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南方方言区的划分
语言特点区的划分区分不同方言的标准和方法。虽然有讨论的余地,但根据不同方言区的建立(如北方、吴、湖南、客、江西、福建和广东),除了关于客和江西之间的差异的讨论外,一般没有重大问题。徽州方言、晋语方言、楚语方言应否划分为大方言区,目前还在论争中。(Forrest1948;张琨1971;李荣1985a。)小方言区的划分就复杂多了。一向的习惯是以地域分区。方言区的形成和地理环境是可能有很密切的关系的。比方说,闽语方言因长期处在和外界比较隔绝的地理区域,和其他方言有相当大的差别而保留了不少上古音的遗迹。而且,地理上的分区又往往和历史背景有关。中国南北方言,除了移民较晚的西南官话区外,大致上可以长江为界,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很多基本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和历史上的移民、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息息相关(桥本万太郎1976)。另一方面,地理区域和语言区域没有必然性的关系。客家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客方言区虽然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北部,福建省西部及江西省南部,但这三省其他区域以及广西、台湾、湖南、四川各省都有分布,跟地理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几次移民的结果。这就说明了地理环境虽然是形成方言区的因素之一,方言区及小方言区的划分,还是应该以语言特点为标准。过去大方言区的划分都以语言特点为基础,小方言区的划分,由于资料不够充分,多以地理区域概括。例如粤方言分为粤海、钦廉、高雷、四邑、桂南五个小方言区(岑麒祥1953,袁家骅1983),就是根据地理区域而分。最近十年,由于方言的研究大力展开,小方言区的划分成为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尤其是语言的特征得到充分的注意,地理区域退为命名上的考虑。(李荣1985b;熊正辉1987;詹伯慧1981,詹分区一如袁家骅1960,但罗列语言特点。)以语言特征来分区也不是没有问题的。选择不同的语言特征来分区可以有不同的分法。试以湘方言区为例。这一大方言区的划分,如前所述,可以拿中古全浊音声母今送气与否的发展为标准——这类声母在现代湘方言里都变不送气音。可是进一步要把湘方言内部再分成小方言区,就有几个可能了。就拿现代湘方言里这类声母是否仍是浊音为标准,也有两种可能的分法。辻伸久1979提出第一种分法:把湘方言分为两个小方言区,一区是这类声母至少平声今读浊音,另一区是这类声母不论平仄今一律读清音。丁邦新1982及鲍厚星、颜森1986提出第二种分法:把湘方言分为三个小方言民,一区是这类声母不论平仄今一律读浊音,另一区是这类声母不论平仄今一律读清音,还有一区是这类声母平声今读浊音,但仄声今读清音。此外,周振鹤、游汝杰1985提出第三种分法:用数学模式计算方言特点的总和兼考虑方言“较重要的语音特征”(但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是较重要的语音特征)以及历史、人文、地理背景,把湘方言分成两个小方言区,跟辻氏的分区又不相同。1.1分区的方法近十五年来,有鉴于历来使用的语言树模式或波浪式方法及统计(lexicostatistic)方法的短处,提出了不少新的方言分区的方法。谢信一1973提出一种计算在不透彻的音韵变化里剩下来没变的例子多寡的方法来衡量方言间的亲疏关系,认为同一种音韵变化,方言之间有越多相同的例子参加,关系就越密切,反之则越疏。可是这种方法的弱点是必须以不透彻的音韵变化为基础,而且必须有相当数量剩下来不参加音变的例子供计算之用。如果方言里找不出这种音韵变化来,就当然束手无策了。丁邦新1982提出另一种衡量语言特征的方法:早期历史性的条件比晚期历史性的条件重要;前者适用于划分大方言区,后者适用于划分小方言区;而且,如果选择得当,则条件越少越好。这个方法看来很合理,因为各方言共有的特征越是早期性的,就越显出它们关系长远密切。