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边坡支护设计说明_第1页
市政道路工程边坡支护设计说明_第2页
市政道路工程边坡支护设计说明_第3页
市政道路工程边坡支护设计说明_第4页
市政道路工程边坡支护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渝能·长悦府西侧市政道路工程边坡支护设计说明JG-01GPAGE1渝能·长悦府西侧市政道路工程边坡支护设计说明工程简况本项目渝能·长悦府西侧市政道路位于南岸区长生桥镇茶园-鹿角组团规划区中部的纵三路北侧,黄明公路西侧,目前本项目周边的相关道路纵三路局部正在建设当中,黄明公路为既有公路。道路起于纵三路,止于规划道路(现S105省道长生镇加油站),是路网中一条重要的南北向城市次干路。该道路不仅具有交通功能,通过与纵三路连接,可快速转换南北向的交通运输,而且具有服务该片的功能。对提升地块的利用价值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设计依据(1)我公司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2)我院道路专业提供的资料图;(3)由业主提供的项目所在地1:500地形图;(4)由业主提供的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2015年11月所作《渝能·长悦府项目(道路部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5)《渝能·长悦府东侧、南侧环境边坡及西侧道路边坡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安全专项论证专家意见》(6)《渝能·长悦府项目东侧、南侧环境边坡及西侧道路边坡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可行性评估报告》(重庆海渝建设工程施工设计审图有限公司)(7)其他相关资料。采用标准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其它相关国家标准及规范;设计标准1)边坡安全等级:二级2)结构重要性系数:1.03)设计使用年限:50年4)坡面附加荷载:3kPa5)设计地震烈度: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按6°设防。设计范围本项目K0+390~K0+470段右侧存在最高21m岩质挖方边坡,采用锚杆框架护坡的形式支护。上阶段审查意见及回复无相关意见建设条件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气象、水文勘察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昼长夜短。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连绵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极端最低气温-1.8℃(1991年11月20日),极端最高气温43.5℃(2006年8月15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mb。区内多年年平均降雨量1098.9mm,年最大降雨量1378.3mm(1925年),年最小降雨量是783.2mm(1960年),日最大降雨量206mm(2007年7月17日),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2/3,大雨暴雨较多。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据区境气温观测资料,海拔1000m,每升高100m,年平均气温递减约0.4℃。历年平均无霜期满315d,年均雾日30.2d,年平均日照时数1188h。年平均风速0.9m/s,历年最大风速24.4m/s,全年主导风向为北东向。据现场调查,场区西侧有一新桥河,南北流向,河沟宽15~18.0m,大致呈U形,地势开阔,切割深约2.0~5.0m,勘察期间水位在193.5~194.0m之间,据现场调查访问,河流常年洪水位为196.3m,最大洪水位为197.8m,场地附近地无其它地表水分布。拟建西侧道路K0+240~K0+300段受新桥河洪水位影响,河水侵泡,使路基产生滑塌,对工程建设影响大。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场地为浅丘剥蚀地貌,少部分为原始地貌,大部分区域被素填土覆盖。场地地势北西低南东高,为填土斜坡,地面高程197.13~265.0m,相对高差约68m,地形总体起伏较大。整个场地地形坡角一般在10~30°,局部斜坡地带地势相对较陡,地形坡角最大约70°左右,在场地局部因工程活动形成挖填边坡,其中场地北侧有一挖方岩质边坡,南北走向,呈不规则状,总体坡向270°左右,长约120m,高约8.0~15m,坡角约40~60°,出露基岩为砂泥岩;场地中部有一填土边坡,呈L状,总体南北走向,长约150m,高5.0~10.0m,坡向约250°,坡角约30~45°,为人工填土;场地南东侧有一填土边坡,呈L状,总长约300m,高30~45.0m,坡向230°和320°。在场地西侧有一新桥河,南北流向,河沟宽15~18.0m,大致呈U形,地势开阔,切割深约2.0~5.0m。现状地形地貌现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大盛场向斜北西翼,区内无断层、活动性断裂通过。