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题型强化练(十八)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Ⅰ)_第1页
常考题型强化练(十八)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Ⅰ)_第2页
常考题型强化练(十八)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Ⅰ)_第3页
常考题型强化练(十八)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考题型强化练(十八)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评点的产生,最初是读者读书的一种心得的记录、标志,其目的未必是为了教授他人的写作。正如清人张潮在《虞初新志·凡例》中说的:“触目赏心,漫附数言于篇末;挥毫拍案,忽加赘语于幅余。或评其事而慷慨激昂,或赏其文而咨嗟唱叹。敢谓发明,聊抒兴趣;既自怡悦,愿共讨论。”如果说断句是为了意义上的理解,那么评点便是对于作品艺术的体会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评点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式。阅读过程的评点,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增强了记忆,这是符合阅读心理需求的。评点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宋代之前,传统的文学批评讲究对于批评对象知人论世,追源溯流,其批评则重在对批评对象作总体审美把握的品第,而很少是对文本的具体入微的批评。评点之学恰是转向对文本的语言分析和形式的批评,其特点在于为人指点创作的具体途径,从“作文之用心”的角度来进行批评,对于作品的用词、造句、修辞、构思和结构上的抑扬、开阖、奇正、起伏等方面的艺术技巧进行评点。它是一种综合性、实用性最强的批评方式,除了文学批评、鉴赏之外,它对于古代修辞学、写作学等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历来论者对于评点之学的评价偏低,这可能与中国古人认为艺术之精妙只可妙悟而难以言传的观念有关。评点传授技巧作法,予人以方便法门,不免落了言筌。但是评点作为一种批评方式,引导人们从创作的角度去欣赏揣摩艺术,并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评析,有时虽不免琐碎细杂,但比起玄之又玄的空谈,自有其合理性。宋代是文化高涨的时代,许多学者都做了普及文化的工作。选集与评点的结合,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普及的工作,它对初学者起了启蒙的作用。评点的阅读对象是一般的读书人,在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主要出路和目标就是走科举的道路。因此,评点自然就与科举有难解之缘,而带有明显的实用色彩和功利目的。评点之所以兴盛,也与社会需求有关。评点既提供了作家的作品,使读者可以阅读原著,而不像诗话一样单纯是批评家的感想与评论;评点还提供了批评家的评论圈点,这样比一般的选本总集又多了一种借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比较、参照。所以评点方式把作者、读者与批评家三者密切联系起来了,故成为一种人们普遍喜爱的通俗的批评方式。(节选自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1.下列对文中“评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评点产生的最初目的未必是为了教授他人写作。B.评点讲究语言分析和形式批评,作总体审美品第。C.评点既可以是一种阅读方式,也可以是一种批评方式。D.评点能够把作者、读者与批评家三者联系在一起。解析:选BB项,前后因果混淆,所涉及的内容在第二段的开头,原文是“宋代之前,传统的文学批评讲究对于批评对象知人论世,追源溯流,其批评则重在对批评对象作总体审美把握的品第,而很少是对文本的具体入微的批评。评点之学恰是转向对文本的语言分析和形式的批评”。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阅读过程的评点能够记录心得,理解意义,增强记忆,做到知人论世。B.评点琐碎细杂,作品评析只重妙悟不重言传,所以历来论者评价偏低。C.宋代评点兴盛与社会需求相关,而读书人阅读评点仅为了走科举之路。D.选集与评点相结合,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借鉴,可启蒙初学者,普及文化。解析:选DA项,原文是“阅读过程的评点,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增强了记忆,这是符合阅读心理需求的。评点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没有提“做到知人论世”。B项,前后因果不符,原文是“历来论者对于评点之学的评价偏低,这可能与中国古人认为艺术的精妙只可妙悟而难以言传的观念有关”。C项,“而读书人阅读评点仅为了走科举之路”错,原文是“读书人的主要出路和目标就是走科举的道路。因此,评点自然就与科举有难解之缘,而带有明显的实用色彩和功利目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白居易的美学观点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礼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白居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美学思想。B.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C.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D.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解析:选C依据第四段“李白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可知,C项说他们诗的主旨“完全不同”是不符合文意的。4.下列作品的内容符合白居易美学观点的一项是()A.《诗经·硕鼠》 B.《雨霖铃》C.《声声慢》 D.《虞美人》解析:选A依据“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作判断。(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矫枉过正。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发展以拨乱反正开其端,天然地带有远离政治、远离现实的学术倾向。但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不免走向“以偏治偏”,导致史学逃避现实、埋头故纸堆。“文革”结束后,“古为今用”的治史口号被“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的新口号所取代。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历史研究中的现实因素被一再剔除,学者避之唯恐不及。这一转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使得许多史学家遁入象牙塔中,在社会变革最需要历史提供镜鉴时却无动于衷。事实上,“现实”并不必然会阻碍史学发展,在许多情况下还是促进史学发展的积极因素。比如,“二十四史”当中,哪一部脱离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又如,如果不是为了“清算帝国主义血账”,又怎么会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纂?史学家亨利·皮朗说,“历史学者的第一要务,是对生活怀有兴趣”。“为现实而历史”则是年鉴学派的信条。刻意将史学与现实隔离开来,显然不利于史学发展。与远离现实相联系的是重史料轻理论的偏颇。历史研究需要处理好史论关系。“以论带史”无疑应当摒弃,但若重蹈旧史家“重史轻论”的覆辙,滑入“史料即史学”的观念之中,拒绝“理论”和“思想”,显然也不可取。重史料轻理论,忽视重大问题的研究而走向细枝末节的考证,容易导致历史研究的边缘化、微观化和碎片化。重史料轻理论还容易导致一些史学家不断解构宏大叙事,放弃对历史大脉络、大趋势、大走向的关注。即便在有限的理论探讨中,历史理论也逐步让位于史学理论,由对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追寻转变为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的探求。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学者在细化和深化微观研究的同时,下更大的功夫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综合概括。(节选自2018年9月3日《人民日报》)5.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以偏治偏”后果的一项是()A.埋头于故纸堆,远离政治。B.信奉“古为今用”治史理念。C.逃避现实,一再剔除现实因素。D.遁入象牙塔,对社会变革无动于衷。解析:选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