可是,怎么决定哪些语言特征是早期历史性的,哪些是后期的呢?大概有两个方法(文并没有提出):一是根据历史文献上的记载,一是靠拟构各大小方言区的历史来推测。但是历史文献上的记载是很有限的;另一方面,方言历史的拟构必须以“已有亲属关系”的方言为基础,因此这个方法只能用来断定已属于某方言区内各方言的亲疏关系,而不能用来决定某方言属哪一方言区。至于划分方言区的条件多寡问题,似应辨别有区分性特征的条件和一般性的条件。方言甲和方言乙共有的特征越多,关系就越密切;共有的特征越少,关系就越疏;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所以,在划分方言区的时候,不能不重视共有特征的数量。但是,实际上方言之间共有特征的数量不会刚好相等的,因为每个方言跟其他方言的接触范围不同,每个方言吸收外来影响的快慢不同,每个方言本身的内部发展变化也不一样。因此,不能光靠数目来划分方言区,同时需要鉴别出一些能干干净净地划分方言区的所谓“区分性”特征来,罗杰瑞1986b谓之“充分的条件”,即“单独能辨别某方言区”的条件,这种“区分性”的语言特征跟一般性的语言特征不同。一般性的语言特征只指某些方言所共有的特征,有时是全区方言所共有的,有时可能有例外情况。郑锦全1987提出一种计算方言词汇亲疏程度的方法。郑文只用“有、无”去表示方言里的词汇是否相同。比方说,“太阳”有些方言叫“太阳”,有些方言叫“日头”,有些叫“日”,有些叫“热头”。按照郑氏的算法,这四个词汇都不相同,这样一来,管“太阳”叫“太阳”的方言跟管“太阳”叫“日头”的方言,其亲疏程度相当于管“太阳”叫“日”的方言和管“太阳”叫“日头”的方言。可是,用“日”和用“日头”的方言显然比用“太阳”和用“日头”的方言关系更密切,因为前两个方言用的实是同一个词而分别只在有无词尾“头”而已;后两个方言用的根本不是同源词。就是用“日头”和用“热头”的方言,似乎也比用“太阳”和用“日头”或“热头”的方言关系更密切,因为前两个方言至少是用同一种构词法——利用词尾“头”。郑氏的方法用以决定词汇的亲琉关系为目的,而词汇的亲疏关系有时是不能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的。1.2粤语方言分区的讨论现在我们讨论一下粤语方言分区的几个尝试。詹伯慧1981首次用语言的特征来讨论粤方言的分区。不过,詹氏的目的好像是为袁家骅等1960及1983的分区提出语言的特征为佐证,而不是根据某些语言特征来重新分区。就是说,五个方言区(粤海、高雷、四邑、钦廉、桂南)已先行决定下来,然后再描述每区的语言特征。因此,弄不清楚这五个方言区究竟是拿什么标准来划分的,每一个小方言区又有什么区分性的特征,区与区之间又有什么分别。杨焕典等1985把广西粤语分为广府(包括梧州市、苍悟、贺县县城及附近、平南县的丹竹、大安),邕浔(包括南宁、柳州、邕宁、崇左、宁明、横县、桂平、平南等县城及附近),勾漏(包括玉林、梧州两地区玉林、北流、容县、岑溪、藤县、苍梧、蒙山、平南、桂平、贵县、昭平、博白、梧州等十三个县的广大农村),钦廉(包括钦州、合浦、廉州、浦北、灵山、防城、北海市)四片。但是没有说明分片的标准,只罗列各片的语言特征。熊正辉1987是根据语言特征来划分广东省粤语方言的第一个尝试,把方言分成广府、四邑、高阳、勾漏、吴化五片。分区的第一条标准是中古全浊音声母今送气与否:勾漏片(包括四会、广宁、德庆、罗定、郁南、封开、怀集、信宜、阳山、连县、连山)今不送气,吴化片(包括吴川、化州、湛江)今送气,其他三片今平上送气,去入不送气。四邑片(包括鹤山、新会、江门、斗门、恩平、开平、台山)的特点是中古透母今变为[h];高阳片(包括阳江、阳春、高州、茂名、信宜、廉江、湛江、化州、吴川)跟广府片(包括广州、番禺、顺德、南海、佛山、三水、清远、龙门、花县、从化、沸冈、东莞、宝安、深圳、增城、中山、珠海、英德、肇庆、高要、高明、新兴、云浮、电白)不同的地方是前者中古心母今变为边擦音。熊氏的分区不包括广西粤语,所以还不能算是粤语整体的分区,此其一。其次,有些方言,如吴川、化州、湛江,共属两片——吴化及高阳——,但没有说明,是否每地各有两种粤语方言?还是由于这几个地方的方言拥有两区方言的特征,应划归两片?如果是后者,那么台山、开平也同样应属两片,因为中古心母今也变为边擦音,应属高阳片:南海也应属两片,中古透母今变为[h],应属四邑片。只用一条标准来划分广东粤语方言是很难贴切地反映实际上的语言情况的。