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PPT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PPT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PPT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PPT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探讨

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也是为了2023年的新教材新高考的探索之年;2023年,是高中新教材备考的教考结合的实践之年,2023年,试题将继续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引导教学依据课标授课、提升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继续高举立德树人教育大旗,培养有道德,有文化,能创新的新时代青年。了解新教材与新高考2023年高考:广东省新教材新高考的第一年。实施新高考模式第三年,首次使用新教材参加新高考。1.新高考模式实施简况:第一批:2017年浙江上海2省市,3+3;第二批:2020年京津鲁琼4省市,3+3;第三批:2021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3+1+2;提示:要优先精选相关省份的备考资料。其它省市将于2024、2025年先后加入新高考行列,2023年没有新加入的省市。

2.各省市新教材使用简况:2019年秋季使用: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海南6省市。2020年秋季使用: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14省市。2021年秋季使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陕西四川江西贵州河南西藏11省市。提示:要重点关注已完成首轮新教材使用的省市的备考资料。3.2022年高考试卷:共8套,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全国甲卷: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5省市)全国乙卷: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12省市)新高考Ⅰ卷:山东、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7省市)新高考Ⅱ卷:海南、辽宁、重庆(3省市)新高考模式使用新教材的省份:山东、海南、辽宁注意:2022年已完成首轮新教材教学的山东考Ⅰ卷,海南辽宁考Ⅱ卷,所以还要研究新高考Ⅱ卷,关注京津沪等已经使用新教材的自主命题的各套试卷。2022年高考

语文试卷命题特点关键词一:博古融今引导学生立足当下现实面向未来创新试题充分发挥学科的人文优势,选材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试题设问既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其内涵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信心,又引导学生立足当下现实、融通古今资源、面向未来创新。新高考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是两个材料的组合:材料一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材料二摘编自郑敏的《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当代作家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第8题引导学生从全文入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老胡这一英雄形象的铮铮铁骨和不屈意志,进而学习领会伟大的长征精神,思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的深刻内涵。关键词二:取精用宏紧扣时代主题,关注青年成长2022年适逢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关注青年成长,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全国乙卷作文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新高考II卷语言文字运用I选取“天宫课堂”的素材。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袁隆平科技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和对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方法进行总结的《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关键词三:强化基础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标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试题强调深化基础,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做到应教尽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内容范围充分考虑课标不同版本。根据各省使用课标的不同版本和教学实际差异,新高考I卷、II卷分别为使用不同版本课标的省份专门命制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形成4个不同版本的试卷。以新高考I卷为例,旧课标版三道试题默写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诗经·周南·关雎》和李白的《蜀道难》;新课标版三道试题默写内容分别出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曹操的《短歌行》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难度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学业质量水平描述。在材料选取时,现代文材料的选择注重题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古代诗文材料的选择注重符合浅易的标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全国甲卷、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新高考I、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都使用了多个材料的组合,试题设置符合“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等要求。关键词四:关联教材与教材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并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方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显性关联,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关联。全国乙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试题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体味两首送别诗与普通抒写伤感愁绪的离别之作的不同。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充满豪情。潜在关联,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联。全国甲卷的写作试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新高考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红楼梦》的翻译”,没有直接考查《红楼梦》相关的知识内容,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可作答,但通过教材中《红楼梦》选篇的学习或对“整本书阅读”的研习则能更好理解试题材料。关键词五:创新形式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得分收益2022年高考语文命题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继续探索,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无效压力和负担。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四套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文体,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在复合文本中,有纯文字文本,也有带图示的文本。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试题考点更加灵活。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如考查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如“尊重”,在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古今意义不同。试题设问更加开放。语言文字应用中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答案的填空题。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新高考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冯至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伍子胥》,试题要求学生比较“渔夫拒剑”改写前后文学效果的差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进行个性化解读。试题不设置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而是给出多个要点供阅卷参考,学生答案只要与之部分相符即可得满分;在已给出的要点之外,学生可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新高考Ⅱ卷默写第三题答案也不唯一。2023年高考

