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复习题及答案_第1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复习题及答案_第2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复习题及答案_第3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复习题及答案_第4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复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1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B.学校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C.《学记》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俳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是用

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C)C.持之以恒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C.《学记》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B.《论语》

11.《学记》要求“学不蹬等”属于(A)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

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出自(C)C.《学记》

14.“不愤不启,不俳不发。”这句话出自(B)B.《论语》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o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

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B.《论语》C.《礼记》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

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个故事说明了(B)对

教育的影响。

A.父母B.环境C.老师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O

A.义B.仁C.礼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B)

A.不平衡性要求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A)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

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

A.经济B.政治C.军事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D)看

作是最终目标。

A.闻B.见C.知D.行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

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A)上去。

A.简约B.复杂C.炫耀D.文化

28.(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卷论”。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

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33.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4.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反映了教学的(D)。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携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搜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

(C)的重要性。

A.巩固性B.启发性C.循序渐进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

A.人性善B.人性恶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就是《学记》强调的(C)。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

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

41.荀子以(B)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o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B.孔子C.韩非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

应该(B)

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

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

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B)

A.《论语》B.《学记》C.《尚书》D.《孟子》

50.《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B)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

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琲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

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此

话中提出了(C)的观点。

A.以意逆志B.以己度人C.知人论世D.诗无达诂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5.(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6.孟子认为有无(B)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A、知识B、先天善良本性C、才能D、财富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

提出(C)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

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学而优则仕。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B)占首位。

A.文化知识B.道德教育C.自然科学D.生产劳动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

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

体现了(D)的精神。

A.诲人不倦B.循序渐进C.由博反约D.因材施教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

61.《学记》用(D)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C)

A.《大学》B.《论语》C.《孟子》D.《中庸》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

(A)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B.冥思苦想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B)o

A.教材B.教师C.教法D.学法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D)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A.尊严而使人敬畏B.年老而有威信

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D.博学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

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

是(B)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

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

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D)的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

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C)

A.学不蹬等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

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

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A)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

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

(D)。

A.循序渐进B.启发性C.巩固性D.因材施教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段讲(C)的重要

性。

A.躬身实践B.冥思苦想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

个观点的就是(D)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导而弗牵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回答体现

出孔子(C)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79.(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80.孔子主张C),扩大了教育对象。

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81.“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

A.安详B.怨恨C.愤懑D.欢快

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

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D.提升国家形象

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B)

A.禽兽B.老百姓C.君子D.以上皆对

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C)

A.调节人对安乐的享受B.制定婚姻冠笄的礼仪

C.使人交往正常化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

88.先王用礼是为了(A)

A.节制人心B.调和人生

C.推行国家政策D.防止倾邪的行为

89.礼是用来(B)

A.协和感情B.区别等级C.使人亲近D.相互尊敬

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A)

A.没有怨恨B.没有争斗C.没有穷困D.没有灾难

91.“明圣”的意思是(C)

A.制作礼乐的人B.传授礼乐的人

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D.在学术道德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人

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B)

A.发生饥荒B.有伤世风C.产生疾病D.劳而无功

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A)

A.提高内心的修养B.了解民心所向

C.丰富精神生活D.以上皆非

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C)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

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B)

A.凡事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好也可能成功。

B.“豫”同“预”。

C.一个人不预先计划好就会成残废人。

D.站着预习,等于浪费光阴。

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A)

A.《论语》B.《荀子》C.《春秋》D.《中庸》

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A)

A.声音B.声乐C.歌曲D.名声

98.乐是由(A)

A.从内心发出来的B.在外貌上表现

C.从自然中音响而来D.从乐器中演奏而来

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

A.使人疏离不相亲B.使人随便放浪

C.协和感情D.使人平和安静

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A)

A.人心向道B.人心思逸.C人心向善

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B)

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

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B)

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

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C)

A.公园B.医院C.学校D.监狱

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C)

A.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万民追逐利益,

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来做提防,就不能防止了。)

