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说文解字注》《释名》字义辨正_第1页
段玉《说文解字注》《释名》字义辨正_第2页
段玉《说文解字注》《释名》字义辨正_第3页
段玉《说文解字注》《释名》字义辨正_第4页
段玉《说文解字注》《释名》字义辨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段玉《说文解字注》《释名》字义辨正

段玉洁的《说文解字注》中有302个解释名,约占解释名总数的20%。段氏引用《释名》的目的在于为《说文》作注,同时就《说文》与《释名》的释义进行比较和评价,并就二书中音义相同的同源现象作出论断,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说文》释义的深入了解,还使我们认识到《释名》在训诂学上的价值。一、声训上为《释名》作注的情况《释名》是声训著作,从总体上看,段氏所引《释名》都是从声训上为《说文》作注,但从具体引用来看,却可分为以声训作注,以义训作注和以方言作注三种情况。1.《释名》的声训此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对《说文》中的以形显义作出声训上的解释,从而使《说文》的释义获得语源上的依据。例:(1)《说文》:陵,大也,从夌声。”段注:“《释地》毛传皆曰大曰陵。《释名》曰:陵,隆也,体隆高也。”《说文》、《尔雅·释地》毛《传》皆以大释陵,因为陵字从“自”。而《释名》则以隆释陵,用的是声训。因为陵、隆双声。韵则蒸侵通转(陵,蒸部;隆,侵部)。在词义上,陵,大山。隆,《说文》:“丰大也。”《广韵》:“隆,盛也、丰也、大也。”《释名·释车》:“隆彊,体隆而彊也。或曰车弓似弓曲也。”此隆亦指物体之高耸。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认为甲骨文“隆字象人体而升高,一足在地,一足已阶而升。”总之,陵、隆都有人体或物体升高之义,故陵隆词义相关,为同源词。(2)《说文》:“锏,车轴铁也,从金间声。”段注:《释名》曰:“锏,间也,间釭轴之间使不相摩也。”毕沅《释名》疏证曰:“毂中有釭,故以锏裹轴,使不受釭摩也。”段氏亦谓“釭中亦以铁鍱裹之,则铁与铁相摩,而毂轴之木皆不伤,乃名铁之轴者锏”。锏谓嵌于车轴、车毂之间;间谓中间、相间。锏间词义相关,元部叠韵,为同源词。(3)《说文》:“曀.天阴沉也。从日壹声。”段注:“各本作阴而风也。《释名》:‘曀,翳也。言云气掩翳日光,使不明也。’”曀之形符为“日”,但不能说明天气如何。而曀作“天阴沉”解,实取义于“翳”。翳、曀均为影母双声。古韵同属质部。翳有掩翳隐蔽义,故段引《释名》以云气掩翳日光释“曀”。(4)《说文》:“茨,茅盖屋,从艸次声。”段注:“此形声包会意。《释名》曰:‘屋以草盖曰茨。茨,次也。次草为之也。’”《说文》视“茨”为形声字,段氏则认为声中有义,故引《释名》以次释茨。按茨为茅苇盖的屋,次本义为野外的帐篷,《说文》训次为“不前不精”,不精即次,故茨、次意义相关。茨次同为脂部,二字同源。此类例句最多,占段氏所引《释名》90%以上。另一类是对《说文》中本已存在的声训作出解释,即以声训释声训,这类例句段氏常注以“叠韵”,或注以“双声”。例:(5)《说文》:“水,准也。”段注:“此以叠韵为训。《释名》:‘水’准也。天下莫平于水,故匠人建国必水也。’”(6)《说文》:“月,阙也,太阴之精。”段注:“月、阙叠韵。《释名》曰:‘月,缺也,满则缺也。’”(7)《说文》:“室,实也。”段注:“以叠韵为训。古者前堂后室。