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安溪一中、养正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总角之宴,。(《诗经•氓》)(2),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3)一觞一咏,。(王羲之《兰亭集序》)(4)开荒南野际,。(陶渊明《归园田居》)(5),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6)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楚巫[明]刘基楚俗尚鬼,鬼实弗神也,而其巫谋神之。乃阴构于邑侠,请以其利共。邑侠以其情通于国侠,故得悉闻有司之事与讼狱之胜负,验如响。有不用巫言,则事之已右者必左,已左者必右.于是楚人之奉巫过于奉王令,宁违王禁而不敢违巫言。王闻之怒,命司马戮巫而焚其祠。国人大噪,相与为讹言。于是楚旱,民皆以咎王,群小巫并起为讙①,遍国中皆称鬼。王与令尹谋尽杀巫,以问熊蛰父。熊蛰父曰:“是激也,未可。夫民愚而溺于祸福,彼方兴用鬼,而吾骤遏之,未竟其所望,而谓吾怫②其情,必怨.夫怨起于微而积者也.十家之邑,一日不能户无事,而况楚国乎?有事莫不诿诸鬼,则莫不倚鬼以尤王,其奚以御之?不如因而亢之。小人能诪祸而不避亢,亢而后昭其诈,则不户说而喻,然后明正其法,蔑敢违矣。"乃命群巫推一大巫以主鬼,而复其祠,国有事亦请焉。而大选县公③,平庶狱,宽征役,绝请谒,黜贪墨,国邑之侠皆屏迹。巫言多不中,民始懈.会鄙有西师,王集其国老以祈巫,巫不得先闻,而失其辞,王以诘国老,国老愕,弗能对。乃尸巫而爇④鬼,无一人敢复言鬼。(节选自《郁离子评注》)巫鬼[明]刘基Ks5u王孙濡谓郁离子⑤曰:“子知荆巫之鬼乎?荆人尚鬼而崇祠,巫与鬼争神,则隐而卧其偶。鬼弗知其谁为之也,乃蠥⑥于其乡。乡之老往祠,见其偶之卧,醮而起焉。鬼见以为是卧我者也,欧之踣而死。今天下之卧弗可起矣,而不避焉,无益,祗取尤耳!”(节选自《郁离子评注》)【注】①讙:通“喧",喧哗。②怫:通“悖",违反.③县公:县大夫。④爇:放火焚烧。⑤郁离子:刘基在文章中的托称。⑥蠥:同“孽”,危害.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其巫谋神之神:灵验B。相与为讹言讹:伪诈C.则莫不倚鬼以尤王尤:过失D。会鄙有西师鄙:边境3。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巫》中的巫师借鬼招摇撞骗,《巫鬼》中的巫师则为争神而暗中推倒鬼的偶像。B.《楚巫》中的百姓对巫师的话始终执迷不悟,《巫鬼》中的百姓却无辜受鬼之害。C.《楚巫》中,在惩杀谣传干旱的巫师上,楚王有些急躁,而熊蛰父则冷静有识.D.《巫鬼》中的鬼对巫师不让百姓崇尚祭祀鬼神无计可施,最后迁怒乡里的老人。4。下列对两篇文章寓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楚巫》:祸患常积于忽微《巫鬼》:审时度势,避祸于未然B.《楚巫》:谣言止于智者《巫鬼》:养正邪自除C.《楚巫》:多行不义必自毙《巫鬼》:亡羊补牢,未为迟也D.《楚巫》:功以谋就,事以计成《巫鬼》:大厦已倾不可扶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故得悉闻有司之事与讼狱之胜负,验如响。(3分)译文:(2)鬼见以为是卧我者也,欧之踣而死。(3分)译文:(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渡江大风[清]袁枚水怒如山立,孤蓬我独行.身疑龙背坐,帆与波浪平。缆系地无所,鼍①鸣窗有声。金焦②知客到,出廓远向迎。【注】①鼍:扬子鳄.②金焦:金山和焦山的并称,二山对峙江中.(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答:(2)这首诗题为“渡江大风”,而诗中无一“风"字,却使人觉得狂风大作,请举二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大风”的?(4分)答: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Ks5u(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刘关张于张角乱军中救了董卓,董卓却因三人出身低微极为怠慢,因此激怒了张飞,欲杀掉董卓,刘备关羽及时阻止。最后三人连夜引军投了别处.B.赤壁之战前,周瑜用反间计,诱使曹操杀了蔡瑁和张允;使用苦肉计,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随后黄盖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C.孙权以其妹为饵,将刘备骗到东吴,逼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刘备择日就亲,并给赵云三个锦囊,教赵云依次而行.D.曹操借袁绍七星宝刀进府行刺董卓,正欲抽刀行刺,却被挑马回来的吕布发现。曹操忙谎称献刀,并借口试马,逃之夭夭。E.被马超击败后,曹操割须弃袍,惊慌而逃,马超紧追其后,被曹洪拦住,曹操躲到树后,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8.简答题。5分)8.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绝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上面文字中的“公”是谁?他背弃袁绍的原因有哪些?他投奔曹操后献上什么计策?答:(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孟子•梁惠王下》)②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下》)(1)孟子认为与邻国交往的原则是什么?