岩层呈单斜产出,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基岩被土层所覆盖,在勘察区北侧测得地层产状为126°∠10°,层面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场地无断层构造,经场地附近出露的基岩表面的裂隙调查,场地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分别是:Ⅰ组裂隙产状169°∠65°,裂隙间距0.5~2.0m,延伸2.0~5.0m,微张~张开,张开度约为2~4mm,裂面较平直,部分有粘性土充填,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Ⅱ组裂隙产状252°∠75°,裂隙间距1.0~2.0m,延伸1.0~3.0m,微张~张开,张开度约为3~5mm,裂面较平直,部分有粘性土充填,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地层岩性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坡残积粉质粘土层(Q4el+dl)、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J2s-Ms)、砂岩(J2s-Ss)层。其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杂色,结构松散,稍湿,成分主要为粘性土夹砂、泥岩块碎石组成,块碎石块径5~10cm,土石比6:4,由机械无序抛填,堆填3年以上。该层分布零散,其中主要分布在拟建南侧道路的东侧段,其厚度较大,据勘探揭露,场地素填土厚度0.5~63.4m。2)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呈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刀切面较光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含泥岩角砾,该层主要分布在西侧道路中段,总体厚度较小,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钻孔揭露厚度为0.5~6.5m。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J2s-Ms):紫红色、紫褐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由泥质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较重。该层与砂岩呈互层状,局部呈透镜体。本次钻探揭露泥岩最厚17.5m(ZY071),未揭穿。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J2s-Ss)灰白色,局部呈灰褐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钙质胶结、钙泥质胶结,局部含泥质。该岩性层广泛分布于整个场地,与泥岩互层,本次钻探揭露砂岩最厚12.9m(ZY067),未揭穿。5)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场地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场地大部分区域为土层覆盖,局部基岩出露,覆盖层厚度变化大,基岩埋深为0.0~63.4m,基岩面埋深高程为182.77~241.85m,相对高差约59.0m,岩土界面起伏较大,场地基岩强风化层风化强烈,其中泥岩强风化层岩芯破碎,呈泥状,砂岩强风化层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短柱状,质软;强风化带厚为0.5~5.1m,中风化带岩心完整,呈柱状、短柱状。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分布于第四系的松散类孔隙水及分布于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内的基岩风化裂隙水。松散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松散填土内,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控制,场地填土分布范围广,其中场地南东段分布厚度大,埋藏条件好,因该场地地势陡,相对高差大,北、东、南三侧地势高,西侧地势低洼,地形条件有利于排泄,小部分沿填土下渗,大部分在较陡区域形成地表径流直接向场地外低洼处排泄,地表水流入松散的人工填土后形成局部上层滞水。根据现场钻孔简易测量,场地内填土内上层滞水无统一水位。基岩裂隙水:场地下伏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泥、砂岩层,表层多被粉质粘土覆盖,不利于大气降水的入渗和汇集。场地岩体完整性较好,裂隙发育一般,经钻探揭露,地下水赋存条件差。在场地西侧为一河沟,勘察期间水位约195~196.0m,据现状钻探,拟建场地下部粉质粘土厚约1.0~6.0m,为隔水层,下部基岩以泥岩为主,为相对隔水层,河沟与场地地下水关联小。本次勘察利用渝能·长悦府项目(建筑部分)工程地质勘察对地势较低的2个钻孔进行内抽水试验,水位恢复小。勘察期间场地内在勘探孔深度范围内地下水贫乏。不良地质作用据地面调查,场地内及相邻地带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勘察范围内无埋藏的河道、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岩土参数建议值根据野外鉴别、室内岩土试验成果及邻近勘察成果,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得出土岩体参数建议值,详见下表。岩土参数建议值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取:H<8m,强风化基岩取1:0.75,中风化基岩取1:0.75,H>8m,强风化基岩取1:0.75,中风化基岩取1:0.75分级放坡。土质边坡坡率允许值取:H<5m,取1:1,10m>H>5m,取1:1.5,H>10m,取1:1.75-1:2分级放坡。线型工程分段工程地质评价意见1)、K0+000-K0+380高路堤段(见1-9剖面)该段道路地势平坦,覆盖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填土厚约1.0-6.5m,场地稳定,根据调查访问,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适宜拟建道路建设。