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期末拔高检测卷01(全解全析)-new_第1页
七下期末拔高检测卷01(全解全析)-new_第2页
七下期末拔高检测卷01(全解全析)-new_第3页
七下期末拔高检测卷01(全解全析)-new_第4页
七下期末拔高检测卷01(全解全析)-ne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拔高检测卷01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8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全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的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混南北为一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最大的作为是统一全国,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C项正确;题意中没有涉及隋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A项;隋文帝开创了开皇盛世局面,但题意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隋炀帝开辟了大运河,排除D项。故选C项。2.大运河修建过程中充分利用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等,采取了筑坝的方案。在京杭大运河与黄河的交界处分别筑上拦水坝与拦沙坝。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A.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统治 B.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联系C.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D.解决了中原地区灌溉难题【答案】C【解析】由材料“充分利用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等,采取了筑坝的方案。在京杭大运河与黄河的交界处分别筑上拦水坝与拦沙坝”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加上人工开凿而成,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C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排除AB项;题干不能反映解决了中原地区灌溉难题,排除D项。故选C项。3.“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A.独断专行 B.改革税制 C.虚心纳谏 D.裁减冗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治国思想,C项正确;独断专行是指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税制改革是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材料没有涉及改革税制,排除B项;裁减冗员是指减除,去掉超过工作需要的人员,材料没有涉及裁减冗员,排除D项。故选C项。4.唐三彩是中国首创的,之后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都有仿烧,包括波斯三彩也深受影响,所以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承载物。材料说明唐代(

)A.文明对外影响力强 B.各民族交往密切C.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之后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都有仿烧,包括波斯三彩也深受影响,所以它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承载物。”表明唐三彩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承载物,体现了唐朝文明对外的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展示的是中外交流,不是民族交往,排除B项;大运河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5.胡姬诗是指描写胡入酒店中卖酒女子的诗,唐代诗人李白有很多描写胡姬的诗,如《少年行》“落花踏进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此外从《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中共找出胡姬诗15首。透过胡姬诗可以看出唐代(

)A.君主专制的加强B.新体诗歌的高峰C.对外交往的活跃D.民族交融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胡姬诗是指描写胡人酒店中卖酒女子的诗,唐代诗人李白有很多指写胡姬的诗”“落花踏进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知,胡人酒店出现在内地,其独特的异域风情的美貌女子和迥异于中土的酒食文化吸引着各路才子和仕人,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可见胡姬诗反映了盛唐时期民族交融的发展,D项正确;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未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A项;胡姬诗是诗歌内容,并非诗体的变化,排除B项;胡人出现在内地,属于民族交往,并非对外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6.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A.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B.社会习俗影响对外交流C.民间手工业很发达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答案】D【解析】根据“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有许多胡人来到唐朝,这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表现,D项正确;唐朝的墓葬中有胡人的陶俑,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并不能体现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并不是社会习俗影响对外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民间手工业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7.唐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唐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由盛而衰。唐朝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朱温称帝【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由盛而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战争,在唐僖宗时,排除B项;藩镇割据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项;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8.宋初,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采取的措施有(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B.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C.由文官出任地方长官D.设置转运使【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可知,北宋为了“稍夺其权”所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借此剥夺了地方大将的权力,C项正确;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属于预防地方藩镇割据,排除A项;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属于“收其精兵”,排除B项;设置转运使属于“制其钱谷”,排除D项。故选C项。9.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宋的手工业生产技术稳定发展B.北宋与契丹、西夏边界贸易兴旺C.北宋与海外国家贸易往来很密切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文化交流互鉴【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钱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辽、西夏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过。可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北宋货币体现了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北宋与契丹、西夏的边界贸易兴旺,北宋从事海外贸易”的结论,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0.契丹人的特制乳制品——“乳酪”传入都城汴京后,深受广大汉族市民喜欢。《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东京城内出现了“乳酪张家”等名店,朝廷甚至设立了乳酪院,专门制作乳制品。宋高宗定都临安,乳制品又传到了江南。这反映了(

)A.宋辽政治联系得到强化 B.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C.饮食文化受到官方控制 D.饮食文化的相互借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契丹人的特制乳制品——‘乳酪’传入都城汴京后,深受广大汉族市民喜欢。......宋高宗定都临安,乳制品又传到了江南。”并结合所学可知,辽宋时期,契丹人的特制乳制品深受广大汉族市民喜爱,丰富了汉族的生活,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根据题意,B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辽宋之间饮食文化的传播,与政治无关,排除A项;饮食文化受到官方控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是叙述了契丹人的特制乳制品在宋代的传播,而没有涉及饮食文化的相互借鉴,排除D项。故选B项。1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起辽、西夏、金等政权,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A.地方军阀割据B.南北政权对峙C.民族政权并立D.战乱长期不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起辽、西夏、金等政权”结合所学宋朝史实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916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1125金联合北宋灭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故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C项正确;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排除A项;金与南宋南北政权对峙,排除B项;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因此“战乱长期不息”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2.南戏,是北宋时期北方杂剧传播到南方后,与温州民间艺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两宋时期,南戏率先将市民小人物作为正面主人公写进戏文。由此可以推断两宋时期(

