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族民间叙事诗中妇女崇拜_第1页
论白族民间叙事诗中妇女崇拜_第2页
论白族民间叙事诗中妇女崇拜_第3页
论白族民间叙事诗中妇女崇拜_第4页
论白族民间叙事诗中妇女崇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IIPAGE论白族民间叙事长诗中的妇女式形象摘要: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而丰富的民间文学,其叙事长诗的发展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更是经久不衰,大放异彩。《青姑娘》、《黄氏女对金刚经》、《望夫云》、《十月怀胎》等经典白族叙事长诗都是以妇女形象为主体进行叙述的。据现有的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我们了解到在对白族民间叙事长诗的研究中,对于妇女这一形象的阐释和研究较少,研究结果也多偏向于宗教信仰和女性德育教化作用,对于妇女形象成为主体表达对象的研究不深入。对妇女形象成为叙事长诗主体的特殊意义关注比较少,学术研究者对于传统叙事长诗中的妇女式崇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通过对白族叙事诗中的妇女崇拜的探索,不仅丰富了白族传统叙事诗的研究视野,而且对白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同时,还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研究提供了多种路径,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阐述分析白族民间叙事长诗中的妇女式形象。关键词:白族;民间叙事长诗;妇女式形象

Abstract:baiisanationwithalonghistoryandculture,intheprocessofitsdevelopmentcreatedbrightandrichfolkliterature,thedevelopmentofitsnarrativepoembywordofmouthisenduring,shinebrilliantly.Theclassicbainationalitynarrativepoems,suchas"greengirl","huangshiwomen'sdiamondsutra","wangfuyun"and"Octoberpregnant",arealldescribedbythefemalecharacters.Accordingtotheexistingresearchworksandacademicpaperswelearnedinthestudyofbaifolknarrativepoem,forwomenthisimageinterpretationandresearchisless,theresultsofthestudyismoretowardsreligionandmoralenlightenment,womenforwomenimagebecometheobjectofexpressionforthesubjectresearchisnotdeep.Thereislittleconcernaboutthespecialsignificanceofwomen'simageasthesubjectofnarrativelongpoetry,andtheacademicresearcherslacksufficientattentionandunderstandingtothetraditionalnarrativeofwomenworshipinthelongpoem.Throughtheexplorationofwomenworshipofbainarrative,notonlyenrichthestudyoftraditionalbainarrativevision,andthestudyofbainationalitytraditionalculturealsohasacertain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atthesametime,alsoinyunnanminorityculturalheritageresearchoffersavarietyofpaths,havecertainacademicvalue.Thispapermainlyelaboratesthewomen'simageinthelongpoemofbainationalityfolknarration.Keywords:bainationality;Folknarrativelongpoems;womanhood

目录7128前言 17683一、白族叙事长诗中妇女形象的刻画 113503二、对白族族群中节义妇女的崇拜 229056三、白族叙事长诗中妇女英雄式人物地位分析 428239(一)妇女式英雄人物在人物去世前的地位 431966(二)妇女式英雄人物在人物去世后的地位 610160四、由此衍生的祭祀仪式或节日活动现象分析 713162(一)重要的祭祀仪式或节日活动 731902(二)新时期下祭祀仪式或节日活动的传承发展 826892参考文献 9PAGE10前言优秀的白族叙事长诗有很多,这些作品经过白族人民的不断加工和整理,成为白族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是白族人民创造的灿烂的经典力作。白族叙事长诗以诗一般的语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内涵,浓郁的生活气息,独具魅力的白族语言艺术特色而流传不衰。在这些优秀的白族叙事长诗中,塑造了一个个优秀的白族妇女形象,是白族妇女女性意识的生动折射。