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登泰山记》学案设计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生平]姚鼐(1732—1815),字姬传,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破格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撰写书录91篇。次年秋辞官归家,后以授徒为生,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作品]著有《惜抱轩诗文集》16卷等;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辑为《古文辞类纂》75卷。[贡献]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观点,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2.背景解读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游记。夯实基础1.通假字(1)须臾成五采(同“彩”,彩色)(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2.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古义:_到,到达。_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石苍黑色,多平方古义:_方方正正的,指山石。_今义:数学名词。3.一词多义(1)当eq\b\lc\{\rc\(\a\vs4\al\co1(当其南北分者(介词,在、在……的地方),崖限当道者(动词,挡住),僻不当道者(动词,对着、面对),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介词,在、正在),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动词,阻、拦),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副词,将要),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动词,相抵))(2)乘eq\b\lc\{\rc\(\a\vs4\al\co1(自京师乘风雪(动词,冒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乘坐),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3)道eq\b\lc\{\rc\(\a\vs4\al\co1(道皆砌石为磴(名词,路),道少半(动词,走、走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道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谈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居eq\b\lc\{\rc\(\a\vs4\al\co1(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动词,居住),居庙堂之高(动词,处在),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动词,坐))4.词类活用(1)汶水乘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2)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3)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4)道少半(名词作动词,走、走路)(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照)5.文言句式(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省略句,“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4)生石罅(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5)复循西谷(省略句,“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文意疏通*登泰山记姚鼐①其:代词,它,指泰山。②当:在。]段解: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③以:在。④乘:冒。⑤历:经过。⑥限:界限。⑦磴:台阶。⑧循:顺着。⑨几:几乎。⑩负:背。⑪烛:照。⑫居:停留。]段解:采用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的方法,描写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⑬五鼓:五更。⑭漫:弥漫。⑮稍:渐渐。⑯极天:天边。⑰须臾:一会儿。⑱采:同“彩”。⑲丹:朱砂。⑳或:有人。绛:大红。皓:白。驳:杂。偻:脊背弯曲。]段解:日观峰看日出。[是:这。漫:磨灭。当:对着。及:赶上。][圜:同“圆”。罅:石缝。]段解:写泰山建筑群和古迹等人文景观。eq\f(桐城姚鼐记。,桐城姚鼐写这篇记。)1.桐城派“桐城派”是中国清代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桐城派的继承发展者虽众,但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认为“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形成干支历。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干支还有其他的功能和内涵,比如十二生肖文化。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3.中国古代的阴阳概念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连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4.年号、庙号、谥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基本上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予。还有私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私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任务活动一疏通文意,品读内涵解读第一段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及作用。明确: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由面(汶和济)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思考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明确:“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显得顿挫有力。解读第二段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思考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明确:“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明确:“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明确:“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明确:“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明确:“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思考3:试概括这一部分景物的特点。明确:高峻、壮阔、雄浑。解读第三段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思考2: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从形状、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壮美的日出图景。思考3: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1)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明确:“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明确:“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语调应高亢激昂。解读第四段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思考2:这一段列举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何好处?明确:(1)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2)好处: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解读第五、六段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交代记游人。思考2:分析文末的景色描写。明确: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整体探究思考1:整理全文思路。明确: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经过→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思考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明确:①志当存高远,敢于迎难而上。②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③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④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⑤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思考1: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明确: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思考2: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请诵读品味文章的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明确: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历经艰险,始得奇观。