语文备考策略1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1.以二十大核心思想作为模拟命题设题根本

立足立德树人根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健全人格,提高审美意识,在选取阅读材料上做文章。尤其是即将召开的二十大,需要模拟命题者精准把握思想动态,选择最能体现先进思想文化的内容。淡化答题模式,引导考生更多地进行思考,重点学会和掌握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程式化,套路化的高考答题备考策略需要尽力避免,注重阅读思维与答题思维能力的培养。2.在跨学科语料选用上有新突破。语文试题大胆地把物理学的材料、把生物学的材料引进来,考查学生跨学科学习、利用语言应对生活复杂性多样性的能力。很多专家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尝试,对教育改革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3.试题研究应从“为什么”到“怎么做”

2022年高考试题,摆脱了以往“答案就在文中”的“为什么”的设题方式,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提升。以往的试题,常常只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提取和组合,形成答题要点,今年新高考I卷第4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第5题(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全国乙卷的实用文本阅实用类文本第6题(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都需要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去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对考生阅读理解思维能力的延伸。这种延伸,实际上就是从之前的问答形式“为什么”,延伸到“怎么做”,这种设题创新的形式,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今后这类试题,将是高考考察的热门题型。

4.“文图转换”辨析正误,凸显能力考查2022年全国甲卷、乙卷的实用文本阅读第4题,四个选项变往年的纯文字叙述为流程图、图解的方式,颇具特色,其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题型新颖独特,实际考查知识点对考生来说却并不陌生。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题,颇有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常见的“图文转换”的意味,只是这里是“文图转换”,题型虽新但难度并不大。②两卷考查的方式各有特点。甲卷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是针对多则材料及其之间的关系的梳理;乙卷是针对多则材料中的某一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图解”式表述。因此,考生平时在阅读文本时,要善于勾画圈点,找出要点,这样,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全国乙卷)材料三: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全国甲卷)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5.

以“解决问题”为训练主线,增强阅读分析能力。现代文阅读的难度逐渐增大,文字增加,作为备考教师,应注意选取阅读材料进行设题,并对考生进行阅读思维能力培养;要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特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对文本内容的表达方式的辨别、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文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读题能力和精准把握答题思路的能力,解答时要养成考点意。2022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选自冯至的历史小说《伍子胥》,文章通过伍子胥的个人心灵成长史表现人性的救赎。伍子胥逃至江边,江岸上的人的对话引发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江上渔人的歌声深深地触动了他,也激发了他复仇的愿望。当看到渔人心境平坦时,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的他,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由复仇心理到灵魂片刻安适,再到领会到渔夫的世界的美好,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甚至开始了自我救赎。2022年新高考II卷文学类文本选自李广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文章通过描写“赶大车的人”修蹄子、钉铁掌的场景及写车夫帮助运输抗战物资,赞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引导学生领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真谛。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2年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选自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散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无论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老胡,还是散文中真实的陈毅,他们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继续战斗,他们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强忍巨痛使用土法疗伤,充分体现了长征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生动阐释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的道理。2022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选自萧红在抗战时期写的书信体散文《“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寄望弟弟这样的爱国青年,以民族振兴激励爱国青年担当作为。她笃信“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1.落实立德树人,凸显核心价值2022年4套高考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发挥育人功能。2.严守稳中求新,紧扣语文素养2022年4套高考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选文体裁稳定,仍是小说和散文。题型结构和分值稳定,仍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特点3.试题强调基础,同时紧扣语文素养,体现考点的多元化。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一般考查五种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考点一般包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写作思路、主旨情感、语言表达、艺术技巧、结构布局、材料组织、文学鉴赏等。以新高考Ⅰ卷《江上》为例,2道客观题分别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相关内容理解。其中第6小题主要为内容分析,指向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传统常规基础题。第7小题考查品味重点内容、细节,分析判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关涉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也是传统常规基础题;2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主人公思绪的变化及“改写”的文学效果。其中第8小题需要考生结合伍子胥“江上”所见所感来分析概括其“思绪”变化。这道题指向了全篇甚至整部小说人性救赎的主题,难度较大,对考生语文素养要求较高。第9小题考查“改写”的文学效果,尊重并鼓励考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检验考生深度解读文本和进行文学评论的能力。4.试题坚持守正创新。如全国甲卷《支队政委》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第9小题,要求比较两个不同文体文本的艺术表现差异。这道题属双文本交互的题目,考查考生分析文体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此题既需要考生着眼于宏观整体把握,又需要考生立足于微观分析比较。5.强调文本情境,注重因文设题。