B.《诗》曰:“夙夜匪解(xi6)。”(《诗经》说:“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书》云:“茂哉茂哉。”(《尚书》说:“茂盛啊,茂盛啊。”)

D.然则常玉不琢,不成文章。(然而一般的玉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

纹。)

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C)

A.而颛(zhudn为自恣苟简之治“颛”通“专”,专门。

B.埔(sdo)除其迹而悉去之“墙”通“扫”,扫除。

C渐(jian)民以仁“渐”通“间”,离间。

D.臧(cdng)于骨髓“臧”通“藏”,收藏。

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D)

A.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还:xuan

B.自非大亡道之世者。亡:wii

C.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汤:tang

D.不以教化堤防之。堤:tl

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A)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B.无所事事,异想天开。

C.贪图玩乐,乐于享受。D.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C)

A.打发时间B.制造气氛C.改变民风,感化民俗D.其他

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B)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早出晚归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

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B)

A.天灾人祸B.社会和谐C.国家衰亡D.其他

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C)

A.严禁学术B.焚书坑儒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D.什么也不做

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A)

A.教化B.物质诱惑C.行暴政D.其他

113.“然则常玉不掾,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D)

A.《三字经》B.《百家姓》C.《千字文》D.《对贤良策》

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C)

A.行动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D.人行横道

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D)

A.校B.庠C.序D.庠序

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A)

A.儒家学说B.现代文学C.当代文学D.其他

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用仁来熏陶人民,用义来砥砺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就能使人民习俗美善。

B.如果教化已经鲜明,习俗已经成就,子孙遵循下去,过个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

败。

C.汉朝没有很好的治理好的原因就在于应当改革时却没有改革。

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而不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

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A)

A.虞舜B.虞姬C.虞美人D.其他

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C)

A.货币B、实权C.王道D.法度

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坛也。”出自:(C)

A.《孝经》B.《诗经》

C.《论语•公冶长》D.《千字文》

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

A.道B.教C.性D.义

122、子曰:“好学近乎(C)”。

A.仁B.智C.知D.勇

1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A)

A.则不跆B.则不用C.则不废D.则不穷

124.有弗学,(B)

A.问之弗知弗措也。B.学之弗能弗措也。

C.思之弗得弗措也。C.辨之弗明弗措也。

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A)。

A.则能尽人之性B.则能尽物之性。

C.则可赞大地之化育D.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26.温故而知新,(D)。

A.敏而好学B.诲人不倦C.不耻下问D.敦厚以崇礼

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

A.中立B.平庸C.中和D.保守

128.宋代理学家把(A)、《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

书》。

A.《中庸》B.《三字经》C.《弟子规》D.《诗经》

129.《中庸》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B.《论语》C.《礼记》D.《四书》

130.《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

继承了思孟学派(B)的思想。

A.天命论B.性善论C.初本论D.其它

131.(C)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的先天的善

性。

A.学习B.教育C.学习和教育D.其它

13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实现(B)

的中和。

A.学生一教师B.主导一主体C.学校一家庭D.其它

133.《中庸》强调了教育的(A)的和谐。

A.本质与作用B.过程与方法C.主观与能动D.主导和主体

13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

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的关系。

A.教与学B.师与生C.学与思、学与行D.行与知

135.《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

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

学”。这两条途径是(A)。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B.相矛盾C.相中和D.相抑制

136.人性的完善要依赖于(C),故要注意后天的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

A.学习B.教育C.学习和教育D.其它

137.《中庸》继承了重视(B)的个别差异的思想。

A.群体B.主体C.个体D.其它

138.运用在学习中,《中庸》强调(A)o

A.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B主体的主导作用

C.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D.客体的主导作用

139.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

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下面的注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洋洋:盛大,浩瀚无边。B.优优:很多的忧愁。

C.其人:指圣人。D.凝聚:引申为成功。

140.下面的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译文:真诚是天的德性,追求真诚的人的德性。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译文:有不曾学过的知识,学习了还不能通晓就不放弃。

