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和土壤性状对茶叶品质的调控作用_第1页
种植密度和土壤性状对茶叶品质的调控作用_第2页
种植密度和土壤性状对茶叶品质的调控作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种植密度和土壤性状对茶叶品质的调控作用

另一方面,茶叶的质量取决于质量因素的合理组成,另一方面,它受到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同因子制约着茶叶的物质生产、营养运输及向芽叶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而决定茶叶的品质。前人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对茶叶品质影响条件和作用机理。但我们认为,应从系统的、综合的观点对各因子与茶叶品质因素的作用关系进行分析。笔者应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对栽培密度、物理性状、光照强度、采摘方式等因子对茶叶品质动态变化影响进行定位研究,揭示了不同因子对茶叶品质的调控作用,以便建立良好的茶叶优质高产生态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1测试样品及方法1995~2000年,先后考察了贵阳、遵义、安顺、黔南、黔西南和六盘水等地州市,对贵州茶园主要土类土壤、茶树品种,采集土样218个,茶叶样109个,多点取样进行分析测定。叶绿素含量采用乙醇-丙酮混合液法测定;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茶叶化学成分分析按1988年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品质检测方法进行。测定时间分为春、夏、秋三季每季茶后。2结果与分析2.1密度对茶叶质量因素的控制2.1.1密度对茶园叶绿素积累的影响密度对植株生理指标的调节,主要通过改变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和百芽重(一芽二叶)等指标来实现。从表1可见,高密度时,叶片遮敝渐趋严重,单株叶面积逐渐减少;低密度时,单株有较大的生长空间和良好的光照条件,单株叶面积趋于增加;生长初期密度的调节作用较小,到封园后其作用越来越突出,密度高时,单株叶面积88.22cm2,中密度时105.41cm2,低密度118.25cm2,虽然低密度单株叶面积最大,但单位面积内株数少影响茶叶产量,合理密度使茶叶产量和品质双丰收,稳定茶园单位面积产值;密度不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也发生变化,百芽重最低值为21.12g,最高值为27.87g,相差31.9%;由于种植密度不同,茶园群落个体数量不同,进而影响茶园的生态因子以及叶片的光合作用,经测定叶绿素含量高密度为4.6114mg/dm2,中密度为4.9092mg/dm2,低密度为4.8849mg/dm2。说明改变种植密度可使群体通过对土地、空间不同程度利用来调节个体的生长态势,调控茶叶品质。2.1.2栽培密度对氨基酸总量、水浸出物的影响茶叶品质构成因素有着复杂的消长、互补关系。对密度研究得到密度对福鼎大白茶茶叶品质有明显影响作用(表2)。表2表明:茶多酚这类具有刺激苦涩味物质,随栽培密度不同其含量不同,低密度(28.79%)>中密度(26.68%)>高密度(26.41%);而氨基酸总量、咖啡碱、水浸出物则表现为中密度(1.82%,3.20%,43.21%)>高密度(1.56%,2.64%,40.56%)>低密度(1.08%,2.31%,36.59%)。可见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是保证较多茶产量的基础上,发挥茶树群落的优势,改善茶园生态微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实现产量品质密度三因素达到最佳组合的重要措施。2.2立地条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关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研究,以往多见于对茶树品种、肥料施用、气候等相关因子,但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甚少。笔者对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构成因素的调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见表3。表3表明,土壤物理性状不同,其茶叶品质也各不相同。根据测定得到:硅质黄壤的容重0.94g/cm3最小,毛管持水57.35%最多,固相∶液相∶气相三者比例协调,固相小气相大,土壤疏松,透气透水,保水保肥,物理性状最好,其茶叶生化成分为氨基酸总量2.32%、茶多酚25.68%、咖啡碱3.20%、水浸出物45.33%。