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精神世界_第1页
孟子的精神世界_第2页
孟子的精神世界_第3页
孟子的精神世界_第4页
孟子的精神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的精神世界

“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也”—孟子:乱世的哲人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基本上处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因此,儒家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这种情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究其根源,当然不能仅仅看作是某些思想家个人的天才和智慧的结果,而应该认识到其中所体现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用最简单的话语来概括,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儒家思想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深邃本质和丰富内涵,所以它才会很自然地被视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生当战国中期的孟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把时代精神和个人智慧,融汇到生当春秋中期的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传统中,并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弘扬,从而形成一个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给后人留下无比丰富的思想资源。孟子在一生中始终把孔子的思想学说作为毕生身体力行的根本信念。他说自己“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因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他也像孔子一样,曾经周游列国,希望能够遇到了解自己主张、信任自己能力的诸侯,从而实现其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他所接触过的诸侯,包括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邹穆公、梁(即魏)惠王、齐宣王等等,既有大国之君,也有小国之主,其中有些对他还是相当尊重的。但是,尽管孟子才思敏捷,雄辩滔滔,却没有任何一位国君能够全面接受他的思想主张,并在自己的国家里予以实践。孟子原本怀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对本身的政治能力也是自许甚高,甚至夸口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为什么在现实的社会政治面前,他却总是屡屡失意、不得如愿呢?关于其中的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作了很透辟的分析:“(孟子)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纵)、连衡(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当时各国诸侯都在极力寻求富国强兵、克敌致胜的途径,通过“合纵”(秦国在六国中有交有攻,各个击破)、“连横”(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强秦)的方法,进而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而孟子所宣扬的效法尧舜、讲求仁义的儒家社会理想,与他们的目标相去甚远,所以在当时被看作是迂阔空疏、不合实用的主张,也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深感失望的孟子终于回到故乡,在讲学、著书的生活中度过自己的晚年。这也就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由此可见,《孟子》一书,是孟子在弟子万章等人的协助下,亲自编撰完成的。这是他晚年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目的是在现实政治活动不能如愿的情况下,通过著述立说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展现出一个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如果说,生当乱世的孟子,青年和中年时期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活动,却以未能如愿的遗憾而终结,那么,他晚年以自觉的意识,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主张,整理编撰成为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千百年来深刻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他应该是死而无憾了。“和性侵未成年人,性侵人民,是一个长期的现实诉求孟子的社会理想,以“仁政”为标帜。这是对以“仁”为核心的孔子思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主张“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他的社会理想是,君主怀着仁爱之心来统治人民、治理国家。孟子的“仁政”理想,与此是一脉相承的。当梁惠王与孟子初次见面,很急切地询问他:“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马上泼了一盆冷水,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说,治国安邦,只需仁义就足够了,何必再去谈什么利益呢?因为仁义得到广泛推行,人们就会发自内心地孝敬父亲,忠诚国君,这样上下一心,力量必然强大,还有什么达不到的目标、还有什么战胜不了的敌人呢?在孟子看来,只有真诚地推行仁政,才是国家强大的唯一途径。孟子所谓“仁政”,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被赋予了具体的社会内容。孟子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孟子“仁政”理想的具体内涵。首先,在政治上,要尽量减少过重的刑罚(“省刑罚”),使广大人民摆脱暴政的迫害,并能够得到统治者的关爱,在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下生活;其次,在经济上,要尽量减少过多的赋税(“薄税敛”),使广大人民避免过分的盘剥,获得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在温饱富足的经济条件下生活;再次,在文化上,要尽量创造教育的条件,使广大人民广泛接受教育,消除蒙昧的状态,形成美好的伦理道德观念(“孝悌忠信”)。三个方面紧密结合,就会把广大人民团结起来,焕发出战无不胜的力量,实现天下的统一。为了系统地阐发“仁政”社会理想,孟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从政治方面,他继承传统的民本思想,突出强调“民”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人民是国家政治的基础的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因此,特别要求统治者关爱人民,体恤百姓,通过实际行动赢得民心。在他看来,夏桀、商纣王这样的暴君,所以会落得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就是由于他们施行暴政,虐待人民,失去了民心。商汤、周武王这样的圣明君主,所以能够开创盛世基业,实现富强局面,就是由于他们推行仁政,善待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他通过历史事实,反复强调只有得到民心、才能得到天下的道理。当齐宣王问他,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臣弑其君,可乎?”