D.人类欲望的无穷性4.(多选题)经济人的假定包括以下哪些含义()A.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是最大化私人利益;B.经济主体有能力最大化私人利益;C.经济主体的自利行为将增加个人效用;D.经济主体的自利行为将损害社会利益。第二章第二节1.判断题(√表示正确,ⅹ表示错误)(1)世界石油价格下降有助于增加汽车的需求。()(2)在任何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都是反方向变动的。()(3)甲、乙两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和0.2,那么甲国的收入分配要比乙国平均。()(4)若某商品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商品价格上升,则该商品供给将会增加。()2.当商品价格为10元时,需求量为100件,当价格降到8元时,需求量增加到110件,求该商品的价格弹性?3.应用一个实例解释供求规律的应用。4.2009年9月,《沈阳晚报》价格从45元下降到了30元,而相关报纸价格没有改变,《沈阳晚报》和相关报纸在1993年8月和1994年1月的销售量如下:2009年8月2010年1月沈阳晚报355518沈阳日报1024997辽宁日报398402辽沈晚报325277问:(1)如何从思路上分析沈阳晚报的降价效果;(2)分析相关报纸销售所受到的影响及其可能采取的策略。第二章第三节1.判断题(√表示正确,ⅹ表示错误)(1)效用就是使用价值。()(2)消费者从物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一定是不断增加,边际效用总是正的。()(3)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而商品的价格不变,则无差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4)消费者均衡点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者可能线的交点,也可以是它们的切点。()2.单项选择题(1)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突然增加,同时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我们可以预测()A.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向右移动并使均衡价格和产量提高B.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向右移动并使均衡价格和产量下降C.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向左移动并使均衡价格上升而均衡产量下降D.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并使均衡产量增加,但均衡价格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2)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的,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A.商品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商品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商品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商品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3.名词解释:边际消费倾向;CPI;无差异曲线4.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X、Y商品的收入为6000元,X商品的价格为20,Y商品的价格为10,该消费者效用函数为U=3XY,求该消费者的均衡的X、Y数量及其均衡时的总效用。5.若已知某彩电市场的供给函数为Qs=-3000+200P,需求函数为Qd=3000-100P,(1)试求市场上彩电的均衡价格是多少?均衡交易量是多少?(2)若其他条件不变,人们收入增加,这时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交易量又有什么变化?第二章第四节1.名词解释:规模报酬;短期生产函数2.简述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异同。3.解释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联关系。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规模收益递增原理是否矛盾?为什么?5.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L3/8K5/8。其中:劳动力(L)的价格为3元,资本(K)的价格为5元。如果企业打算在劳动力和资本上总共投入8000,它在K和L上各应投入多少能使产量最大?6.某人拥有一个企业,假设该企业每年收益为100万元。有关资料如下:如果不经营这家企业而去找一份工作,他可以得到每年2万元的工资;厂房租金3万元;原材料支出60万元;设备折旧3万元;工人工资10万元;电力等3万元;使用一部分自有资金进行生产,该资金若存入银行,预计可得5万元利息。贷款利息15万元。计算该企业的会计成本和会计利润、经济成本和经济利润分别是多少?7.假定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为既定,短期生产函数Q=-0.1L2+6L+12,求解:(1)可变成本;(2)不变成本;(3)平均可变成本极小时的产量;8.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情况?第二章第五节1.判断题(√表示正确,ⅹ表示错误)(1)由于寡头之间可以进行勾结,所以,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竞争。()(2)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的区别主要在于产品是否有差别。()(3)一个市场上只有两个企业,生产没有替代品的产品,这样的市场结构被称为完全垄断。()(4)垄断企业的歧视定价既可以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也可以收取相同的价格。()2.名词解释:公共产品;科斯定理3.简述市场的分类及其特征。4.简述外部性的理论涵义。5.设垄断厂商的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12-4Q,总成本函数TC=6Q2+4Q+5,求:Q为多少时,总利润最大?6.有一个经营石场的商人,每年靠炸山石卖石头赚钱的利润有几百万。但每年都有周围的住民投诉噪音,他每年都要赔偿近百万。于是,这个商人在石场周围又买了一块片地,一直闲置着。请分析该商人的经济行为?7.试分析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的长期均衡时如何形成的。8.判断灯塔、城市绿化、图书馆、煤气的公共物品特征?第二章第六节1.(多项选择题)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A.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B.两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C.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D.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2.名词解释:帕累托最优;生产扩大路径;消费者剩余;恩格尔定律;基尼系数3.供给曲线是P=40+2Q,需求曲线是P=100-Q,求市场均衡与消费者剩余并画图表示。4.从资源和技术两个角度分析我国促进经济发展上的优势与劣势。第三章第一节1.名词解释:总需求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有何区别?第三章第二节1.已知如下表所示,求:(1)2000年名义GDP、实际GDP?(2)1995年为基期的GDP折算系数?2.一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800,若投资为800,消费为3000,政府购买为960,政府预算盈余为30,求净出口、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3.已知Y=0.8Yd+190,C=100+0.8Y,T=50,TR=20,求可支配国民收入Yd、投资乘数?4.名词解释:GDP折算指数;国内生产总值5.简述国民收入三类循环模型的区别?第三章第三节1.名词解释:消费函数;边际储蓄倾向;社会保障乘数2.凯恩斯理论中如何解释关于有效需求的内涵?3.请根据c=a0+bY推导出投资乘数。4.假设两部门宏观模型中,MPC=0.8,如果此时增加投资100元,求均衡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并以图(表)形式表示全过程。5.如果两个国家合并成一个国家,假定两国的各项参数(消费、投资、进出口等)不变,此时新国家的GDP与合并前后的两国GDP总和是否有变化?第三章第四节1.简述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各自均衡所表达的经济意义,以及二者均衡时的意义?2.简述IS曲线、LM曲线的变动原因,及其曲线会发生何种移动?3.最低生活保障高,会影响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哪条曲线发生移动?4.