)A.南方戏剧发展超过北方 B.温州地区经济最为发达C.市民阶层队伍发展壮大 D.民间群众主导南方戏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南戏将市民小人物作为正面主人公写进戏文的主要原因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沿海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也是随之不断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使得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南方戏剧发展超过北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温州地区经济最为发达,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间群众主导南方戏剧,排除D项。故选C项。13.“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宋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材料反映的商业发展现象可能出现在(

)A.秦朝时的咸阳 B.东汉时的洛阳 C.唐朝时的长安 D.南宋时的临安【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于是,在南宋时临安,出现了“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宋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的局面,D项正确;秦朝、东汉、唐朝,商业活动是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4.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说明了(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元朝统一后,南方的士人能到北方旅行考察,体现了南北联系的加强,这是元朝统一的作用,B项正确;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表述错误,排除A项;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南方士人到北方旅行考察,没有体现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15.《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而元人赵天麟也认为行省“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由此可知,元朝设置的行省(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具有较强的独立性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设置在边远民族地区【答案】A【解析】据材料“(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及材料行省“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的意思是国内设立行省,维持错综复杂的局势,大量任命官员,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这反映了行省维护了元朝的统治并拓展了元朝的疆域,行省对中书省负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据材料“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材料强调行省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B项说法不符题意,排除B项;清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D项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6.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表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到了元朝,散曲比宋词更为灵活,适应了市井演唱的需要。材料主要说明宋元时期(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表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到了元朝,散曲比宋词更为灵活,适应了市井演唱的需要。”可知,宋元时期的词、曲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宋元文学的世俗化趋势,B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宋元文学,与城市娱乐活动丰富无关,排除A项;通俗文化成为主导、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无法从题干内容得出,排除CD项。故选B项。17.自宋朝以后,中国周边藩属国如朝鲜、安南使臣来华时,都会购置大批书籍带回本国。当时中国能够批量供应书籍得益于(

)A.丝绸之路开通 B.印刷术的改进C.指南针的出现 D.郑和七下西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因此出现当时中国能够批量供应书籍,B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而且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批量供应书籍无关,排除A项;指南针的出现与航海技术有关,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8.历史学家吴哈说:在宋代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材料中朝臣从“坐”到“站”再到“跪”(

)A.推动了思想学术的发展与进步 B.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阻碍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答案】B【解析】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B项正确;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与进步,比如实行的八股文严重限制了读书人思想的开放性,培养的都是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排除A项君主专制的强化,实际是权力的高度集中,行政机构运行效率高,如果君主有为,能够充分的发挥才干,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排除C项;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高度集中,如果一旦君主决策失误,那么就会对社会造成毁灭性的危害,例如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9.“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解读出的信息是郑和下西洋(

)A.彰显明朝疆域辽阔 B.加强了中国同欧洲各国的友好关系C.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D.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答案】C【解析】据材料“‘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可知,材料反映了郑和时代的中国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传播了和平和友谊,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郑和时代的中国强大但不称霸,未涉及明朝疆域,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不是加强了中国同欧洲各国的友好关系,排除B项;D项违背史实,因为郑和七次下西洋,使明朝国力衰退,排除D项。故选C项。20.《天工开物》记载了中国在机械动力方面的许多发明创造,如纺织花布用的花机,是当时外国所没有的;我国汉代发明的水碓装置把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三部分连在一起,比英国试用一个水轮带动两盘磨要早1000多年。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A.是世界政治中心 B.经济重心南移 C.手工业技术发达 D.农业技术发达【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纺织花布用的花机——比英国试用一个水轮带动两盘磨要早1000多年”可知,花机比英国早一千多年,这体现出手工业技术发达,C项正确;织布机和水碓,这是手工业生产工具,体现的是手工业的发达,体现不出政治中心、经济重心、农业技术发达,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21.明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最为强大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标志着明帝国灭亡的历史事件是(