例如,以中古全浊音声母今送气与否的标准来分区,就会把四邑、高阳方言分派得比吴化或勾漏方言更接近广府方言。而实际上(见下文)四邑及两阳方言之间比其他粤语方言有更多相同的地方,形成颇为独特的方言区,跟其他粤语方言关系较疏,难懂的程度,对广府方言来说,比其他粤语方言为甚。根据我们的调查经验,高州的音韵系统更接近广州话而与两阳或化州大有分别,但熊文划归与两阳、化州同片。当然,很可能我们调查的高州(保安乡)方言跟熊文所引不相同。1.3方言分区的步骤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方言分区应分几个步骤。第一步集中于尽量找出方言共有的特征,数量越多越能反映实际情况:而且,语言特征应包括语音、构词、词汇及语法各方面的特点,也应包罗共时性特征及历时性特怔。这样才可以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二步是从共有的特征里头找出哪些方言共有哪些个特征,并且找出它们的“区分性”特征来,就是说,找出某些方言是否可用一个或几个特征跟其他方言辨别开来。第一步的工作,主要是罗列事实,排比语言特征。周振鹤,游汝杰1985设计了一个数学方法计算方言特征的接近程度,很可采用。不过,用同言线的方法,更能生动地反映实际情况。周、游两氏认为“同言线往往是离散交叉的,不全是密集或重合起来”(周振鹤、游汝杰1985),因此很不理想。我们觉得,如果拿同样的资料、同样的语言特征来进行分析,数学方法或同言线方法表现出来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同言线交错复杂,只不过反映了实际的语言情况,难道改用数学方法就能把实际情况简单化吗?而且,错综复杂的实际语言情况是语言工作者应正视而不应迥避的问题。只要方法应用得正确,同言线或数学程式是同样有价值的。这第一步的工作虽然繁冗,但如果撇去这步工作,往下第二步要选择区分性的语言特征的时候,尤其在语言复杂区域或有好几个可能的选择时,易流于武断的选择:如果实行了第一步工作,考虑过应有尽有的各种语言特征,就会帮助我们作比较客观的选择。另一方面必须强调的是,没有第二步工作,第一步工作搜集下来的资料就会散漫无章,失去意义。第二步主要的工作是从一大堆共有的语言特征里,选出区分性的特征来。选择出来的区分性特征,最好能够跟一些别的特征有平行的分布,就是说,划分出来的方言区,最好有不止一个共有的特征,也就是说,方言区的方言性越强,跟别的方言区差别越大,就越是好的分法。方言之间难懂易懂的程度是很难用语言学的方法说明的,但是,方言之间如果共有更多的语言特征,当然相互间就更容易沟通,反之则更难沟通。划分方言区就好比衡量方言间沟通程度的深浅,以下第肆节再继续讨论。材料2.2主要有指标城市根据目前已经知道的资料,粤语方言的分布约如下文177页《粤语方言的分布和分区》图。粤方言集中在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一带、广东省西南部及广西省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已有资料发表,但也有些只是在已发表资料里提及的(袁家骅1983;詹伯慧1981;杨焕典等1985)。或是我们曾经调查而资料还没发表的(其中台山及廉州部分资料曾在余霭芹1976论文中提及)。现在列举如下:已发表有较详细资料的:广州,顺德(陈村、大良),东莞(莞城、石龙),中山(石歧),新会(河村、会城),江门(白沙),台山(蚬岡、上泽、台城、端芬、荻海、新昌),开平(赤坎、海心洲、濩冲、蚬岡、白沙、赤水),恩平(船角、牛江),三水(县城、西南),增城(县城),阳江,信宜,化县(今化州),廉州(今合浦),苍梧(梧州、吉阳乡、夏郢),藤县,岑溪,容县,北流,玉林,博白,石南(现归玉林县),思贺(现归罗定县),宾阳,横县,桂平(江口、竹园村),贵县,南宁(市区、心圩),蒙山,香港(市区、新界锦田),澳门,番禺(市桥),南海(沙头),高明(明城),花县(花山),从化,佛山,珠海(前山),斗门(城镇、上横水上),鹤山(雅瑶),宝安(沙井)等地;在已发表的资料里略有提及的计有:四会,吴川(吴阳),廉江(车板),浦北,灵山,防城,北海市,钦州,阳山,韶关,连县,钟山,富川,平南(丹竹、大安),贺县(县城),昭平,崇左,宁明,邕宁,儋县,昌江,崖县,乐东,清远,龙门,佛冈,英德,肇庆,新兴,云浮,电白,茂名,湛江,广宁,德庆,罗定,郁南,封开,怀集等地;已调查而资料尚待发表的有:南海(九江),高要(古孟村),高明(三洲圩),阳春(岡尾),高州(保安乡),化州(茅坡村、新圩),顺德(黄连、岳步),台山(淡村、白水),廉州(县城、土骨塘村),北海等地。