一、白族叙事长诗中妇女形象的刻画在白族的叙事长诗中,刻画了白族妇女在善恶混杂的社会变迁中勤劳善良,以“孝”为本,识大体、知祸端、晓事理、辩善恶,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宽厚心灵的形象,对爱情的忠贞,是白族妇女女性意识的生动意识,从而透露出了白族妇女准确、理性、可贵的价值判断和生活追求。《黄氏女对<金刚经>》(以下简称《黄氏女》)是在大理白族地区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部带叙事性的长诗(本子曲),同时也是迄今可以看到的白族最长的本子曲作品,其产生地在大理州剑川县,周边县份也有传唱,通常认为来源于剑川县。其内容相对完整,用白族语演唱。在白族民众文化生活中曾经有重要地位,是白族文学经典中的濒危“经典”。在现代媒体以及通讯技术的普及下,文化同质化进程使经典也遭遇“遗忘”,本来经典作为文化文本,通常具有超越时间的力量。现在这种力量在逐渐弱化,对于一些年轻一代的当地人,本民族的经典已经不能再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甚至都不再了解《黄氏女》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而且这部白族经典作品由于语言的关系,对很多人都显得较为陌生。这就需要在导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黄氏女》作品的内容。《黄氏女》作为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唱和传抄过程中被不断加工和增删,于是形成各种异文抄本,内容之间、尤其在细节方面往往存在差异。然而从总体上看,其故事线索乃至重要的唱段仍然具有相对的统一性,以下介绍主要依据较为完整的刘举才版本。《黄氏女》讲述的是一个和地狱相关的故事。由于黄氏女诵念《金刚经》导致地狱中的阎王浑身不适,阎王与地狱判官讨论,决定派遣金童玉女前往迎请黄氏女到地狱对经,即请黄氏女到地府诵念《金刚经》并且进行相关交流。于是黄氏女游历地狱,见识了地狱中的各种惨绝人寰的残酷刑罚。本来计划是暂时到地府对经,然因时间延搁太久,乃至黄氏肉身腐坏,不能还阳。于是作为补偿性方案,让其重新投胎,女转男身,并设定其在阳间的身份和地位:十八年后成为状元,然后与亲人重聚。附带的条件是不能将游历地狱、重新投胎等信息传扬出去,所谓不能泄露天机。这是一种常见的地狱故事,由于这类故事中通常充斥着对机体折磨的细致描写和想象,过分的描述还会让人感到,描述者似乎具有某种描写这些残酷事件的爱好,以至于让人感到不快。不过,地狱总是一个非常令人好奇的话题,于是这种主题往往会成为民间叙事的常见主题。汉族佛教果报故事以及各种宝卷中此类故事的数量是很多的。白族《黄氏女》作品受到相关汉族叙事的影响,后文中会有具体的证明,地狱部分作为叙事构件被保留了。二、对白族族群中节义妇女的崇拜白族民间叙事长诗可以从民间文学视角中解读白族族群诸多观念,尤其是突出反映了白族人民对节义妇女的崇拜。长诗中节义妇女的高尚生命观、价值观、道德观深刻影响了白族人民。随着社会的变迁,历史语境的杂融,这种观念深深地侵染到了白族文化中,得到了广大白族人民的认可而,由此产生了白族人民对节义妇女的崇拜仪式和祭祀活动。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有着自我民族崇拜的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白族人民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宗教崇拜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传统道德思想。白族本主崇拜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是白族最早的宗教崇拜,而宗教观念最初的形成是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期,后随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到现在的祖先(英雄)崇拜已经渗入到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道德思想的各个方面。白族本主自形成以来就产生了规范人民生产生活的宗教道德思想,本主崇拜通过宗教化和拟人化的手段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道德思想都赋予在本主神以及本主神话里。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总结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主要是生态道德思想、家庭道德思想、社会道德思想。白族是一个崇尚白色的民族,尤其白族女性服饰色彩鲜明,极具民族特征。鹤庆白族服装分大方热烈的甸北妇女装、清爽宜人的甸中妇女装、温文尔雅的甸南妇女装、朴实醒目的松桂六合妇女装。白族传统服饰中白族少女头裹蓝色的头巾、妇女头戴黑色头巾,可从颜色上分别出女性成人与否。现在鹤庆白族服饰,已经抹去了过去繁琐的戴头巾模式,已经简化成妇女头戴帽子的模式,这是鹤庆白族的一大特色,同时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变化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传统民族服饰逐渐被汉服所取代。大部分白族群众只有在旅游景区或者参加演出活动时才会穿上民族服装,主要是向游客展示民族服饰、民族风情、风俗等。在展示的过程中除了白族服饰之外,还有纳西族、傣族、傈僳族等各个民族的服饰。这种现象更为具体地表明了为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民族文化偏离传统,民族服饰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加偏向现代化。