从货币市场角度解释三部门国民收入循环模型?第三章第五节1.简述失业的不同类型?2.简述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的联系与区别?3.简述经济周期总体特征?4.分析通货膨胀、物价、供求关系、人民币升值这几个要素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三章第六节1.以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制为例,解析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2.简述经济政策体系的主要工具及其应用方法?3.在全球经济危机波及中国时,如果采用货币政策力图扩张经济,论述该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工具?4.理论分析目前中国供求形势下供给侧改革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必要性?5.名词解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内在稳定器;寻租行为6.由于爆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经济经历了急速衰退.谈谈你对我国经济危机时期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的认识。第四章第一节1.名词解释:发展中国家2.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试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4.简述人类发展的涵义。5.简述中国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第四章第二节1.名词解释:经济全球化2.简述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3.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4.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章第三节1.名词解释:国家经济安全2.简述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含义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主要金融安全问题。3.简述发展中国家贸易安全的含义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主要贸易安全问题。4.简述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含义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安全问题。5.简述发展中国家信息安全的含义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主要信息安全问题。第四章第四节1.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安全问题,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哪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2.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安全问题,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哪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3.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安全问题,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哪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4.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哪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第五章第一节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其他经济方法有何不同?2.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据有哪几种?请简单说明不同数据的特点。3.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有哪些?4.常用的模型参数估计方法有哪些?5.计量经济模型检验包括哪几个方面?请解释其具体含义。6.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应用与哪些方面?请结合实例具体说明。第五章第二节1.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经典假设有哪些?为什么要对回归模型规定经典假设条件?2.模型为什么要引入随机误差项?随机误差项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请简述拟合优度检验的必要性,并说明为什么要对拟合优度进行调整。4.请写出利用OLS得到的参数估计量的矩阵表达式,并说明满足经典假设下参数估计量的性质。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何时需要引入虚拟变量?虚拟变量的引入有几种方式?6.请简述多元线性回归软件操作遵循的一般原则。第五章第三节1.什么是多重共线性?其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有哪些?2.什么是异方差性?造成异方差性的原因有哪些?3.加权最小二乘法原理是什么?它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区别是什么?4.DW检验的原理是什么?并简述其步骤。5.产生随机解释变量的原因是什么?随机解释变量会造成哪些后果?6.工具变量的选取有何要求?第五章第四节1.已知沪深300部分期货与现货数据如下,(1)如何对S和F进行平稳性检验?(2)如何对S和F进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3)在ARCH和GARCH模型中,当模型参数满足什么条件时,市场信息效率会得到提升?现货(S)期货(F)现货(S)期货(F)现货(S)期货(F)1301.671311.921311.281316.771267.031271.391302.951312.921308.111314.761262.071263.211301.611311.121301.741309.661256.571255.651293.231302.61305.411309.371258.571262.641302.891310.031309.721315.121272.881277.031300.251307.741310.611319.281280.161284.771294.821307.621305.191308.781259.841263.131297.811305.851313.211318.451270.091273.891305.931314.851307.851312.411285.711288.411311.561319.151312.251317.461288.221290.671309.041317.651325.761329.691265.291272.121295.51304.061324.661327.61263.851269.341296.61305.561325.141329.91256.151260.151286.571294.161322.851328.341257.931259.461288.121295.661305.921311.871252.31256.551289.121294.191291.241295.451236.41242.871285.331293.161294.51298.151223.691228.841307.651313.521292.081295.91230.041238.281309.931315.471270.321271.541256.161265.051311.461317.161261.811265.171251.541258.362.已知某5年东北三省居民消费额(Y)与GDP(X)数据如下,请对X和Y进行豪斯曼检验,并说明该模型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省份GDP指标X(亿元)居民消费额指标Y(亿元)辽宁省18457.275672.33A年吉林省9352.92534.95黑龙江省10368.63492.92辽宁省22226.76846.44B年吉林省11162.232970.81黑龙江省125824075.36辽宁省24846.417894.43C年吉林省12688.353375.86黑龙江省13691.584447.74辽宁省27077.78847.41D年吉林省13946.833761.99黑龙江省14382.94976.52辽宁省28626.589773.63E年吉林省14631.373759.93黑龙江省15275.235833.423.以广东为1、湖南为2、江西为3、福建为4的四省份邻接关系,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4.为了评估寝室使用手机对所在寝室学生成绩的影响,如果在同一个寝室里,随机选择一半学生使用手机(实验组),并收集所有寝室成员的期末成绩准备进行分析。请判断以下哪种情况会对该随机实验的“内部有效性”产生影响?