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量表对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一项情境研究_第1页
多维量表对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一项情境研究_第2页
多维量表对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一项情境研究_第3页
多维量表对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一项情境研究_第4页
多维量表对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一项情境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维量表对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一项情境研究

1手段论与目的论的综合评价目前,巴西公司经常发生与企业道德相关的事件,比如商业贿赂、虚假产品制造和环境污染等。令人欣慰的是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已开始关注企业道德问题。决策是企业管理过程的中心,所以企业中的道德决策问题已成为有关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者普遍认为道德决策包括识别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确定道德意图和实施道德行为四个阶段(李晓明,王新超,傅小兰,2007)。对于道德判断这样一个核心阶段,以往研究通常会只采用“该行为是道德的/不道德的”这样一个项目来测量个体对某行为的道德评价(Reidenbach&Robin,1988)。但Hunt和Vitell(1986)的市场营销领域的道德通用理论模型(Generaltheoryofmarketingethicsmodel)提出,个体会采取不同的道德评价取向对涉及道德问题的行为进行多维度的判断,该模型最大的特点是把个体的道德哲学评价纳入到了企业道德决策模型中,认为个体会主要依据手段论和目的论两种哲学标准来指导道德判断。手段论强调行动本身,认为存在着普遍的行为规范来指导人的行为,而目的论则强调行动的结果,主张根据行为结果来评价人的行为。个体会同时考虑手段论中强调的普遍标准和目的论中所强调的潜在结果,从而进行一个手段论和目的论的综合评价,而该评价将直接影响着整体性的道德判断,进而影响道德意图。本研究将主要基于该模型,探讨不同的道德评价取向对整体性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的预测作用。对于道德判断或评价阶段,除了单项目(该行为是道德的/不道德的)的测量方法外,Reidenbach和Robin(1988)开始发展一种多维度的道德评价方法——多维道德量表(Multi-dimensionalEthicsScale,MES),而相关研究表明,与对道德判断的单项目测量相比,多维道德量表对随后的道德意图阶段具有更高的预测效度(Cohen,Pant,&Sharp,1993;Reidenbach&Robin,1988,1990)。Reidenbach和Robin(1988)通过对相关道德哲学理论文献的分析,提出5种不同的道德评价取向,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29个项目的多维道德量表,这5种取向包括:正义(Justice)、道义论(Deontology)、相对主义(Relativism)、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和利己主义(Egoism)。正义强调公平公正原则;道义论认为有特定的道德原则指导人们的行为,行为的道德性主要依据特定的道德原则,不依情景而变;相对主义观点强调不同文化和群体对行为有不同的评价体系。此三种评价取向都属于手段论。功利主义则主要根据一种行为整体上是否会带来最大的利益和最少的伤害来对行为进行评价,利己主义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道德哲学,强调决策者自己的最大利益和个人满足感,它与功利主义一样皆依据行动结果来评价行为,都属于目的论,不同的是利己主义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功利主义不仅考虑自己,还考虑其他受影响群体的利益。Reidenbach和Robin(1990)对多维道德量表进行了精练,最后缩减成了3个维度、8个项目的多维道德量表。研究者把第1维度称为“道德公平”(MoralEquity),该维度包括4个项目:公正的/不公正的、公平的/不公平的、在道德上是对的/在道德上是不对的、我的家人能接受/我的家人不能接受;第2个维度是“相对主义”,包括2个项目:文化上被接受/文化上不被接受,传统上被接受/传统上不被接受;第3个维度是“契约主义”(Contractualism),包含了2个项目:违背/不违背默许的约定,违反/不违反未成文的契约。8个项目的多维道德量表被广泛用于测量道德评价(McMahon&Harvey,2007;Nguyen,Basuray,Smith,Kopka,&McCulloh,2008;Nguyen&Biderman,2008),但Reidenbach和Robin(1990)的量表并没有纳入功利主义这一在商业活动中很重要的评价维度,而研究者在重新考察Reidenbach和Robin(1988)的多维道德量表后发现,除了道德公平、契约主义和相对主义之外,功利主义也是影响个体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的重要评价取向(Cohen,Pant,&Sharp,1993;Kujala,Lämsä,&Penttila,2011)。以往研究也发现,在这些不同的道德评价取向中,道德公平维度是影响整体性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的最重要因素(Nguyen&Biderman,2008)。虽然利己主义没有得到前人研究的支持,但为了更全面地考察个体的道德评价取向,本研究也纳入了利己主义维度,试图考察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整体性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具有怎样的预测作用?2学习方法2.1管理阶层的构成表1有效被试为129名MBA学生(情景一套为69名,情景二套为60名),其中男性67人,女性62人,80%的人处于管理阶层,97%的人工作2年以上,平均年龄为30岁,标准差为3.65。2.2对被试和被试各变量的社会认知企业道德决策情景:本研究采用企业道德决策领域中通用的情景(scenario)研究法。情景研究法的优点是可以让受测者投射在一种接近实际的标准化决策情境中,这种方法可以向不同的参与者提供标准化的社会刺激,并且可以使决策情景更为现实。研究者在各情景中设定了一名假想参与者,各情景中的假想参与者最终都会采取一种不道德行为,被试通过对假想参与者的评价来反映自己的态度。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本研究经过多次预试最终采用了2套情景,每套情景各有2个情景,共4个情景,它们分别涉及了在企业环境中出现的员工知情权、虚假广告、环境污染和商业受贿问题。对每套情景中的2个情景的顺序加以平衡。每位被试只接受1套情景的测量。测量工具:对道德评价的测量参考原Reidenbach和Robin(1990)确定的8个项目的多维道德量表,以及Cohen等(1993)所采用的测量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各3个项目;对整体性道德判断进行测量的项目为“该行为是道德的——不道德的”(Reidenbach&Robin,1990);采用“我会采取此行为的可能性高——我会采取此行为的可能性低”和“我周围的同事采取此行为的可能性高——我周围的同事采取此行为的可能性低”这2个项目对道德意图进行测量。