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古文示例与补漏训练考点:1.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论证方法2.《孟子·离娄下》——加点词语的解释3.《老子》第六十四章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判断人物4.《宋史·杨万里传》——新型断句【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论证方法4.加点词语的解释【考点示例】一、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论证方法【考点解读】1.断句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4.翻译5.论证方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问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B.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C.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D.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近来听说您升官了,我感到十分忧虑,恐怕您不好意思独自做官,要拉我充当助手,正像厨师羞于一个人做菜,要拉祭师来帮忙一样,这等于使我手执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气味,所以向您陈说一下可不可以这样做的道理。“庖人之独割”作“羞”的宾语,故“羞庖人之独割”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故”,连接分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所以”,“故”与连接的分句“具为足下陈其可否”之间不应断开,排除A。故选C。问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译为您,常用于书信、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B.“外不殊俗”的“殊”是不同之意,与“趣舍万殊”的“殊”意思相同。C.“短”是轻视,诋毁的意思,与“短屈原于顷襄王”的“短”意思相同。D.“母兄见骄”的“见”,是被的意思,与“慈父见背”中的“见”意思不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殊”,都是不同的意思。句意:外表上跟一般世俗的人没有两样/各有各的爱好。C.正确。“短”都是轻视,诋毁的意思。句意:我哪里敢轻视议论他们呢/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D.“意思不同”错。“见”,都是人称代词,我。句意:母亲和哥哥对我很娇宠/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故选D。问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信第一段开门见山表明自己不愿接受举荐的态度和绝交的原因,明白宣告交往的基础不复存在,接下去点明写这封信的缘由。B.嵇康认为人各有志,根据本性做出的选择也各有差别,对于为了禄位在朝廷做官,为了名声隐居山林的人也持有认同看法。C.基于认为直接拒绝山涛举荐的无情性,嵇康以自己常半月或者一月不洗脸面头发的借口委婉说明了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官的原因。D.本文是嵇康的一篇自我表白书,用语恳切真诚,说理层次分明,既叙写了他放纵情不羁的生活方式,又表现出他傲岸倔强的个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嵇康以自己常半月或者一月不洗脸面头发的借口委婉说明了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官的原因”错。嵇康已经直接拒绝了山涛的举荐,借口也于文无据。故选C。问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2)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答案(1)延陵况且推崇子臧的高尚情操,司马相如爱慕蔺相如的气节,志向所寄托的事情,这是没有办法可以勉强改变的。(2)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有赤诚之心,但却太不切实际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高”,推崇;“慕”,爱慕;“志气”,志向;“夺”,改变。(2)“快炙背”,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美芹”,以芹菜为最美;“区区”,真诚,赤城;“疏”,不切实际。问题5书信中嵇康为拒绝山涛的举荐,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就其中一种进行分析。答案①运用了比喻论证,将自己因为喜好自由不愿受到束缚比作中途驯养的麋鹿无法驯服,表达了自己不愿接受举荐的态度。②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老、庄、许由、张良等人取舍追求实例,表达了人各有志不可强求的道理和自己不接受举荐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运用了比喻论证,如文中“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将自己因为喜好自由不愿受到束缚比作中途驯养的麋鹿无法驯服,表达了自己不愿接受举荐的态度。②运用了举例论证,如“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列举老、庄、许由、张良等人取舍追求实例,表达了人各有志不可强求的道理和自己不接受举荐的原因。译文嵇康谨启:过去您曾在山嵚面前称说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是知己的话。但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对我还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从哪里得知我的志趣的?前年我从河东回来,显宗和阿都对我说,您曾经打算要我来接替您的职务,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实现,但由此知道您以往并不了解我。您遇事善于应变,对人称赞多而批评少;我性格直爽,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忍受,只是偶然跟您交上朋友罢了。近来听说您升官了,我感到十分忧虑,恐怕您不好意思独自做官,要拉我充当助手,正像厨师羞于一个人做菜,要拉祭师来帮忙一样,这等于使我手执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气味,所以向您陈说一下可不可以这样做的道理。我从前读书的时候,听说有一种既能兼济天下又是耿介孤直的人,总认为是不可能的,现在才真正相信了。性格决定有的人对某些事情不能忍受,真不必勉强。现在大家都说有一种对任何事情都能忍受的通达的人,他们外表上跟一般世俗的人没有两样,而内心却仍能保持正道,能够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没有悔恨的心情,但这只是一种空话罢了。