和过去“因考纲考点设题”不同的是,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的新高考,强调的是立足文本情境,因文设题,随文布点,强化对选定文本即“这一篇”的考查,淡化考生答题的套路化模式化,引导考生在“这一篇”的文本情境下,深入阅读文本,把握文章个性特征。

例如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第8小题:“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考生须深入到“这封信”的情境中,找到写“恍恍惚惚”情感状态的两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第9小题:“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考生须回归文本,先找出弟弟在上海和山西生活这两处内容,弄清楚弟弟和这些青年的生活状态,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我”的心理感受,再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1.构建知识体系,争取不留空白

语文教学中,许多知识点是随文而教或随题而教的,这使得知识如碎片,不成体系。要防止前学后忘,就要构建系统完备的知识体系,明确哪个概念在哪个知识框架下,争取不留空白。

要让各知识点间形成有机的联系,构建起知识体系。无论是复习小说还是散文,均可采用绘制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对每个知识点专题进行梳理,尽可能把能想到的知识点都囊括进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改变相对固化的命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新高考时代,答题套路已失效。新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突出情境性和任务性,意在引导考生在复杂特定的情境中自主建构阅读知识、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2.回归教材文本,实现以学促考。

2022年4套高考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展现了学与考的有效衔接。命题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备考一定要注重回归教材,以学促考。

另外,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采用“小说+散文”双文本阅读。日常教学中,如能加强对教材“大单元”或“跨单元”甚至是“跨课内外”文本的对比阅读,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升作答的准确性。3.扩大阅读视野,聚焦素养能力。大语文时代已经到来。光靠刷题,肯定应对不了未来的高考。语文学科素养是不断积累形成的。高考题选材涉及多学科、多观点、多学派,文学类文本选材涉及多国别、多时代、多风格。这就需要备考时加强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展开横向思考和纵向对比;同时扩大阅读视野,补足短板。4.强化审题意识,训练答题思路

怎样才能读懂题干审准题?建议考生快速默念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并圈画关键字词,明确题干要求和作答方向。同时把这种方法融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利用练习加以巩固。

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训练答题思路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文本。读懂文本是答题的关键。读懂是指深层次理解文本,不是停留在表层理解。答题切不可以空对空,泛泛而谈,必须紧扣文本,从文中提取出关键词句或根据文本精准概括。

(2)分点作答。强化分值意识,据分分点;注意分点分类答题,杜绝点和点之间的明显交融、界限不清。

(3)逻辑清晰。凡是要求分析的题,一定要先概括再分析。反之,概括性字眼就会淹没在分析的文字中,凸显不了关键信息。

(4)简明扼要。多使用专业术语,避免使用口水话作答;想清楚再下笔,避免重复无效作答。2古诗文阅读2022高考文言文阅读变化一

选材变化试卷文本体裁总结2022全国甲卷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国别体史学著作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四大体例: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笔记。2022全国乙卷节选自《说苑·贵德》杂史小说集2022新高考Ⅰ卷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国别体史学著作2022新高考Ⅱ卷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巨著,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2022高考文言文阅读变化一