《释名》曰:‘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8)《说文》:“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段注:“土、吐叠韵,《释名》曰:‘土,吐也,吐万物也。’”(9)《说文》:“壤,柔土也。”段氏引郑玄《周礼》注,释“壤”为“和缓之貌”。又引《释名》曰:“壤,䑋也,肥濡意也。”并按:“壤与柔弱双声。”前四例声训较为平常,不言自明。后一例稍需说明。(9)例,上海古籍出版社《释名疏证补》作“壤,䑋也”。毕沅曰:“两䑋字今本一作瀼,一作濡,瀼字《说文》所无,濡字音不近,皆非也。”王力《同源字典》[p39]引此例。《说文》释壤为柔土,柔土有肥䑋之义,以人之肥䑋多肉如土之柔软肥沃。故段氏注以“壤与柔弱双声”,言壤有柔义。壤与柔均日母字。壤,古韵阳部。柔,古韵鱼部。鱼阳对转。音韵上联系十分密切。2.《释名》曰《释名》虽是声训著作,而在声训中夹有义训,故段氏引《释名》注《说文》,有时只摘取其义训之句而释之。例:(10)《说文》:“廇,中庭也。”段注:“《释名》曰:‘室中央曰霤。’”(11)《说文》:“庑,堂周屋也。”段注:“《释名》曰:‘大屋曰庑。’”(12)《说文》:“鬓,颊发也。”段注:“《释名》曰:‘在颊耳旁曰髯,其上连发曰鬓,鬓曲头曰距。’”(13)《说文》:“步,行也。”段注:“《释名》曰:‘徐行曰步。’”(14)《说文》:“走,趋也。”段注:“《释名》曰:‘疾行曰趋,疾趋曰走。’”从上引例看,《释名》所释较《说文》更为具体明白。例(10)中的“中庭”即为“室中央”。例(11)中的“堂周屋”即为“大屋”。例(12)中的“颊发”,所在部位欠明,《释名》以髯之上与头发相连部分称为鬓,则“鬓”之部位更为明确。例(13)《释名》标出“步”的速度为“徐行”,对“步”与“行”的差别作了区分。例(14)《释名》训走为疾趋,使“走”与“趋”的速度有了区分。这些都表明了段氏引《释名》在于注释《说文》。3.青、徐谓土壤为徙《释名》作者是汉末北海(今山东境内)人,山东古为齐鲁之地,汉时属青州、徐州,故《释名》所引方言多为齐、鲁语和青、徐方言。段氏引《释名》中的方言注《说文》,不但有利于我们了解所释词的汉代语音,而且对我们认识因方言歧异现象所产生的异音异形同源词也有帮助。例:(15)《说文》:“癣,乾疡也。”段注:“《释名》曰:‘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故青、徐谓癣为徙。’”(16)《说文》:“(gui),卌叉,可以划麦,河内用之。”段注:“《释名》曰:‘齐鲁间谓四齿杷为欋。’然则河内谓之。”(17)《说文》:“屝,屦属。”段注:“《释名》曰:‘齐人谓草屦曰屝。’”(18)《说文》:“瘿,颈瘤也。”段注:“《释名》曰:‘青、徐谓之脰。’”(19)《说文》:“植,早种也。”段注:“《释名》曰:‘青、徐人谓长妇曰稙长。禾苗先生者曰稙,取名于此也。’”从上引例看,有的只是表示方言读音,如例(15)青、徐人读癣为徙。例(16)的与欋为同一工具,河内地方人称“”,齐、鲁间称“欋”。有的是引方言释义,例(17)《说文》只说“屝,屦属”,不表明为何种屦。段引《释名》“齐人谓草屦曰屝”,则可看出屝为草鞋。例(18)瘿与脰都是颈脖上的瘤子。刘熙是青州人,“青、徐谓之脰”,是以青州方言释“瘿”。《庄子·德充符》:“甕盎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其全人,其脰肩肩。”这里既用瘿,又用脰,说明瘿、脰同为一物。例(19)以青、徐方言中的“禾苗先生者曰稙”来解释《说文》的“稙,早种也”。