C.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译文:有不问过虑的疑问,问了还不明了就不放弃。

D.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译文:有不曾考虑的问题,考虑了还不得其解就放弃。

141.大学之道,(A)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A.在明明德,在亲民,B.在名明德,在亲民,

C.在明明德,在兴民,D.在明名德,在亲民,

14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A)。

A.谦B.律C.醒D.查

14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C)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A.奋第B.奋弃C.忿惕D.负第

144.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恶而辟焉,之其所

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

美者,天下(A)矣。

A.鲜B.闲C.兼D.先

145.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A)之。

A.无B.弃C.众D.去

146.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A),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B.众C.CD.出

147.“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D)也。

A.齐B.律C.醒D.修

148.心诚求之,虽不中不(A)矣。

A.远B.偏C.责D.负

149.汤之《盘铭》曰:“(A),日日新,又日新。”

A.苟日新B.近日新C.今日新D.再日新

150.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A)。

A.格物B.知物C.其物D.及物

151.自天子以至于(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A.庶人B.众人C.草民D.庶民

15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A)

也。

A.必慎其独B.必慎其慎C.必独其慎D.必独其独

153.是故君子有(A)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A.诸B.知C.彼D.其

154.《大学》是(B)系统的经典论著。

A.释B.儒C.道D.法

155.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A)的过程。

A.统一B.矛盾C.融合D.发展

156.“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C)

A.《礼记》B.《中庸》C.《大学》D.《春秋》

157.《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o

A.亲民B.治民C.为民D.富民

158.从《大学》的“三纲领”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A)。

A.政治目的B.经济目的C.文化目的D.历史目的

159.《大学》原为《理记》的第(D)篇。

A.38B.40C.39D.41

160.(A)的精神贯穿在《大学》始终。

A.伦理道德教育B.君王至上C.儒学D.政治修明

二、单选题2

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

A.朱熹B.王阳明C.韩非子D.黄宗羲

2、“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

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

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

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

A.可接受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3.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

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

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

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

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

的正确解释是(B)

A.重要B.严格C.以...为重D.重视

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选读)其中“修”的正确解释是

(D)

A.修养B.修身C.养性情D.进修,求上进

7.“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原

毁》选读)其中“廉”的解释是(B):

A.廉洁B.少,低C.清廉D.廉政

8.“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最正确的大意是(C)

A.做事选精当的事情,说话一定要有玄机。

B.记叙事情选最重要的,记叙言论掌握言外之意。

C.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D.记事的人要选重要的人,写言论的人要有涵养。

9.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A)

A.光复“师道”B.论述教师的价值

C.传授学习方法D.树立师德

10.”传道受业解惑”的“业”指(C)

A.事业B.学业C.古人“六艺”之业D.专业知识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B)规律。

A.教育B.学习成败C.道德教育D.人的成长

12.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A):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B.成人对小孩的影响

C.小孩与成人道德教育的因果关系D.道德教育的任务有阶段性

13.“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

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

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B)

A.广闻博览B.熟读而精思C.多方汲取D.反复思考

14.朱熹认为的“小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B)

A.6—12岁B.8—15岁C.7T2岁D.5T2岁

15.朱熹认为的“大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A)

A.15岁以后B.15—20岁C.16岁以后D.18岁以后。

16.朱熹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A),即重在

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B.认识事物C.传授科学知识D.明人伦

17.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D)

A.修身B.传授治国之道

C.传授家族礼仪D.为朝廷培养有用的人才

18.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C)

A.明人伦B.明确伦理纲常C.居敬D.反省

19.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

不得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A)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0.朱熹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体现他主

张的教学原则是(D)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1.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

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

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B)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2、朱熹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

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

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他强调了(A)的教学原

则。

A.时习B.笃行C.博学与专精D.勇猛奋发

23.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C)

A.不断努力B.循序渐进

C.遵循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的阶段,且努力学习,则自有进步

D.学习要有计划性

24.朱熹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

而已”。他强调的主要观点是(C)

A.知的作用B.行的重要性C.知行并进D.知与行的关系

25.《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

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A)

A.家教规范B处世哲学C.集大成之作D.家庭教科书

26.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D)