孟子义正词严地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反过来,统治者如果能够施行仁义,关爱人民,得到广泛的支持和拥护,那么,他就一定能够凝聚成强大的力量,建立远远超过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所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所梦寐以求的“仁政”理想的实现,而不顾人民死活的穷兵黩武、企图以暴力统一天下的政策,则是与此背道而驰的,也是他从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立场上予以强烈谴责的。在经济方面,孟子指出要推行仁政,就要关爱人民;要关爱人民,就要顺应民心;要顺应民心,就要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满足人民的基本要求,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这是一个简单但又根本的逻辑关系。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施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下》)为了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孟子坚决反对统治者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通过征收沉重的赋税来盘剥人民。他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尽心下》)他不反对适当征收赋税来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但是,过分沉重的赋税只会迫使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则是孟子所极力反对的。为了使自己的理想更富有直观性和号召力,孟子还以古代的井田制度为蓝本,具体描绘出一幅仁政理想实现、人民衣食富足的美好田园生活图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在这幅图景中,家家户户都拥有五亩之大的宅院、百亩之大的田地,人们在自家宅院里种桑养蚕、养鸡狗猪,5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穿上丝帛制作的轻暖衣服,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吃上富有营养的肉食,人们在自家田地里不受干扰地按照农时做活(“勿夺其时”),收成也好,一家数口可以温饱无忧了。还要设立学校(“庠序”),开展教育,使人们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中年以上的人(“颁白者”)都能受到后辈的关照,也就无需过分操心劳累、四处辛苦奔波了。这幅图景也许过于朴素,但它不正是古代社会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吗?从文化方面,孟子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不仅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尤其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平,成为忠孝仁义之人。这里涉及到孟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将在下文专门探讨。总之,孟子的仁政社会理想,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想构成的思想体系,既有对前代思想传统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和个人智慧。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它的确显得有些迂阔空疏、不合实用,但其中包含的文化精神和思想智慧却具有长久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中国历史经历了战国时代的连年战乱和秦王朝的暴虐政治以后,从汉代开始,人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试图从历史兴亡中寻找出内在的规律,并探明以后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向。最后的结论,正如贾谊《过秦论》所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就是说,只有标举仁义的旗帜,顺应人民的意愿,一个政权的统治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可见,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深刻理性反思的结果,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基因主要表现在人的本性如果说,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仁政”的社会理想是侧重于客观世界的外向性的观念,那么“性善”的道德思想则是侧重于主观世界的内向性的观念。如前所述,在文化方面,孟子极为注重、反复强调的是教育。他心目中的教育,不仅具有提高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功能,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在于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水平。因为只有当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保持其“性善”的天性,普遍自觉地遵循仁义的规范,履行道德的义务,“仁政”的社会理想才真正有可能实现。在这里,主观与客观、社会与道德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从西周初年以来,居于正统地位的意识形态都特别注重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就是在政权来自天命的传统思想中,增加了道德的作用,说明统治者如果品行卑下,不能用正统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堕落下去,那么天命最终也会弃之而去,另行辅助德行高尚的人来统治天下。孔子正是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高举起“为政以德”的旗帜,号召人们把实现美好社会理想和实现高尚道德人格结合起来,把外在的行为规范和内在的心理欲求结合起来。这一思想传统在孟子那里更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一般被称为性善论。《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可见,他是把修养个人道德(“性善”)与实现社会理想(“尧舜”)紧密联系起来的。所谓“性”,即是人的天性。在孟子看来,人的天性都是“善”的,彼此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距;但这种先天的善的天性,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能否保持下来,则取决与人是否坚持和发扬这种天性———能够坚持并发扬的,经过不断修养,就成为君子;不能坚持反而逐渐泯灭的,就会沦为小人。一切人的天性都是善的,道德高尚的君子和品行卑下的小人,并不存在先天的差距,而是由于后天的修养和选择不同。关于“性善”与否(即人是否天生就是善的)这个问题,孟子当时曾与告子进行过多次的(有时是面对面的)论辩。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孟子·告子上》)他认为人的天性就像流水,东边决口就向东流,西边决口就向西流,一切是随着形势变化的;同样,“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的天性也无法分成善和不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修养造成的。孟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水确实不分东方、西方,是随着地势而变化流向的,但是难道水不分上下吗?难道不是水往低处流吗?一切人都有善的天性,就像一切水都往低下之处流淌。当然,孟子也解释说,如果用力拍击,水可以高过额头;如果设法倒运,水可以流上高山。但那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迫于形势而改变了本性。同样,人的天性原本是善的,但也可能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变为不善,但不善哪里是人的天性呢!