二、本书所释与训所释段氏既引《释名》为《说文》作注,旨在证实《说文》释义的准确可信,同时为《说文》的训释提供语源的依据。由于《说文》所释多为本字本义,而《释名》则在于探求语源,因此二书所释在词源上有相同相合之处,但由于作者个人阅历和训诂方法的不同,因此也存在着差异。段氏认为许、刘二人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今分述于下。1.“许言阳,刘言含,意于此化”(20)《说文》:“鞅,颈靼也。”段注:“《释名》:‘鞅,婴也。喉下称婴,言婴络之也。’按:刘与许合。”(21)《说文》:“须,颐下毛也。”段注:“《释名》亦曰:‘口上曰髭,口下承浆,颐下曰须,在颊耳旁曰髯。’与许说合。”(22)《说文》:“膊,薄脯,膊之屋上。”段注:“《释名》:‘膊,迫也,薄椓肉,迫着物使燥也。’说与许同。”(23)《说文》:“绀,帛深青而扬赤色也。”段注:“扬当作阳,犹言表也。《释名》曰:‘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也。’按:此今之天青,亦谓之红青。许言阳,刘言含,其意一也。以纁入深青,而青见于表,是为绀。”以上诸例或言刘熙所释“与许合”,或言“与许同”,或言“其意一也”,皆指二人所释符合词之本意。例(20)王力《同源字典》[p320]引之,并引毕沅曰:“古声缨、鞅相转。又婴本人颈饰,鞅在马颈象之,故借以名。”例(21)二书所释全同。例(22)王先谦《释名疏证补·释饮食》释“薄脯”二句曰:“谓切薄肉,暴之屋上也。”《释名》“薄椓肉”即“切薄肉”之意。(椓训击)“迫着物使燥也”即“暴之屋上”之意。(暴即曝字)故段注“说与许同”。例(23)王力《同源字典》亦引之,段氏改“扬”为“阳”没必要。“扬赤色”即赤色外扬,谓帛深青中含有赤色,故《释名》以含训绀。绀、含侵部叠韵,声纽相近,其义相通。故段氏谓“许言阳、刘言含,其意一也”。段氏未言《释名》与许说相同而实际所释相同者,占了段氏所引《释名》的大部分。另外,段氏虽未引《释名》,然《释名》之训亦多有与《说文》同者。例:(24)《说文》:“涧,山夹水也。”《释名·释水》:“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25)《说文》:“政,正也。”《释名·释言语》:“政,正也,下所取正也。”(26)《说文》:“帐,张也。”《释名·释床帐》:“帐,张也,施于床上也。”(27)《说文》:“仓,谷藏也。”《释名·释宫室》:“仓,藏也,藏谷物也。”(28)《说文》:“入,内也。”《释名·释言语》:“入,内也,内使还也。”(29)《说文》:“霤,屋水流也。”《释名》:“霤,流也,水从屋上流下也。”(30)《说文》:“警,戒也。”《释名·释言语》:“敬,警也,恒自肃警也。”(31)《说文》:“湄,水草交为湄。”《释名·释水》:“水草交曰湄。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刘说为长(44)《说文》:“胥,蟹醢也。”段注:“《释名》曰:‘蟹胥,取蟹藏之,使骨肉解胥胥然也。’《字林》云:‘胥,蟹酱也。’《释名》所云,则似今之醉蟹,似刘说长。”蟹醢即蟹酱。刘熙所云“使骨肉解胥胥然也”,正是对蟹酱状态的描绘,具体可感。《说文》对蟹酱的制作及状态未有说明。相较之下,故段谓“似刘说长”。刘说是,许说非(45)《说文》:“领,项也。”段注:“按项当作颈,《硕人》《桑扈》传曰:‘领,颈也。’此许所本也。《释名》、《国语注》同。领字以全颈言之,不当释以头后。”段引《释名》释领为颈,即认为刘说是。“领字全颈言之不当释以头后”,即以许“领,项也”为非。刘说非,许说是(46)《说文》:“釿,剂断也。”段注:“《释名》曰:‘釿者,谨也。