以上(南宁白话除外)不包括采用粤语标准方言(多称“白话”,以广州话为标准)为第二语言的各地(例如各县城区)。广西各方言点的指导思想及特点以语言的特点来划分方言区,骤看似乎很简单。先找出各方言的共同特征,画出同言线,再根据同言线的多寡,不就可以分区了吗?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除非同言线都朝同一方向走;可是同言线很多时候都是交叉错杂的,尤其是在历代人口迁徙频繁的地区。今天粤语分布的区域,就曾经过无数次历史上的移民。这些移民,不但语言背景不同(单就汉语而言至少有粤、客、闽及北方方言),而且在不同时期到达两广各地。另外还有各种土著说非汉语的。受纵横两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复杂的语言环境,一定会反映在各方言里。在现实上是不可能有纯粹的方言的,与外界隔绝的方言岛毕竟是珍品。所以,同言线的交错是自然的现象。怎样从同言线群里找出一些有启示性的特点来,正是本文的一个尝试。这个初步的探讨,由于方言资料不够充分,只能提出粗略的意见来请大家讨论指正。3.1六十三处方言的特点就现有的粤语方言资料,我们归纳了一些方言点在声调、声母、韵母及词汇方面的特点。构词及语法上的特点也应该包括在内,但因资料缺乏,无法找出头绪来。而且下面举出的特点,也因资料的详尽性参差不齐,难免有错漏的地方,只能视为初步的草稿,待日后有更充分的资料面世,再加以修订。以下四个表列出六十三个方言点(有顺序号)的特征。用加号和空白分别表示有无,除号“÷”表示特征是有条件的或不概括全部范围。空白表示方言里没有某种特征,或是方言资料里没有提及某种特征。同一表里各项特征都是空白的地点删去不列(顺序号不改)。表一列出四十七个方言点在声调上的特点(T1至T10),表二列出五十七个方言点在声母上的特点(I1至I11c),表三列出四十五个方言点在韵母上的特点(F1a至F12),表四列出十八个方言点在词汇上的特点(V1至V3b)。现在说明一下各特点在各方言的分布:[T1]阳调比阴调的调值高。阳春、阳江及新会河村的调值如下。阳春据作者调查,新会河村据赵元任的资料(见余霭芹1970),阳江据黄伯荣已发表的资料。[T5]阴入不分上、中两类,见于中山、新界及蒙山、苍梧龙墟、宾阳、石南、玉林、思贺。但中山方言祖语分上、中两阴入(陈洁雯1980);其他几个广西方言因资料不够详尽,无从决定。[T6b]阴平是升调,见于廉江、廉州、东莞、江门;阳平是升调,见于思贺、横县、博白、高要、高明、花县。[T7]上声是降调或平调,和大部分粤方言的调值(升调)相反。T7a阴阳上都是降调或平调,见于阳江、阳春、四邑(新会河村除外)、鹤山、斗门镇、宾阳、横县;T7b阴上或阳上是平调或降调,前者见于江门、蒙山、苍梧吉阳、博白,后者见于新会河村。鹤山雅瑶方言,据詹、张1987论文,另有中上声是升调,但是书上没有解释,我们只找到极少数字如浒桧疿匪榧翡柚釉馅遍丸阮画又读台又读绒又读是读这个声调的,很可能是借标准粤语广州话的调值(都读高升调),又或是变音。高升变音在台山方言也有。[T8]去声调值是升调或降升调,和大部分粤方言的调值(平调或降调)相反。T8a阴去阳去都是这种调的有阳江、阳春、苍梧吉阳、石南;T8b阴去或阳去是这种调的,前者见于从化、玉林,后者见于苍梧梧州、蒙山。[T9]入声(至少有两类)是促升调或促降调,和大部分粤方言的调值(促平调)相反。T9a入声全部都不是促平调的只有阳江、阳春;T9b博白四个入声里头三个不是促平调,新会河村、苍梧吉阳、贵县等有两个入声不是促平调。[T10]有连调变化,如藤县、化县、信宜、增城、广州。[I1]中古全浊音声母不论平仄今都变为不送气清音,见于大多数广西方言如蒙山、昭平、苍梧夏郢、藤县、岑溪、容县、北流、玉林、石南、横县、宾阳、南宁平话及广东方言(限于白读)顺德、南海沙头、高要、高明。这个声母的变化跟湘方言接近。[I2]中古全浊音声母不论平仄今一律变为送气清音,一如客赣方言,见于吴川、廉江、博白、廉州,其中涉及仄声字的一部分的有化县、贵甚,只涉及入声字的一部分的有东莞、新界。[I3]见系声母腭化。I3a限于来自中古流摄三等、深摄、臻摄的见于南海九江、高要等的白读俗字;I3b限于来自中古流摄三等及深摄,见于宾阳、石南、玉林、容县等的白读俗字。