题型变化试卷考察内容课本文言文总结2022全国甲卷“约”“宣言”“孤”“阴”《鸿门宴》《赤壁赋》《岳阳楼记》文体常识开始退席,文言实词为重点。重视课本,教考结合。在记忆基础上更重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2022全国乙卷“食”“放”“靡”“悲”《长歌行》《屈原列传》《曹刿论战》《孔雀东南飞》2022新高考Ⅰ卷“寡人”“百乘”“蔽”“国门”《邹忌讽齐王纳谏》2022新高考Ⅱ卷“衔枚”“差强人意”“尊重”“车驾”

历年来,高考针对文言文阅读设置的题型相对稳定,如第11题,往年一直是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的相关理解和分析。但在2022年高考语文中,此题出现了两个变化:①考点更加灵活。第11题从侧重对知识积累的考查过渡到侧重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如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新高考卷的选项中都涉及了对文言实词的考查。②呼应教材,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全国甲卷、全国乙卷的第11题大都融人了初高中教材中的例句,体现了教考衔接。(全国甲卷)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全国甲卷考察点∶

“约”“宣言”“孤”“阴”【备考】2022全国甲卷考察到“约”“宣言”“孤““阴”实词(词语)的意思,并分别与课本中的文言文《鸿门宴》《赤壁赋》《岳阳楼记》内容比较分析。(全国乙卷)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全国乙卷考察点∶

“食”“放”“靡”“悲”2022全国乙卷考察到“食”“放”“雇”“悲”实词(词语)意思,并分别与课本中的文言文《短歌行》《屈原列传》《曹刿论战》《孔雀东南飞》内容比较分析。其中流放涉及到文化常识。(新高考Ⅰ卷)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考察点∶