说明该茶叶滋味鲜爽,贵州历史名茶都匀毛尖就产于该土壤上。黄棕壤的容重1.28g/cm3最大,毛管持水量38.05%最少,固相∶液相∶气相三者比例失调,固相大气相小,土壤粘紧,透水透气性、保水保肥性较差,物理性状相对最差,其茶叶生化成分为氨基酸总量0.98%、茶多酚15.59%、咖啡碱1.89%、水浸出物31.41%。说明该茶叶滋味淡薄。其它土壤物理性状介于上述两土壤之间,顺序为硅质黄壤>砂页岩黄壤>第四纪粘质黄壤>黄棕壤,其对应茶叶品质排列与土壤物理性状排列顺序相同。可见,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影响茶叶的品质,优良的物理性状能改善提高茶叶品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措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2.3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茶树是喜散射光、漫射光的耐荫叶用经济作物,光照强度直接影响着茶叶的品质。因而改善光照强度,减少直射光,增加散射光、漫射光,从而达到提高茶叶品质的目的。2.3.1咖啡碱林下和越界区采用四周种植经济林木,调查林木下、交界区、纯茶区茶叶品质结果表4表明,氨基酸总量林下为2.8%,交界区为2.3%,而纯茶区2.1%;咖啡碱林下与交界区都为1.8%,纯茶区1.7%;茶多酚含量林下为28.6%,交界区30.0%,纯茶区32.8%;水浸出物林下为42.6%,交界区42.8%,纯茶区41.3%。综上所述,林下茶叶品质最好,交界区次之,而纯茶区相对最差,这表明遮荫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2.3.2茶叶氨基酸的季节动态一年四季光照强度各不相同,以夏季光照强度最大,秋季次之,春季最低。对全年三季各轮不同时期新梢一芽二叶蒸青样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表5),结果分析得到,氨基酸决定茶叶鲜爽味以及影响茶叶香气,三季节中以春季茶叶氨基酸总量最高。茶多酚含量以夏季最高30.2%,秋季次之26.4%,春季最少24.2%。由此可见,季节不同其光照强度不同,则茶叶质亦随之不同,春季光照强度最低,茶叶品质好;夏季光照强度高,茶叶品质则差;秋季各项指标介于两季之间。从酚氨比来看,夏、秋两季适合制红茶。因而在品种安排上最好种植红绿兼制的品种。2.4化学成分的测定不同采摘方式不仅影响茶叶的老嫩度和外形,而且影响鲜叶的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而影响茶叶的品质(表6)。将标准采摘一芽一、二、三叶的混合样和抓采样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标准采茶叶几种化学成分都比抓采高,其中氨基酸总量高0.4%,咖啡碱含量高0.7%,表明标准采不仅提高芽叶的嫩度,还提高滋味物质的含量,因而生产上应严格采摘标准,采好茶才能制出好茶,从根本提高茶叶的品质。2.5有机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肥料是保证茶叶产量、品质的物质基础之一。肥料的种类不同,对茶叶品质产量影响也不同。前人对化肥、微肥影响茶叶品质的研究较多,但对有机肥影响茶叶品质的研究较少,特别对绿茶的研究。经研究得到(表7),施用有机肥对茶叶化学成分的作用有升有降,从总体上看能提高红茶的滋味,对提高绿茶品质有一定作用,短期内不明显。但施用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团聚体发育,协调土壤水、气、热关系,避免单施化肥导致茶园土壤胶体下降,土壤变得板结、紧实。从长期来看对绿茶叶质仍有提高作用。3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3.1密度最大时,叶片叶绿素含量最低,茶叶品质相对最差;中密度时茶叶品质最佳;低密度时茶叶品质介于两密度之间。合理密植时,单株叶面积和百芽重明显增加。3.2茶园土壤物理性状优良,则茶叶品质最佳,随着物理性状变差,其茶叶品质也下降。3.3光照强度影响茶叶品质,光照强度大时,则茶叶品质较差,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下降,茶叶品质随之提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栽培措施,减少直射光,增加散射光、漫射光。不同季节光照强度各不相同,因而茶叶生化成分各不相同,根据研究得到春季、秋末适制高档绿茶,夏季、秋初适制红茶,因此茶树选择应选红绿兼制的。3.4采摘方式影响茶叶品质,严格执行采摘标准,禁止滥采、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