板广不可得制,削又有节,则用此釿之,所以详谨,令平灭斧迹也。’按此篆盖以从斤、金声,读若呻吟之吟。其义谓以斤斧之属制断金铁物也。刘成国以‘谨也’释之,盖已失其义,误其音,非许人斤部之恉矣。”按:许以“剂断”释釿,故其字从斤取义。釿从金声,古韵侵部。刘熙以谨慎之谨释釿,然谨从堇声,属文部。文部与侵部不可通。而其义又与从“斤”无关,故段氏谓其“已失其义,误其音,非许入斤部之恉矣”,此即肯定许说而以刘说为非。(47)《说文》:“轐,车伏兔也。”段注:“《释名》曰:‘伏兔在轴上似之也’。又曰:‘輹,伏也,伏于轴上也。’玉裁谓:‘刘成国合輹于伏兔,非也。依许则伏兔名轐,车轴之缚名輹,迥然二物。’”段氏直接指出刘熙“合輹于伏兔”为非,而当依许说。(48)《说文》:“纚,冠织也。”段注:“冠织者,为冠而设之织成也。凡缯布,不须剪裁而成者,谓之织成。《释名》:‘纚以韬发者也。以纚为之,因以为之名。’按刘说似误。本为韬发之称,继乃以为帛称。似刘语乃倒其先后矣。”按段氏之解,许意为用冠巾束发而织成的不须剪裁的布帛叫纚,即纚的名称来于布帛的织成,刘熙则以为用纚束发故称纚,即认为先有纚布之名,而后织成。故段氏以为刘熙之说“乃倒其先后”,故以刘说为非,许说为是。三、段玉裁的《同源汉字》注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说:“清代语文学家得力于声音之学,对于同源字的研究超越前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常常可以发现很精确的论断。”王力先生举的例子就是段玉裁的《说文注》。[p39]《同源字典》共引《释名》145例,除《释床帐》“褥,辱也”一例认为是错误之外,有144例是对的,段氏引《释名》302例,比《同源字典》高出一倍多,且绝大多数具有同源关系。段氏作注的确得力于声音之学,他对同源词的认识也是从声音与意义的结合上来考虑的。注中说明的某词与某词“音义皆同”,“音义同”指的就是同源词。段氏以《释名》声训求同源有以下几方面:1.音义皆同,言如道径也(49)《说文》:“跟,足踵也。从足艮声。”段引《释名》:“足后曰跟,一体任之象木根也。”跟、根都有根部之义,皆从艮声,二字同源。(50)《说文》:“釭,车毂中铁也。从金工声。”段引《释名》:“釭,空也。”釭、空都有中空义,都从工声,为同源词。(51)《说文》:“缥,帛白青色也。从纟票声。”段引《释名》:“缥犹漂也。漂浅青色也。”按缥为丝织物的白青色,漂为水之浅青色,词义相关,同从票声,故同源。(52)《说文》:“陴,城上女墙俾倪也。从自卑声。”段引《释名》:“城上垣曰俾倪,言于其空中俾倪非常。亦曰陴。陴,裨也,言裨助城之高也。”又“俾”下注:“俾与埤、裨音义皆同。凡从卑之字皆取自卑加高之意。凡形声中有会意者例此。”陴即俾倪,陴、裨、俾、埤同从卑声,在裨益加高义上为同源词。(53)《说文》:“栉,梳比之总名也。从木节声。”段引《释名》:“梳言其齿疏也。”又《说文》:“梳,所以理发也。从木,疏省声。”注:“疏,通也。形声包会意。”又段氏于“疏,通也”下注:“疋部曰:,通也,疏与音义皆同。”梳、疏、都有疏通义,皆从疋声(梳从疏省声,即从疋声),故段说三字为“音义皆同”的同源词。有时,段氏不只引《释名》。还与其他古书古注结合起来引证,更增加了音义同源的可信度。如:(54)《说文》:“泾,泾水。从水巠声。”段注:“按《尔雅》‘直波为径’。《释名》作‘直波曰泾’。云‘泾,径也,言如道径也。’”段氏以《尔雅》《释名》为证,说明泾、径在直而长的意义上同源。又段在“胫”下注:“膝下踝上曰胫,胫之言茎也,如茎之载物。”胫、茎都是细而直长之物,故胫、茎亦与泾、径同源。(55)《说文》:“沦,小波为沦。