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言论自由_第1页
毕业论文-言论自由_第2页
毕业论文-言论自由_第3页
毕业论文-言论自由_第4页
毕业论文-言论自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言论自由是人的一项最基本的宪法权利。言论自由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质量,决定着人民对于公权力的监督力度。在我国,言论自由虽然已经有了拓宽的趋势,但是我们还似乎沉醉于改革开放后言论自由获得相对自由的喜悦中。其实我国对于言论自由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限制,然而面对我国言论自由尚未获得保障的前提下,对言论自由及其对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一、言论自由的含义及其行使(一)言论自由的含义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权通过各种语言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1]205它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之一,是民意得以自由充分表达的法律保证,也是民主真正的基本体现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条件。言论自由肇始于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该法案规定:“议员在国会中的言论在国会外不受法院或其他机关的弹劾和质问。”议会内的言论当然是政治性的,这是言论史上第一部言论免责的政治立法。言论自由作为一种人人享有的普遍的政治自由权利,则是最早由《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关于国会“不得指定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的规定。近代以来,各国宪法普遍明文规定言论自由条款。这说明言论自由既是民主政治运动的结果,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言论自由的内容及行使自由的实质在于个人行为受自己意志的支配而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非法干涉,不受干涉即自由。因而言论自由包括发表言论的自由和不发表言论的自由。前者为积极的言论自由,后者为消极的言论自由。消极言论自由也可以称为沉默权或沉默自由,它是言论自由不可缺少的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人民无表达之必要或出于某种原因而不愿表达时,强迫其表达意见,这种表达可是不自由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人的沉默权是必须受到尊重和保障的,否则就没有言论自由可言。出于逃避制裁的动机而发表某种违心的言论无论如何不能认为是在行使言论自由,行使言论自由的基本方式当然是把思想见解表达出来,表达方法有言论、讲学、著述等。所谓言论,指口头发表意见;讲学,指出学校或其他教育、科研部门以传播知识或学说探讨而发表意见;著述,指以著作、书信等形式,运用文字及其他信息符号发表意见。[2]183人们在不危害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及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受自我意志的支配发表言论,也就是在行使言论自由。作为言论自由的主要方面,发表意见即积极言论自由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政治之民主清明,科学文化之繁荣,经济之发展,是不可能靠消极的沉默而取得的。因此,靠民主政治的宽容精神促使人民自愿地走出沉默,更多地以积极的方式行使言论自由,是现代宪法的宗旨。二、对言论自由的限度分析如果不能恰当地说明言论自由的限度,任何支持言论自由的理论都是片面和有缺限的,既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也没有切实的实践意义。本文所谓的限度是指法律上的限度,并非物质的或道德的限度。法律上的限度则说明言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言论而不必担心法律之强制惩罚的界线。因此,言论自由的限度也可以说成是法律之施加于言论上的若干限制,即对言论自由合理的限制。言论自由之限度实际上是社会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一部分人所能够容忍另一部分人表达不同意见的限度。限制的心理学和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没有谁真心实意地反对一切人的言论自由,而只是反对其他人的言论自由,围绕言论自由的斗争有时并不是正确与错误、善良与邪恶、高尚与卑鄙之间的斗争,而是各种利益之间的斗争。限制一方所通常标榜的那些维护真理与道德的根据可能是虚弱的,甚或是虚假的。限制与被限制的两方并没有在理性与道德上的差别,而主要是利益上的差别。当人人意识到这一点时,或许能够给予不同言论多一点的宽容。