以人”“百乘”“蔽”“国门”。【备考】新高考I卷的文化常识题表现出两点变化∶一是文化常识(寡人)贴近课文,较简单;二是考察语境中重点实词的含义,与课文中所学的相比较,这一点题型与全国甲卷、全国乙卷相同。提醒2023届一轮复习备考,文言文复习夯实基础,课本文言文知识点要落到实处,重要的文言实词要重点落实。其实,考察文言实词的意思,与课本中的文言实词对比分析,这是回归到以前的高考老题型。1.多文本广撒网。2023备考,我们不应固化纪事本末体文言文,兼顾纪传体、编年体、杂史笔记体文言文训练。2.夯基础抓落实。今年古诗文阅读的文言文阅读考题第十一题,一改往年近乎刁钻的选项,而是贴近教材,与教材关联。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考题还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方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文,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题目难度降低,重在基础知识考察,靠的是厚积薄发。平时训练题目不必太偏太难。文言文备考策略3.回教材细落实。新高考大方向开始重视教材。教考结合,题目与教材有一定程度衔接。2022届新高考,还是老教材新高考的过渡模式。随着部编新教材的全面普及与推进,新高考将迎来“新教材新高考”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2023届新高考地区课本文言文复习将以新教材为本,一轮复习,课本文言文知识点一定要绵密推进。4.多阅读重能力。文言文阅读基本功培养在于平时的阅读积累。同时对文言实词、虚词、固定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休常识等知识点,在记忆的基础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总结规律。引导教学依据课标授课、提升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全国甲卷时代类型客观选择主观题2021宋诗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不正确赏析隐与仕关系2022宋诗欧阳修《画眉鸟》文同《画眉禽》不正确赏析意象画眉鸟作用高考命题规定:规律一:节选宋诗,2022年选择的是有关画眉鸟的组诗。规律二:客观题皆是不正确的一项,注意关联全文的意象分析。规律三:主观题皆是创新题,需要联系文化积淀。诗歌鉴赏命题规律全国乙卷时代类型客观选择主观题2021宋词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不正确赏析语言特色2022唐诗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不正确抒情方法差异高考命题规律:规律一:选择熟悉人的陌生诗词,与教材关联。规律二:常规习题,重视诗歌艺术鉴赏。规律三:从内容与艺术角度组织客观选择项。新高考全国I卷时代类型客观选择主观题2021唐诗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不正确理解委婉劝告2022宋词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不正确赏析做人道理规律一关注社会参与,关注青年成长。诗词内容重视立德树人,重视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规律二关联教材,指导教学。诗歌强调与教材比较,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规律三重视整体阅读,体现前后关联。意象作用,情感分析,艺术鉴赏都需要诗歌真题把握。诗歌鉴赏备考策略1.关注诗歌的形象鉴赏,包括对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的鉴赏“歌以咏志,诗以言情”,诗人创作诗歌的目的在于抒情言志,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在2022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中,两首诗里既有诗人自己的形象,也有诗人之外的其他形象。如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味关键词入手抓意象的特点;第三,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其作用。2.关注对整体诗意的理解,要求能概括内容、感悟观点和理解思想2022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在命题上关注对诗词内容的概括,通过对内容的梳理,让考生达到感悟观点和理解思想的目的。考生答题时要关注细节,注意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内容。3.纵横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关注课内知识、课外拓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关注考查学生的综合性素养,考查内容既关联课本知识,也涉及课外知识。4.比较阅读鉴赏题将成为常态题型。2022年高考命题更加凸显比较阅读。全国甲卷选择两首不同作者,但撞述同一物象(画后)的诗歌进行比较鉴赏;全国2用王勃的《白下驿钱唐少府》,要求分析其与王勃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伤感愁绪方面的不同;新高考II卷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考生判断该诗最后“云帆壁远不相见,日春长江壹自流”与教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由此,应注意两点:①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关联,在命题上指向教材、联系教材,体现了新高考紧扣新课标,贴近课堂,回归教材的趋向;②关联的诗歌作品都是经典佳作,故所学过的佳作必须烂熟于心,做到灵活运用。名句名篇默写篇默写基本定点考察名篇名句,依旧是情境式默写。值得注意的是新高考Ⅰ卷诗歌默写题,继续延续灵活多变、答案不唯一的考法,第三题就灵活多了,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可以有: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庄生晓梦迷蝴蜾,望帝春心托杜鹃)(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等等。

备考教学,必须充分考虑考点考法的灵活性,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备考效果。3语言文字运用(全国乙卷)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22年高考中,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选择题数量减少,题组一和题组二组合有变化。2021年及之前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题中有三道选择题,且都在放在题组一中,今年全国卷乙卷、新高考II卷5道题全部变为主观题,甲卷2道选择题,新高考I卷1道选择题。题组一中的三道选择题变成了两道,题组二中的两道题变成了三道。备考策略

1.转变思路,高考备考摒弃“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模式教育部考试院在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分析中明确要求:高考语文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做到应教尽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创新形式,减少学生“机械刷题”。2022新高考1卷试题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是考生思维的转变,更是给备考教师带来挑战,以往“考什么教什么”的全能备考以及“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考模式,将会动摇根基,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提升考点教学的灵活多变策略。语言运用试题的考察变化最大,成语题由选择题变成了填空题,而且答案灵活,这就需要考生进行成语积累与实战应用;病句题的考察也不再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而是变成了句式转换。2.以灵活多变应对试题的灵活多变语言运用一直以来就是试题命制的创新题场,“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是高考试题命制的试验田。从多年来的高考试题的命制来看,试题变化点出现较多的版块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几乎年年都有变化点,2022年的变化更大。作为备考教师,应当进行全面备考。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众多:标点符号的使用,词语成语(熟语),句子衔接,语句压缩,语境填空,病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得体,改错,句式变换,漫画概括和寓意,图形图表文字转换等等,所以,高中语言运用的备考,需要依据考点分布进行教学。语言文字运用试题,需要在运用上下功夫,夯实学生的语言表达基础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即使出现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