该段路面设计高程为218.36-240.0m,设计道路纵坡坡度为3.0-6.2%,相对高差为22.0m,该段按设计高程放坡平场后,在拟建道路左侧形成12.0-29.0m的填土边坡,其中右侧边坡结合临近场地设计,且同时施工,该边坡将被填埋,左侧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结合临近场地,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稳定系数为2.49,边坡稳定(利用建筑部分12剖面进行计算)。道路按设计高程整平后,为高路堤,人工填土应分层碾压夯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达到0.95,压实后路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建议路基回填前应对地表植被及表层含植物根系土层进行清除处理。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由载荷试验或击实试验确定。其中西侧道路K0+240-K0+300段受新桥河洪水位影响,河水侵泡,使路基产生滑塌,对工程建设影响大,建议按设计放坡处理后,在该段左侧进行防洪措施处理。2)、K0+380-K0+440半挖半填段(见10-12剖面)该段道路沿线地形为斜坡地形,总体坡向西,覆盖层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其厚度1.0-3.7m,场地稳定,根据调查访问,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适宜拟建道路建设。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在道路左侧形成填土边坡,边坡高2.0-7.8m,坡向272°,岩土界面倾角约15-17°,边坡不会顺界面产生滑塌,边坡稳定,选取最不利坡面10-10’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据计算,边坡稳定系数为1.61。右侧边坡:按设计放坡开挖后,呈直线状,坡向约272°,高5.0-21.0m,其中上部土质段厚0.5-2.4m,为粉质粘土,岩土接触面倾角缓,边坡不会沿界面产生滑塌,建议放坡后,对坡肩土体进行清理;下部岩质段边坡高3.0-20.0m,坡角53°,岩体类型为Ⅲ类,安全等级为二级,岩质段边坡按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图1):该段边坡为切向坡,无不利结构面切割影响,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整体稳定,受岩体强度控制,边坡易风化掉块,建议采取防风化处理。边坡岩体破裂角取55°,等效内摩擦角取55°。道路按设计高程整平后,为半挖半填段,线路路面以下主要为基岩和粉质粘土,建议路基回填前应对地表植被及表层含植物根系土层进行清除处理,建议以基岩作路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中风化砂岩[fa0]=1300kPa,中风化泥岩[fa0]=400kPa,强风化砂岩[fa0]=350kPa,强风化泥岩[fa0]=300kPa。3)、K0+440-K0+518.436挖方路堑段(见13剖面)该段道路沿线地形为斜坡地形,总体坡向西,覆盖层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其厚度1.0-2.5m,场地稳定,根据调查访问,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适宜拟建道路建设。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岩土质混合边坡,边坡高2.0-7.1m,坡向92°,其中土质段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岩土界面倾角约5-8°,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不会顺界面产生滑塌,边坡稳定,下部岩质段主要由强风化基岩组成,边坡高2.0-4.5m,边坡易产生风化掉块,建议按设计坡率放坡后,同时进行护坡处理。右侧边坡:按设计放坡开挖后,在道路右侧形成挖方土质边坡,边坡高2.0-21.0m,坡向272°,其中土质段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岩土界面倾角约5-8°,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不会顺界面产生滑塌,边坡稳定,建议按设计坡率放坡后,对坡肩土体进行清理;下部岩质段边坡高3.0-20.0m,坡角53°,岩体类型为Ⅲ类,安全等级为二级,岩质段边坡按赤平投影分析可知(图1):该段边坡为切向坡,无不利结构面切割影响,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整体稳定,受岩体强度控制,边坡易风化掉块,建议采取防风化处理。边坡岩体破裂角取55°,等效内摩擦角取55°。道路按设计高程整平后,为挖方路堑段,线路路面以下主要为基岩,建议以基岩作路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中风化砂岩[fa0]=1300kPa,中风化泥岩[fa0]=400kPa,强风化砂岩[fa0]=350kPa,强风化泥岩[fa0]=300kPa。结论及建议1)结论1、拟建项目工程重要性为一级,场地为复杂场地,勘察级别为一级。2、勘察场内地势总体较缓,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地表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勘察范围内无埋藏的河道、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道路沿线场地整体稳定,适宜拟建道路建设。