从水仑声。诗曰:‘河水清且沦猗。’”注引《毛传》曰:“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引《韩诗》曰:“从流而风曰沦。”引《释名》曰:“沦,伦也,水纹相次有伦理也。”此以《毛传》、《韩诗》和《释名》为证。又“轮”下注:“轮之言伦也。伦,理也。”说明沦、伦、轮同源。(56)《说文》:“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段注引《檀弓》曰:“殡于客位。”又曰:“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宾之也。”又引《释名》曰:“于西壁下涂之曰殡。殡,宾也,宾客遇之言稍远也。”此引《礼记·檀弓》和《释名》为证,说明宾殡同源。2.雾、冒、亭、停三字同源清代学者在因声求义上能做到不拘字形,一些形体不同而音韵上相同相近的字可以构成同源词。段玉裁也是这样做的。例:(57)《说文》:“腹,厚也,从内复声。”段注:“腹、厚叠韵。谓腹之取名以其厚大。《释名》曰:‘腹,复也,富也。’文法同。”《说文》:“富.备也。一曰厚也。”段注:“富与福音义皆同。《释名》曰:‘福,富也。’”故富、福、备三字同源。(58)《说文》:“霚(雾),地气发,天不应曰霚,从雨敄声。”段引《释名》:“雾,冒也,气蒙冒覆地之物也。”雾、蒙、冒都有天空蒙冒不清之义,三字形体各别,但都属明母。雾、冒,幽部叠韵。雾、冒与蒙为幽东旁对转。三字同源。(59)《说文》:“槅,大车枙也。从木鬲声。”段引《释名》:“槅,扼也,所以扼牛颈也。”又于“軥”下注引《释名》:“槅,扼也,所以扼牛头也。”按,大车即牛车。槅,牛车之槅,从木鬲声;扼,扼住牛头,从手厄声,声符字形均不同,但同属影母锡部,同出一源。(60)《说文》:“埴,黏土也,从土直声。”段注:“《释名》:‘土黄而细密曰埴。埴,職也。黏昵如脂之職也。’又《禹贡》正义曰:‘戠、埴音义同。埴为黏土,故土黏曰戠。’”按,埴与戠、職形体不同,声符亦异,(埴,从土直声;戠,从音从戈,膱,从肉戠声)皆有黏义,古韵同属之部,故为同源。(61)《说文》:“亭,民所安定也。从高省,丁声。”段注:“《释名》曰:‘亭,停也,人所停集。’按云‘民所安定’者谓居民于是备盗贼,行旅于是止宿也。亭定叠韵。”按:亭从丁声,停从亭声,定从正声。形旁声符有别,然皆定母耕部,词义相通。亭用以备盗止宿,人所停集,民所安定,故亭、停、定三字同源。其他如段氏“脊”字注所引“脊”与“积”,“吻”字注所引“吻”与“免”,“旌”字注所引“旌”与“精”,“瞽”字注所引“瞽”与“鼓”,“墙”字注所引“墙”与“障”,“廓”字注所引“廓”与“郭”,爪字注所引“爪”与“绍”,“札”字注所引“札”与“栉”,“眼”字注所引“眼”与“限”等皆为此类。3.以其他形式计算同源性“奏请人,小鼠也通作”(62)《说文》:“鲰,白鱼也。从鱼取声。”段注:“通作邹。《释名》:‘奏者,邹也。邹,狭小之言也。’”鲰通作邹,是因假借而通用。而在狭小一义上,鲰、邹成为同源词。消亡灭者之痕(63)《说文》:“泧,瀎泧(mòsà)饰灭貌。从水戉声,读若椒榝之榝。”段注:“拭(饰)灭者,拂拭灭去其痕也。瀎泧今京师人语如此。音如麻沙。《释名》曰:‘摩娑,犹末杀也,手上下之言也。”桂馥《说文义证》亦说:“瀎泧,即《字林》所谓抹榝也。”瀎泧、末杀、抹榝、摩娑,都是两个音节以上的连绵字,它们也都是音义相同的同源词。4.“熟者也,相黏也。”第32页此在前文“以方言作注”已论及。今引俗语补充一例:(64)《说文》:“糂,以米和羹也。从米甚声。”段注:“今南人俗语曰米糁饭。糁谓熟者也。《释名》曰:‘糁,黏也,相黏也。’”糁、糂均属侵部,指煮熟后相黏的米汤饭。