各项目均采用为7点的语义差异量表,从左到右依次计为-3~3分。分数越高,则表示被试越认为该行为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对自己无利、不被文化或传统接受、会产生最小的效用和违反约定;该行为整体上是不道德的;自己或他人不会实施不道德行为。3结果与分析3.1表1:表1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通过配对t检验发现,个体认为他人比自己更有可能实施不道德的行为,t(257)=11.045,p<.001。3.2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了考察在中国进行实测时,多维道德量表的结构是否稳定,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并进行正交旋转法,KMO=.736,Bartlett’s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299.043,p<.001,说明数据适合作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为5个,总方差解释量为70.351%(见表2)。从因子负荷上看,多维道德量表的原有项目与它们所属的维度相对应。3.3预测作用的考察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整体道德判断(道德的/不道德的)的预测作用(见表3)。结果发现,道德公平、功利主义和契约主义对个体的整体道德判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利己主义和相对主义对个体的整体道德判断无显著预测作用。3.4道德意图的预测作用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自我和他人道德意图的预测作用(见表4和表5)。结果发现,道德公平和相对主义对自我和他人道德意图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功利主义对自我道德意图具有边缘显著的预测作用。4讨论4.1整体道德判断与他人道德意图的回归分析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多维道德量表的原有项目在因子负荷上与它们所属的维度相对应(见表2),说明个体会采用5种不同的道德评价取向对涉及道德问题的行为进行评价,也证明了本研究所采用的多维道德量表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这一结果与国外结果基本一致(Kujalaetal.,2011)。一元回归分析表明,整体道德判断(道德的/不道德的)对自我道德意图(β=.715,p<.001)和他人道德意图(β=.368,p<.001)虽然也有显著预测作用,但解释的变异量都明显小于多维道德评价取向对自我道德意图(19.6%<25.9%)和他人道德意图(4.7%<18.3%)的解释变异量。这与Cohen等(1993)的结果一致,表明与对道德判断的单项目测量相比,多维道德量表对道德意图具有更好的预测效度。因此,并不仅仅限于企业道德决策研究领域,其他涉及道德评价领域的研究者也可以考虑引入多维道德量表,进而对个体的道德判断作更为全面的评价。4.2利己主义与整体性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的关系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道德公平、功利主义和契约主义对个体的整体道德判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道德公平和契约主义属于手段论的范畴,都强调基于行为本身进行道德评价,而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则属于目的论范畴,强调基于行为结果进行道德评价,这一结果与Hunt和Vitell(1986)的道德通用理论模型所提出的个体会依据目的论和手段论两种哲学标准来进行道德评价的观点相一致。另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道德公平和相对主义对自我和他人的道德意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相关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道德公平取向对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都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这说明“公平”和“公正”是个体进行道德判断和确定道德意图时最看重的方面,这与国外的结果基本一致(Nguyen&Biderman,2008),此结果也可在国内关于企业营销道德测评维度的研究中得到支持(寿志钢,甘碧群,2008)。而利己主义与整体性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的关系则较小,这与国外结果也基本一致(Reidenbach&Robin,1988),说明利己主义是个体在应对道德问题时较少考虑的评价取向。本研究也发现,契约主义对整体性道德判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但对道德意图无显著预测作用。而国外研究表明,契约主义通常对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均具有较强预测作用(Cohenetal.,1993;Cruz,Shafer,&Strawser,2000)。契约主义强调基于个体是否遵守了默许的约定或契约来评判其行为的道德性,该观点与中国文化中强调的“诚信”概念类似,可以看出中国被试虽然认同不讲诚信是不道德的,但在确定行为意图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诚信”的重要,可见体现契约主义的“诚信”观念在中国尚未深入内心而影响其道德行为,诚信体系的建立任重道远(韦继永,2003)。相对主义则相反,相对主义虽然对整体性道德判断无显著预测作用,但对道德意图却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相对主义通常对道德判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Cohenetal.,1993;Cruzetal.,2000)。本研究的结果可能说明由于中国目前整体的社会道德风气偏低,所以对于中国被试而言,某一行为能否被自己的文化或社会所接受与该行为的道德性关系不大,因此相对主义对整体性道德判断无显著预测作用。但另一方面,与国外研究结果相比,相对主义对道德意图却具有更强的预测作用,该结果可能说明,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在中国社会某行为能否被自己的文化和社会标准所接纳,虽与个体对该行为的整体性道德判断关系较小,但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道德意图,这可能预示着在中国要切实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准,需要加强社会舆论的作用,通过社会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规范,充分重视舆论监督对不道德行为的遏止作用。4.3研究工具的改进量表在研究对象上,本研究主要选取了MBA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对象上比较泛泛,而以后的研究应更注重针对特定群体的研究,如营销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或会计,并选定特定领域的道德决策情景,这样得出的研究结果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