(回答“会”或者“不会”)(1)被分到控制组的机械专业的学生都自行购买手机;()(2)验组中的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一直都没有学会使用手机;()(3)实验组中的经济专业学生为控制组成员提供手机,并收费。()5.对时间学列模型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6.ARCH、GARCH和BEKK-GARCH模型的作用分别是什么?7.为什么采用GARCH系列模型去检验指数序列波动积聚情况?第六章第一节1.如何理解计算机审计的流程,以及计算机数据审计的逻辑范式?第六章第二节1.数据采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数据情况调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数据情况调查工作的一般思路是什么?4.数据采集的步骤是什么?5.数据采集的策略是什么?6.数据整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数据分析的原则是什么?第六章第三节1.被审计单位具有多种类数据,遵循何种原则,才能从中选择出审计人员关心的数据?2.数据采集策略有哪几种?3.审计数据整理中最重要的两个步骤是什么?4.审计数据清理的步骤是什么?5.审计数据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审计数据分析中重算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第六章第四节1.文本文件可以按字段分隔类型划分为几种类型?2.什么是字段分隔符,举例说明其应用。3.什么是行分隔符,举例说明其应用。4.什么是文本限定符,举例说明其应用。5.什么是固定宽度的文本文件?6.SQL语句是计算机数据审计的重要工具,其具备哪些常用功能?

各章节习题答案要点第一章第一节1.(1)早期重视“多卖少买”中的少买,晚期重视“多卖少买”中的多卖;(2)早期不重视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生产,晚期重视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生产;(3)早期重视行政立法手段,晚期重视保护关税政策。2.自由竞争下的市场机制,其作用可以使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社会利益,使两者协调一致,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3.李嘉图认为,在自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成本绝对地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其他各国产品比较相对地低就可以交换,双方都可得到较多利益。4.在价值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学的供给(生产费用)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效用)决定论结合了起来。他认为需求和供给二者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这一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5.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主要包括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1)两个公理: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两个增长极数意味着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长率,两者之间无法维持平衡。(3)两种抑制:积极抑制和预防性抑制。第一章第二节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采用的是同时包含演绎法和归纳法的二重方法论,一方面他运用演绎法去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揭示其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另一方面他又运用归纳法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外部表现出来的生活形式和联系。2.凯恩斯开创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也就是总量分析方法,经济学研究开始转向了凯恩斯经济学所关心的总产量、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量、总支出,即整体分析或宏观分析。3.一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取决于市场中其他商品(替代品或互补品)的价格。也就是说,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市场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市场而独自达到均衡,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上第一位提出一般均衡模型的学者。第二章第一节1.(1)√;(2)√;3)√。2.(1)D;(2)C。3.ABD4.ABC第二章第二节1.(1)√;(2)ⅹ;(3)√;(4)√。2.解: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百分比变化/价格百分比变化。在题目中,数量增加10%,价格降低20%,所以价格弹性系数=10%/(-20%)=-0.5,对其绝对值化,所以弹性系数是0.5.3.例如绿豆的供求状况。年初,由于储备多、需求少,价格下降,只是往年价格的90%左右(单价3元/500克)。3月份开始,“绿豆治百病”言论出台,需求快速上升,达到5元/500克;4月份以后,由于南方大旱北方涝,当季当年的绿豆供应减少已经成为定局,这时供应商大量囤积绿豆,价格上升到近10元/500克;6月份后,国家储备的绿豆进入市场,绿豆价格开始稳中有降,目前为7元/500克。4.(1)计算《沈阳晚报》的价格弹性:ΔQ/ΔP=10,说明《沈阳晚报》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商品,所以薄利多销是合算的。(2)计算《沈阳晚报》和相关报纸的交叉弹性。判断原则是:如果交叉弹性小于零,那么他们就是替代品;如果大于零,就是互补品。第二章第三节1.(1)ⅹ;(2)ⅹ;(3)√;(4)ⅹ。2.(1)D;(2)C3.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长期趋势上看,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CPI:指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4.由已知有20X+10Y=6000dUx/dUy=6xy/3x,两式联立得X=20Y=20U=240005.(1)均衡价格为:-3000+200P=3000-100P,解得P=20均衡数量为:Qs=-3000+200P=-3000+200*20=1000(2)此时均衡价格会上升,交易量的变化不确定。第二章第四节1.规模报酬:应用L单位的劳动力和K单位的资本可生产Q单位产品,如果L和K都增加a倍,产量Q增加b倍。根据a和b值的大小,规模与收益的关系可分为三类:(1)b﹥a,规模收益递增;(2)b﹦a,规模收益不变;(3)b﹤a,规模收益递减。短期生产函数:技术条件不变,一种可变动投入(通常是劳动)与固定投入(通常是资本)相结合,只生产一种产品,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Q);通常又称为一种变动投入生产函数,Q=f(L,K)=f(L)。2.(1)不同点: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等产量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为生产者带来的产量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2)相同点:图像均具有四个重要特征:A.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B.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C.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D.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3.(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取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4.(1)边际收益递减是指随着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固定投入要素投入量不变),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2)规模收益递减是指当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变化时,收益的增加相对于投入量的增加是递减的。5.预算线:3L+5K=8000等产量曲线的MRTS:MQL/MQK=3K/5L=3/5,联立上述两方程,解得X=1000,Y=1000。6.