老子和庄周都是我要向他们学习的人,他们的职位都很低下;柳下惠和东方朔都是通达的人,他们都安于贱职,我哪里敢轻视议论他们呢!又如孔子主张博爱无私,为了追求道义,即使去执鞭赶车他也不会感到羞愧。子文没有当卿相的愿望,而三次登上令尹的高位,这就是君子想救世济民的心意。这也是前人所说的在显达的时候能够兼善天下而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失意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而内心不觉得苦闷。从以上所讲的道理来看,尧、舜做皇帝,许由隐居山林,张良辅助汉王朝,接舆唱着歌劝孔子归隐,彼此的处世之道是一致的。看看上面这些人,可以说都是能够实现他们自己志向的了。所以君子表现的行为、所走的道路虽然各不相同,但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顺着各自的本性去做,都可以得到心灵的归宿。所以就有朝廷做官的人为了禄位,因此入而不出,隐居山林的人为了名声,因此往而不返的说法。延陵况且推崇子臧的高尚情操,司马相如爱慕蔺相如的气节,志向所寄托的事情,这是没有办法可以勉强改变的。每当我读尚子平和台孝威传的时候,对他们十分赞叹和钦慕,经常想到他们这种高尚的情操。再加上我年轻时就失去了父亲,身体也比较瘦弱,母亲和哥哥对我很娇宠,不去读那些修身致仕的经书。我的性情又比较懒惰散漫,筋骨迟钝,肌肉松弛,头发和脸经常一月或半月不洗,如不感到特别发闷发痒,我是不愿意洗的。小便常常忍到使膀胱发胀得几乎要转动,才起身去便。又因为放纵过久,性情变得孤傲散漫,行为简慢,与礼法相违背,懒散与傲慢却相辅相成,而这些都受到朋辈的宽容,从不加以责备。又读了《庄子》和《老子》之后,我的行为更加放任。因此,追求仕进荣华的热情日益减弱,而放任率真的本性则日益加强。这像麋鹿一样,如果从小就捕捉来加以驯服养育,那就会服从主人的管教约束;如果长大以后再加以束缚,那就一定会疯狂地乱蹦乱跳,企图挣脱羁绊它的绳索,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顾;虽然给它带上金的笼头,喂它最精美的饲料,但它还是强烈思念着生活惯了的茂密树林和丰美的百草。我刚失去母亲和哥哥的欢爱,时常感到悲伤。女儿才十三岁,男孩才八岁,还没有成人,而且经常生病。想到这些就十分悲恨,真不知从何说起!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有赤诚之心,但却太不切实际了。希望您不要像他们那样。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嵇康谨启。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节选二、《孟子·离娄下》——加点词语的解释【考点解读】1.加点实词的解释2.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补出省略成分4.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5.翻译文本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②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惮。寇雠,何服之有?”——《孟子·离娄下》【注】①为旧君有服: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要为过去的君主穿一定时间的孝服。②极:此处为使困穷的意思。问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告齐宣王告:告诫腹心腹心:左右亲近的人,亲信C.谏行言听行:行为搏执之搏:捕捉答案C解析行:被实行。问题2下列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于其所往会于西河外渑池之视臣如手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则不行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其田里吾其还也答案B解析A.到或/在;B.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却/就;D.代词,他的/还是。问题3下列各项中,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何如斯可为(之,代臣子)服矣B.(臣子)有故而去C.如此,(臣子)则为之服矣D.(臣子)去之日,(君主)遂收其田里答案A解析之,君主。问题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主不礼不仁,臣子可以视之为寇雠,不按礼制为之服孝,由此可知孟子认为臣对君不能绝对服从,君不君,则臣也可以不臣。B.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运用铺陈、排比、反问之法,词锋犀利,感情充沛,使论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三有礼”就是听从谏言、恩泽百姓,臣子有故去国会派人引路并先行安排,臣子离开三年不没收其田产。三礼的核心是“仁”。D.君视臣为手足,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为犬马,臣视君为国人;君视臣为土芥,臣视君为寇雠。孟子由此宣扬了君臣平等的思想。答案D解析“君臣平等”不对,有等级的。问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君之视臣如大马,则臣视君如国人。(2)寇雠,何服之有?答案(1)君主把臣下看作狗马,那臣下就把君主看成一般人。(2)对仇敌一样的君主,臣下还服什么孝呢?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
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考题对接】一、《老子》第六十四章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判断人物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文本二: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及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B.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藏室”是藏书之所。C.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有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D.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3.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指出了圣人遵从“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如圣人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B.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C.老子认为成大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传,实属难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5.