[I4]中古精组声母今读[ts‘ts‘s]知组、照组今读,见于顺德陈村、东莞、新会城、苍梧、、平南、桂平江口、博白(除顺德、博白外,都据赵元任资料。见余霭芹1970)[I5a]中古精组声母塞音化变为[tt‘],见于南海沙头、顺德岳步、台山、开平、鹤山、吴川、化县、北流、玉林、容县、岑溪、藤县、苍梧吉阳、苍梧龙圩;这些声母在横县变为。[I5b]中古精组只有送气声母塞音化变为[t‘],见于南海九江、斗门镇。[I6b]中古透母今变为[h],见于台山、开平、新会城、新会河村、江门、斗门镇、恩平、鹤山、南海(端、透两母非塞音化,也见于江西泰和方言。见张为纲1943论文)。[I7a]中古帮母今变为[b],端母今变为[d]。据我们观察藤县及化县发音人,[b]和[d]实际上介于浊音[bd]和吸气音[6d]之间,可用表示。在音韵上的变化过程大概是:p>>,t>>,即先经过吸气音的阶段。这个变化见于两广交界的方言如吴川、化县、北流、玉林、容县、岑溪、藤县、苍梧吉阳、蒙山;吸气程度已弱化,远不及海南岛方言的[6d]。这种带喉塞音的吸气音的出现,可能是地域性的,受这一带土著壮语的影响:壮语里有这种吸气音而其他区域的汉语方言没有这种声母。[F8b]中古韵尾[*-m/*-p]今变为(中阴入除外,见下E11a),见于宝安,东莞则限于咸摄一、二等字,入声收[-k]。新界限于咸摄三、四等字,入声也收[-k]。[F9a]中古韵尾[*-n/*-t]今变为,山摄和梗摄二等或三四等相混见于增城、吴川、东莞、台山、阳春、新界、宝安(但宝安入声收而且中阴入除外,见下F11a)。[F9b]中古韵尾[*-n/*-t]今变为[/-k],臻摄和曾摄一等相混见于增城、吴川、新界、宝安(但宝安入声收而且中阴入除外,见下F11a)。[F10a]中古韵尾[/*-k]今变为[-n/-t],曾、梗摄三四等与臻摄相混的有开平、东莞、廉州、南宁平话,曾、梗一二等与臻摄相混的有东莞。[F10b]中古韵尾今变为[-n/-t]见于曾、梗摄三四等字,但不与臻摄相混,如化县、吴川。[F11a]中阴入塞音韵尾消失变舒声,即中古外转韵带低元音音节的韵尾[*-p*-t*-k]消失,见于东莞、宝安大部分咸、山摄一二等,宕、江及梗摄二等字,廉州部分咸、山、宕、江摄字,阳春小部分山、宕、曾、梗摄字。[F11b]中古韵尾[/*-k]消失,见于玉林外转韵宕、江及梗摄二等字。[F12]中古效(少数)、咸、山三摄白读二等与四等合流,见于南海、佛山、顺德、高要、高明城、三水,其中南海、佛山、顺德兼有山摄合口字,顺德兼有少数效摄一等,咸、山摄三等字,高要、高明城兼有少数效摄一等、咸摄三等、山摄一三等字。[V1a]近指用[k]声母字,远指用[n]声母字,与广州方言刚好相反,见于中山、四邑、阳江、阳春、吴川、化州茅坡村、廉州。[V1b]近指用[k]声母字,远指用零声母字,见于信宜、藤县、贵县。[V1c]以韵母变化分别近指、远指,如南海九江近指用,远指用,顺德黄连近指用,远指用,高要近指用,但远指用。[V1d]以韵母变化分别近指、远指,如高州近指用,远指用。[V2a]人称代词的复数用声调变化表示,如四邑、阳江,同时亦有韵尾变化(四邑第一人称复数是例外):北三角洲片又可为三邑肇庆小片和内陆小片。三邑肇庆小片包括南海、佛山、顺德、高要、高明城、三水。最大的特点是中古效、咸、山三摄白读二等与四等合流,间或亦包括一等、三等字;其次是中古喻母字大部分读[h](藤县、贵县、横县亦同);白读字见系声母在来自中古流摄三等、深摄、臻摄各内转韵腭化(容县、玉林、石南、宾阳也有同样情况,只臻摄不在腭化范围内,见上I3b);近指用[lei]。内陆小片包括化县、吴川及广西内陆大部分地区,特点是中古帮、端两母变类似吸气音的[bd],中古精组声母变[tt‘](四邑区的台山、开平亦同)。南三角洲片包括东莞、宝安、新界、中山、珠海、廉江、廉州、北海、钦州、防城等地。特点是上声去声不分阴阳,只东莞一地去声不分阴阳而上声分阴阳,又宝安上声不分阴阳而去声分阴阳。这一片又可分为钦廉小片及中山小片。钦廉小片包括东莞、宝安、新界,特点是中古遇摄模鱼虞三韵大都合流读[u]韵母(东莞、宝安、新界除外)。此外廉州、廉江不论平仄以及东;莞、新界一部分入声字的中古全浊音一律读送气清音;其他各县是否一样,在现已出版的资料里都没提及。博白、吴川这类声母都读送气,化县、贵县也有一部分仄声字读送气的。这一特点可能是受当地客家话的影响而不是南路方言本身固有的特点。东莞、宝安、新界和廉州很有些相同的地方,例如中古韵尾[*-m/*-p]变[-n/-t]或,中古曾梗三、四等读如臻摄,一如客家方言(开平亦同)。