(1)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根据题意,该企业的会计成本为:3+60+3+10+3+15=94万元。总收益100万元减去会计成本94万元,会计利润为6万元。(2)会计成本为94万元,机会成本为7万元(2万元+5万元),经济成本为101万元,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101万元,经济利润为负1万元,即亏损1万元。7.(1)可变成本为0.1L2+6L;(2)不变成本为12;(3)令Q,=【0.1L2+6L+12】,=0将上述已知带入微分结果,得到-0.2L+6=0,求解则L=30。将L=30带入Q=-0.1L2+6L+12,得到产量Q=-90+180+12=1028.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决定工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根据α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1)α+β>1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2)α+β<1为递减报酬型,表明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3)α+β=1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第二章第五节1.(1)ⅹ(2)√(3)√(4)ⅹ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科斯定理的内容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安排,结束外部性带来的市场失灵;二是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3.根据行业市场集中程度、进入行业的限制和产品差别,可以把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1)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形成这种市场的条件是企业数量多,而且每家企业规模都小。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决定,每家企业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产量而影响市场价格。(2)垄断竞争市场。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这种市场与完全竞争的相同之处是市场集中率低,而且无进入限制。但关键差别是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而垄断竞争产品有差别。企业规模小和进入无限制也保证了这个市场上竞争的存在。(3)寡头市场。是只有几家大企业的市场,形成这种市场的关键是规模经济。在这种市场上,大企业集中程度高,对市场控制力强,可以通过变动产量影响价格。而且,由于每家企业规模大,其他企业就难以进入。由于不是一家垄断,所以在几家寡头之间仍存在激烈竞争。(4)垄断市场。是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形成垄断的关键条件是行业进入的限制,这种限制可能来自自然原因,也可以来自立法。此外,垄断的另一个条件是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如果有替代品,则有替代品与之竞争。4.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都或消费都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存在负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但私人边际利益与社会边际利益仍然相同,所以,当私人边际成本=私人边际利益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利益。这时,从私人角度看,市场调节是有利的,但从社会角度看,不是资源配置最优。这就是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此时,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但社会边际利益(包括给第三方带来的好处)大于私人边际利益,这同样是,市场调节从私人来看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社会来看并不是资源配置最优,同样是市场失灵。无论是正负外部性都会引起市场失灵,需要通过运用科斯定理,进行产权合并等方式进行外部性的内部化处理,以实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5.利润=总收入-总成本=(12-4Q)*价格-(6Q2+4Q+5),因为价格与数量有数量化的联系,由已知得P=12-4Q,上述等式可以整理为(12-4Q)*(12-4Q)-(6Q2+4Q+5)=10Q2-100Q-139=0令上述等式的一阶导数为零,即20Q-100=0,解之Q=56.该商人的行为属于符合“市场失灵”理论中外部性的问题。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都或消费都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本题中炸石头会带来噪声、环境污染等外部效果,商人因此需要为此行为缴付大量罚款,以平复外部不经济。另一方面,他如果购买周边地区的土地,就会使得不同产权的经济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他自己拥有的两个企业之间的内部问题,就实现了外部性的内在化,解决掉了原来的市场失灵问题。7.首先,完全竞争条件下,最初可能只有几个企业从事某行业的生产,会出现盈利;其次,其他企业发现了该行业的盈利状况后,会蜂拥而入,导致企业过多供求失衡,企业在短期内亏损;企业因此会作出相反方向的长期调整:一部分企业将退出所在行业,另一部分企业将缩减其生产规模。这样,该产品的市场供给会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这一过程会持续进行直到企业不再亏损为止。这时市场价格也等于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此时,企业不再退出该行业或缩减生产规模,市场因此也达到一种均衡状态。8.(1)灯塔: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增加一名使用者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具有非排他性:不管是否付费,都能使用它。(2)城市绿化: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种特征。(3)图书馆:准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在一定的读者数量范围内,增加一名读者的成本极低。具有排他性:因为可以向读者收费。(4)煤气: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增加一名消费者必须以减少别人的消费量为前提。具有排他性:只有付费,才能使用。第二章第六节1.ABC2.帕累托最优:任何对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状况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的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生产扩大路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投入要素最有组合发生变化的轨迹。如各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这一轨迹称为短期生产扩大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食物支出在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3.将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连立方程组,解得市场均衡为均衡价格P=80,均衡数量Q=204.从资源角度而言,我国具有很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在资金方面,即使面临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国家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此形成资金的国际比较优势。因此,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型企业方面,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技术作为影响生产函数的重要因素,其作用越来越巨大。在经济发展史上,经常出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例,其原因就在于技术的优势。因此,为了我国经济发展高速度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要立足自身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依靠自身优势以及国外先进技术都是不可持续的,结合两者,应该把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水平作为根本点。第三章第一节1.