文本二中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请从文中找出他们是谁?一、《老子》第六十四章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道德”指道德学问,共同作“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学”应是下一句的主语。据此排除BC;“周之衰”作动词“见”的宾语,“衰”不应断在后句,据此排除D。故选A。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错误。原文是“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宫玄孙假”意思是李宫的玄孙是李假,所以,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故选D。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误。结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分析,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而因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故选C。4.(1)人们做事,往往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像对待开始一样慎重地对待结果,那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2)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愚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从事”,行事,做事;“几”,接近,将要;“慎”,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2)“良贾”,善于经商的人;“若虚”,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盛德”,省略句,“君子(具)盛德”;“盛德”,高尚的品德。5.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可知,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从“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可知,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从“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可知,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参考译文】(一)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二)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的)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二、《宋史·杨万里传》——新型断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旁侧矮墙。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序号写在答题线上。与其悔之A而无及B孰若辞之C而不居D愿殿下E三辞F五辞G而必不居也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除临安府教授”中的“除”,“淮次第擢用之”中的“擢”都是升迁之意。B.“县以大治”与“治乱者何独不然”(《兼爱》)两句中的“治”含义相同。C.“属万里为之记”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两句中的“属”含义不相同。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或贬斥之意的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杨万里为人正直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B.孝宗命太子参与政务,他上疏力谏,劝阻太子。C.韩侂胄掌权时,他宁可丢官也不愿为其作记。D.他听说韩侂胄用兵事情后失声痛哭并写文痛骂。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⑵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5.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其实他在政治方面也颇有才能。请结合文本分析他在政治上有哪些才能。二、《宋史·杨万里传》【答案】1.BDG【解析】与其来不及懊悔,不如推辞而不担此重任。希望殿下三番五次推辞,一定不居任。2.B【解析】A.正确。句意:万里被升为临安府教授。/王淮陆续将这些人提拔任用。B错误。安定,太平;治理。句意:奉新县因而治理得很好。/治理社会动乱的人何尝不是这样呢?C.正确。嘱托;劝酒。句意:嘱托杨万里为他作记。/举起酒杯劝朋友喝酒。D.正确。3.A【解析】A.“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表现对他的重用,但不能体现杨万里为人正直的特点。4.(1)这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关闭大门,谢绝来客,杨万里多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2)韩侂胄是个奸臣,独揽大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5.①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偿租房协议书
- 进口金矿石合同协议
- 劳务分包合同实例
- 专业体育用品零售连锁店采购合同
-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课件
- 五方股权转让合同
- 日文离婚协议书
- 转租广告位合同协议
- 死亡享保协议书
- 车辆座套广告合同协议
- 第五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形势与政策
- 2017年特高压互联电网稳定及无功电压调度运行
- 执法办案和执法监督注意事项课件
-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习题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 客运驾驶人从业行为定期考核制度
- 【课件】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分析家长会课件
- 2022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日语水平统一考试真题
- 游泳池设备操作培训课件
- 城轨道交通人因事故分析及评价研究
- (完整版)羊水栓塞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 ZYWL-4000型履带式钻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