A.清谈家B.章句博士C.状元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27.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的教育内容是(A)。

A.实学B.章句C.诗词歌赋D.四书五经

28.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说父母的教育应

该(C)

A.严爱B.慈爱C.严慈结合D.顺其自然

29.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A)

A.强调为人厚重B.强调孝与仁

C.强调为人厚道D.强调诚实守信

30.颜之推认为“厚重”的道德品质包括忠君、孝顺、谦恭和(A)

A.礼让B.城市C.谦逊D.厚道

三、单选题3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应理解为(B)

A.年龄小的人B.有志的青年C.没有志气的人D.不懂事的

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A.王夫之B.梁启超C.顾炎武D.黄宗羲

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的下句是(C)

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

4.黄宗羲认为(A)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A.获取知识B.重视学生C.重视教师D.重视教材

5.小疑则小(C)

A.智B.聪C.悟D.愚

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A)

A.途径、方法B.道路C.修道D.道理

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

A.滋润B.滋味C.滋长D.滋补

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B)

A.行愈远B.思愈远C.行愈高D.教愈好

10.关于教与学的认识,不是王夫之观点的是(A)

A.教师可以强迫学生学习B.学生应该自我勉励

C.教师既要善教又要善学D.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D)合称明清三大学者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王夫之

12.王夫之所说的“善教者”就是(A)的老师

A.知识渊博B.人品高尚C.逼学生学习D.使学生乐学

13.在(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A.《四书训义》B.《尚书引义》C.《习性诸论》】《书院》

14.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C)提出相关要求

A.教师B.学生C.教学双方D.家校

15.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A)

A.行先知后,知行并进B.知先行后

C.知行合一D.知行分离

1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

A.《习性诸论》B.《书院》C.《尚书引义》D.《四书训义》

17.顾炎武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B.梁启超C.黄宗羲D.康有为

18.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C)

A.自学B.讲解C.讨论D.探究

19.黄宗羲的籍贯在(B)

A.江苏B.浙江C.上海D.福建

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D)之口

A.王夫之B.顾炎武C.谭嗣同.D黄宗羲

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A)

A.适用B.背经C.明理D启智

22.黄宗羲大胆地对(D)进行了革新

A.教学目的B.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D.教学内容

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A)

A.培养人才B.改变世风C.匡扶政治D.传承知识

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C)

A.正规的学校B.和美的家庭C.人生的苦难D.安定的社会

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B)树立奋斗目标

A.青年时代B.儿童时代C.中年时代D.出生之时

26.梁启超认为(B)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

A.舆论B.法律C.报刊D.专制

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C)

A.私塾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特殊教育

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D)为本源

A.强化专制B.扩充军队C.对外修好D.学校教育

29.(A)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

A.梁启超B.王夫之C.谭嗣同D.黄宗羲

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D)

A.教可以代替学B.学可以代替教

C.教比学重要D.教是为了学

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B)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32.梁启超在《欲强中国必兴学校》中指出救亡图存必须以(D)为本源

A.和平谈判B.制度改革C.武装革命D.学校教育

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

A.《习性诸论》B.《取士下》C.《学校》D.《取士上》

34.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存亡取决于(C)

A.当权者B.少数优秀人才C.国民素质D.人口多少

35.梁启超的国民素质教育观应理解为(C)

A.提高领导者的素质B.提高学校的地位

C.提高国家公民的素质D.增加人口的数量

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

A.特殊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

37.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B)

A.自然之质B.后天的学习C.耳鼻口的功能D.遗传的天性

38.黄宗羲和(B)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梁启超B.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

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D)

A.勇士B.战士C.人民D.人才

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D)

A.梁启超B.王夫之C.谭嗣同D.黄宗羲

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

A.《广师说》B.《取士下》C.《学校》D.《取士上》

42.黄宗羲认为(B)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A.穷经B.致知C.适用D.独创

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书院》和(C)

A.《广师说》B.《取士下》C.《习性诸论》D.《取士上》

44.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D)

A.只讲天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