总需求: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产品和服务的\o"总支出"总量。总需求用函数AD=AD(P)表示,表达了\o"价格总水平"价格水平对\o"消费支出"消费支出的重要影响,价格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2.(1)宏观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家或区域的整体经济运行,而微观是强调研究个体,例如单个消费者、生产者或市场;(2)宏观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国民收入均衡的实现,研究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对称状态,以及如何调整不对称的状态实现均衡;而微观研究单个主体如何实现自身角度的利益最大化,例如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等等。第三章第二节1.(1)2000年名义GDP=10*110+15*250+1*450=53002000年实际GDP=10*110+10*250+0.5*450=3825(2)GDP平减指数=2000年实际GDP∕1995年名义GDP=3825∕3250=117.7%2.Yd=Y-T+TR,即Yd=[0.8Yd+190]-50+20解得,Yd=800,投资乘数KI=1/(1-mpc),mpc=0.8,则KI=53.GDP折算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用公式表示是: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Σt期价格*t期数量/Σ基期价格*t期数量,反映的是不考虑价格变动的某个时期国民收入的实际提升状态。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C+I+G+NX式中:C为消费、I为投资、GB为政府支出、NX为净出口额。4.(1)不同的模型假定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情境,要素多少不同。两部门是最简单的以物易物,没有其他部门干预自动均衡的情况。三部门是国家存在,为服务两部门不能实现的平衡状态,进行了收税和政府支出,进而实现均衡。四部门是一国之内供求无法均衡,于是转而到国际贸易中,通过将自己国家过多的供给物质出口,将缺乏的物质进口,进而实现均衡。(2)三种模型表明了三种不同空间和参与要素的状态,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均衡公式。两部分均衡公式C+I=C+G,三部门均衡公式C+I+G=C+S+T,四部门均衡公式为C+I+G+X=C+S+T+M第三章第三节1.消费函数是凯恩斯学派对于消费的阐述,表示为C=a+bY,是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其中a是自主性消费,即消费为零时的消费水平;b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所增加的消费在收入增加量中的比重,是一个大于零小于1的系数;Y是收入。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时所增加的储蓄,可表示为系数1-b,边际储蓄倾向是一个正数。社会保障乘数:指政府增加或减少社会保障支出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程度,体现社保作用的力度。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社会保障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大小有关,若以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则:Kt=-b/(1-b)2.(1)有效需求的内涵首先是有效,是指消费者有购买意愿,且有购买能力;(2)否定了撒伊定律中“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追随攻击的脚步,市场机制不是自动实现均衡,市场的供给若大于有效需求,会出现生产者不降价同时商品无法销售的滞销局面;(3)有效需求可以通过有效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控,以促进其实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3.kI=4.△C△I△Y=△C+△I01001006406451.2051.2………………∑400100500k5.无变化,主要是原有两国间的进出口转化为了国内消费。第三章第四节1.(1)商品市场的均衡:商品市场上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的状态,可用IS曲线来表示。IS曲线的特征:向右下方倾斜;斜率取决于投资函数对利息率变化的敏感程度(投资乘数);(2)货币市场的均衡:表示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相等的状态,可用LM曲线来表示。LM曲线的特征:向右上方倾斜;斜率取决于实际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放映灵敏程度。(3)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IS-LM模型,其均衡表现为国民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点能够同时满足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所有条件。画图。2.IS曲线的变动因素:自主投资的变化(增加,曲线右移);自主消费的变化(下降,左移);政府支出及税收的变化(紧缩性政策,左移);净出口的变化(减少,左移)。LM曲线的变动因素:影响货币需求的外生变量(流通速度快,需求减少,曲线右移);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名义货币增加,曲线右移);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水平提高,利息上升,曲线右移。3.解释:最低生活保障费用的提高,用现金形式发放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居民可支配配收入增加,促使IS曲线向右上方I’S’移动。4.假定经济中只有居民、厂商、政府三个部门。这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不仅包括货币的流向,还存在着与货币数量相应的实物(包括产品、劳务与生产要素)流动。即:(1)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2)居民户向厂商购买消费品,相应的用于消费的货币支出流向厂商;(3)居民户向政府纳税,政府以社会保障现金、政府购买的实物等方式将之返还给居民。以上三方面的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三部门收入流量循环。第三章第五节1.失业的类型包括:摩擦性、结构性、周期性和季节性失业。摩擦性是由于工人放弃旧工作与寻找新工作之间的空白,掌握的技术并未过时,仍然有市场需求;结构性是某行业的衰退或技术的废弃而产生,调整时间较长;周期性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影响和波动,可能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季节性是由于行业的季节性所引起发生的增减,不会形成太多的其他社会影响。从工人的意愿方面也可以分为自愿与非自愿失业。2.奥肯定律:相对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而言,实际国民收入每减少2%,失业率会增加1%;反之,实际国民收入每增加2%,失业率会减少1%。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提出的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这条曲线也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前者是失业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后者通常表示失业率和彭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3.经济周期有以下几个特点:(1)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包括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具体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2)扩张和收缩阶段相互交替出现,在交替中有谷底和波峰这两个不同的转折点。(3)波峰是经济由扩张转向收缩时的转折点,谷底是经济由收缩转向扩张的转折点,在经济周期中,波峰和谷底也是相互交替出现的。(4)从长期看,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或国民收入具有不断提升的趋势,所以某一经济周期谷底阶段的产出和就业水平,有可能出现比以前周期波峰阶段还要高的情况。4.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需求减少;通货膨胀→国内金融市场不稳定→没有人投资→人民币贬值第三章第六节1.