请根据选段①简要概括。(2分)答:(2)请结合上面两个选段,简要分析小国如何保存自己。(4分)答: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信息观于凤霞①现代社会,信息总量急剧膨胀,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于日益膨胀的信息洪流中,而且,信息获取的手段、渠道也日益便利.②但这么多的信息、这么快速和方便地获取信息,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利用成本显著上升。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与创新应用,其作为自媒体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公众话语权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各种虚假与不良信息也大行其道,无不挑战着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底线。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利用信息的成本显著上升。且不说由虚假信息造成决策失误而带来的直接损失,即便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与前些年不可同日而语。③能否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提炼为知识,并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信息利用能力。信息时代条件下,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成为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甚至有人认为信息利用能力直接决定了个人的成长空间。既要善于迅速捕捉和收集信息,还要学会筛选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的信息,更要有适时地“拒绝”信息的能力。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要牢记信息“是为实现人的目标服务的”。④现实世界中,个人言论和行为所能影响的范围是有限的,网络空间中这种影响可能会被无数倍地放大,甚至引发网络群体事件,并反过来影响现实的社会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信息道德和规范,做一个理性、负责任的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这一点就显得尤其重要。⑤信息时代,经意与不经意间,人们的隐私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技术革新正在压缩、侵蚀每个人的隐私空间。目前,人们对待信息问题还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有不少人很享受把自己的生活公之于众的乐趣,还有很多人为了获得某方面的收益而自愿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都反映了当前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还相当薄弱。Ks5u(摘编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10.下列关于“信息”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总量急剧膨胀,对它的利用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B.质量参差不齐,与公众话语权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有关.C.可以快速和方便获取并用以指导认识和行动的知识.D.它的发布和传播有时会牵涉到个人隐私和道德、法律。11.文章画线句“公众利用信息的成本显著上升”中的“成本显著上升”包括哪些方面?(3分)答:12。面对信息时代的大量信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应对?请简要概括。(3分)答:(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云水谣范婉①这是一段优美的云水谣.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初了。他是画家吴湖帆,她是闺秀潘静淑。他是清朝广东巡抚吴大澂的孙子,她是清朝军机大臣潘祖荫的侄女。再也没有比他们更门当户对的了。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②他的性格与才情,沾染了一些云气的高远与逍遥.她的清丽与温柔,流淌着水一般的娴静与婉约。③潘静淑从小与书画为伴。她的嫁妆中有宋拓欧阳询《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与吴湖帆家传的欧阳询碑刻拓本《虞恭公碑》合而为四,汇于一室,称“四欧堂".④潘静淑30岁生日时,她的父亲又将收藏的宋孤本《梅花喜神谱》二册作为礼物送给她,吴湖帆遂把画室命名为“梅景书屋”.⑤吴湖帆与潘静淑的生活,是令人艳羡的。琴瑟和谐。这从他们拥有的十方象牙章中可见一斑,分别为“吴湖帆印”、“吴潘静淑"、“吴湖帆潘静淑所藏书画精品”、“潘静淑平生心爱之物”、“湖帆静淑金石图书"、“双修阁内史"、“湖帆读画”、“香阵卷温柔”、“吴氏四欧堂家藏书画”、“梅景书屋主人”.⑥她第一次看他作画,想替他磨墨,被他轻轻阻止了。