3、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1.0.2条规定,该拟建道路工程采用基本烈度设防,采取工程抗震措施,道路各段场地类别及地震效应评价详见下表。场地类别及地震效应评价拟建道路里程整平后覆盖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Vsm/s场地类别抗震地段划分特征周期备注西侧道路K0+000-K0+13.59.5-15.0110Ⅱ一般地段0.35K0+13.5-K0+36015.0-31.2113.2Ⅲ一般地段0.45K0+240-K0+36015.0-32.3111.6Ⅲ不利地段0.45河岸边缘K0+360-K0+3803.0-15.0108Ⅱ一般地段0.35K0+380-K0+3880.5-3.0123.5Ⅰ1有利地段0.25K0+388-K0+4130>800Ⅰ0有利地段0.2K0+413-K0+4250.5-1.5139Ⅰ1有利地段0.25K0+425-K0+4910>800Ⅰ0有利地段0.2K0+491-K0+518.4360.5-1.2108Ⅰ1有利地段0.254、场地内环境水、地下水及土体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性。5、线路范围大部分构筑物已拆除,边坡挖填对相邻建筑稳定性影响小,建议避免采取爆破等强烈手段施工。2)建议1、拟建道路路基持力层建议详见下表。路基持力层建议表拟建道路里程路基持力层评价西侧道路西侧道路K0+000-K0+380道路按设计高程整平后,为高路堤,人工填土应分层碾压夯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达到0.95,压实后路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建议路基回填前应对地表植被及表层含植物根系土层进行清除处理。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由载荷试验或击实试验确定。K0+380-K0+440道路按设计高程整平后,为半挖半填段,线路路面以下主要为基岩和粉质粘土,建议路基回填前应对地表植被及表层含植物根系土层进行清除处理,建议以基岩作路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中风化砂岩[fa0]=1300kPa,中风化泥岩[fa0]=400kPa,强风化砂岩[fa0]=350kPa,强风化泥岩[fa0]=300kPa。K0+440-K0+518.436道路按设计高程整平后,为挖方路堑段,线路路面以下主要为基岩,建议以基岩作路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中风化砂岩[fa0]=1300kPa,中风化泥岩[fa0]=400kPa,强风化砂岩[fa0]=350kPa,强风化泥岩[fa0]=300kPa。2、支护措施建议:道路沿线按设计坡率放坡后处于稳定状态,建议对岩质段边坡采取防风化处理,土质段加强截排水系统处理,回填前应对表层粉质粘土进行清除。填方区粉质粘土承载力不足,应对回填区路基进行强夯处理。按道路设计高程平整后道路沿线均为后期填土,建议该路段路基以压实填土为持力层,压实系数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3、岩土参数详见表2.2.6。4、建议采用明排方式随时排除积水,以防水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及地基的软化影响,并建议增设排水设施。5、人工填土应分层碾压夯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度达到0.95,压实后路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建议路基回填前应对地表植被及表层含植物根系土层进行清除处理。6、场地西侧边坡K0+000-K0+360段左侧填方边坡为超限高边坡,建议进行安全专项论证(按渝建发【2010】166号文规定执行)。7、西侧道路K0+240-K0+300段受新桥河洪水位影响,河水侵泡,使路基产生滑塌,对工程建设影响大,建议按设计放坡处理后,在该段左侧进行防洪措施处理。8、加强地基检验及复核工作,确保工程安全,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我院会同设计及施工单位共同研究解决。9、边坡施工中应采取自上而下、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宜应采取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加强监测工作。建设场地地物条件本项目起点与拟建纵三路平面交叉,终点与拟建规划道路(现状为黄明公路)平面交叉,沿线无重要建筑物,无相交相临的轨道、铁路、地上架空线、地下管管线。边坡支护设计本项目K0+390~K0+470段右侧存在最高21m岩质挖方边坡,采用岩石锚喷的支护形式。采用岩石锚喷分阶支护,每阶高度8m,坡率缓于1:0.50,锁口梁截面尺寸300mm×300mm,钢筋混凝土喷射面板厚150mm,面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0.3m,锁口梁采用C25混凝土现浇,面板采用C25混凝土喷射,各构件配筋详见大样图。采用A型锚杆(锚筋1E25),锚固体直径110mm,锚杆间距为2.0m×2.0m,锚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锚入稳定中等风化基岩的锚固长度不小于4.0m。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建筑材料混凝土锚喷面板C25混凝土锚杆用水泥砂浆M30钢筋:公称直径小于等于12mm的采用HPB300、公称直径大于12mm的采用HRB400钢筋。锚杆钢筋采用HRB400钢筋。施工技术要求钻孔1)锚孔水平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垂直方向孔距误差不应大于20mm;2)锚杆孔深不应小于设计长度;宜超过设计长度0.5m;3)锚孔宜一次性钻至设计长度,确保锚固段进入稳定中等风化岩层;4)钻孔后应将孔清理干净,并用压风机吹干,成孔后及时放置锚杆、灌浆,间隔时间不得大于6天;5)锚杆成孔必须采用干作法施工。