传统民族服饰逐渐简化甚至在青少年一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传统白族女性服饰中所传递的民族和谐文化思想,也随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传统和谐思想”的传承内容也随着发生了变化。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百分之八十以上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则散居在怒江、保山、丽江、楚雄、昆明等地、州市。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数千年来,白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优美的文学遗产,其中既有民间创作,也有文人文学,但总地来说,民间文学远远超过文人作品。《青姑娘》一诗共由九个部分构成,分别为:序歌、耍山、出嫁、苦情、出游、受气、被逼、找寻、祝祷。全诗共252行,主要反映的是剑川人民的生活,简约的叙事与浓郁的抒情相结合,可谓白族文学的绝唱。该诗本为白族青年男女欢度元宵佳节的歌舞词,内容描写一个善良、美丽的白族姑娘,因父母双亡,被迫嫁到婆家做童养媳。青姑娘在婆家经常受到狠心的婆婆和丈夫的虐待,逼得她走投无路,终于跳进海尾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青姑娘的悲惨遭遇不只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概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白族妇女的共同命运。长诗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旧社会的残酷、黑暗,抨击了罪恶的封建婚姻制度,也反映了白族青年男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以及他们对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青姑娘》主要采用了白族特有的“本子曲”的形式,可以用白族调进行演唱。除《青姑娘》外,白族的叙事长诗还有《鸿雁带书》、《放鸦曲》、《出门调》、《黄氏女对金刚经》、《月里桂花》、《串联枝》等,它们的创作形式都依据“本子曲”,从形式上看通常都是四句一段,每段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由若干段组成;在每一段中,二、四两句要押韵,段与段之间可以换韵。在遵循本子曲的基本创作规则的基础上,每一部长诗都各具特色。三、白族叙事长诗中妇女英雄式人物地位分析在白族叙事长诗中,妇女式英雄人物的地位在人物去世前和去世后有着极大地不同,人物的地位明显得到了提升,这是白族人民对妇女主人翁美好心灵的传唱并赋予主人公美满幸福的结局。也因此满足了白族人民古往今来的情感需求、情感宣泄和价值追求。(一)妇女式英雄人物在人物去世前的地位在长诗中女主人公总是以小心谨慎敬奉着“孝道”、侍候着家人的贤良,勤劳的形象出现,然而在家庭中她们却都没有获得平等的家庭地位,她们总是以卑微和屈辱的地位被家庭边缘化。“本主”崇拜是白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多数村民,把“本主”叫“朵薄”,意思是大老爷。有些也称为“劳谷”或“劳泰”,意思是“男性始祖”或“女性始祖”。在大理地区,凡白族村寨,大多一个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个村供奉一个本主。白族的本主崇拜中有着鲜明的巫教色彩,“本主”主要是靠巫师的口传心授而得以继承和传播。汉代称之为“耆老”,唐代称“鬼主”,唐樊绰《云南志》中曾说:“大部落则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此时的鬼主既是部落酋长,又是宗教领袖,是政教合一、人神杂糅的人物。宋以后称巫师为“希老”,清以来称为“朵兮薄”。由此可见,巫师是“本主”文化的媒介,是”本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白族本主崇拜历史悠久,在白族村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本主,这些本主是地方的保护神。本主主要分为自然崇拜的神祗、图腾崇拜的神祗、祖先崇拜的神祗、英雄崇拜的神祗、平民百姓成为“本主”的神祗、佛教道教神灵成了“本主”的神祗、南诏大理国统治者成为“本主”的神祗以及汉族历史人物成为“本主”的神祗等,这些构成了大理白族地区独特的本主崇拜文化。古代白族先民居住的洱河地区历来与邻邦古国有着友好关系。南诏时期骠国乐、藏传密教以及元朝时期禅宗的传入,洱河地区对其音乐文化、佛教文化的接纳和借鉴,说明白族先民睦邻友好,崇尚和平的思想观念。白族本主文化也蕴含了大量民族团结、和睦友善、共同繁荣、各族人民平等的思想。本主崇拜中汉族本主、彝族本主与白族本主之间存在这紧密联系,也从各民族本主崇拜中,映射出白族先民,团结各兄弟民族,实现洱河地区的和平发展。杂居和聚居在洱海地区的彝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创造灿烂的“南诏文化”,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实践和社会的发展,与其它民族之间形成亲密的民族关系,与白族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迟至汉代,洱海区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汉民族。