他一向习惯自己磨墨。这样不但能掌握墨汁的浓淡,还能趁磨墨时构思。她善解人意地点了点头。⑦梅景书屋里终年飘荡着梅花的清香。时间与人生的幽暗缓慢地在这里展开.蜡烛蹿红。屏风漾金。白色的宣纸平摊在桌上,青花瓷瓶里横斜着几枝铁骨红梅,华丽与惊艳依托清莹的月光,倒映在窗棂上,晃动。没多久,一幅青绿山水《春云烟柳》完成了。青山葱翠,白云缭绕.沟涧蜿蜒,流水潺潺。一片清新旖旎的春色。Ks5u⑧早春时节,他们照例会从上海回故乡苏州,去“香雪海”赏梅。漫山遍野的梅花,千花万蕊,香雪缤纷。烟波迷茫的太湖,云峦闲吟,春水独钓.微风,杨柳,芦苇,桨声,船影。大自然的云水谣。⑨午后,潘静淑坐在池塘边。庭院一角,红艳艳的蔷薇花热烈地开放着,一只彩蝶停栖在花瓣上,家里的大白猫懒洋洋地蜷伏在湖石上。她的心不由动了一下,回屋兴致勃勃地作《耄耋图》。她画白猫,蔷薇,还有蝴蝶,全神贯注。连吴湖帆进屋也没察觉.他笑嘻嘻地从她手中接过笔来,在纸上补上湖石,苔草。⑩此情此景,吴湖帆记忆犹新.今晚,窗外的月光照亮了那一瞬间。他默默地看着墨迹未干的画卷。烟云笼罩的山石峻岭,远峰一抹直入云中.山谷中漂浮着白云,成排的松杉覆盖着山坡,屋宇掩映在葱翠之中,溪流淙淙,水汽与云雾氤氲一片……=11\*GB2⑾他站在云端,吟诵水的歌谣;她坐在水边,默读云的倒影。云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间。云以缥缈的烟岚招呼,水回应以悠扬的笛声。=12\*GB2⑿他独坐在画桌前,面对刚刚完成的这幅水墨《云海奇峰图》,沉思。云水微茫的天际,地老天荒的苍凉。=13\*GB2⒀那年夏天,池塘里的红荷开得格外娇嫩多姿。吴湖帆即兴画了一幅扇面《凌波出尘图》,背后书录潘静淑的《浪淘沙》词。她看后连声说好,想临摹来着。未料,没几日却染病去世了。睹物思人,黯然神伤。自此,吴湖帆把扇子珍藏在行箧中,从不离身。孤独的扇子,残缺的美。他是一片漂浮的云,无力留住流逝的水.=14\*GB2⒁他一直记得她。这段优美的云水谣,不因她的早逝而稍减其美或感动。她是他的记忆,只是他的记忆被打散了,一点点,一滴滴,融化在他的一幅幅画里。(摘编自《散文(海外版)》2009年第04期)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新婚燕尔、回乡赏梅、池边作画和睹物思人等片段,表现吴潘两人琴瑟和谐的一生。B.第⑤段写到“吴湖帆与潘静淑的生活,是令人艳羡的”,他们令人艳羡的不是物质上的奢华,而是精神上的高雅。C.第⑧段用“千花万蕊,香雪缤纷"“云峦闲吟,春水独钓”描写故乡风物,形象传神,且用词典雅,句式工整.D.第⑨段写吴湖帆“笑嘻嘻地从她手中接过笔来,在纸上补上湖石,苔草",表现吴潘两人幸福和谐的生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E.文章描写江南的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清丽雅致,富有诗意,这与吴潘两人艰辛的艺术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4。吴湖帆为什么把画室命名为“梅景书屋”,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15。这篇小说以“云水谣”为题,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朱佩弦先生叶圣陶①朱佩弦(自清)先生,于八月十二日去世了。认识他的人都很感伤,不认识他可是读过他的文字,或者仅仅读过他那篇《背影》的人也必然感到惋惜。②他是国立清华大学的教授,任职已经二十多年。以前在浙江省好几个中学当教师,他毕了北京大学的业就当教师,一直没有间断。担任的功课是国文和本国文学。③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教师有所谓“预备”的工夫,他是一向做这个工夫的。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剖析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提示的记下来。一课完毕,往往满头是汗,连擦不止。看他神色,如果表现舒适愉快,这一课是教得满意了,如果有点紧张,眉头皱起,就可以知道他这一课教得不怎么惬意。他教导学生取一种平凡不过也切实不过的见解:欣赏跟领受着根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Ks5u④他是个不断求知不惮请教的人。到一处地方,无论风俗人情,事态物理,都像孔子入了太庙似的“每事问”,有时使旁边的人觉得他问得有点儿土气,不漂亮.在文学研究方面,这种精神使他经常接触书刊论文,经常阅读新出的作品,不但理解他们,而且与他们同其呼吸。依一般见解说,身为大学教授,自己自然有已经形成的一套,就把这一套传授给弟子,那是份内的事儿.也很有些教授在这么做,大家也觉得他们是行所当然。可是朱先生不然,他教育青年们,也随时受青年们的教育。单就他对于新诗的见解而论,他历年来关心着新诗的发展,认明新诗的今后的方向,是受着一班青年诗人的教育的,他的一些论诗的文字就是证据。但是,同样在大学里当教授,以及在中学里当教师的,以及非教师的知识分子,很有说新诗是“什么东西"的,简直认为胡闹.若不是朱先生的识力太幼稚短浅,就该是那些人太不理会时代的脉搏了。⑤他待人接物极诚恳,和他做朋友的没有不爱他,分别时深切的相思,会面时亲密的晤叙,不必细说.他在中学任教的时候就和学生亲近,并不是为了什么作用去拉拢学生,是他的教学和态度使学生自然乐意亲近他,一块儿谈话和玩儿是常事.这也很寻常,所谓教育原不限于教几本书讲几篇文章。他在大学里也还是如此,学生就是朋友,他哪里肯疏远朋友呢?可是他决不是到处随和的好好先生,他督责功课是严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是不答应的。像朱先生那样的教师,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有亲切的友谊,又有强固的责任感,那才自然而然成为学生敬爱的对象。