因此,我们探讨言论自由的限度,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在探讨国家法律所可施加于言论之上的强制力的限度。因而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公共利益诸如国家安全、国内秩序、社会良俗和司法权威。私人利益诸如个人之名誉权、隐私权、财产权以及受到公平审判的权利。因此我们可发现两类冲突:(1)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冲突;(2)言论自由与私人利益的冲突。解决这些冲突的方法则包含着言论自由的限度。为了恰当平衡冲突中的各种利益,除了认识到各种利益的重要性之外,还必须了解它们的特点。言论自由对于言者来说,是一种立刻显现的利益:自由无拘束的表达可能会带来一种心理愉悦,也是实现其他个人目标的手段,而对于社会来说却是一种需要假以时日方能呈现的利益,一种长远利益。从短时期来看,言论自由可能造成一定的混乱与动荡,然而,从长远看来,一个健全而有效的言论自由制度最终是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无论是对于政体的改良、社会的繁荣与稳定,还是对于道德的进步来说,一个言论自由制度必须经过长期而持续的作用方显其功。这表明,我们不应当为了某些短期利益而压制长期利益。言论自由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仅关涉着私人利益,也应当被认为寓有一种公共利益,特别是那些讨论公共问题的自由。当我们要求将私人利益牺牲给公共利益而限制言论自由时,所牺牲的则可能是一种更大的公共利益;当我们解决讨论公共问题的自由与其他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时,应当给予言论自由与其他公共利益相并存的最宽广的空间。这不仅因为言论自由本身即是一种公共利益,而且就其根本而言,其他公共利益之维持有赖于言论自由,言论自由对于它们的妨碍只是暂时的、局部的。这还意味着,讨论公共问题的言论应当比那些仅关涉私人利益的言论受到更大的保障。当然,在这两种言论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精确的界线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总可以确定这样的几类言论:宣扬政治理念的言论、讨论政府行为的言论、批评政府官员的言论等。这些言论可以纠正国家工作人员的不良作风,此类言论应当给以保障而不是限制。三、对我国言论自由的现状分析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十分注重维护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并把它看作是人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我国过去多年来受国家本位主义的影响,过于注重国家是人民的代言人,而忽视了人民作为个体的权利。政府成为全能政府,代为包办一切,党权行使过于扩张,甚至涉入隐私领域。面对国家、党派的强大权力,公民的私人权利显得更加弱小。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主流文化都一贯强调公民对国家的臣服,讲求君君臣臣的礼仪之道,并没有把权力与权利放在一个同等的层面。于是权利始终臣服于权力,畏缩在强大权力的阴影下。中国的权利自始发育不良,受到冷漠,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言论自由更是外在压制之列。[3]26因此国家缺乏健康的权利观念,实践表现为为了限制言论而限制,其初衷并不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这是与西方政治制度最大的不同,也是我们建立以权利为核心的法制国家所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法制传统的缺失我国是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法治意味着一切权力都要接受法律的制约,行政权力、立法权力、党政权力都不例外。与权利的漠视相适应,中国传统上都对权力顶礼膜拜,崇尚最高的权力。为了适应将权力膨胀的理想,所谓的法律无非就是权力意志的固定化,法律制订的目的是为了更便捷地行使权力,而不是为了制约权力,具体表现为权力不受约束,尤其是立法权力和政党权力的无端扩张,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也往往丧失法制的基本要求,变为为了限制而限制,为了保障权力的扩张而限制。除了权力的行使有不喜欢受到约束的习惯外,作为法制的另一个层面,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往往也不愿受到法律的限制,哪怕是合理的限制。这具体表现为公民的守法意识差,缺乏关注社会的长远和宏观眼光,行使权利时更多地带有利己主义的心理,恨不得能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利而吞噬掉别人的权利。本文探讨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其目的是既要探求国家公权力的行使界限,又要探索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界限。因为对言论了自由构成威胁的,一方面可能来自公权的侵害,另一方面方面可能来自权利的滥用。