中阴入变阴入(阳春亦同)。中山小片包括中山、珠海,最大的特点是在现代方言里只有六个声调:上、去不分阴阳,入声只有两类(新界亦同,但与东莞、宝安等方言似较接近)。广府片包括广州、番禺、澳门、增城、花县、从化、信宜、高州、南宁白话、桂平竹园村等地,最大的特色是声调系统极似广州:四声分阴阳(只澳门上声不分阴阳),阴入分上、中两类;平声是平调或降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平调,入声是促平调,(高州阳去、阳入是微降调,似四邑;花县、从化阳去是降调,从化阴去是升调。)调值阴调都比阳调高。粤语方言区的划分如176页的表五所示。请参照177页粤语分区图。表五中最后一栏是图中分片代号,其中无分区表系的方言是因为目前资料不充分,暂不予分区。“音位”差异对[t]组的意义粤语方言区的划分,大致上是根据语言特点相同的多少。但如前所述,特点异同的分布是交错的,而且,我们并没有利用所有已知的特点来分区,特点的选择主要是在找出平行的特点。平行的特点越多,方言性越显著,这是众所周知的简单的原理。本文3.1节提出的特点,有好几条是很能明确地划分方言区的。比方说,特点I10(中古心母及少数从、邪、审母今变为边擦音)刚好把四邑、两阳及其以西地区、广西地区跟三角洲的方言分别开来;特点I11b(中古日母今读为把南路及广西方言跟两阳、四邑、三角洲方言分别开来。可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分,因为这个分法不能显示方言相同点最密集区。至于哪些特点在沟通语言上起较重要的作用,却不是容易决定的。每句话说,哪些语言上的差异最容易造成通话上的障碍,最容易使人听不懂。这个问题恐怕需要实验语音上的深入研究,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不过,就我们调查方言的实地经验和一般语言学上的常识,也许可以提出一些意见来征求大家批评。同是声母韵母的歧异,有程度深浅之别。比方说,粤语方言里中古精组今有别于知组照组的有两派:一派是[ts]与的对立,一派是与的对立。在音质上来说,前者的差异程度浅而后者的差异程度深:前者只是发音部位不同而已,后者发音部位及方法都不相同:就音位的分合来说,前者的组不与其他声母相混,后者的[t]组又与端系相混;所以,前一派的方言听起来不难懂,后一派的方言就没那么容易懂了。可见音质程度的差异(可以用区分性特征的多寡来衡量)和音位的分合跟语言的沟通有很大的关系。声调的悬殊,包括调类的分合与调值的差异,似乎最能影响语言的沟通。可能因为调类的数目比声母、韵母都要少,调值的分歧又往往是对抗性的:如升调之于降调,调值刚好相反;调值的种类又远比声母、韵母的种类少。四邑、两阳在词汇上,声母、韵母上都很突出,但藤县和廉州在这三方面的差异之处也不逊色。如果我们换一条划分方言的标准,藤县、廉州可能被看作和广府或三角洲一带更为不同的方言。比方说,中古全浊音声母不论平仄在藤县变为不送气清音,在廉州变作送气清音,跟大部分粤方言(包括四邑两阳在内)文读平声变为送气,仄声变不送气,白读平上变送气,去入变不送气很不相同。可是总的来说,这两个方言“难懂”的程度仍不及四邑两阳。主要原因是声调上的悬殊,尤其是调值相反,调类的分合不同。造成音质程度上的大异。方言的分区,只是为了总括语言特征的方便,实际上,活的语言互相影响,是很难整齐地分区的,因此每区都有所谓“例外”方言,这在我们讨论个别方言分区的时候已经指出。这些“例外”应视为语言交流上很自然的社会现象,并不妨碍分区的原则。如果分区是相当于决定语言的血缘亲疏关系,那么,所谓“例外”现象就相当于申述语言的交互影响,两者不可缺。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为分区时遇到的参差现象烦恼了。自从李方桂先生于1937年提出了以中古全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下文省去括注)今送气与否的发展作为汉语方言划分的标准后(李方桂1937),这条标准一直被沿用着。最近十多年,由于汉语方言学突飞猛进,方言资料日益丰富,旧有标准已经不能概括各大方言的特征。本来,划分方言区,正如科学上的分类一样,是为了明确地指出各方言的特征,指出甲区何以有别于乙区。