故二字为同源。(32)《说文》:“颊,面旁也。”《释名·释形体》:“颊,夹也,两旁称也,亦取挟敛食物也。”以上只是与《说文》大致相同的部分《释名》之例。段氏未引,而王力《同源字典》均引之。可见《释名》不但释义有据,而且所用声训皆与义训相辅,其声义关系昭然若揭。2.“木鞋不获释名”“则民事主体不设骨”(33)《说文》:“紬,大丝缯也。”段注:“《释名》曰:‘紬,抽也,抽引丝端出细绪也。’与许说迥异。”(34)《说文》:“眵,目伤眥也。”段注:“《释名》曰:‘目眥伤赤曰䁾。䁾,末也,创在目两末也。’许谓目伤眥曰眵,与刘异。”(35)《说文》:“屐,屩也。”段注:“按《释名》云:‘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又云:‘屩,不可践泥也;屐,践泥者也。’然则屐与屩有别。”(36)《说文》:“尻,也。”段注:“按《释名》以尻与臀为二。《释名》曰:‘尻,廖也,所在廖牢深也。””以上是明言有别之例。分析起来,原因各异。例(33)《说文》以紬为名词,释为较常丝粗的丝织品,《释名》则以紬为动词,释紬为抽引丝绪。《急就篇》“绛缇絓紬。”颜师古注:“紬,抽引粗丝绪,纺而织之。”亦以为紬为动词“抽”。训丝织品之紬与抽引之“紬”,词性不同,意义大别,故段氏谓刘说“与许说迥异”。例(34)《说文》释眵为目伤眥,又《说文》:“,䁾同),目眵也。”可见眵、䁾义同,所不同者刘以䁾释末(䁾、末双声),“末”指眼角,“两末”指眼眶两角。刘谓眼眶两角红肿叫䁾,许不说红肿,只说目伤眥,故段氏谓许说“_与刘异”。例(35)屐为木屐,屩为草鞋,《说文》“屩,屐也。”许以屐释屩,以屩释屐,浑言无别,刘熙认为屐音读似搘(搘,支撑),可支撑两足踩泥,而屩为草鞋,不能支撑两足踩泥。《急就篇》“屐屩”,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屐、屩的作用有所不同,故段氏说“然则屐与屩有别”。例(36)《说文》“尻,也。”又“,尻也。”尻、浑言无别,均指臀部。刘熙以“廖牢深”释尻。尻指屁股洞眼,又称沟子。段氏在注中指出:“尻,今俗云沟子是也,脾今俗云屁股是也,析言是二,统言是一。”故段氏说:“按《释名》以尻与臀(、臀同)为二。”段氏明言许、刘释义有别是少数,大多数是不言有别而实际有别。例:(37)《说文》:“跽,长跽也(各本作长跪)。”段引《释名》:“跽,忌也,见所敬忌不敢自安也。”按:跽忌同音。刘熙以敬忌释跽,认为跽取义于忌,是对长者的一种敬畏心理,故言“不敢自安”。段氏亦谓:“长跽乃古语。人安坐则形弛,敬则小跪耸体,若加长焉,故曰长跽。”《说文》是从动作形态上释跽,《释名》则从心理上释跽。(38)《说文》:“楼,重屋也。”段引《释名》曰:“楼谓牖户之间诸射孔楼楼然也。”并说:“楼楼当作娄娄。女部曰:娄,空也。”按:楼、娄同音,《说文》以重屋释楼,指楼有两层以上的结构。《释名》则以为楼取义于牖户中空之“娄”。《说文》:“娄,空也。”段注:“凡中空曰娄。”从“娄”声字有空义,故《释名》以“娄娄然”释楼。(39)《说文》:“岑,山小而高。”注引《释名》“岑,渐然也。”岑,侵部;渐,谈部。韵近。故《释名》以渐然而高释岑。《说文》则是以“山小而高”的外貌释岑。(40)《说文》:“纸,絮一笘也。”注引《释名》“纸,砥也,平滑如砥。”纸,支部;砥,脂部。韵近。纸、砥平滑相似,故《释名》以“平滑如砥”释纸。《说文》“絮一笘”是说经过漂洗后附着在一方形竹帘上的丝絮叫纸,则是从造纸的材料和方法上释纸。(41)《说文》:“纨,素也。”注引《释名》“纨,涣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