言论自由行使的理想环境就是法制环境,法治意味着权力的行使与权利的享有都按照既定的理想轨道,从而形成和谐状态。(二)实现法治的现实难题我国目前有关言论自由的法律制度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对言论自由形成有效的保护。目前的言论自由法律制度已形成了初步的规模,但这些散见于各种部门法中的规定很难约束国家公权力的侵害,因为中国缺乏像司法审查这样的制度,违宪审查难以落实到实处,于是面对通过法律形式来压制言论自由的现象速手无策,尤其是对政党的行为无法审查其合宪性。甚至退后一步。我们即使连言论自由的形式法治的建设也远远没有到位,因为至今我们没有一部专门有关言论自由的高层次立法。又因为我们没有像西方司法审查中的法院,可以将模糊的宪法原则运用得活灵活现,多余权利受到侵害或阻碍时我们不能给予权利主体有效的法律救济。目前有关言论自由立法层面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障言论自由权利免受国家权利侵害的问题,这是我国实现言论自由保障的核心问题。正式由于法律的缺席,中国目前言论自由领域大量地采用政治路线、方针政策来进行随机调控,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当然这只能是一个过度阶段,中国正在实施“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制国方略,法制正在取代人治法治和党的领导并不是互相矛盾的,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不是凭空而生的,我国现行的很多有关法律规范都是从执政党的方针政策上升到国家意志,政策方针为法律的制订提供了依据和源泉;同时政策又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法律的稳定性正好弥补这个不足。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政党的方针政策也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我国实行依法制国其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免受不公平的待遇和政党权力的滥用之害。四、言论自由的价值体现根据查看相关资料,本文认为言论自由的价值体现为以下几点:知识碰撞与获致真理;健全民主与民主监督;健全人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推动经济与繁荣文化。(一)知识碰撞与获致真理最早的自由主义者倡导言论自由的功能就是,通过公开讨论、知识碰撞,以尽可能接近真理。真金不怕火炼,真理只有经过人的不断追问,在言论市场的不断博弈,才能显出它的科学性,才能被人们接受。我们倡导言论自由和自由讨论,就是为了倾听各种意见和信息,特别是对立面的意见,“一切看法,包括一切错误在内,无论是听到的、念到的还是校勘中发现的,对于迅速取得最真纯的知识来说,都有极大帮助”。[4]156广开言路不会使人陷于污染的语言环境中,更不会让人避开真理而选择谬误,在光明磊落的言论自由下,真理将战胜谬误。言论自由和意见的多样性,是真理浮现和彰显的必要环境,在此环境中,真理有自我矫正的功能。真理的自我矫正功能和彰显才能,是真理的自我优势,正如金子总要发光一样。言论的单一与口径一致,极容易造成专断或沦为专断的工具,谬误将不可避免地流传与影响世人,它的肆无忌惮将会导致误人子弟。真理的光芒,将从纷杂的语言市场中破云而出,言论和意见的多样性成为必需。市场提供了严格检验各种商品生存能力的机制、程序和标准。思想的市场也是如此,各种观点自由进入市场,相互交锋与交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良莠之分,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占据上风,被大家接受,反之则谈出言论市场,被大家渐渐遗忘。而大多数的情况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标准,因而就有了不同观点的盛行,白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情形就出现了。语言市场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局面。市场依然检验着,被接受,继而又被扬弃。“偏听则暗,兼听则名”,言论自由市场理论,强调了意见或观点之间的相互博弈对于获得真理的作用。社会的公共论坛也应该像法庭的调查取证,相互质证,相互辩论,事实愈辩愈清晰。“言论自由是我们了解真实与正确的一条最少危险的道路。虚假掩盖真实,谬误压倒正确,往往不是因为言论自由的过度,而是因为言论自由的不足”。[5]56(二)健全民主与民主监督从言论自由的角度讲,民主就是公众参政议政,畅所欲言,监督政府、监督自己的政治代理人,通过政治表达实现主人翁的统治。通俗地讲就是,言论自由可以反映民意、选举公仆、参与决策和监督权利。近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在于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6]125言论自由在民主化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如下:1.言论自由是民主参与、民族监督的基础民主参与以选举为途径,而真正民主的选举又以言论自由为条件。选举本身就是一种真正意愿的表达。