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着的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干预行为,就可以在经济活动中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状态的机制。这种机制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制度的自动稳定作用包括:(1)在经济萧条时,家庭和厂商收入降低,一部分原来符合累进税制最低层级的家庭和厂商变得达不到纳税条件,原来复合更高层级的纳税家庭和纳税厂商会相对降档到更低纳税等级,因此,累进税率将带来税收的自动减少;减少的税收会防止家庭消费和厂商投资的过度下降,从而起到缓解经济衰退的作用。(2)在经济过热时期,其作用机理正好相反。经济繁荣会自动带来税收收入的提升,因此会降低国民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投资支出,防止宏观经济继续膨胀,起到为经济自动降温的作用。2.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其它政策(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等。(1)财政政策,指政府是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发行和偿还作出的决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大工具,其调节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下降税率,增加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2)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政策,包括三大政策工具,其调节经济的主要方式就是: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债券,降低存贷款准备金率和降低再贴现率,作用的途径是: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降低——投资意愿上升——经济回暖。其它的政策包括人力资源政策、收入政策等,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采取鼓励、积极吸纳的政策,收入政策应该采取提升工资等多种收入的政策。3.(1)属于经济低迷的状态,按照“逆风向而行”的政策原则,应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2)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主导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三大工具,以及辅助的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中,三大工具的使用方法:(1)降低存款准备金,使货币供应量增多,引起银行利率下降,促进投资活跃,引起物价上涨、就业率上升、经济回暖;(2)公开市场操作:就要买入债券,使货币供应量增多,引起银行利率下降,促进投资活跃,引起物价上涨、就业率上升、经济回暖;(3)降低再贴现率,使货币供应量增多,引起银行利率下降,促进投资活跃,引起物价上涨、就业率上升、经济回暖。4.中国目前的供求面临的问题包括:(1)不断增长的需求,且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都在提升;(2)供给保持比较传统的方式:生产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在生产成本和新产品更新换代上尚未既是跟进需求的要求;(3)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发展模式中,国际市场的变化巨大,尤其是涉及到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日趋加速,需要我国采取有力对策,争取国际贸易的更优势位置、国内消费的升级换代。因此,供给需要配合需求的要求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考虑到供给发展的而必要性,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提升供给质量和能力。5.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内在稳定器:现代财政制度具有自动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通货紧缩时,具有阻止经济进一步衰退的功能;通货膨胀时,具有抑制经济进一步扩张的功能。这种无需改变政府政策就能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自动变动,从而自动减少国民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增减,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寻租行为:是指为寻求和维持垄断利润而消耗社会资源的行为,它会导致另一种社会经济福利的损失。6.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内需不足反应了经济处于萧条(偏冷)时期。应该采取扩张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财政政策指政府是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发行和偿还作出的决策。其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是调节税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2)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政策。其调节经济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改变存贷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方面应该降低税率,增加政府的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应该降低存贷款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第四章第一节1.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Countries)也被称为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edCountries),是与发达国家(DevelopedCountries)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曾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统治,在政治上独立、拥有国家主权,在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的新兴民族国家。2.尽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1)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增长速度较慢;(2)人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3)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4)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条件差,文盲率高;(5)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脆弱性地位;(6)城乡二元结构显著。3.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国民总收入(GNI)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用实际人均GNI或人均GDP表示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这种结构变化包括:生产投入结构和组织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分配状况的改善。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4.人类发展不仅包含人的物质生活质量的改善,还包括人的文化、社会生活的改善,是更高层次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选择自由度的扩大是人类发展的本质,人类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各种自由选择能力的扩大,包括:延长寿命的自由选择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自由选择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自由选择能力、拥有充分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自由选择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自由选择能力等等。5.