为了全面阐发自己的“性善”理论,反驳“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各种观点,孟子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所谓性善。至于有人行为不善,甚至作恶多端,那不是他们天性不善,而是因为他们悖逆了自己的天性,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所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不是外力所强加的,而是人的天性中所固有的,只不过自己不曾认真思索过罢了。有的人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天性中的善,所以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有的人不能发挥甚至泯灭了自己天性中的善,所以成为品行卑下的小人,所以人与人之间才会有很大的差距。梁启超认为:“孟子所以认心力如此其强大者,皆从其性善论出来。”确实道出了孟子思想的基本特征。孟子强调,从善的天性培养出仁义礼智等高尚道德品质,这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要求,但首先是对统治者(特别是君主)的特殊要求。他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因为统治者(特别是君主)的品行会对整个社会起到表率作用,上行下效,产生广泛影响。所以,仁政理想的实现,是与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统治者)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密切相关的,即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下》)孟子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道德思想,构成了仁政社会理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天看来,孟子性善论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在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层面上,比其他各家理论更富于真理性,因为他们都是见仁见智的一家之言。孟子的巨大贡献在于,首先,他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既然所有人的天性都是善的,那么人们先天在道德品质方面是完全平等的,决不因为政治地位、经济财富、生活区域等外在因素而存在丝毫的差别。其次,他强调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后天的道德品质高低优劣,根本上依靠个人主观的履践和追求,只要坚守善的天性,并且持续不断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君子的高尚道德境界。反之,则丧失了善的天性,走上歧途甚至绝路,沦为品行卑下的小人。第三,他强调道德修养的社会性。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因此一个人能否保持善的天性,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事情,而必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于掌握国家权利的统治者来说,情况尤其如此。事实证明,这种深刻的道德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抗菌、冲突、浩然之气:病生态与道德感孟子不仅在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直接继承孔子开创的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的以仁政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而且在表达思想的方法上,也深受孔子的重要影响,采取相同的文体作为自己著述的形式。孟子晚年效法《论语》,在弟子万章等的协助下,编撰完成语录体的《孟子》一书,记载自己一生中重要的事迹和言论。从书中可以看出,孟子不仅是一位理论博大精深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富有个性魅力的思想家。他个性直率坦诚,言辞锋芒毕露,逻辑严密,文采飞扬,其言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包括许多类型,其中既有“著书立说之学士”,也有“纵横捭阖之策士”。而孟子则是集两者于一身。《孟子》书中所记述的语录,多是孟子对诸侯的游说之辞,或者对弟子的教诲之语。其中不仅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显示了出语惊人的雄辩口才和一泻千里的文章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孟子的雄辩和好辩,当时已是远近闻名了。连他的学生公都子也感到奇怪:“外人皆谓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接着,他发出一席长谈,从回顾尧、舜、禹、文王、武王历尽艰险开创盛世开始,谈到西周末年以来世道衰微、邪说并起的局面,并把主要的攻击目标锁定在杨朱、墨翟两家:“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可见,孟子是把抨击杨、墨“邪说”,捍卫孔子之道,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来对待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他在论说过程中表现出“好辩”的倾向,决非“不得已也”,而完全是有意为之,是其犀利的思想锋芒和直率的个性特征的有机结合与自然呈现。至于他如此自我辩解的动机,则大概是不希望人们徒然为其飞扬的文才所吸引,而忽视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吧。尽管孟子做出上述自我表白,他似乎也无意否认自己雄辩和好辩的事实。其实,无论向国君游说,还是与对手论争,孟子都表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雄辩风格。孟子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根源在于自己胸中存有“浩然之气”。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滕文公下》)那么,什么是“浩然之气”呢?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据此看来,所谓“浩然之气”,是由坚定的道义信念支撑起来的意志和气节,它“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充分体现了信念的力量。离开了道义的支撑,它也就没有力量了。至于这种道义的信念,则显然是在先天的“性善”基础上,经由长期自觉的道德履践、并达到高尚道德境界而自然形成的,用孟子在另外一个场合说过的话,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所以,它不是个人偶然激发的意气,而是凝聚着普遍的人性之善的个性化表达。怀着这种浩然之气,当孟子面对诸侯国君进言游说之时,他内心自然涌动着道德的优越感,颇有些居高临下的意味。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意思是,在向君主们游说的时候,别看他们高高在上的样子,自己内心是藐视他们的。自己所想往的,是恢复古代的太平盛世,实现崇高的仁政理想,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惧怕他们呢?这说明,基于浩然之气而形成的道德优越感,正是孟子毫不畏缩、滔滔雄辩的心理基础,是他个性直率、文采飞扬的精神支柱。孟子言辞或文章的雄辩风格,主要表现为逻辑的严密和气势的充沛,层层剥笋而又一气贯注,让人在理性上折服的同时,也体验到情感的共鸣。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广泛运用生动形象的譬喻,来说明比较复杂的道理,达到说服力与感染力的统一,成为孟子雄辩风格的一个落脚点。当然,广泛运用生动的譬喻来说明复杂的道理,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明快,本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常用的表达方法,并不是孟子的专利。但孟子在譬喻的运用上确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不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