没有言论自由,选民在选举的过程中,便无法自由表达其要求和意见,所谓民主推选候选人、了解候选人和民主投票、民主监督将无从谈起。言论自由是人民表示同意和进行自我统治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原则,言论自由是制约公共权利,避免民主由多数统治走向多数人的暴政的必要保障。近年来,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许多大要案件都是有新闻媒介揭出、暴光的,更有一些久拖不决的案件经过媒体的关注得到了公正、高效的处理。媒体对于社会丑恶的无情鞭策和揭露,充分体现了言论自由对于一个民主社会的促进作用。2.言论自由是民主权利的基本内容之一宪法确认的公民权利是民主政治下公民具有的最基本权利,它与民主政治密切联系,公民民主权利以平等自由权为基础,以参政权为核心,以经济权为保障。在平等自由权中,言论自由与人身自由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人在肉体和精神方面自由的最基本形式,它们构成一切民主权利存在的前提条件。一旦人身自由与言论自由不复存在,其他一切民主权利将成为无源之水,正因此我们说言论自由是政治民主化的基础和保障。西方一些学者就此意义上,将言论自由喻为“民主国家的生命线”、“民主政治的刺激剂”,认为言论自由是人类“最贵重的权利之一”,强调没有这项权利就没有宪法和立宪自由。自由主义者一再强调要保护少数人的自由,避免社会多数对少数的压制和强权。言论自由不仅是多数人的自由,而且是少数人的自由,检验一个社会言论自由之真实性的最可靠的标准是少数意见受保障的程度。[7]312(三)健全人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密尔认为言论自由不仅是一种达致真理的工具,而且也是增进知识、维持和健全民主政治的必要手段,而其本身又是目的。作为手段,它促进了听者的利益;作为目的,它促进着言者利益。在工具论的基础上,美国宪法学家又引入个人伦理主义观念,即言论自由可以健全言者的人性,促进他的自我实现。所谓个人伦理主义就是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人生的责任,这种责任要求人民有责任不公开宣布他人的信仰为谬误,有责任公开表明何为他所相信的真理。个人伦理主义认为,除言论常识的后果外,言论自由还是一个正义的政治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由作为一种不受外在控制的自主与自决,本身就是一种善,是人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的首要条件。自由赋予了一个人作为人的尊严。一个自由的人被视为拥有正常理性以判断是非、区别善恶。这样一个有理性的人,可以在社会的交往中自主收集信息,自主地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后果。这实际是对一个人的最大的尊重。我们作为国家的公民、社会的成员,持有一种关心国家与社会的信念或看法,愿意把它传播出去,目的是为了追求某种正义,或是实现自我价值。然而政府认为,我们的观念表达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被剥夺了表达的机会,这种轻视本身就是对人的尊严的蔑视。压制一个人的言论自由不利于一个人的德性的发挥和道德人格的健全。若一个人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表达的意见被人忽视,他的自尊在受着煎熬。。倘若社会或政府强迫人民接受他们所厌恶的意见或虚伪的思想,作为一个有着灵魂的理性的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将难以言表。言论自由受到压制,失去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或许不在于生命,而是人的精神自由,“这个自由若得不到承认,或者若无人不顾禁令而加以力主,那么在人的智性方面并从而也在人的德性方面有毁灭性的后果”。[8]59压制言论自由罪莫大焉。(四)推动经济与繁荣文化公民享有表达自由,尤其是传媒业的兴盛发达,可以促进经济有效的运转,促进信息流通,带动相关产业如广告业、印刷业、销售业等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言论自由润滑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大众传媒刊登广告、播放广告来实现,这也是大众传媒的双赢政策。另外,言论自由润滑经济的功能还通过报道的新闻、经济信息、商业评价、商情分析等栏目来实现。世界经济已经一体化,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世界,就连中国为适应经济发展趋势也加入了WTO。言论自由通过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以极大地推进文化的繁荣,推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可以丰富人民的生活状态。文化涉及个人或群体的美学偏好,难以用正确或错误定论,因而与真理问题无关,属于个人自我表现的范围之内。言论自由对于文化建设宣示的主旨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参与文化的塑造,每一个人都可以把他的感受或主张的“美”表现出来。具体含义为两方面:1.言论自由保证为传统习俗和惯例所不容的新文化。