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心理问题_第1页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_第2页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_第3页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_第4页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动儿童心理问题

刘晓辰(1)谁是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群体的现状是什么?(2)流动儿童是心理健康的高风险群体吗?(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有哪些?(4)如何理解心理弹性(和保护性因素)的概念?(5)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有哪些?(6)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积极发展?定义法律定义:由于义务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人口的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其结果是:在现行的城乡政策框架下,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也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成了被“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这一群体称为“流动儿童”。教育定义:流动儿童主要指6~15周岁,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晓岚一家来自安徽农村,父母在上海市某区做小生意,晓岚从1996年上幼儿园中班起就一直在该区Z校读书。由于身上有孤臭,晓岚在学校被一些调皮的同学喊“臭蛋”,却未被制止。同桌小强借口晓岚弄坏了他的铅笔,对晓岚进行长达一年多的高利盘剥。晓岚父母反映给老师,老师调查的结果竟然是:你的孩子自愿给的!小强还把晓岚的作业故意藏起来,偷看晓岚的日记,向同学宣读,并撕掉了日记中写到自己的部分。班主任对小强的行为不但没有加以制止,经常警告晓岚及其父母,如果晓岚不交作业,就要把她调到外地班去。“外地班”就是“民工子女班”。晓岚的爸爸说,学校把一些非上海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分开设班。外地班不参加学校评比,带班老师也不参加评比,大家都知道外地班差,不愿意去。为了让女儿不受歧视,晓岚的爸爸情愿多出钱让女儿进到普通班级。可是,在普通班级里,晓岚仍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歧视。2003年5月,晓岚因不堪同学的歧视和欺负,投河自尽。(文中人物为化名。《东方早报》,2003年9月17日第12版,转引自王映,2004)群体现状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估算,2000年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数量为1410万人。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规模进一步增加到1834万人。5年间,流动儿童增长了424万人,增长30%。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数据,北京市流动儿童在1997—2006年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7.25%;江苏省无锡市在过去几年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甚至高达30%。流动儿童的分布集中于少数省份。广东省的流动儿童占全国总量的14.6%,人数高达267.8万人,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流动儿童数量较多的省还有浙江、江苏和福建,这三个省的流动儿童数量都超过100万人。四川和山东两省的流动儿童数量也比较多,分别达到93万人和80万人。前述6个省的流动儿童超过了全国流动儿童总数的40%。习惯上,人们认为流动儿童主要流动到发达地区,前述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聚集了大量流动儿童的事实,也确认了惯常的这一印象。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四川、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大规模向其他省、市输送流动人口的地区,也同样接收了相当大规模的流动儿童,这几个省的流动儿童数量都在50万人以上。流动儿童教育、心理问题的根源1、长期流动很多人认为,和流动人口一样,流动儿童的主要特点是“流”或者是“动”,他们在流入地的停留是短暂的,会很快结束他们的流动过程并最终返回老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6—14岁的流动儿童中,1/3的人的流动时间超过了6年。2、不再恋乡流动儿童已失去了和“老家”的联系,多数流动儿童今后不可能返回“老家”。以北京市为例,在北京市流动儿童中,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已经是事实上的“北京人”。流动儿童与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同,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准城市居民,没有父辈的恋乡情结,基本上不可能回到户口所在地的乡村生活。流动儿童心理现状1、社会适应方面。流动儿童难以获得群体融入感,人际关系敏感、紧张,从而导致缺乏安全感及社会归属感。得不到社会支持、接纳的流动儿童在长期的社会适应过程中往往伴有社交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流动儿童。2、认知和价值观.。特殊的流动环境使得流动儿童表现出自我评价偏低、自我体验消极而自我控制较强等不平衡性。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在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评估上流动儿童存在着自卑和自信并存交错的现象。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高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但都低于城市儿童。刘霞和申继亮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还有比较高的歧视归因倾向。3、自卑和自尊。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且不太稳定。比起城市的孩子,流动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更低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他们多表现出敏感多疑、缺乏自信,拘谨胆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保护的体现。4、行为问题。流动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很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而网络成瘾对流动儿童的危害比对一般儿童更大。另外,流动儿童心理失衡问题突出,通常引申出叛逆反抗、行为失范,再加上认知能力的缺乏,家庭教育不足,极易发展成为“问题少年”。

心理问题成因1、个体因素。指个体自身因素,包括流动儿童的年龄、性别、性格特点、自我认识等。研究表明,女童在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症状等项目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童。王瑞敏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消极情感和自我满意度却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升。绝大多数流动儿童都比较内向拘谨,这就造成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困难,影响其社会归属感。在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和自身价值的认识上,流动儿童表现出的自我评价过低和价值感缺乏、自身定位不准确导致了他们产生焦虑、抑郁和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

2、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最早起作用的地方,父母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流动儿童的父母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因忙于生计而无暇管教子女,使得流动儿童在学业、各种行为方式的养成上都比一般正常儿童差。尤其是父母职业的不稳定,使得流动儿童过着频繁流动的生活,从而产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造成对生活、对前途的迷茫和不安。

研究者发现,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与其问题行为和躯体化有显著相关。而且,不同校园环境对流动儿童的影响也不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和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虽然在较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上较一致,但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较低,相对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流动儿童是心理健康的高风险群体吗?是。不管是小学阶段的流动儿童(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林芝,翁艳燕,2004;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2005;王毅杰,史秋霞,2008;占友龙,阳植翠,彭瑛,2009),还是学龄前阶段的流动儿童(刘晓瑛,宋媛,陆艳红等,2006),也不管是简易学校里的流动儿童(胡进,2002;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还是公办学校里的流动儿童(刘正荣,2006;王丹阳,2008),其心理病理的流行率或得分均高于同龄的城市儿童(例外的观点: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2005;邱达明,曹东云,杨慧文,2008)。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即心理弹性)有哪些?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Masten,Best&Garmezy1990年定义了三类心理弹性概念:第一类心理弹性指的是“克服逆境”,它与公众对心理弹性的理解一致,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人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第二类心理弹性指的是,面对急性或慢性生活压力(如父母离婚、家庭经济困难),个体并未受到消极的影响,而是成功地应付了这些压力;第三类心理弹性指的是经历创伤后的恢复,即创伤没能将个体打倒。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些儿童自尊水平比较高,比较自信,但是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排他的一元价值观的基础上,这样的价值观和这样的自信满满,从长远来说,可能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风险因素。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可能与教育和教师有关。压力(社会文化适应压力、生活事件、受歧视等)中介变量(本研究未涉及)心理病理(心理障碍或心理症状)内化问题外化问题调节变量(社会支持、自尊、应对方式等)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预测模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十大标准一是要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二是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三是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五是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六是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七是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皱发炎。八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九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十是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解决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想要解决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教育问题是关键。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