随着汉民族的迁移,汉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化、农耕文化等传入洱海地区,与以白族文化为主体的洱海地区相互融合,文化的相容,是的汉民族与白族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特别是元代以后,对各民族和各地区文化的发展,解除了桎梏,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加强文化交流。此时,本主文化成为了洱海地区白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并向周边的各民族辐射,汉族、彝族等与此有着相同本主崇拜习俗。无论汉时汉民族初入洱海地区、南诏时期创造灿烂“南诏文化”的彝族,还是发展到元以后,汉族、白族、彝族的友好和睦相处,都体现了白族睦邻友好的民族特点。白族本主崇拜中体现了神与人、神与神、本民族与其它各民族兄弟之间和平、友善相处的关系,更是一种和谐、文明的社会意识和观念。白族人民不仅将对本民族有功劳的历史人物、平民英雄和祖先奉为本主,还将西泸令郑回、天宝年间攻打南诏城,战败而亡的将领李宓,以及元朝时期征服大理国的忽必烈等奉为本主,与其它本主共享一堂香火。这一现象说明了白族人民将对手不视为仇敌,而是把他们塑造成本民族的本主神来崇拜,来警示子孙后代勿以战争为征服它民族的手段,而以此来追求和平发展的理念。反应出白族人民崇尚和平、与其它民族、各邦国和睦相处的民族性格和追求。总之,白族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造就了白族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和谐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以宗教文化、音乐舞蹈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以及传统农耕文化等为文化样态。这种传统和谐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敬天保民”的和谐生态观;“以和为贵,神形合一”的和谐人生观以及“兼容开放,和睦家邦”的和谐处世观。白族传统和谐思想是白族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其文化价值,将其弘扬和发展下去,为构建和谐大理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二)妇女式英雄人物在人物去世后的地位贤良勤劳的妇女在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后,总会由客观的原因导致女主人翁去世,从而被神灵赋予特殊的地位转世投胎,彰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正义的伸张。白族是一个有敬畏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大部分来自于白族的敬畏之心。对神灵、祖先以及对有功于白族人民的英雄、平民百姓崇拜的本主文化;对阿磋耶观音、财神、观音老爷、子孙娘娘等崇拜的佛教文化;对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崇拜的道教文化,共同构成了白族传统风俗习惯的思想基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白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逐渐遭到破坏,甚至由于知识文化的传递由传统的亲代向子代的流动转变为子代向亲代的流动,传统的风俗习惯不能有效地在子代之间传播,从而造成青少年学习熟知传统风俗习惯的脱节。传统风俗习惯遭到破坏,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等方面。例如据寸云激老师回忆:“小时候,家里的老人就说不能往家门前或者是任何地方的溪水里吐痰,更不得解手污染溪水。生前有此等行为者,死后将转世为猪、狗、牛等等,或者在其转世过程中要将之前污染的水全部吸收干净才能转世。”这虽说是白族民间的神话传说,其实传统敬畏大自然、善待自然的风俗习惯就隐藏于此。而今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生猪养殖、家禽养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的乱排乱放行为,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是对生态文化以及传统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的一种漠视。因此,这种态度让人们形成“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观念,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承内容的失真,是白族传统和谐思想在现代化传承过程中传承内容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建筑、服饰以及风俗习惯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汉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为适应市场发展旅游业的需求,文化移植迅速改变着白族传统的和谐思想,进而白族传统和谐思想的传承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四、由此衍生的祭祀仪式或节日活动现象分析对白族叙事长诗中妇女英雄式人物的崇拜由此衍生了相关的祭祀仪式或节日活动,体现了白族人民追求人间真善美的优良品质,在保存和传播白族优秀传统文化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一)重要的祭祀仪式或节日活动例如青姑娘节纪念青姑娘、三公主节纪念三公主、蝴蝶会赞颂雯姑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人们以盛大的仪式进行隆重的纪念。