)A.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B.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占领北京城C.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D.皇太极指挥清军入关入主中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故明朝灭亡的标志是李自成率百万农民军攻陷北京城,B项正确;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此时起义军尚未占领北京城,明朝政权尚在,排除A项;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国号大金,此时明朝政权尚在,排除C项;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排除D项。故选B项。22.从设置宣政院到设置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事史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A.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元朝时,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元政府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戚继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都是抗击外国侵略的史实;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授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授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所以上述史实都属于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正确;题干设置澎湖巡检司、戚继光抗倭等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题干澎湖巡检司、戚继光抗倭等与文化的交流无关,排除B项;设置澎湖巡检司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从1741年到185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只增加了不到26%,而同期的中国人口增加了近3亿。其产生的经济原因在于(

)A.商人群体和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C.曲辕犁适应了不同土壤的耕作 D.政治的稳定利于农业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1741年到185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时间段与玉米、番薯、马铃薯推广种植的阶段相吻合,正是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中国有限的土地才能供养更多的人口,所以B项正确;商人群体和商业市镇的兴起反映了清朝商业的发展状况,这并不是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原因,排除A项;唐朝江东地区就已出现曲辕犁,清朝并未进行技术改进,这不是清朝中期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原因,排除C项;政治的稳定并不能解决人地矛盾问题,并且题干说的是经济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24.清朝时期,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过公行。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灵馆”内。故而可知(

)A.统治者忌惮西方侵略 B.统治者重视外国商人C.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 D.统治者禁止海外贸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过公行。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等信息可知,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关,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王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体现了其“闭关锁国”政策,而不是忌惮西方侵略,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王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重视外国商人,排除B项;材料所述清朝统治者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排除D项。故选C项。25.《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有一段,史湘云借机劝贾宝玉读书科举,留心“仕途经济”大事,贾宝玉却说这是“混账话”。作品借此表达(

)A.对专制家长的批判 B.对个性解放的追求C.对奴婢反抗的歌颂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隋唐以后,正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明清时,这一制度逐步僵化,这就是所谓的“仕途经济”,贾宝玉不屑于此,体现了要求自由的倾向,这反映了他对个性解放的追求,B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是家长专制,排除A项;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不是对奴婢反抗的歌颂,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贾宝玉不想科举取士,不是说皇权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全国、北魏与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但或者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6世纪晚期,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坚实基础。——整理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三、隋朝虽然短暂,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却不仅仅是扼腕叹息。比如:它处于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各种制度的创新,有千秋万代的大型工程……因此,我们评价一个王朝不能只看它所生存时间的长度,更应当看看它对后世有价值的深远影响。即便是一个由于暴政而亡的短命王朝,也给后面的盛唐带来“积极正面的指引”。——摘编自《论述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隋朝统一的人物是谁?隋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改革选官制度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2分)(3)材料三中,“千秋万代的大型工程”指是什么工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大型工程修建是什么时候?(2分)【答案】(1)隋文帝(或杨坚);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2分)(2)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看重门第出身;标志:进士科的创立;(2分)(3)大运河;隋炀帝时期;(2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2)根据“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看重门第出身。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确立。(3)根据材料三“它处于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各种制度的创新,有千秋万代的大型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千秋万代的大型工程”指是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7.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材料二:西藏民歌唱道:“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3800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受益的工匠5500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材料三: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合约,辽撤军,送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的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盛;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合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材料四:(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使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西北各部首领相继归附,各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是什么?(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文成公主入藏有何重要的意义?(1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建立辽、西夏、金的少数民族。北宋和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和议,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4分)(4)材料四描述了元朝的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当时设置的管辖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分别是什么?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分)【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2分)(2)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分)(3)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分)(4)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加强民族交流和团结,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增强国力,坚决和分裂国家的行为做斗争(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3分)【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可知,这体现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首领相继归附,各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是天可汗。(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3800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受益的工匠5500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可知,这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合约——宋夏和议——南宋和金达成合议”可知,建立辽、西夏、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北宋和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和议,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当时设置的管辖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分别是宣政院、澎湖巡检司;根据所学可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应加强民族交流和团结,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增强国力,坚决和分裂国家的行为做斗争。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1)材料一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2分)材料二、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后期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2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2分)【答案】(1)共同态度:以农为本,重视农桑,推动农业发展;(1分)结果:推动社会经济繁荣。(1分)(2)高产作物的推广;大量开垦荒地。(2分)(3)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人口数量的变化;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等。(2分)【解析】(1)根据B“589-75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隋朝完成统一。754年处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所以B处是隋唐时期。根据D“960-127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都城东京。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后来定都临安。所以D处在两宋时期。这两个时期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上升;由B到C转折性事件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朝廷最终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叛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根据材料二“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可知历代统治者们对经济的发展的共同态度是:以农为本,重视农桑,推动农业发展。结果是推动社会经济繁荣。(3)根据“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