他入殓的当儿在场的学生都哭了。⑥他作文,作诗,编书极为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非自以为心安的意见决不乱写。不惮烦劳的翻检有关的材料。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动,乃至一个字的不妥,宁肯特写一封信去,把它改了过来才满意。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份,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⑦他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他在学校里教的也是这些个。“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的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个完美的人格。(摘编自《中学生》一九四八年九月号)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朱自清先生去世让许多人感到悲伤,入殓时在场的学生都哭了,说明他是个有广泛影响且受人尊敬的人物。B.谈及对新诗的认识,作者认为朱自清先生的见解有独到之处,而某些人的排斥态度则说明他们不能把握时代脉搏。C.文章列举了朱自清先生不同时期的许多作品,意在强调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D.文章追忆了朱自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展现了一个向时代、青年学习,与丑恶、暴力斗争的知识分子形象.E.文章写朱自清上课时有时“满头是汗,连擦不止”,有时“表现舒适愉快”,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14.朱自清先生在教学上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概括.(4分)答:15.文章说朱自清先生“‘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的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个完美的人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朱自清的理解。(6分)答: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根据题目要求作答。(9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胳膊挖墙脚墨守成规路遥知马力B.骨骼莫须有以逸代劳信誉值千金C.彗星座右铭鸠占雀巢细嚼出滋味D.慧眼吓马威星罗棋布海阔凭鱼跃(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醉酒驾车的行为却不足为训。B.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Ks5u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D。九寨海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如梦如幻,让人不得不惊叹太自然的巧夺天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B。《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C。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D。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2012年经济发展”的三个关键性短语。(每个不超过4个字)(4分)2012年经济发展要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GDP增长目标,从经济运行来看,“稳增长、抑通胀”是两个突出的关注点。在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要下大力气来调整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比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等等。此外,对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给予细致关照。答:五、写作(70分)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三人出门,一带伞,一带拐杖,一空手。回来时,拿伞的湿透了,拿拐杖的跌伤了,第三个好好的。原来,雨来时,有伞的大胆地走,却被淋湿了;走泥路时,拄拐杖的大胆走,却常跌倒;什么都没有的,大雨来时躲着走,路不好时小心走,反倒无事。请根据你的亲身经历或体会,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立意自定;(3)标题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Ks5u

参考答案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①造成决策失误而带来的直接损失②需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12.(3分)①要提高信息利用能力。②要培养自我的信息道德和规范。③要树立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