2.言论自由保障为大众所排斥和厌恶的边缘文化。因此言论自由之于文化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丰富和更新。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他的美学偏好,而不分其种族、性别、年龄、信仰、政治立场和知识水平,那么文化花园确是百花齐放,而非一枝独秀。如果制造一个模式,强制多样化的文艺纳入一个统一的僵死的框架,将会扼杀很多好的事物的产生。五、言论自由的一般界限与宪法保障在西方法学理论和宪法学界,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与保障问题上历年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所谓的绝对主义观点,它主张,鉴于思想言论自由的重要地位,一切超过其内在界限的限制都是不允许的。它要求一般地排除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把言论自由视为绝对的自由,限制也只是例外情况。只能对以威胁、命令提供具体活动手段等方式,推动他人做出一定的行为的言论自由才能给予限制[9]569。另一种所谓相对主义观点。它认为言论自由具有一般的相对性,它受公共福利、公共秩序等的限制。著名的“明显的当前危险论”即是这种官衔的具体体现。此原则的创始人霍尔姆斯法官指出“修正案规定政府不得通过任何法律以压制言论自由,但表示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像其他权利一样,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是有限制的,就是说,它的自由行使意味着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的存在,一种公共秩序的存在,没有这种秩序,自由就会被滥用,或者丧失殆尽”。[10]157我们看出言论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外在表现,这就决定了言论自由也存在着一定界线和范围。对这种界线与范围的确定和维护也就是对言论自由权利的保障。言论自由的界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确定。(1)社会和国家的公共利益的界线。这种界线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社会公共利益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它要求公民行使表达自由时不得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一般包括:①对社会道德的腐蚀、对社会所公认的道德标准信仰构成挑战,可能引起道德水平下降、败坏风纪等。②对宗教信仰的诽谤、诬蔑不仅伤害信教者的感情,而且可能由此引起宗教纠纷,构成对社会秩序的损害。现代世界许多国家宪法对此都作了类似的规定。如墨西哥宪法第7条规定“出版社自由除尊重私人生活、道德和公共安宁外不受其他限制。”另一个层次是国家利益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一般要求言论自由不得泄露国家机密;煽动政变或叛变;教唆犯罪等。(2)公民个人和法人利益的界线。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必须充分尊重他人的私生活领域的独立性、自主性,不能够未经他人同意披露他人隐私,不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更不能侮辱、诽谤、诬蔑他人以及损害他人的利益。许多国家宪法中都强调了个人利益对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制。罗马尼亚宪法规定“言论自由不得损害他人尊严、名誉、个人生活,并不得侵犯个人肖像权。”对言论自由的合理限制以及对这些限制的切行与维护,实质上也是对言论自由权利的保障,限制只是保障的手段,保障是限制的目的。从世界各国宪法来看,表现在宪法文体中的对言论自由的宪法保障有这样三种情况。(1)宪法条文中明确规定不得通过立法来限制言论自由,对言论自由的保障通过宪法判例和制定非专门性法律来实行之。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定剥夺人民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法律。(2)宪法较为原则性地规定了对言论自由的保障,同时也规定了对言论自由限制的情况,如德国基本法第5条第1款规定“人人有口头、书面和图画自由表达和散播自己的观点,以及自由地从一般可允许的来源获得消息的权利。”第2款规定“这些权利受一般法律条款、保护青年的法律条款的限制,并受个人荣誉不可侵犯权的限制”。(3)宪法仅仅对言论自由做出原则性的保障性规定,在宪法文本中既不列举言论自由受限制情况,也不列举限制政府对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制。只是原则性规定公民履行权利时也须遵守义务或对权利进行一般的原则性的限制说明。如我国宪法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旅行、示威自由。”在世界各国行宪实践中,在建立一套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