思考3: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明确:①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还描写泰山本身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②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③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思考4: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明确:①章法严明,剪裁得当。②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③用笔简洁,词语精当。④句式多变,灵活传神。任务活动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活动:对比并思考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①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注】①海马,前文僧人曾建议:“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思考:姚鼐和袁枚登山所见景物有哪些相似的特点?请用三个形容词加以概括。明确:奇异、险峻、壮观。素材积累1.课内素材保持正确的心态《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轼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适用话题】“达观”“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等。2.课外素材北宋时侯蒙本来相貌有些丑陋,加上他年龄又大,很多人都不尊敬他,只要有机会就会对他嘲讽一番。那年春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又到了放风筝的大好时光,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游玩。侯蒙也带着自己的风筝来了,没想到他的风筝还没飞起来,就看到一旁许多人都争相围着一只风筝看,还传来阵阵哄笑声。原来,有一个生性轻薄的家伙,看到侯蒙也来放风筝,就故意把他的形象画到了一只风筝上面。随着带有侯蒙画像的风筝在空中飘来飘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围观看笑话。侯蒙的仆人看到主人被羞辱,急得要找那个放风筝的人算账。侯蒙却不在乎这恶作剧,他哈哈一笑,让仆人拿来笔墨,当场作了一首《临江仙》词,把它题到了自己带来的风筝上面,词中写道:“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那些围观看笑话的人,读了侯蒙这首词,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从此再也不敢随意取笑他了。侯蒙回去之后继续面壁读书,第二年就一举成名,考取了梦寐以求的进士,不到50岁就成为户部尚书。【适用话题】“豁达”“反败为胜”“尊严”“智慧的锦囊”等。人物速写苏轼的一字功课苏轼被贬到黄州,司农朱载上正在此地管理粮仓,苏轼与他还不熟识。有一天,一位来访客人吟咏了两句诗:“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苏轼听了,十分惊讶地问这首诗是谁写的,客人回答说是司农朱载上所作。苏轼再三称赞欣赏,他认为这首诗充满了优雅的意境和情趣,觉得是写给自己的,因此对朱载上印象很深。后来,朱载上专门去拜访苏轼,两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欢,于是就成了知己。偶有一天,朱载上又来见苏轼,家丁已报告过来访者的名字了,可是过了好长时间,苏轼才出来见他,满脸惭愧地感谢朱载上久久等候的诚意,并且说:“刚才我做完了每天的功课,才耽误了些时间,有失迎接。我正在学习《汉书》,每天都是边读边手抄。”朱载上听后,很是吃惊,说道:“凭先生的天赋,打开书卷,一经浏览,就会终身不忘,怎么还要用手抄这种费力的办法呢?”苏轼说:“非也!我读《汉书》,到今天一共手抄了三遍!最初是一段手抄三个字作为标记,第二次则减少为两个字,现在则减少到一个字就行了。”朱载上看了苏轼的书稿,有些困惑。苏轼说:“足下可以随便找出我标记中的一字为例,我来背诵。”朱载上随便找出一个字,苏轼就应声背出了那一段几百字的内容,结果与《汉书》原文无一字差错;朱载上接着又挑了几个字试验,都没有一点错误。朱载上感叹很久,不禁说道:“先生真是下凡神仙一样的天才啊!”回去后,朱载上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苏轼尚且如此认真学习,天赋一般的人怎么能不更加勤奋读书呢?”学以致用修辞巧妙《登泰山记》这篇文章有多处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比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请按要求把下面诗句扩展成一段话。夕阳无限好要求:①采用写景和抒情相映衬的手法;②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③想象要符合诗句的语境;④融入个人的情感;⑤不少于200字。【示例】放学后,漫步在回家的路上,不能错过那道风景——夕阳。那圆圆的、红红的夕阳在离地平线不远的空中向我微笑着,我感受到了它的温暖与柔情。然而,夕阳毕竟不像初升的太阳那样充满活力,也没有正午的火热,更没有午后那令人流连忘返的妩媚。瞧,天空中像有无数朵形态各异的彩云在不停变幻,又像有无数条五彩缤纷的绸带在随风飘舞。远远望去,那一大片彩霞像一幅流动的风景巨作,镶嵌在天空中。而这幅风景巨作究竟是谁创作的呢?是夕阳,是看似平庸的夕阳。此刻,我仿佛看到了比平时更美的夕阳。看着这美景,我想:夕阳的生命虽已接近尾声,但它却没有悲伤,它不仅在尽力展现自己的美,而且把周围的云朵打扮得更漂亮,创造出大自然变幻的美,正像曹操所写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聚焦高考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考点链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文言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命题示范采分点1重点实词——关注是否为5种特殊实词作为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对关键实词翻译是否到位,需要关注该词是否是“通假字”“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需要特别关注两点:①对“多义实词”的准确翻译,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②要熟悉实词活用的各种类型(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采分点2重点虚词——思考译或不译虚词是准确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基础,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对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一定要有语境意识,仔细辨别词性及意义;②有实词义项的,必须译出其意思,如作为代词的“之”“其”等,在句中起语法作用、发语词及语气词时可不译。采分点3文言句式——关注是否为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应该仔细甄别句中是否有文言特殊句式。常考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等。真题试卷在线(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_”孟尝君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孟尝君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_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孟尝君,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合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孟尝君。(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译文: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_(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译文: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_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系统工程与工程项目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2025年初三下黄金四模考试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经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通榆一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摸底历史试题含解析
- 沈阳音乐学院《钢琴基础(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影视鉴赏与视听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城环科园联盟市级名校2025届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生物试题含解析
- 兰州工业学院《食品工程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信息安全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内蒙古磴口县2025年中考物理试题命题比赛模拟试卷(6)含解析
- 2024年Adobe设计师考试网页设计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2025届深圳市高三二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措施测试题库试题
- 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解读 2
- 痔疮中医治疗
- 2025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TCECS24-2020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
- 2025年五级应急救援员资格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运输公司2024年防汛工作方案
-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 公卫重精培训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