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创新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从发展要素角度强调把传统的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自主创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从结构转变角度强调要促进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和扩展,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强调要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角度强调要通过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最新发展,从社会公平正义角度强调如何实现社会产品和收入在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问题。第四章第二节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以及技术和人员的国际流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成一个高度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的过程。2.(1)全球生产力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2)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扩张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3)跨国公司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行为主体;(4)国际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5)和平发展的主题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3.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其基本特征是商品、技术、信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方面。4.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存在机遇,又存在风险和挑战。(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拉动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使其更容易受到世界市场波动和经济风险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主要是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推动的,国际竞争规则也主要由发达国家制定并反映其利益。所以发达国家一直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发达国家为拓展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采取歧视性的经济政策,从而使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面临更大威胁。第四章第三节1.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国能够抵御内外风险使国家根本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并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状态和能力。包括金融安全、贸易安全、产业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等方面。2.金融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金融领域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金融财富不断积累的状态和能力,包括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财富的安全、金融机构的安全及金融发展的安全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金融安全问题:(1)金融霸权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主权的严峻挑战;(2)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对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冲击;(3)金融全球化导致发展中国家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增加。3.贸易安全,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安全,是指当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发展面临风险或冲击时,其对外贸易具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能够实现自身经济的良性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安全问题:(1)全球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2)全球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安全问题;(3)发展中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安全性落后;(4)WTO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安全的影响;(5)技术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安全的损害。4.产业安全是指国内产业发展面临风险或冲击时,具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国家拥有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并最终能够实现产业平稳、健康、有序、协调地良性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安全问题:(1)跨国公司的投资扩张强化了发展中国家投资结构的失衡;(2)跨国公司垂直分工战略增加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3)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对产业的控制力;(4)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遏制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创新;(5)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抑制了发展中国家民族产业的发展。5.信息安全是指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信息产业高度发达,能够保障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和防御产业信息化风险的能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信息安全问题:(1)信息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信息安全意识差、信息风险防范能力弱,各种重要的经济信息存在着严重的泄漏和被破坏的风险。(2)经济信息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信息技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管理全球化等各方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拥有先进信息技术的信息强国相对于信息弱国形成了“信息势差”,位于信息高位势的发达国家可以及时有效地利用经济信息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财富的最大化,处于信息低位势的发展中国家却无法利用经济信息的价值,甚至其传统的国家经济信息主权和安全也会面临冲击和挑战。第四章第四节1.(1)积极推动贸易体制的创新;(2)采取适度的贸易保护政策;(3)提高外贸企业维护贸易安全的能力;(4)积极利用并努力改善国际贸易规则。2.(1)加强对金融泡沫的宏观监管;(2)完善对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3)建立对创新金融工具的有效监管。3.(1)发挥比较优势,制定产业发展战略;(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3)利用外部条件壮大民族产业;(4)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4.(1)促进信息技术发展,提升本国独立信息化发展的能力;(2)重视信息安全技术,积极推动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3)建立国家内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4)建设信息安全网络的法治环境。