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几千年来的文化产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忘本主文化的传承,形成了白族特有的本主文化并支撑着白族人民的精神思想,提升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白族的本主祭祀是白族人民最盛大的活动,每年都在如期举行。大理白族三月街、“绕三灵”活动是白族较为盛大的本主祭祀活动,参与其中的白族人数众多,途径范围广泛,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本主祭祀活动加入了许多商业性的活动。如三月街那是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赶集大会,“据清代刊印的佛教故事集《白国因由》所说,在南诏细奴逻时期(唐永徽年间),观音于农历三月十五到大理传教,并制服了魔王罗刹。为感谢观音的恩德,每年到期,信徒们搭棚礼拜诵经,并‘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观音街。”这时的白族地区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正因如此,白族本主崇拜历经衰落后再迅速的复兴与发展起来,其中蕴含的道德思想文化。《剑川县志》中歌瑶方面的记录较为简略,没有系统的分类。:年出版的《剑川文化志》分别从文学角度和音乐角度对歌遥进行分类。从文学角度,剑川白族歌瑶可以分为短调和长歌,短调就是“白族调”,而长歌即“本子曲”。白族调进一步划分为反义歌、谐音调、一字曲、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和生活歌。从音乐方面,可以分为剑川白族调、东山调、山后曲、普米调、青姑娘调、泥鲍调、割梗调、海东调。年出版的《剑川民族宗教志》将剑川白族歌谣分为风土习俗歌、借物寓意歌、反意歌、谐音歌、新民歌、花柳曲、本子曲七类。其中花柳曲是情歌的当地俗称。年出版的《剑川县艺文志》将剑川白族歌瑶分为古白曲、童遥、祭祀词、白族调、本子曲五大类,其中白族调又分为有情调、无情调、习俗调、谐音曲、反意调、风物调六类。(二)新时期下祭祀仪式或节日活动的传承发展新时期下,白族人民在继承以往传统仪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祭祀仪式或节日活动不断传承发展,历久弥新,这对于弘扬白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白族村社新文化的重构、对于村社的发展以及妇女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白族叙事长诗产生于白族民间、流传于白族民间、活跃在白族民间,与白族人民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白族叙事长诗是白族自然而共同心音的表现。长诗塑造了很多优秀白族妇女的形象,讴歌了白族妇女的高尚情操,一定程度上是提升长诗文化品位,产生轰动效应的重要原因。细节上看,白族《黄氏女》的创作者的确阅读过相关宝卷,甚至阅读过若干种相关宝卷,于是在白族《黄氏女》中偶然残留着一些宝卷的内容。由于白族《黄氏女》属于民间以口头为主要流播方式的作品,传唱和传抄中被不断改编,这一过程显然是一个“去汉族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初创作者遗留的汉文化痕迹被慢慢的消除,乃至于到最后的文本中,汉族宝卷的痕迹就几乎消失不见了。然而,民间传承的过程是一种立体交叉式的过程,当新的改编本出现时,可能旧的版本也在同时存在,而第三种改编说不准又在新编本中增加旧版本中的内容。而且也不能排除,后来的改编者可能阅读了宝卷,然后再对白族《黄氏女》进行改编。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秩序化的复杂状况。然而总体的趋势是可以断定的,即白族《黄氏女》受到宝卷的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发生在第一个版本中,还是在后续改编中,都是可以确定的;第二,“去汉族化”应该是较为合理的方向,因为,龄听白曲的受众、尤其以前的多数受众一般很难理解汉语内容,因为以前很多人甚至不会说汉语。如果这两条可以成立,那么,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抄本书写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如果其中汉语内容较多,那么它应该属于较早的版本,而“白族化”越彻底就意味着它属于越靠后的年代。按照这种结论,杨镇鼎本很可能是较早期的版本,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它只存留半卷。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断定,当时刘守华和刘春晓二位学者,很可能没有完整阅读相关宝卷,而是以《金瓶梅》中的片断作为依据来断定白族《黄氏女》同宝卷之间的关系,于是得出“不仅人物面貌及其关系、故事情节构成相同”这样的结论。其实在白族《黄氏女》中只不过借用了若干姓名和职业,以及游历地狱这一结构要素而已。作品的中心已经完全走向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故事情节也完全不同。具体的情况可以对照下一章的内容来确认。所以,故事中的某些要素来源于汉族宝卷,但这不是对宝卷的改编,这显然是一部全新的作品。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