所谓区分性的特征,当然可以不止一种;但如果这些特征不能概括全类,就会发生问题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是最自然不过的,那么,甲区方言拥有乙区方言的特色,或乙区方言拥有甲区方言的特色,也应该是很平常的现象。可是问题是:如果某方言既具甲区特征,又具乙区特征,到底应属哪一区?怎样决定?先举几个例。以中古全浊音今送气与否的发展为准,客家方言这类声母都变为送气清音,湘方言都变为不送气清音或浊音,吴方言都保留浊音,北方方言平声变为送气清音,仄声变为不送气清音。粤方言文读一如北方方言,白读平上变为送气清音而去入变为不送气清音;闽方言最无规则,大部分变为不送气清音,小部分变为送气清音。可是不少闽粤方言都不合上述发展规则。例如福建邵武方言,中古全独音今送气与否的发展一如客家方言,所以一般认为是客家方言。可是近年经罗杰瑞先生细心研究,认为这个发展只是受客家话的影响,邵武方言的底层原属闽语。罗氏独特的观察,是基于他对闽方言进一步的研究的。他认为闽方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区分性特征,是在原始闽语里有三套浊塞音,而其中两组的分别在某些闽方言里(如邵武、将乐)是以声调区别的(罗杰瑞1973,1982)。又如广西的博白、廉州方言,中古全浊音今送气与否的发展一如客家方言,可是王力先生没把博白方言归入客家话而算是粤语,廉州方言一般也认为是粤语,到底为什么?藤县、容县、北流等方言此类声母都发展为不送气清音,一如湘方言,却又认为是粤语,理由何在?最近我们曾提出,粤语方言的区分性特征是入声的发展:阴入在原始粤语里依元音的长短分为两类(余霭芹1986b)。这个发展在大部分粤方言里显而易见,小部分(如中山方言)虽然表面上阴入没分两类,但在祖方言里却须分成两类才能解释以后的发展的。陈洁雯1980指出,中阴入在中山归阳入。中山祖方言必须拟构两类阴入才能解释中古声母和声調的发展。客家方言的区分性特征近年也有新的看法。桥本万太郎曾指出,次浊上声变阴平是客家话独有的发展,不见于其他方言(桥本万太郎1973)。最近罗杰瑞又有新补充(罗杰瑞1986b)。可见方言互相影响,但绝大部分仍保留原有区分性的特征。怎样辨别区分性的特征是研究方言分类的一大课题。划分方言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显示各方言区的相互关系和历史背景。语言之所以分化成各种方言,多半是由于人口迁徙移动的结果,加上地理环境的影响,外来的因素,久而久之就形成不同的方言。方言之间的差异越大,关系越疏,就反映了早期的分隔。闽方言和其他方言差异最大,正说明了闽方言最早脱离母系自成一支,这和汉族迁入闽方言区的历史吻合(罗杰瑞1986a)。所以,研究方言的分区问题,还可以佐证史料。[I7b]中古帮母今变为[v],滂母变[h],见于开平、鹤山。[I8]中古喻母今读为[h]。南海、顺德、高要、高明、三水绝大部分喻母字读[h],苍梧吉阳、贵县这种读法略见于中古的遇、止、梗摄字,藤县、横县则略见于遇、止摄字,博白则略见于曾、梗摄字。[I9]见母溪母不分开合口,“刚江光”,“各角国”同音,见于为数相当多的两广方言。如中山、四邑、鹤山、斗门镇、珠海、从化、增城、阳江、阳春、信宜、化县新墟、容县、岑溪、桂平、苍悟。[I10]中古心母(有些方言包括从、邪、审母)今读作边擦音或齿间擦音[θ],见于广东西部及广西大部分方言。如台山、开平、鹤山、阳江、阳春、信宜、思贺、高州、化县、吴川、廉州、北海、钦州、防城、苍梧、藤县、岑溪、容县、北流、玉林、石南、横县、宾阳、南宁、邕宁、崇左、宁明、贵县、桂平、平南、昭平、蒙山。这种擦音的出现也可能是地域性的,因为当地的壮语也有而其他地区的汉语方言不多罕见。[I11a]中古日母今读,见于四邑、斗门镇、吴川、增城、南海九江、中心、廉江。从化一部分、新界、珠海、江门小部分日母字也读。[I11b]中古日母今读见于广东南路及广西大部分方言,如信宜、思贺、高州、化县、廉州、钦州、苍梧吉阳、苍梧梧州、藤县、平南、岑溪、容县、桂平江口、玉林、博白、石南、贵县、横县、宾阳、南宁平话。[I11c]中古日母今读[j],见于广州、南海沙头、东莞、佛山、阳春、高要、高明城、南宁白话、三水、顺德、阳江、花县、番禺、从化、江门、鹤山、宝安。[F1a]中古蟹摄二、三、四等今混合,元音不分长短。“街”读如“鸡”,见于四邑、鹤山、思贺及藤县部分字。[F1b]中古效摄二等与流摄一等今混合,元音不分长短,“搅”与“狗”同音,见于新会城、台山、开平、石南、藤县。