第五章第一节1.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通过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即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三者结合形成的交叉性学科。计量经济学方法是通过对随机误差项及其概率分布的设定,使得计量结论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客观经济现实。严谨的数学方法和统计推断能够把随机因素规律化,形成正确指向的参数估计与检验过程,这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区别于其他经济方法的本质特征。2.计量经济学模型数据包括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两大类。截面数据是在同一时点对不同主体收集的数据。其研究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某种经济现象,侧重空间不同主体的差异;时间序列数据是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统计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主体在时间顺序上的变化,侧重于时间维度的动态变化特征。而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结合一起构成了面板数据。面板数据既可以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情况,又可以描述个体的动态变化特征,具有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信息。3.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设计理论模型。首先确定模型中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其次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2)收集样本数据。要注意样本数据应满足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等条件。(3)估计模型参数(4)检验模型。(具体见本节内容)4.参数估计是指利用样本数据对理论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参数估计方法包括两大类:(1)最小二乘系列方法,其原理是如果模型与样本数据之间的拟合误差最小,则模型的参数最优。最小二乘系列方法主要包括普通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和广义最小二乘法。(2)极大似然系列方法,其原理是能够使样本数据以最大的概率从总体中出现,则样本参数为最优。极大似然系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极大似然法和准最大似然估计法。5.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检验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和预测检验三方面。(1)经济意义检验:参数的符号(正负)、大小以及参数之间的关系。(2)统计检验: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序列相关性、异方差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3)模型的预测检验:①扩大样本容量或变换样本重新估价模型;②利用模型对样本期以外的某一期进行预测。6.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应用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以及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等方面。其中,结构分析包括乘数分析和弹性分析,乘数分析是指解释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引起被解释变量变化的倍数;弹性分析是指解释变量变化百分之一引起被解释变量变化百分之几。经济预测是指将样本点之外解释变量的观测值代入模型,实现对被解释变量的数值预测。政策评价是指事先预设被解释变量的估计值,然后将政策变量的观测值代入模型,求得被解释变量的实际估计值,如果实际估计值与预设估计值偏差不大,说明到达政策预期效果;反之则未到达政策的预期效果。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是指首先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进行参数估计与检验,找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来检验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符合经济理论;或者事先为数据为基础进行参数估计与检验,找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稳健的,则可为经济理论发展提供依据。第五章第二节1.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

yi=β0+β1x1i+(1)μi的均值为0,方差为常数,E(μi)=0,Var(μi(2)μi在不同样本点上彼此不相关,Cov((3)μi在服从0均值、同方差的正态分布,μi~N(0,(4)x1i、x(5)xji与μi不相关,Cov(xji,

μi只有满足经典假设情况下,对模型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参数估计量才具有线性、无偏性和最小方差性。2.实际经济活动中,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因素很多,如果用有限的变量,简单的数学形式和不精确地统计数据对被解释变量进行解释,就会产生误差,因此在计量经济学模型中要引入随机误差项。随机误差项包含的影响因素有:模型中省略的解释变量,如消费品价格、前期消费等;模型数学形式的近似性,如边际消费递减倾向的规律的作用,可能导致y与x的非线性;统计误差,包括统计人员的疏忽、统计工具和方法的问题、数据精确程度的要求差异。3.拟合优度,衡量的是回归直线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在估计出线性模型后,估计出的模型与观测值的拟合得好不好,即样本线与观测的样本点距离多近,则需要拟合优度来检测。然而,可决系数R2会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加解释变量引起的R2的增大并不意味着模型拟合程度更好。因此,在多元回归分析时需要对拟合优度进行调整,一来可以消除解释变量个数对可决系数的影响,二来可以对解释变量个数不同的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比较。4.参数估计量的矩阵表达式为:B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满足基本(经典)假设下应用OLS,可以得到线性、无偏、有效估计量,此被称为BLUE性质(BestLinearUnbiasedEstimator)。(1)线性:B是𝑌的线性函数:B(2)无偏性:B的均值等于模型的参数真值𝐵:𝐸(B)=𝐵(3)有效性:B的方差𝑉𝑎𝑟(B)最小5.当经济活动中出现无法直接量化的因素时,通常需要引入虚拟变量进行分析。虚拟变量的引入方式有:(1)加法形式:影响常数项(2)乘法形式:影响斜率(3)混合形式:既影响截距又影响斜率6.首先,假设模型满足经典假设应用OLS。其次,对相关假设进行检验。截面数据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多重共线问题;时间序列检验是否存在序列相关、多重共线问题。(取自然对数会降低上述问题)再次,进行统计检验。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方程显著性检验和变量显著性检验。最后写出方程:一个是所有变量都保留的方程(t检验可以不通过),另一个是统计检验显著的方程(t检验通过)。第五章第三节1.含义:如果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则称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多重共线性又分为完全共线性和一般共线性。产生的原因包括:①经济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②经济变量在时间上有共同变化的趋势;③模型中引入了滞后变量;④解释变量选取不当。造成的后果包括:①完全共线时参数估计量B不存在。例如模型yi=β0+β1x1i+β2x2.含义: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i=β0+β1x1i+β2x2i……造成异方差性的原因:随机误差项中某一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模型本身的设定偏差,没有将显著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这样遗漏的因素在μi中起到显著作用,导致异方差性。二是模型初始设定无遗漏变量,但是随着条件变化,不显著的因素变得显著,在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