锚杆组装与安放1)组装前,钢筋应除油污、去锈,严格按设计尺寸下料,每根钢筋长度误差不应大于50mm;2)钢筋应按一定规律平直排列,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1.5m设一定位支架;3)钢筋接长按施工规范焊接或机械连接4)安放锚杆体时应防止杆体扭转、弯曲,杆体放入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5)杆体插入孔内深度不应小于锚杆设计长度的95%,杆体安放后不能随意敲击、插拔,不得悬挂重物;6)注浆:采用M30水泥砂浆,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不低于42.5MPa。不得使用高铝水泥;不得使用污水;应采用孔底返浆法注浆,注浆压力0.5Mpa;7)钢筋除锈后,锚杆采用M30砂浆全部封闭,施工中应使锚杆位于锚孔中部,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5mm;8)本工程在锚杆施工前,在设计的锚杆位置处做基本试验,以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的粘接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及锚杆的极限抗拉承载力。试验要求及步骤按GB50330-2013附录C.2的要求进行;锚杆施工注意事项1)锚杆孔必须采用干钻,不得采用水钻,孔径、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2)锚杆注浆应采用自孔底向上一次有压注浆,中途不得停浆。注浆压力不小于0.5Mpa,孔内注浆必须饱满密实,在初凝前要进行二次补浆。3)锚杆施工前应选择相同的地层进行拉拔试验,试验孔数不少于3孔,以验证锚固段的设计指标,确定施工工艺及参数。4)钢筋必须符合GB1499-2008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搭接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相关要求,充分利用钢筋受拉强度的锚固长度不小于35d(d为钢筋直径),钢筋接头应采用焊接,直径≥22mm的钢筋采用机械连接。5)当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土层、岩层)与图纸差异较大时,应及时通知我公司协商,进行设计修改。喷射混凝土面板工程1)图中符号、分别表示HPB300、HRB400钢筋。钢筋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检作力学性能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2)混凝土:本工程喷射混凝土均采用C25,混凝土喷射前,应按设计配合比做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按设计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进行浇筑。面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mm。3)喷浆材料水泥: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MPa;砂:应采用坚硬耐风化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干法喷射时,砂的含水率宜控制在5%~7%;石:应采用坚硬耐风化的碎石或卵石,粒径不宜大于15mm;当使用碱性速凝剂时,不得使用活性二氧化碳的石材;骨料级配要求:喷射混凝土用的骨料级配宜控制在上表6.4所给范围内。表6.4喷射砼骨料通过各筛径的累计重量百分数(%)骨料粒径(mm)级配等级0.150.300.601.202.505.0010.0015.00良4~85~2213~3118~4126~5440~7062~90100应采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外加剂,掺外加剂的喷射混凝土性能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在使用速凝剂前,应做与水泥的相溶性试验及水泥净浆凝结效果试验。初凝不应大于5min,终凝不应大于10min。混合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于硬化的有害杂质,不得使用污水及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含硫酸盐量按SO42-计算超过混合用水重量1%的水。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的粘结力,对整体状和块状岩体不应低于0.7MPa,对碎裂状岩体不应低于0.4MPa。4)喷射砼施工技术要求准备工作:①拆除作业面障碍物,清降开挖面的浮石和墙脚的岩渣、堆积物;②用高压风水冲洗受喷面,对遇水易潮解、泥化的岩层,则应用压风清扫岩面。喷射作业:①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②层喷射时,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若终凝1h再进行喷射时,应先用风水清洗喷层表面;=3\*GB3③喷射作业紧跟开挖面时,混凝土终凝到下一循环放炮时间,不应于于3h;=4\*GB3④喷射机的工作风压,应满足喷头处的压力在0.1Mpa左右;=5\*GB3⑤喷射作业完毕或因故中断喷射时,必须将喷射机和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降干净。喷射混凝土的养护:①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