[F2a]无撮口呼,中古遇摄部分字与止摄今混合,元音为[i],见于四邑、斗门镇、江门、增城、阳江、阳春、吴川、化县、博白。[F2b]中古山摄三、四等合口今读如开口,见于增城、新会城、开平、恩平、斗门镇、江门、阳江、阳春、博白、南宁平话,及化县、吴川一部分字。其他粤方言山摄三、四等合口多撮口韵。[F2c]中古臻摄开口不与合口混,见于广州、南海、番禺、顺德、三水、佛山、高要、高明城、中山、台山、南宁白话。其他粤方言,除非声母是唇音或牙音,臻摄不分开口合口。[F3]模韵和豪韵今混合,“祖”读如“早”,见于广州、番禺、三水、增城、佛山、阳江、阳春、思贺、高州、化县、南宁白话。[F4]豪、侯、尤三韵合流,“劳”读如“楼”读如“流”,见于廉州、钦州、玉林、容县、桂平、平南。[F5]侯韵有别于尤韵,“楼”和“流”不混,见于新会河村、台山、开平、鹤山、宾阳。[F6]模、鱼、虞韵合流,“古、举、矩”同音,见于廉州、北海、钦州、廉江。[F71曾摄三等与梗摄二、三等今混合,见于藤县、岑溪、容县、北流、南宁平话。[F8a]中古韵尾[*-m/*-p]今变为[-n/-t],东莞咸摄三、四等与山摄三、四等相混,同读[in]/[it]。赵元任所记廉州方言,咸深两摄字都注有两种读法,即收[-m]或L-n]尾,[-p]或[-t]尾;收[-n/-t]尾的咸摄字与山摄开口相混,深摄字和臻摄开口相混。我们调查的廉州方言,咸摄三、四等字小部分读[in]/[it]或[An]的,和山摄三、四等相混,深摄只有两三个字读,与臻摄及曾、梗三、四等混合。3.2划分方言区根据以上排列的特点,粤语方言可以分为两区:四邑两阳区和三角洲区这两区最大的差异是在声调方面,尤其是上声的调值。三角洲区上声都是升调,只有苍梧吉阳乡、博白、蒙山三地阴上是平调(阳上仍是升调),新会河村阳上是降调,宾阳、横县两地阴上、阳上都是平调。四邑两阳区的上声都不是升调(见前T7条),两阳只有一个上声,调值是极低降,而且带紧喉作用;四邑阳上调值跟两阳的上声一样,阴上则是超高平调。目前关于宾阳和横县的资料还不够详尽,归属问题将来还有商榷的余地。四邑两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声调变化表示人称代词的复数(V2a),即复数用带塞音韵尾的极低降调(只四邑第一人称复数无塞音韵尾),在四邑即变入调(第一人称复数是阳上),在两阳是中阴入调,调类不同而调值相同。三角洲区则用词尾[tei],[ti]或[tui],只廉州用紧缩式(V2b)。总括来说,四邑两阳区和三角洲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最显著的是四邑两阳区有同言线T7和V2a而三角洲区则没有。四邑两阳区的方言,一般广府人都觉得很难懂,主要是因为声调系统有相当大的差别,词汇还在其次。四邑两阳区又可以分为四邑和两阳两片。四邑片(包括斗门镇,鹤山)最大的特点是阴去归阴平;其次是中古透母变为[h](江门、南海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滴画发言稿
- 时间拓扑课件
- 趣味布玩偶制作指南
- 课堂跑步动画课件
- 生产管理培训课程
- 2025版语音助手升级录音合同升级录音合同模板
- 2025版酒店装修设计施工一体化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项目监理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KTV装修设计专利授权合同
- 2025版文化产业第三方股权转让合同书
- 2025年全新公安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
- 演替与生境破碎化-洞察及研究
- 专题:完形填空30篇 七年级英语下期期末高频易错考点专练(人教版)带详解
- DB11-T 2423-2025 城市道路挖掘与修复技术规范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医学教育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知识竞赛考试题库
- 测听讲课的课件
- 乡镇物业安全管理制度
- 起重作业安全考核试题及答案
- 高等教育十五五发展规划
- 关于医院“十五五”发展规划(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